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二题)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猫咪为什么活着
  猫咪和猫咪不同,这是毋庸置疑的。
  猫咪的种类也异常的多,但都可以归成两类:已经驯化的家猫和未经驯化的野猫。但也有极个别的情况,比如家猫未经过彻底驯化,接近人但不完全依附于人,而野猫在成为野猫之前,一直是作为家猫而存在的。
  以前在乡下的家里,在那些草木纠缠无处下足之处,偶尔会碰到几只野猫,它们以极快的速度,从我们身前几米远的地方一窜而过,在我们尚未发现时,隐约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别处的蒿草里。它们或许是村中某户人家的猫生下的孩子,不然不会这样,躲藏在人群居住地附近,隔着若有若无的距离。
  我还记得当时村里“引进”第一只猫咪的情形。
  那个时候,村里刚刚从种油菜花吃菜籽油,逐渐转变成种花生吃花生油,春天里那一望无际金黄盎然的景象,仿佛一夜之间不见了踪影,而每家每户也就像是一夜之间,阁楼上和储藏室除了堆着稻谷外,还堆着用蛇皮袋装着的花生。
  那个时候大家都爱吃花生,不知道是因为吃的东西少,还是花生确实有些让人着迷。最常见的吃法,就是从地里拔出来时,拍掉壳上的泥,直接剥开来吃,这个时候的花生还保留着未经暴晒生甜多汁的味道,野塘里漂浮著的野棱角尝起来和它差不多,但滋味要淡薄一些。大部分人家里,除了生吃外,还要给自家的孩子再弄一种口味,母亲们摘下一些花生在水井边洗干净,然后倒进锅里,加满水和甘草八角几种大料,盖上锅盖煮一段时间,香味四溢的煮花生就做好了。通常这种做法的花生不经放,有的人家为了多放一些日子,花生煮好后就拿出去晒干,会这样做的人家,多半是因为家里孩子少,不然煮一锅怎么够吃呢。另外一种做法,通常就要等到年关将近的时候,把放在家里几个月的花生拿出来,在锅里炒上一罐砂子,然后开始炒花生。砂子不知道是翻炒多次还是什么缘故,已经全部黑黢黢的,每家每户都会有,一年到头就用一次,其他时候就在粗陶罐里装着,放在哪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用砂子炒过的花生很香,只要在客厅里剥开嚼上一颗,不多久整个屋子都是炒花生的味道了。
  花生不仅人爱吃,老鼠也爱。当花生从地里拔出来之后,老鼠在家里的活动就开始频繁起来,白天偶尔可以看见它们乱窜,晚上就更了不得,窸窸窣窣的声音从天黑响到天明,早上起来一看,每一扎花生旁,几乎都有一堆咬碎的花生壳,有的花生咬烂了皮就弃之不顾,自然是让人很气愤。
  住在我家前排的邻居,不久前刚刚起了两层新房子,他家的花生全部收好堆在二楼,可是不知道怎么就进了老鼠,还不止一两只,蛇皮袋咬烂好多个,花生也吃了很多,心疼得不行,总是会听到两口子轮番的咒骂。后来的某一天,我去他家串门,客厅里就传来一连串奶声奶气的猫叫声,他家的儿子年纪和我一般大,正蹲在地上逗猫呢,我自然也凑了过去。猫是一只杂色猫,不是现在微博里看到或朋友圈晒的那些名种猫咪,就像土狗一样,这差不多也是一只土猫吧。刚出生不久的小猫毛皮不顺,都奓起来,因为没有奶吃,特瘦,摸上去就像摸着一副披着皮毛的骨架。它抬着大脑袋晃悠悠地看着我们,脚爪也大张着,有些重心不稳的样子,连续不断地叫唤。
