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曲艺之乡”发展路径的思考

来源 :曲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ddla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建“中国曲艺之乡”是吴江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培根铸魂、担当时代责任的有力抓手,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也是获评当地曲艺发展的荣誉名片。曲艺之乡活动的开展,对繁荣发展传统文化,弘扬曲艺艺术发挥了交流窗口、展示平台、传承基地、人才摇篮的示范引领作用。
  吴江是江苏的“南大门”,位于江浙沪交界,地处江南腹地,经济富庶,物产丰富,文化鼎盛,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吴江的丝绸文化、莼鲈文化、南社文化、江村文化等,都称得上是中华文化的典藏。近年来,吴江先后获得“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散文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首批“书香之县”及“江苏省书香城市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地域的优越、经济的繁荣、历史的纵深、人文的光辉、文化的底蕴,为吴江文艺事业包括曲艺事业的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了丰沛的源头活水和不竭的激情动力。

一、厚植历史底蕴,奠定曲艺传统在地方文化中特色地位


  曲艺,被称为“百戏之母”,已有千年历史,而吴江本土曲艺百戏至少也有600年历史。太湖宝卷在北宋末年就已出现,太湖宣卷绵延不绝于元明清三代,弹词、评话在明清两朝火热盛行。
  吴江位于评弹文化圈的核心区域,所辖同里镇即为评弹界公认的两大说书考场之一。早在清咸丰、同治之前,吴江城乡就已遍布书场,评弹“马调”创始人马如飞到盛泽镇弹唱《珍珠塔》,听众如云。苏州评弹“四庭柱”“七煞档”“四响档”均在吴江留下佳音。吴江籍曲艺名家更是星光熠熠,60年前,从盛泽走出来的刘天韵,在上海与蒋月泉、周云瑞等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评弹团,成为评弹巅峰时期的领军人物。百年来,评弹艺术这朵曲艺界的奇葩盛开在吴江这片文化沃土上,成为吴江人心中无法割舍的一份情怀。
  同里宣卷与横扇湖滩说书作为传统的说唱艺术,原汁原味地保存着宣卷、滩簧的基本曲调与演出传统,堪称太湖地区古老曲艺的活化石。已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同里宣卷被认为是太湖宣卷的半壁江山。太湖宣卷中最重要的9位艺人里,同里人就占了4位。其中,同里宣卷代表性传承人芮时龙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里宣卷以同里镇为中心,覆盖吴江全境,并辐射至江浙沪毗邻地带,方圆超越百里,声誉布达四方。近代以来,同里宣卷长盛不衰,经历了由“木鱼宣卷”到“丝弦宣卷”的发展过程,至少已传承了6代。1960年,苏州文联从各地征集到约280种手抄本宝卷,其中200余种来自同里。
  吴江曲艺,传统上与毗邻之地上海、浙江渊源较深,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流动的人口又带来了新的曲种,南北曲艺相互交融辉,现在活跃在吴江大地上的曲种达20余种。苏州评弹、同里宣卷成为吴江曲艺的两大名片,为吴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树立了新招牌,推动了当地吴江曲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扎根民间土壤,激发曲艺队伍在地方文化中的蓬勃活力


  曲艺生于基层、长于民间,只有从脚下这片土地中汲取,鞋底有泥土,胸中有丘壑,曲艺才有生命和神韵。
  一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1961年5月,吴江12位评弹艺人组建了县评弹团,将分散的个体演出形式自觉归为政府领导下的集体经营模式。从此,吴江的曲艺队伍形成了由政府主管、民间经营、业余团队自发等多元并存的局面。在那个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年代,吴江评弹团凭借“一条扁担两条腿,走遍全县生产队”的精神,不仅吸收了无数来自人民、来自生活的“根本”艺术滋养,而且找到了永远奏响吴江曲艺命运交响曲的密码与真经。吴江曲艺至今声部高昂、生命常在、声誉日著,就是因为这种精神化为骨血流淌到曲艺队伍体内,化为灵魂融入了艺术本真。
  二是承继鼎新,文脉不断。1984年7月,吴江县曲艺工作者协会成立,汇聚了众多吴江曲艺工作者、爱好者。目前,吴江曲协共有会员105人,其中国家级会员11人,江苏省级会员35人,成为推动吴江曲艺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底,吳江区评弹团与吴江区文化馆合并,设立吴江区公共文化艺术中心评弹部,即吴江区评弹传承中心,构建起一支专业人员为主、“土洋”结合、“老中青”形成梯次结构的曲艺创作队伍,最大程度激发曲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不断创新着曲艺创作演出的机制。
  三是遍地开花,聚沙成塔。曲艺是最接地气的艺术门类之一,播种一粒,收获一片。松陵镇成立了小戏小品协会,坚持小品的创作与演出,形成了编剧、表演、导演等较为齐备的团队,成为吴江小品表演的劲旅。同里镇至今常年有20多个宣卷班子活跃在城乡社区,辐射至周边县市乡镇及江浙沪地带,在北部吴方言区域具有相当影响力。上海说唱于20世纪50年代末来到震泽,影响和带动了震泽的一批上海说唱爱好者,创作了许多广受好评的节目,成为震泽镇特色文化品牌。

