因团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上海评弹团在上海大剧院推出了评弹剧《医圣》,首演两场均大受欢迎,取得了预想中的效果。该作以一代名医张仲景临危受命出任长沙郡太守,带领全郡军民抗击瘟疫,继而功成身退撰就《伤寒杂病论》,终成一代医圣的传奇故事为主线,集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医学“杏林妙手回春景,悬壶济世为苍生”的不懈追求,更与当前国内坚决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并不断取得胜利的现实相呼应,延展出更深邃广泛的意义。

一、《医圣》是大制作


  从艺术格局上看,《医圣》是一部以评弹为主体、融汇若干戏剧因子的大制作,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汇聚了高水平编创演人员。演员方面,本作由上海曲协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吴新伯任说书人,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和[蒋调]新一代传人黄海华领衔主演,国家一级演员毛新琳和二级演员陆锦花、吴静慧、王承、王萍及优秀青年演员徐一峰等倾情加盟,另有侯骁晟等10位后起之秀辅演。文本创作和舞台调度方面,本作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担纲编剧,上海越剧院导演吴佳斯出任导演,东方卫视中心公益媒体中心编导杜竹敏任文学编辑,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舞美设计制作部主任桑琦任舞美设计,服装、灯光和音乐设计等方面也有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蓝玲、上海音像出版社音乐制作人和录音师张作坤等生力军加盟。在笔者看来,服化道和声光舞美的安排很巧妙,没有喧宾夺主地抢走评弹的色彩,而是融入了演员们精湛的演出,铺排出更多样的艺术层次。如演员的服饰不是以传统的男长衫、女旗袍为标配,而是按需设计制作了更具历史感的袍、襜褕、襦、裙等汉代衣装,同时在衣质粗细上也分出档次,更好地体现出了各类角色的地位和风貌。而舞台照明上也灵活运用明暗变化,并用聚散有致的灯光凸显重要人物或书情的重心。在第二回“药房劝叔”中,张仲景随几位求医病人悄然而上,直到民众痛斥张家叔婶贪婪敛财时,才以一声“骂得好”昂然出场,此时灯光一下集中到张仲景身上,让主角完成了一次精彩亮相。而首尾呼应的幕外主题曲和贯穿全剧的古琴声,更对点明主题和烘托东汉史境、中医语境和评弹艺境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认真选择首演地点。传统的评弹表演形式大抵是“中有高座上下分,三弦琵琶交相闻,鸣珂溅玉动声色,一颦一笑总关情”,对舞台面积要求较为宽松。而该作在展现评弹艺术特色之外,又借助拓展出的艺术边界给出更丰富的舞台呈现。上海大剧院的别克中剧场充分满足了该作演出要求。该剧场舞台台口宽12米,高6米,深11米,上有一道声乐反声板和25道电动吊杆,各种音响和灯光设备齐全,后台配有5间化妆间,可供50人同时化妆。观众厅分上下两层看台,共设575座,观演空间均较为充裕。舞台空间按照不同场景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第一回“神坛安民”就分成两个区域,一个是主要演员3个档的表演区域,另一个是群众演员的辅助表演区域。这使舞台呈现更富有层次感的同时更拓展了作品的叙事空间,让评弹艺术获得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3.进一步探索了曲艺作品的导演制度。包括评弹在内,传统曲艺作品的创、编、导等是多元一体的,由演员们自己掌握。近年来,曲艺艺术登上大舞台的机会越来越多,曲艺工作者也逐渐认识到导演的作用。而随着方言剧《望红台》《老街》《老汤》,鼓曲情景剧《羽扇》,章回鼓书《古城暗战》等的出现,导演在演出中的权重进一步增加。评弹剧《医圣》的排演,就是在导演的运作下展开的。
  以上一方面體现出《医圣》相关方面要打造精品力作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显现了制作成本的一角。大制作需要相当规模的综合投入和榫结齿合的设计运筹,这在无形中抬高了此类型作品的创演门槛。有声音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曲艺“接地气”的艺术特质。但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存在相当程度的历史惯性,对当前社会发展和群众的文艺需求认识不足。