  我们当时都担心它能不能活下来,给它准备水和米饭,没想到它也用力地吃着,看来确实是饿久了。我们看着它牙齿和舌头并用,吞咽着粘了菜汁的米饭,刚刚的叫唤声,大概就是告诉我们它饿了吧。看着它这副模样,我们很是好奇,它能否像我们所听说的那样,抓住一只老鼠呢?这种疑问很快消失了。小猫进食后变得精神了不少,开始撒娇玩耍,跑动跳跃都是好手,感觉没过多久,它的个子就大了一圈,有一天,它竟然叼着一只老鼠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为此感到欢呼雀跃。那个时候我也才知道,原来猫咪进食时是最凶狠的,近乎六亲不认,大概猫科动物都是如此,猎豹和狮子进食时都是不允许同类靠近,如果有人试图想摸它一下,哪怕你是它的主人,也很难说不会被咬伤或者抓伤。我们就这样目瞪口呆地看着它把一只老鼠吃完了,地上还留有血渍,它舔舔自己的趾爪,又舔顺自己的皮毛,好像刚刚的一切完全没有发生过,即使发生了,也不是它做的。
  后来这样的场景有些习以为常,它能抓老鼠的本领我们早早就领教了,现在有些司空见惯。而他家的老鼠在那个时候也确实被捕得差不多,他们两口子的咒骂平息下来,但另一种叫骂又开始了。这只猫早已经变成了一只身形矫健,目光锐利的大猫,而且身手了得,时不时就会叼回来一只老鼠,然后在家里的某个地方吃掉。后来大概吃饱了,有时候留下一截尾巴,有时候剩下一盘内脏,有时候干脆咬死了丢那儿,等到发臭了才被发现。它好似一下子就从功臣变成了人人嫌弃的对象,首先就是它的主人,开始为家里时常发现的老鼠肢体感到愤怒,继而对它破口大骂,甚至气愤至极时还要追赶一下,做出要教训它的样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猫咪发情怀孕,生下了一堆小猫咪,刚出生的那些天,它们着实让这个家热闹了一阵子。后来等小猫长大了些,两口子就决定将那一堆猫咪丢掉,他们的儿子反对也没有用。被丢掉的小猫咪没过多久,我们就看见它们在大猫的带领下,在村里无人居住的老房子瓦顶上晒太阳。那个时候,那些没人居住的老房子里都堆满了用来烧火做饭的秸秆,小猫咪找个住处是很容易的。再后来,他们家的猫再生的小猫,都被他们装在网兜里,丢到池塘淹死了,他家的老鼠销声匿迹之后,这只大猫偶尔会在家里睡觉,慢慢好多天也见不到踪影,最后从他们家彻底消失了。我们偶然能在高高的房顶上看见它,仍然是一副慵懒晒太阳的样子,叫唤它,有时候会“喵呜”地回一下,但大部分时候,它只是抬头看看我们,然后又躺下去。
  村里的猫似乎没有因此就多了起来。反而因为家家盖楼房,当初一片的老房子,几乎全部被拆掉建成了新房,只有几户人家把新房建到了外面的大马路旁,老房子才留下来,但也很少再见到猫咪出入。后来村里的地全部荒了,村里人一家老小都进了城市找活路,感觉整个村子彻底衰败了下来,仅存的几栋老屋,因为风吹雨淋,瓦顶和土墙陷落下去,露出黑黢黢的口子,无声无息,给人一种悚然的感觉。   我从高中开始在外地求学,后来大学和研究生都去了不同的城市,最后毕业工作,还去了另一个地方,直到换了一份工作,最后又回到读研时的城市。也就是在这些年,我发现原来家里用来抓老鼠的猫咪,进了城里反而摇身一变成为胖嘟嘟的宠物,不用再抓老鼠,每一只都毛色纯净,步态悠缓,眼神慵懒。它们活着的主要事情,仿佛就是长睡,在沙发上,在地毯上,在窗台上,在床上,在人身上,饿了就去吃专门为它们准备的猫粮,渴了就喝为它们准备的纯净水,还要定期洗浴,稍微有闲情的,还要定期带着去专门的美容院给它们美容。在不同的自媒体平台上,我还看到过那些无所事事的猫咪,被忽然接近的老鼠,吓得猛力弹跳起来,那一瞬间既好笑,又好像隐隐流露出,那才是一只猫的本性。
  但我在这个城市的生活环境并非像那些猫一样恬然。我住在离新单位不远的一个城中村,虽然有很多人养狗,但养猫的人比较少见,要算有的话,就是巷子外,那家杂货店里那一只了。那是一只完全不同的猫。