三、推动曲艺普及,开辟曲艺阵地在地方文化中的全新气象


  一直以来,吴江曲艺界不断巩固壮大赖以发展的平台阵地和主体力量,为繁荣曲艺和坚定文化自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建立曲艺普及的阵地。多年来,吴江曲艺建立了惠民舞台、媒体、书场三级阵地,传播曲艺、弘扬曲艺,使观众随时都能领略到曲艺之美。区评弹传承中心、曲协等团队常年坚持惠民演出,通过演出实践活动,锻炼队伍、凝聚人心、挖掘新苗、培育骨干。区广播电视台坚持不懈开办广播书场,使听书走进百姓日常起居生活。区曲艺家协会、区评弹艺术传承中心还建立了微博公众号与评弹网页,发布演出信息及曲艺动态,使曲艺时刻不脱离群众的视线。目前,吴江城乡已建立11家评弹和宣卷书场,日常演出观众上座率极高,其中6家书场被评为苏州市优秀书场。一座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的憩楼评弹书场即将在松陵公园内建成,书场将演出与展陈集合一体,中国古典元素与现代风格有机融合,成为城区内又一座曲艺爱好者的汇集之所。   二是培养曲艺传承的人才。曲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优秀文艺人才。区评弹艺术传承中心通过拜师结对、专场演出、专家现场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加强对青年演员的培养。从2009年起,先后为16名青年评弹演员组织拜师结对,让青年演员在耳提面命中领悟艺术真谛。区评弹传承中心还邀请江文兰、李荫等曲艺表演艺术家、创作家开设讲座、进行辅导,与上海、苏州、扬州等兄弟单位保持交流,不断促进青年演员艺术水平的提高。多位青年演员在苏州“光裕之星”、苏州“繁星奖”、江苏省“文华奖”、“五星工程奖”等赛事活动中频频获奖。
  三是发展曲艺赓续的力量。从2007年起,松陵小学开设评弹课程,小学生们表演的小组唱、评话在省市的少儿曲艺比赛中均获殊荣。同里镇同时在中学、小学、幼儿园开设宣卷兴趣班,已成为同里教育弘扬本土文化的特色品牌。“曲艺进校园”活动为促进少儿曲艺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培养和扶持后备人才、青少年曲艺观众奠定了基础。除了青少年,中老年群体更是曲艺活动的忠实“粉丝”。从2011年起,区老年大学开设评弹课程,学员兴致盎然,成为老年艺术节、敬老院惠民演出的活跃力量。

