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TS教育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教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STS教育,使学生了解科学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培养其热爱科学、关心社会的意识、以及正确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课程标准已将STS教育和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以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的五个内容领域,并提出了具体目标要求,这实际上明确了在教学中进行STS教育,将STS教育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STS教育内容的适用性,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技术意识和社会意识。
STS教育的核心——学生
当前STS教育成果大部分集中在高中教学上,针对初中教学的STS教育研究仍较初浅。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
新课程下,初中科学STS教育的现状
(1) 新课程下,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人口、能源环境,生态等问题。
(2) 日常教学中STS教育具有随意性,无明确的教学顺序,新课程要求以渗透为主,安排随意。
(3) 教师以科普性介绍为主,忽视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学,轻教育)
(4) 教师只重视中考所要求内容,对于部分选修内容忽视,导致STS渗透
途径很狭隘。
STS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与科技有关的社会生活实际,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科学知识,强调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生活、生产中去,在生活的实践中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决策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结合STS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探索出以下几种途径进行STS教育渗透。
一、教学方式中的有机渗透
1.科学课内的STS教育渗透
①.利用新课渗透STS教育
首先以课本为主,但又不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认真分析各章节知识点,充分挖掘能进行STS教育的切入点,合理组织渗透内容,设计渗透方法和途径,编写出"各章节科学知识教学与STS教育相结合的系列表",以方便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以下是初中科学八年级部分内容)
②.实验课渗透STS教育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技能,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课堂实验渗透STS教育
在实验教学中,适度渗透STS教育,既有利于加强实验教学,亦可提高实验效果。
例如:橡皮槌击打音叉发出声音实验,
除了让学生明白声音产生原因之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音叉靠近薄纸片或平静水面时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声波具有能量、进而引出声波的利用——利用超声波碎石、战场上的声波武器等。借此引出社会中噪音污染、治理的问题。
(2)、利用实验作业渗透STS教育
相比课堂实验,实验作业的互动性、参与性更强,制作土电话、简易潜望镜、手电筒等。
例如:布置实验作业——简易手电筒制作
通过对学生上交手电筒亮度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灯泡明暗取决于哪些因素,使学生了解家里的电灯为什么在午夜时分较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刚买的电池用了很短时间,灯泡就暗许多",亦可帮其分析其中原因,通过实验作业的独立完成,不仅培养其动手脑的能力,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此可涉及时下关注的能源危机问题,拉闸限电,以及倡导在生活中节约用电的理念。
2.学科间互溶点上渗透STS教育
目前学科间互溶性越来越强,亦可在学科互溶点上进行STS教育的渗透
①.劳动与技术课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劳技课是学生较喜欢的课,该课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个人认为可适当的将部分劳技课堂作为科学STS教育的延伸,结合科学理论拓展STS教育,包括一些小制作、小问题、小讨论等,例如飞板、小电动机的制作等。
例:八上劳技课 P34 飞板及手掷飞机的制作
学生对飞板怀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对飞板翼面的性状加工时往往随随便便很随意,不求严格;再加上脑子里翼面 轮廓模糊,所以常发生做好的飞板不能飞行或飞行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如何给他们以引导和帮助呢?首先要求学生树立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培养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思想;其次帮助学生了解飞板飞行的原理"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借此懂得飞机能翱翔天空的原因,介绍世界现进的客运飞机-波音747,以及国产大飞机制造等一些先进的前沿动态。
②.历史与社会课中渗透STS教育
社会与科学课的互溶点较多,例如环保、气候问题、资源、能源问题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同样可以进行STS教育渗透。
例1:气候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温室效应,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目的。
例2:环保问题,三废的排放及治理,在学生中倡导低碳减排理念,使学生树立起环保从我做起的理念,宣传和动员自己的父母,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共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③.信息技术课中渗透STS教育
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信息技术给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传输平台,利用这个平台亦可以进行STS教育。
例如:光的反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知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更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借此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社会实践、生活中渗透STS
1.社会实践中的STS渗透
学校教育应当把科学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及本地区的特点给学生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例如:通过学校组织的大桥生态农庄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盐碱地改良、生态农业技术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使学生了解如何用科技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同时结合本地区特点,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游览杭州湾湿地,通过实地游览、了解湿地的作用-----地球之"肾"。湿地能改善生态系统,提高植被质量,吸引候鸟栖息,从而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大自然。
2.日常生活中STS渗透
STS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日常生活中进行STS教育的内容很多,而且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科学调查:调查自己家中近十年通信手段的变化
学生可以从家里的通信工具的变化,BP机-固定电话-手机-上网-无线上网-手机上网等一系列的变化,体会科技的力量,科技创造美好生活、服务社会的理念。
三、课外知识的补充渗透
STS教育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学习背景。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在课堂里主要是以老师的的传授为主,无法深层次解决学生的饥渴问题,因此更应注重课外知识的及时补充。
例如:利用网络平台的搜索工具、科普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灯灯获取更多、更新与科学、技术、科学相关的知识,并借此进行STS教育的渗透。
四、STS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开展STS教育是深化科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在对学生进行STS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适度性,所选内容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社会生活相互适应.