  这只猫的不同,是相对于网络上那些晒出来猫而言的。网络上的猫都是当人养的,有的甚至比人过的还好,他们模仿古代的宫廷剧,把它们亲切地叫做“主子”,把自己卑贱地称为“铲屎的”,或者“铲屎官”。这是一只浑身橘黄的猫,但就像凤梨一样,在橘黄的身体上,還有均匀分布的小白块,因此也可以说是一只杂色的猫咪,它的身形并不肥胖,由于身体欣长,反而有些瘦弱单薄。它的鼻头上有一块小黑斑,身上的毛长短不一,有些毛茸茸,所以看起来总是感觉有些邋遢,永远一副不干净的样子。
  不知道是由于它的外形种丑陋,还是这家杂货店仅仅只需要一只看家护店的猫,它总是被一根小指粗的绳子系着脖子上的锁链,然后拴在店门前的一张餐桌上。那是一张连体的快餐桌,白天就放在店门口,晚上或许还另有用处。拴着猫咪的绳子绑在其中的一个桌子腿上,长长的一条垂下来,给人一种稍显沉重的感觉。它也总是在睡觉,要么直接躺在桌面,要么就钻到店里清出来丢在桌上的纸箱里。桌子上方总是支着一把大遮阳伞,桌面上放着食槽和水槽,其中一个座位上放着纸箱,里面装着猫砂,其实也不是专门给猫咪买来的猫砂,而是厨房烧过的煤渣。
  这个城市几乎是一个热带城市,从三月份起,太阳可以用猛烈来形容。每次汗涔涔路过那里,我都能看见这只猫咪,锁链让它脖子周围的皮毛杂乱,流露明显被束缚的痕迹,它比我更早来到这里,相比于它,我算是一个外乡人,它算是原住民了。这么热的天气,杂货店老板似乎从来没有为它考虑过,除了那一把支着的伞,以及几天换一次的水,仿佛这只猫咪从来也不会怕热。我看着它的时候,它一直在睡觉,因为这时时无法消散的倦怠,让我也分不清楚,它偶尔投来的眼神里的散漫与无力,究竟是因为睡得太多的缘故,还是因为长期的被束缚,一种经久不散的麻木与无动于衷,让它对两米开外的一切已经失去好奇,已经让自己沦为了一只没有活力的畜生。
  这样说也许过于无情。这一切后果的直接制造者,便是杂货店老板,或者还有他的家人他们没有丝毫的宠物观念,只想养一只替他们看护店面的牲口,能够在他们休憩的夜里,让这间门面里的东西少受糟践,仅此而已。作为一只猫咪,它身形瘦小,还能够躯干和抓捕偷东西的老鼠,相比身形高大,消耗颇多,而且有可能帮不了忙还会捣乱的狗来说,它无疑是一个更佳的选择。他们需要它的时间不多,就是店里没人的那几个小时,其余时间就像拴着一条狗一样,把它拴在门前。从这种行为也可以看出,店主和猫咪之间,是没有网络上所烘托出来的那一种亲昵的氛围,主子和奴仆的关系也并没有颠倒,主人的身份无可置疑,而畜生的地位也很明显。这种关系还是充满质疑的,表明店主并非绝对信任猫咪,猫咪若是没有绳索的束缚,估计也不会无奈地躺卧在高温下的桌面上,至少也会找一个舒服的地方,懒洋洋地安顿自己。
  这是一种压迫和被压迫、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相比于在乡下遇见的那些猫咪,这一只 的命运似乎最为悲惨。在乡下,家里的动物,鸡鸭牛羊不说,比如猫和狗,一般在下崽的时候会关一段时间,因为怕它们护子心切咬伤别人。通常它们都行动自如,尤其是狗,总是喜欢跟着自己的主人,村里村外,来来往往,猫咪虽然没有跟从的习性,但它们似乎更懂得怎么生活,怎么来打发自己的日子,室内室外,太阳底下或者阴凉处,几乎都能看见它们呼噜噜的身影。但这只猫却没有这样的好运,它的行动轨迹就在店里或者门口的餐桌上,它无法摆脱脖颈处的那根绳索,甚至当别的狗或猫咪从它身边经过的时候,它还是一副呆板提不起劲的样子。
  只是,如果从实用性的角度看,倘若猫咪失去了它作为猫咪的本性,它会以一种新的怎样的作用存在呢?在乡下可以找到样本,那些最初用来抓老鼠的猫咪,随着家里的粮仓不再堆积谷物,随着空荡的楼面不再堆放花生和红薯,它们在家里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它们要么是被主动赶出家门,要么就是自己主动离开,寄宿在某个人迹罕至的地方,成为一只野猫,变得精明凶猛,逐渐恢复它的动物性。