四、瞄准高新定位,谱写曲艺精品在地方文化中的名牌篇章


  多年来,吴江曲艺事业着眼于精品曲目创作、品牌文化活动、曲艺学术研究,以匠人之心造就曲艺精品。
  一是“当家领衔,名角扯旗”。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吴江全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7年8月底,国家级非遗项目苏州评弹的代表性传承人、评弹艺术大师邢晏春、邢晏芝两位老师的工作室落户吴江,这是两位大师目前唯一一个评弹工作室。工作室落成后,两位邢先生不断身体力行传承评弹文化,创作精品文艺,极大地带动了本土评弹艺术发展,为吴江曲艺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公布了区级 3个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个代表性传承人和1个非遗保护示范基地。其中,苏州评弹、同里宣卷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横扇湖滩说书为苏州市级非遗项目,这些成了吴江曲艺“三大当家”;芮时龙、陈松青等8位非遗传承人成为吴江曲艺传承的“八大名角”,在各自的领域与舞台上展示着吴江曲艺的风采。
  二是精品不断,成果涌现。吴江通过召开专题征集活动、专题创作会、作品讨论会等多种形式,推出了许多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的优秀作品。中篇弹词《五姑娘》《袁了凡》在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中国戏剧节、江苏省曲艺节、文华奖、芦花奖等各类评比中崭露头角,短篇评话《困牛山》《金魂》等也屡获佳绩,弹词开篇《半条红军被》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同里宣卷《螳螂做亲》《祸起双十一》等接连获奖。小品《抬起你的头来》获第八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金奖。相声《诗词大会》参加中国曲艺节名流相声专场演出,相声《我是老司机》参加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并与同里宣卷《宪法护航中国梦》参加首届“嘉定法宝杯”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全国曲艺展演。精品迭现,成果连连,使吴江曲艺好戏连台,声誉在外。
  三是惠民乐民,品牌渐成。在吴江举办的“我们的节日”“百姓戏台天天乐”“欢声笑语点亮生活”等系列活动及各个区镇的特色文化艺术节中,曲艺演出都受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迎。除了打造本土的品牌活动外,吴江还不断承办省级以上重大曲艺文化活动。比如,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 第四届中国昆曲节、第四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等,还举办了2013年第五届江苏曲艺“芦花奖”颁奖晚会、江苏省曲协惠民演出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为吴江人民带来丰盛的曲艺文化大餐,也进一步扩大了吴江曲艺文化的对外影响。
  四是学术研究,可圈可点。文艺理论是文艺发展的指导思想,学术研究是文艺提升的重要方面。2003年起,吴江抢救、整理、出版了《吴江市文学艺术人才库·曲艺卷》《鲈乡雅韵》《中国·同里宣卷集》《缘自评弹》《鲈乡曲坛DVD》等书籍及音像资料,撰写的艺术评论及研究文章发表在各类曲艺刊物上。其中,《论中篇苏州弹词<五姑娘>人物审丑》获得第五届江苏省曲艺芦花奖理论奖,《同里宣卷传承刍议》获首届“大运河流域曲艺发展论坛”征文银奖。
  曲随时代,艺为人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曲艺作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创建曲艺之乡,既是传承曲艺文化的使命担当,更是激发曲艺生命力的有力举措。回顾苏州市吴江区“中国曲艺之乡”的创建过程,有4点体会:

一、必须加强领导,健全保障的机制


  曲艺事业的长足发展,需要持久的价值和思想体系支撑,也需要不断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
  吴江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每年1000万元的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设立吴江区文学艺术“双优奖”,对各类优秀文艺作品给予表彰奖励,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主抓的创建领导小组,将创建“中国曲艺之鄉”的目标写入年度工作计划,激发成员单位的工作热情和行动执行力;制订了《苏州市吴江区曲艺事业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文化事业强、文化产业强、文化人才强”的“三强”目标,以“中国曲艺之乡”为引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文化、文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必须立足本土,深挖创作的资源


  6000多年的历史,多种文化的交织碰撞,风土人情、文脉传承、坊间故事、功业传奇,特别是吴江区在当代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好人等,蕴藏了深厚的人文宝藏。在与中国曲协签订中篇评弹创作提升项目后,吴江区在挖掘本地历史人文题材、增强曲艺精品创作方面加强与中国曲艺家协会间形成长期紧密型的合作关系,创作反映吴江面貌、有着吴江烙印、弘扬主旋律的精品曲艺。

三、必须强化队伍,锤炼过硬的本领


  增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做到曲艺人才各尽其用,各显其能是文艺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之源。曲艺赛事、展演是展示和考核一个地区曲艺水平的标尺。我们的创作作品要接受各级曲艺赛事、展演的检验,在排演中不断精磨细研,提升作品质量,以期创作出接地气、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力作,在各类赛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尤其要注重发挥名师的薪火相传的引领作用,在作品的曲本创作、舞台创作、新人培育上加强与名师的学习与交流,对曲艺新人高标准严要求,同时加强曲艺对外交流工作,以艺会友,才能打造一支视野开阔、格局阔达、艺术精良的曲艺队伍,把吴江曲艺、中国曲艺传承开去。