2、内容的适量性,所选内容必须和科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切不可过量;做到与教学内容同步协调,恰到好处。
4、内容的实用性,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学内容能够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而言:
在教学探索中应遵循学科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学科特点,进一步摸索适合教学的STS教育途径,这就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改革意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使STS教育尽快在教学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韩华:《从世界课程发展看我国我国中学课程改革》,《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2]郑振勤: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抉择. 教育理论与实践
[3]金川:《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外国教育动态》2001年第10期
[4]于广明:《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选编》
[5]曾庆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与专家点评》
[6] 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7]王本根:新课程下初中科学课程中的教育哲学研究[J]. 教育论坛,
[8]孙杰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STS教育的核心——学生
当前STS教育成果大部分集中在高中教学上,针对初中教学的STS教育研究仍较初浅。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的途径进行探索。
新课程下,初中科学STS教育的现状
(1) 新课程下,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人口、能源环境,生态等问题。
(2) 日常教学中STS教育具有随意性,无明确的教学顺序,新课程要求以渗透为主,安排随意。
(3) 教师以科普性介绍为主,忽视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教学,轻教育)
(4) 教师只重视中考所要求内容,对于部分选修内容忽视,导致STS渗透
途径很狭隘。
STS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与科技有关的社会生活实际,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科学知识,强调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生活、生产中去,在生活的实践中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自身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决策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结合STS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探索出以下几种途径进行STS教育渗透。
一、教学方式中的有机渗透
1.科学课内的STS教育渗透
①.利用新课渗透STS教育
首先以课本为主,但又不拘泥于课本。教师应认真分析各章节知识点,充分挖掘能进行STS教育的切入点,合理组织渗透内容,设计渗透方法和途径,编写出"各章节科学知识教学与STS教育相结合的系列表",以方便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以下是初中科学八年级部分内容)
②.实验课渗透STS教育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验技能,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利用课堂实验渗透STS教育
在实验教学中,适度渗透STS教育,既有利于加强实验教学,亦可提高实验效果。
例如:橡皮槌击打音叉发出声音实验,
除了让学生明白声音产生原因之外,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音叉靠近薄纸片或平静水面时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声波具有能量、进而引出声波的利用——利用超声波碎石、战场上的声波武器等。借此引出社会中噪音污染、治理的问题。
(2)、利用实验作业渗透STS教育
相比课堂实验,实验作业的互动性、参与性更强,制作土电话、简易潜望镜、手电筒等。
例如:布置实验作业——简易手电筒制作
通过对学生上交手电筒亮度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灯泡明暗取决于哪些因素,使学生了解家里的电灯为什么在午夜时分较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刚买的电池用了很短时间,灯泡就暗许多",亦可帮其分析其中原因,通过实验作业的独立完成,不仅培养其动手脑的能力,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此可涉及时下关注的能源危机问题,拉闸限电,以及倡导在生活中节约用电的理念。
2.学科间互溶点上渗透STS教育
目前学科间互溶性越来越强,亦可在学科互溶点上进行STS教育的渗透
①.劳动与技术课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劳技课是学生较喜欢的课,该课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个人认为可适当的将部分劳技课堂作为科学STS教育的延伸,结合科学理论拓展STS教育,包括一些小制作、小问题、小讨论等,例如飞板、小电动机的制作等。
例:八上劳技课 P34 飞板及手掷飞机的制作
学生对飞板怀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对飞板翼面的性状加工时往往随随便便很随意,不求严格;再加上脑子里翼面 轮廓模糊,所以常发生做好的飞板不能飞行或飞行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如何给他们以引导和帮助呢?首先要求学生树立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培养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思想;其次帮助学生了解飞板飞行的原理"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借此懂得飞机能翱翔天空的原因,介绍世界现进的客运飞机-波音747,以及国产大飞机制造等一些先进的前沿动态。
②.历史与社会课中渗透STS教育
社会与科学课的互溶点较多,例如环保、气候问题、资源、能源问题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同样可以进行STS教育渗透。
例1:气候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温室效应,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目的。
例2:环保问题,三废的排放及治理,在学生中倡导低碳减排理念,使学生树立起环保从我做起的理念,宣传和动员自己的父母,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共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③.信息技术课中渗透STS教育
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信息技术给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传输平台,利用这个平台亦可以进行STS教育。
例如:光的反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等知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更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借此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社会实践、生活中渗透STS
1.社会实践中的STS渗透
学校教育应当把科学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需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及本地区的特点给学生一个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例如:通过学校组织的大桥生态农庄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无土栽培技术、盐碱地改良、生态农业技术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使学生了解如何用科技解决社会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同时结合本地区特点,倡导学生利用节假日游览杭州湾湿地,通过实地游览、了解湿地的作用-----地球之"肾"。湿地能改善生态系统,提高植被质量,吸引候鸟栖息,从而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大自然。
2.日常生活中STS渗透
STS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日常生活中进行STS教育的内容很多,而且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例如:科学调查:调查自己家中近十年通信手段的变化
学生可以从家里的通信工具的变化,BP机-固定电话-手机-上网-无线上网-手机上网等一系列的变化,体会科技的力量,科技创造美好生活、服务社会的理念。
三、课外知识的补充渗透
STS教育的特征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学习背景。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在课堂里主要是以老师的的传授为主,无法深层次解决学生的饥渴问题,因此更应注重课外知识的及时补充。
例如:利用网络平台的搜索工具、科普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灯灯获取更多、更新与科学、技术、科学相关的知识,并借此进行STS教育的渗透。
四、STS教育在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开展STS教育是深化科学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在对学生进行STS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的适度性,所选内容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社会生活相互适应.
2、内容的适量性,所选内容必须和科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切不可过量;做到与教学内容同步协调,恰到好处。
4、内容的实用性,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学内容能够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而言:
在教学探索中应遵循学科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学科特点,进一步摸索适合教学的STS教育途径,这就对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改革意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使STS教育尽快在教学中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韩华:《从世界课程发展看我国我国中学课程改革》,《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2]郑振勤: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抉择. 教育理论与实践
[3]金川:《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外国教育动态》2001年第10期
[4]于广明:《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选编》
[5]曾庆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与专家点评》
[6] 朱清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7]王本根:新课程下初中科学课程中的教育哲学研究[J]. 教育论坛,
[8]孙杰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