  在城里,这样的样态似乎更为明显。那些失去本性的猫咪,成为一种“好吃懒做”(一种乡土情结的说法)的宠物,抚养它们的家庭已经脱离了泥土,生活在硬化了的土地上,也许住在十楼或者二十楼,那样的房间装饰典雅,温馨舒适,甚至有的干净整洁到几乎纤尘不染。在这样的家庭,关于猫的种类与血统反而显得更为重要,它们被挑选、被打扮、被爱抚,有的甚至被阉割,它们与人群相互依偎、相互抚慰,成为不争的爱宠,它们也许从来也没有想到过(或许早就意料到),有一天会被这样对待,成为人类的主子,比我们更快更早地进入共产主义。
  但猫咪与其他动物总是不同的。在我眼里,猫咪堪称最为灵异的动物,它们的种种行为看起来平常又古怪,它们的表情有一种不怒自威的仪态,眼睛深邃仿佛可以将人心看穿,它们应付一切沉着潇洒的神态,还有它们的性情。
  也许世界上最难以琢磨的动物的性情,非猫咪所属了。你永远无法弄明白一只或沉睡或凝神的猫咪,脑袋里想着的是什么,它们不像其他的动物,比如说狗,它们容易与人沟通,甚至会主动与人沟通,向人们表明它们的意图,但猫咪不会这样子。猫咪即使在你的身边亲昵数年,有朝一日你与它对视时,仍然会感到陌生和惊恐。它们与你亲近,但也不会太亲近,它们会与你交流,但不要想它们会付诸全部,它们就是它们自己,好像是一种比人类还要高级的生物。   也许在它们眼里,我们只是像猪狗牛羊一类的动物也说不定,我们期待着能够与它们心对心交流,而它们却感觉到无法沟通,我们的愚蠢可能让它们不屑一顾,这或许就是我们面对它们时,那些困惑与神秘之所在。
  只是当它们目光懒散,恣意地躺卧在太阳底下,当它们满目亲昵,几欲与人缱绻时,它们究竟在等待着什么呢?
  鸡为什么活着
  鸡群很小,只有四五只,但即使再小,比如只有一两只,鸡的等级也是一目了然的。
  春节回到家,经年未见的爸妈就张罗着要杀鸡,杀鸡要选一个日子,尤其是快过年了,哪天杀,吃到哪个时候,都得讲究,不然犯了忌讳,或者今年的吃食留到了明年,都是不好的。
  话刚说完,爸妈总会想起鸡还没喂,要不就是再喂一次,有点最后一餐的味道。咯喽咯喽叫几声,不知在哪儿窝着的鸡便沙沙地跑过来,在坪地上撒一把米,它们撅起屁股吃着,不时会听见某只鸡被啄的声音。
  我的小外甥前不久刚满一周岁,已经呜呜呀呀什么都会学了,二姐怂恿他叫舅舅,马上就吐字不清地叫了出来,接着就磕磕碰碰地说,鸡,鸡,鸡。妈妈笑着说,回到家就喜欢看那几只鸡。他本来还认生,不要我抱,当我把他抱到阶前,看到鸡的时候,他不再找妈妈,也不再哭泣,咧嘴看着,不时扭头看我,举手指着说,雞,鸡,鸡。
  五只鸡的花色,一黑,三麻,一黄,黑的应该就是最老的那只了,三只麻的其次,黄色那只最小,个头也最小。以前妈妈养鸡,喜欢对着鸡说话,并不是平常吆喝家禽的语调,而是把鸡当成人,当成小孩子来对待,所以语气平和,有怨声,但是没有怨气。我也因此对鸡鸭狗有了一种亲切感,童年的记忆中,关于它们的部分占了很多。
  吃食的鸡通常也有防备,它们既要和其他的鸡抢吃,又要兼顾后面的危险,所以我们只能蹲在不远处看着,小外甥试图走到它们中间去,还差几步路,它们已经散开了。五只鸡似乎并不怕,在他蹒跚的脚步到来前,慢慢绕开,它们警惕的是我。然而我并没有趁其不备下手的意思,虽然因为我的回来,它们中的一只要被结束生命,然而这并非我愿。
  鸡的谨小慎微有时候让人泛起一股同情,但弱小的鸡,却有一种冷硬严苛的东西,先养的鸡永远比后来的鸡更有权力,更霸道。这种说法,只是我在偶然对鸡的观察中,得出的结论,而且仅限于我家所养的鸡。妈妈可以说出哪只鸡是什么时候来到了家里,成为鸡群里新的一员,也可以说出哪只鸡最为霸道,哪只鸡又最为弱小,她时常都要为弱小的那只单独开“小灶”。当然她不会知道鸡群中的啄击等级,这种在研究者中更为专业的词语。