四、必须回归本源,服务广大的群众


  “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一部作品没有群众的欣赏参与是不完整的。一部好的曲艺作品来自于群众,也将反馈于群众,要通过进企业、走乡镇、去校园、往社区等形式,多途径多方式地开展惠民演出活动,让作品接受群众的检验,把作品留在群众心中。通过惠民活动,不断扩大曲艺在群众中的影响,充分培育曲艺的听众,在学校、社区、企业里开展多形式的曲艺培训活动,把优秀的中华曲艺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苏州市评弹团)
  (责任编辑/邓科)
其他文献
我国曲艺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基于不同地理区域、方言、风俗的曲种差别很大,自古形成“南方多弹词,北方多鼓词”的态势,体现出大多数曲种地域化传播的本质。进入20世纪,北方各地曲种突破一地乡土文艺的界限而流布其他地方,这必然得益于曲种自身厚重的文化积淀,但此时兴起的唱片业无疑对大范围、多渠道的曲艺音乐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傳播是一种社会性信息传递行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曲艺以传播者与受众之间
期刊
杨发航同志担任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  近日,中国文联党组任命杨发航同志担任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董耀鹏同志不再兼任。(曲讯)《曲艺》杂志社召开2020年通联工作会议  10月31日下午,《曲艺》杂志社在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召开2020年通联工作会议。会议介绍了一年来杂志社的工作,表彰了2020年度通联工作先进单位,并就如何提升《曲艺》杂志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讨论。(曲讯)全国曲艺之乡(名
期刊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源自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对自然、对历史、对自身的集体认知,他们以方言和民族语言或说、或唱、或说唱演结合的艺术形式抒发心意、畅想美好生活。这是源自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不曾断流的坚韧、包容性格,更是内生荣耀与外在自信的体现。  纵观曲艺的发展史,对外交流与传播也伴随着曲艺艺术的成长与时代同步演进而不断发展。在古代,由于交通、通讯
期刊
曲艺是中华民族一切说唱艺术的统称,是中华艺术宝库中极其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回顾曲艺的发展史,媒体变革的力量不容小觑,广播、电视等媒体都对曲艺发展形成了重要影响。近年来,网络新媒体的兴起以及媒介融合,更为曲艺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传播载体和形式,不仅改变着曲艺的传播方式,而且反映出新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也更深层次地改变曲艺的本体。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短视频平台对曲艺发展的影响,如王兴昀的《
期刊
短视频是网络时代的产物,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当代受众空白碎片时间的“染色剂”,我们在充分认识短视频这一作用的同时,还要对其“蔓延效应”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它可能会倒逼某些艺术形式做出自我调整,以借势获得受众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如包袱是相声的基本构成单元和“笑果”的具体表现形式,且影响不拘于相声艺术之内。当前搞笑短视频中,不少都有“翻”“抖”包袱的影子。而相声包袱小巧精炼、谐趣横生、意韻十足的特点,天
期刊
2020年9月25日是一个值得福建文艺界,特别是南音界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奖结果揭晓,福建省晋江市的南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苏统谋先生荣膺“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他是福建省首位被授予该荣誉的文艺家,填补了福建省文艺事业该奖项的空白,在福建省文艺事业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如果说先生的一生是一幅画,那画中有海浪、海鸥和礁石,先生叼着烟斗站在礁石上,望着泛
期刊
由中国曲协和辽宁科技大学共同策划、曲艺家李立山主编的《相声表演艺术》于2020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之一,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曲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而且还推动了曲艺知识,尤其是与相声有关的专业内容和表演技能的传播发展。本书布局合理,观点明确,既有客观翔实的案例分析,又不乏颇有建树的学理论证,是一本实践与理论相统一、历史沿革与新兴发展相应和、概念
期刊
众家说演法  《唐耿良说演本长篇苏州评话〈三国〉》问世。7 年时光悠悠而去,苏州评话“唐三国”纸上定格。2019 年年初以来,在唐力行教授的用心指导下,我走上了一程悉心品赏苏州评话“500+7”的难忘之路。500 天中,我始终相伴着“唐三国”100 回评点、150 万字苏州方言文本整理。在100 回书目的7 轮多反复聆听、欣赏、景仰的过程中,我肺腑热腔。  长篇苏州评话《三国》说金戈铁马、家国情怀
期刊
2021年1月30日是我父亲唐耿良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父亲自幼便因家境贫寒丧母辍学,12岁拜评话名家唐再良为师,随师在码头学艺8个月后就开始闯荡江湖鬻艺谋生了,1934年初登书坛破口开讲《三国》,从此游走于江浙码头,锻炼书艺,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1944年,父亲进入上海,跻身于上海响档的行列,成为蜚声江南的“七煞档”“四响档”之一,他表演的评话《三国》被誉为“唐《三国》”。一  父亲从艺之途并不
期刊
范振鈺(1927—2008)天津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从班德贵,曾与高英培合作多年,是相声界不可多得的“黄金搭档”,1979年与高英培双双加入全总文工团(中华全国总工会文工团,简称全总文工团),成为全国知名的相声大家。还曾与众多演员合作,留下了大量音视频资料,晚年回天津定居。2004年,范振钰在天津收徒前夕,笔者在其寓所对他进行了一次访谈,范振钰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介绍了自己几十年的艺术经历、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