二、大制作在新时代中的适应性


  “跑码头”对评弹从业者锤炼技艺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而“小、快、灵”的演出方式更是满足群众基本文艺需求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在今日,为满足喜爱传统文化的青年人、研究江南文脉特征的研究者、已经退休的老职工,以及深深喜欢评弹的老听客老粉丝等的不同需求,在地方政府的重视和帮扶下,各评弹团体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大量演员往来于书场中,于“绮语清音相间作”“一串珠喉逐晚风”中展现评弹艺术最经典的记忆,也有利于在受众心田中扎实评弹的根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代评弹从业者要在牢根基的同时探索评弹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而江浙沪的大型评弹团是国家保护、传承、发展非遗文化的重要支点,更有责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城市化程度提高、群众受教育程度提升而带来的部分“地气”的变化,进而在坚持评弹艺术本真的大前提下,适度提升评弹艺术的舞台表现力和综合观赏度,以推动评弹艺术的创新发展。

  城市化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转型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带来了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地理空间城市化和社会文明城市化,更推动了市民文学及其衍生文艺的“升级发展”。而苏州评弹“其渊源可追溯到唐宋,但真正意义上的苏州评弹则兴起于明末清初,与苏州市民社会的繁兴同步。”①“评弹脚本多源于市民文学。明清以来的苏州是市民文学最为繁兴之地。”②因此,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评弹也应重视当前市民的文化心理,探索包括艺术样式、表演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医圣》就是又一次尝试。
  在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化大型综合表演场所多已成为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和文化名片,是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一方面来说,不同艺术产品在此类演出场所演出中所占的丰度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座城市的文艺倾向性。因此,提高在现代化大型综合表演场所中的舞台占有率,往往能有效提升一种艺术形式的曝光度和可辨识度。早些时候,上海评弹团原创的中篇评弹《林徽因》在全国巡演50多场,落脚处多是各地的大剧院或大剧场,也有此目的在内。目前,全国各地大型综合表演场所数量的进一步增加,更给各地包括曲艺在内的大型艺术团体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另一方面,艺术表演场所增加舒适度也能有效提升受众对曲艺演出的满意度。如老北京的书茶馆③和坤书馆④等实际上就是提供一定物质服务的表演场所。而作为江南乡镇社会不可或缺的公众空间之一,茶馆不仅模塑了水乡人品茗成习的生活风貌,更为乡镇民众提供了安放闲暇时光的空间。茶馆中说书“不但容易吸引听众,而且亦可借说书增加营业,对劳动人民来说,集市贸易的机会不仅可品茗喝茶,谈谈国家大事,叙叙家常,消散疲劳,又可借以享受文化娱乐生活,颇有一举数得的妙处。”⑤就此而言,不论南北,表演场所的舒适度实际上也能影响曲艺艺术精致度的指教。当下,都市中的殷实之家和白领阶层对艺术品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表演场所的舒适度有了新要求。而现代化大型综合表演场所的区位优势明显,软硬件设施配备齐全,加上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能很好地满足这些消费者的需求。这种需求并不是所谓的“小布尔乔亚”式的文艺生活方式——他们也能泡在传统书场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但其多样化的文艺需求和求新求变的社会特质,无疑也是需要相关曲艺团体重视的。