  但我的目光,并不会过多的给予那只肆无忌惮老母鸡,每次面对鸡群时,那只落荒而逃的鸡,总是会牵住我的心。不管是单独给它撒一把米,还是跟随着它的足迹,把目光愈拉愈长,直到它消失于某个拐角,或者某片浓荫。
  那只落荒而逃的,往往是才加入这个群体的鸡。在我家的鸡群里,就是最小的那只。它的毛色暗黄,仔细看,还能看见在光洁的羽毛边上,密集着蓬松的绒毛,“稚气”未脱。它是最幼小的那只,也是最瘦弱的那只,不顺滑的羽毛让它显得邋里邋遢,营养不良的样子。事实也似乎确实如此,每次喂食,它都是食物外围的那一只,年长的鸡往前一凑,几个鸡屁股围成一圈,哪里还有它的位置。
  即使食盆很大,鸡与鸡之间还有空隙,这个食盆也是没有它位置的。当鸡们把脑袋伸过食盆的隔栅,悠闲地啄食,它若将自己的头也伸进去,它们必将把喙对准它,无情地啄击。只有当鸡群饱食之后,离开食盆,它才能在食盆里扒扒捡捡,填充一下空洞的胃腹。它的落落寡欢,总让我想起身边或各种镜头里,那些充满渴盼眼神,却很难融入身边小圈子的人。他们并非想独身事外,却有很多障碍,像无形的栅栏横竖在他们面前,无法靠近,更无法融入。
  我对鸡群的等级感到极为惊讶。虽然也在记录频道看过许多,关于动物群体地位的解说,然而对于家禽的等级,还是自己观察体会到的。在这个世界上,相对于人而言,其他的一切都属于“弱势群体”,尤其是为人所用的,除去植物如蔬菜等,剩余的就是牛羊家禽了。牛羊因为形体的优势,总是能让人感受到力的存在,甚至会给人一种压迫感,以及不表于情的敬畏与恐惧,而鸡却不可能。它们是那么的弱小,尤其是毛茸茸时候的样子,握在手心里都怕伤着,它们以浮泛于外界的弱,掩饰了群体中的等级与残酷。
  鸡的生命似乎要经历两个重要阶段,而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点就是下蛋。公鸡的重要性在鸡群中显得若有若无,尤其是自家养的鸡,有时候公鸡没有存在的必要。鸡这样的生命阶段,往往有着非常偶然的因素,比如,这户人家养鸡的目的就是为了食用鸡肉,但由于鸡群的成长速度快于他们的宰杀速度,一些没有被宰杀的鸡因为生理的成熟开始下蛋,这户人家也许就会考虑这个因素,而放缓宰杀的时间。最后,由肉鸡变成蛋鸡的那一部分,被食用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它们在鸡群中地位,因而也变得越来越高,后来的鸡,只能屈服于后来者的等级,成为食槽边的后来者,鸡笼里的局外者,群体等级中的低下者。
  这些并非我的主观臆测,而是自家养鸡的一个习惯。爸妈养鸡,总是想着喂好一些,鸡群能够健康茁壮成长,等着嫁到外地的女儿或者工作在外的儿子回来时,可以顺手杀一只。天下的父母或许总是如此,他们也不例外。只是儿女并非总是有时间回家,年初还是一群鸡苗,年底回家的时候,已经是一群小母鸡了。而我回家,往往在家待不了多久,因为喜欢妈妈做的菜,所以在一周时间里,妈妈要把鸡鸭鱼肉都做一遍,杀一只鸡可以吃好几餐,一个假期过完,也就不会再杀。家里那几只麻花色的老母鸡,就是这样子一年年拖下来,最终变成蛋鸡,可以安稳自在地过活了。
  可是就像上面提到,我虽然喜欢妈妈做的菜,但如果要为了吃而去杀鸡,我做不到。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软心肠的人,也许也是一个虚伪的人。我留恋妈妈每次端上桌的各色菜肴,尤其是啤酒鸭和白斩鸡,被母亲神奇的烹饪手法调制之后,那些皮肉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让我不禁频频举筷,咽下在别处生活里,无法获得的味道。这些熟食令我迷恋,可当它们还是生肉,尤其还是活蹦乱跳的鸭和鸡时,我却会对它们敬而远之。这种感觉并非虚假,我家养过的家禽里,有和猫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鸡鸭,它们像狗一样,在我的记忆力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堆垒,让我以为这就是本能,我本能地爱着尘世间的一切生命,大到猛兽巨树,小到鸟虫葳蕤。这样的本能幻觉,总是让我对鸡鸭产生一种深深的愧疚感,我必须忘记曾见过它们、长久地注视过它们的事实,在咀嚼与吞咽时,可以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爸爸要杀鸡鸭时,偶尔会叫我帮他。我知道杀生这道程序,粗鲁,然而并不简单,他从关着鸡的房间里把它捉住,提起翅膀,把头翻过来摁在翅膀中间,然后开始拔它颈间的毛,直到露出一片肉色,他才会把我叫过去,要我抓住它的腳爪,以防刀割颈项之后,胡乱踢蹬。这样的帮忙,每次都让我不安和惭愧,甚至会在心里默默为它祷告,祈求原谅。当父亲的刀伸到它的脖颈时,我会转过头,不看那鲜血淋漓的场面。也许是抓握脚爪的手太过用力,我只能感受到一些轻微抽搐,细小的筋络穿过那皮包骨头的地方,就像一只细小的鱼,想要逃脱,而又无依逃脱。
  而让我更为遗憾而又无能为力的是,那些在刀下丧失生命的鸡,都是鸡群里最小而且最不合群的那只。这就像一个无法逆转的事实,在一个鸡群里,永远是最弱小的那只被食用,被淘汰。我不知道人为豢养干预的物种,是否也遵循着大自然优势劣汰的生存法则,这是冥冥中的规约,还是仅仅就是巧合。
  对弱者的惋惜,有时候让我分不清场合与对象。就比如对于作为家禽的鸡,它们本该像所有流水线上的食品一样,面对的是冷酷无情的机器,而不是哀怨悲悯的心灵,它们本该被一些毫无表情毫无怜惜的刀具割舍和撕扯,放血、去毛、肢解,从一条流水线上下来,已经用保鲜膜封闭在塑料盘里,可以直接烹饪,或者成为快餐店里的速食品。那一路的血腥和暴力,就封闭在那个狭小或阔大的空间里,温暖的躯体不用经过温暖的双手,就能成为街头巷尾,人人都能接受和热捧的美食。有的地方确实在牲畜的宰杀问题上,提倡人性化的处理,这当然值得广泛普及。然而就像我对自身的怀疑那样,对牲畜的仁慈处决,是建立在人类需要食用的基础之上,当我们直视这个问题时,总是没有足够的底气,总是会感到心虚。
  只是,个体家庭对家畜的宰杀,往往渲染着无以指责的温情。当一家人决定宰杀家畜的时候,往往是这个家里来了重要的人,比如佳节时候走动的亲戚,常年在外的子女,让这家人觉得有必要,通过宰杀牲畜以烹饪美食,用来招待对他们而言分外重要的亲人。某种意义上,牺牲的牲畜也成为小小仪式中的一部分,这或许足以告慰它们的生命。然而这样的说法,仍然充斥着人本位的思想,做一只家畜不能决定自己的生命,和做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己的生命有什么区别呢?
  我总是想为自己的贪婪和罪过寻找借口,以求心灵的安慰。但发现越是寻找借口,似乎某些想遮掩的东西,便越是清晰地呈现在面前,某些本来不用去想,就不会困扰身心的东西,成为一种无形的疾病,附着在我的身上,想要疗愈,却又无法疗愈。
  这些因我的到来,而不得不贡献出自己生命的鸡,它们的肉被我吞咽和消化,关于它们的记忆,却像不可消化的部分,如鲠在喉,时时无法忘却。当我直面这样的自己时,感觉是多么虚伪和造作,可是,世间有谁存活一世,能够不伤一物,不欠一情?