三、大制作的衍变


  集中于《医圣》上的一个讨论焦点,是如何大力传播和积极推广。有人认为,一个大制作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演出评审或评奖得奖后,往往逐渐偃旗息鼓,束之高阁,实际上造成了评弹资源的极大浪费。
  一个初演成功的大制作,还必须反复打磨,不断提高,才能有机会成为真正的传世精品或艺术经典。传统评弹书目如《白蛇传》《玉蜻蜓》等之所以有口皆碑,历久不衰,关键就在于它与时俱进、代代相传的传播和推广。所以,对大制作的曲艺作品进行有针对性地打磨、传播与推广,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要建立大制作(含原创大型中篇评弹)的两种演出模式,即大剧院演出模式和中小剧场演出模式。如果大制作仅能在大城市的大剧院里演出一两场,则其审美价值难以彰现,会让广大受众“望剧兴叹”,更影响到作品的宣介推广。所以,开拓大制作的中小剧场演出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其二,要在保持主题、题材、故事和人物一致的前提下,推出不同的演出脚本。例如,要将大剧院中运用各种舞台艺术展现的内容恢复到说表白俱全和“一人多角”“跳进跳出”的传统表演模式,要将舞台布置和调度恢复到“一桌两椅”“坐而论道”的传统说唱模式,要将演员角色化的服饰恢复到男长衫女旗袍的传统穿着模式,要将幕后或台下的音乐伴奏模式改为由演员亲自弹奏模式。应该说,在已有大制作劇本的基础上,这样的改动并不困难,甚至演员自身就能灵活进行。
  其三,要组织起在不同场合表演的队伍。一般来说,担纲大剧院演出的多为相应团体的主力演员,大多数青年演员只能在后台或台下观聆,这显然不利于队伍锻炼和人才培养。因此,必须要组织好多支演出队伍,让青年演员掌握更多的文本,并能在“跑码头”中较快较好地提升表演水平。前些时候,一些评弹团体在表演同一原创中篇书目时所釆取的红蓝两队和老少两队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参考。实际上,如果版本调整得当,让两三位青年演员说唱大制作是有可能的,关键要鼓励青年演员大胆创新,踏开生路。