  饕餮般的吞食之后,我总是避免去回想,避免再长时间地直视那些浑然不惊的鸡群。它们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悠闲地往返于熟悉之地,翻捡、啄食、咕叫,那些没有性命之虞的鸡,依然在权力的最顶端,依然蛮横,啄击着它们可以啄击的一切,而那些苟活于其中的鸡,仍然徘徊在食盆的外围,仍然战战兢兢地啄食着本该属于它,却又本能般怀疑与畏惧的食物。群体一员的消失,没有引起丝毫的恐慌,甚至看不出一丝波澜。我不禁想到,在一个微信群里,某段时间两个群成员突然离世,其他的成员刚开始时是震惊和哀婉,随后是疑惑,最后变成了嘲讽与狂欢。死之所以为死,有其沉重与庄严的一面,犹如大厦般沉稳不可摇撼,但在这种长久的建构之外,还有一种消解的存在,眼泪和默哀可以代表悲伤,讥讽与狂欢也莫不如是。
  对死的漠然,也时刻昭示着对生的漠然。对鸡来说,最艰难的活,也许就是默默无闻胆战心惊的那段时光。它们既要面对老母鸡们的欺凌与压制,又要担心来自主人的宰杀,这段最为脆弱的日子,是什么支撑着它们活下去的呢?它的生命里需要多少个偶然,才能拿到命运手里的免死金牌,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用担惊受怕地活下去。
  然而似乎总是如此,在一个群体艰难求生时,总会有些柔弱的分子,成为最初也许是最后的牺牲者,维持着这个群体生存的稳定。这句话听起来很熟悉,和过去宣扬的一些革命言论如出一辙,只是最初吸引我探讨这个问题的,并非这些方面。一个群体的存活,为何牺牲的往往是弱势的那一部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有它的道理,但它更多的属于自然性那部分,社会性这部分,又是由什么法则在规训着呢?当然家禽更为动物性的特性,让这个问题可以驳斥的方面更为虚弱,人在它们的生命进程中,到底充当了什么样的作用?缘起不同,但结果却出奇类似。
  作为一个人,我永远无法理解家禽的命运,就像作为一个人,我永远无法理解宠物的命运。只是无法理解,家禽和宠物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吗?我所说的意义,并非人本位的意义,而是个体生命本位的意义。我想象这个问题时,也在不断地叩问自己,是否也像美食与记忆的矛盾,很多简单的事情,被我变得复杂了,或者换句话说,可以用拳头解决的事情,最好不要用口。仿佛就是一个真谛。
  鸡群的漠然与残酷,让死亡与恐惧变得无足轻重,最终像被坚硬的机器压薄的纸片一样,一触即破。还有什么比废纸篓和碎纸机更令人无动于衷的呢?鸡群似乎有着犹如消化系统一样,运转正常且高效的遗忘系统,它每天将饥饿、疼痛和死亡过滤得一干二净,在新的一天到来时,对生的渴求,以及对果腹的满足,又将支撑它们在虚妄的自信中度过。
  小外甥并不懂他所吃下的东西是什么,也没有发现鸡群数量的减少。他仍然很喜欢看鸡,看一会儿,他就想冲进去,蹒跚的脚步试图接近某只母鸡,它们迈着沉稳不惊的步子,沉着避让,分散与聚合间,他每次都扑了个空。他着迷于这个游戏,经过几天的接触,鸡群似乎也配合着他,总是在距他几步远的地方悠然觅食,然而不就是这样吗,尽管他手无缚鸡之力,仍然可以给它们以致命一击。
其他文献
渐江是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大家,同时也是“清初四僧”之一,其独具个性的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开创了一种清冷简约、静穆孤寂的山水画新风,这种画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社会上致力于摹古的风气,同时也对一些在绘画上谋求创新的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绘画的师承关系、笔墨技法、构图布局、画面意境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来论述渐江绘画的独到之处。  清初,以“四王”为正统的摹古派在画坛占统治地
期刊
随着时代的进步,二胡作为民族乐器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尤其是二胡表演深受大众欢迎,这也意味着人们对二胡表演的舞台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二胡演奏时表演者出现紧张情绪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提高专注度、模拟舞台效果的具体解决措施来有效克服舞台紧张,从而提高二胡表演艺术的舞台效果,让表演者发挥出正常水平。  二胡作为传统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现今社会
期刊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正确的呼吸能使歌唱者获得良好的气息支持,从而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正确的呼吸方法是聲乐学习的基础,歌唱者对气息支点的掌握至关重要,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的说法。本文将从气息在歌唱中的作用、呼吸方法、如何进行呼吸训练等方面论述呼吸对歌唱的重要性。  在歌唱时,正确地运用气息十分重要。“气动则发声”,没有气息对声带的作用,声带则不会发声,气息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只有科学地运用
期刊
爱德华·马奈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一生热爱绘画,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著名作品。他虽然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却从未参加过印象主义画派的画展。他后期的作品主要追求光与色彩的表现,而往往忽略了物体的形体轮廓,没有了早期作品的严谨性和色彩  的沉着。  一、马奈的人生经历及作品风格  (一)马奈的人生经历  马奈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父亲奥古斯特是一名司法部高官,母亲乌杰奴·德西蕾·夫尼耶是法国驻
期刊
《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是我国著名的俗文学研究专家、藏书家傅惜华编写的一部讲习歌唱理论和方法的戏曲声乐理论著作,其中收录有《唱论》《词林须  知》《曲律》《方诸馆曲律》《度曲须知》《闲情偶寄》《南曲入声客问》《乐府传声》和《顾误录》等跨越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九部著作。笔者将其中涉及声乐作品“度句”的内容归纳并进行阐述、研究,以期对声乐研习者有所  启发。  《唱论》曰:“歌之格调:抑扬顿挫,顶叠垛
期刊
《筝箫吟》是储望华创作的一首钢琴曲,作品力求通过钢琴展现筝与箫这两件民族传统乐器的音色和意境。全曲采用前奏曲体裁,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风格相融合,把筝与箫的特殊演奏技术在钢琴中体现出来,使筝与箫的意蕴贯穿全曲,佳韵天成,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对钢琴作曲、演奏技法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筝箫吟》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筝箫吟》是我国钢琴家、作曲家储望华的钢琴作品,出自他的《钢琴前奏曲六首
期刊
艺术原理本是一门课程,是培养艺术家必备的知识素养的课程。笔者不愿照本宣科,想谈谈自己对艺术的一些看法,内容虽简,但贵在真诚,贵在真实。  一、艺术  (一)艺术的本质  若引以马克思的方法论来看,艺术的本质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层面,即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但在笔者看来,真正开始被称为艺术的并不是那些被描绘在潮湿墙壁、瓶瓶罐罐上的远古时期的产物,而是那第一个知道将事物按照自身的
期刊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不断追求物质、金钱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就导致人们以金钱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最终以追求这些身外之物为人生目标而忽略了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建设。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快乐或幸福是人生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该学派认为“快乐和幸福并不是指物质和感官的享乐,而是指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平静”。通过对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探究,人们可以发现心灵宁静才是真正的快乐,在欲
期刊
舞蹈作品的核心是舞者。舞者的身体虽能反映出某个时代、某个地域的身体运动特点,却难以营造出与其身体运动相关的文化语境。缺乏相关的语境,一些独特的文化经验会被屏蔽。那么,“如何运用道具来营造语境”就应该纳入舞蹈研究的范畴。本文通过稻的文化意义来关照《流浪者之歌》,从视觉审美经验的角度对作品中的“稻谷”进行解析,试图理清这该作品对社会和文化所作的思考,并阐述作品中的“道具”对当下的意义。  过去,由于网
期刊
原始社会,图腾和原始歌舞已经出现,二者均起源于巫术活动,它们是原始社会极具代表性的审美形式。当时,人们已经可以制作石器和陶器,上面刻有很多美丽的花纹,它们不仅仅用来装饰器物,更重要的是表达原始人对部落图腾的崇拜。因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图腾之美、原始歌舞之美和刻画之美。  一、图腾之美  图腾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活动。山顶洞人时期就有撒红粉的活动(一种祭祀活动),山顶洞人选择红色就,旨在吓唬野兽,保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