四、结论


  1.大制作的两种表演模式、两种演出版本、两支执业队伍的布局,可以适应不同受众,让文本效益最大化的同时有效降低创作成本。为此,各评弹团体当因团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团制宜,就是要从自身拥有的物质资源出发,量力而行,不能盲目大干快上;因地制宜,就是要从所在城市或待演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艺术需求进行仔细调研,不能仓促上马;因人制宜,就是要从编创演的人才储备考虑,考虑将创演任务贯彻落实的可能性,不能脱离实际。
  2.从资源配置和演出效益看,推广大制作曲艺作品不能“大水漫灌”,而要择其优者进行精确“滴灌”,确保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社会影响力大的作品得到重点开发和推广,确保其衍生品在各种规模的表演场所中均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在推广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手段,深耕不同的传播渠道,将作品化整为零,最大限度增强作品的受众黏性和艺术效益。
  注释:
  ①唐力行主编:《光前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上卷),商务印书馆2019年出版,总序第1页。
  ②唐力行主编:《光前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上卷),总序第4页。
  ③茶馆掌柜邀请说评书或鼓书的先生在茶馆里说书,茶客边饮茶边听书。
  ④茶馆请鼓书艺人演出。这类茶馆中有看台,台高二三尺,台四周有栏杆,台上设长方桌,挂桌帘,桌后是弹弦的,桌旁是演员表演。女演员手持木板,击鼓配合唱腔。因为都是女演员,所以此类茶馆叫坤书馆。
  ⑤罗淑铭:《闲话书场》,载于《评弹艺术》(第 2 册),中国曲艺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63页。
  (责任编辑/马瑜)
其他文献
杨发航同志担任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  近日,中国文联党组任命杨发航同志担任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董耀鹏同志不再兼任。(曲讯)《曲艺》杂志社召开2020年通联工作会议  10月31日下午,《曲艺》杂志社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召开2020年通联工作会议。会议介绍了一年来杂志社的工作,表彰了2020年度通联工作先进单位,并就如何提升《曲艺》杂志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讨论。(曲讯)全国曲艺之乡(名
期刊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源自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对自然、对历史、对自身的集体认知,他们以方言和民族语言或说、或唱、或说唱演结合的艺术形式抒发心意、畅想美好生活。这是源自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不曾断流的坚韧、包容性格,更是内生荣耀与外在自信的体现。  纵观曲艺的发展史,对外交流与传播也伴随着曲艺艺术的成长与时代同步演进而不断发展。在古代,由于交通、通讯
期刊
曲艺是中华民族一切说唱艺术的统称,是中华艺术宝库中极其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回顾曲艺的发展史,媒体变革的力量不容小觑,广播、电视等媒体都对曲艺发展形成了重要影响。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以及媒介融合,更为曲艺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传播载体和形式,不仅改变着曲艺的传播方式,而且反映出新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也更深层次地改变曲艺的本体。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短视频平台对曲艺发展的影响,如王兴昀的《
期刊
短视频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当代受众空白碎片时间的“染色剂”,我们在充分认识短视频这一作用的同时,还要对其“蔓延效应”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它可能会倒逼某些艺术形式做出自我调整,以借势获得受众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如包袱是相声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笑果”的具体表现形式,且影响不拘于相声艺术之内。当前搞笑短视频中,不少都有“翻”“抖”包袱的影子。而相声包袱小巧精炼、谐趣横生、意韻十足的特点,天
期刊
2020年9月25日是一个值得福建文艺界,特别是南音界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结果揭晓,福建省晋江市的南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苏统谋先生荣膺“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他是福建省首位被授予该荣誉的文艺家,填补了福建省文艺事业该奖项的空白,在福建省文艺事业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如果说先生的一生是一幅画,那画中有海浪、海鸥和礁石,先生叼着烟斗站在礁石上,望着泛
期刊
由中国曲协和辽宁科技大学共同策划、曲艺家李立山主编的《相声表演艺术》于2020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之一,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曲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而且还推动了曲艺知识,尤其是与相声有关的专业内容和表演技能的传播发展。本书布局合理,观点明确,既有客观翔实的案例分析,又不乏颇有建树的学理论证,是一本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历史沿革与新兴发展相应和、概念
期刊
众家说演法  《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问世。7 年时光悠悠而去,苏州评话“唐三国”纸上定格。2019 年年初以来,在唐力行教授的用心指导下,我走上了一程悉心品赏苏州评话“500+7”的难忘之路。500 天中,我始终相伴着“唐三国”100 回评点、150 万字苏州方言文本整理。在100 回书目的7 轮多反复聆听、欣赏、景仰的过程中,我肺腑热腔。  长篇苏州评话《三国》说金戈铁马、家国情怀
期刊
2021年1月30日是我父亲唐耿良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父亲自幼便因家境贫寒丧母辍学,12岁拜评话名家唐再良为师,随师在码头学艺8个月后就开始闯荡江湖鬻艺谋生了,1934年初登书坛破口开讲《三国》,从此游走于江浙码头,锻炼书艺,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1944年,父亲进入上海,跻身于上海响档的行列,成为蜚声江南的“七煞档”“四响档”之一,他表演的评话《三国》被誉为“唐《三国》”。一  父亲从艺之途并不
期刊
范振鈺(1927—2008)天津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从班德贵,曾与高英培合作多年,是相声界不可多得的“黄金搭档”,1979年与高英培双双加入全总文工团(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简称全总文工团),成为全国知名的相声大家。还曾与众多演员合作,留下了大量音视频资料,晚年回天津定居。2004年,范振钰在天津收徒前夕,笔者在其寓所对他进行了一次访谈,范振钰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介绍了自己几十年的艺术经历、见
期刊
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是吴江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培根铸魂、担当时代责任的有力抓手,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也是获评当地曲艺发展的荣誉名片。曲艺之乡活动的开展,对繁荣发展传统文化,弘扬曲艺艺术发挥了交流窗口、展示平台、传承基地、人才摇篮的示范引领作用。  吴江是江苏的“南大门”,位于江浙沪交界,地处江南腹地,经济富庶,物产丰富,文化鼎盛,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