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困生的减少和教育转化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是一门很容易产生成绩差异的学科,作为数学教师应更加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从而平衡班级差异,使得教学质量得到真正的提升。鉴于此,笔者阐述了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旨在于对广大教师于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策略
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多变性和抽象性,小学生在学习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的讲解太过笼统,且讲解速度很快,这便导致许多思维反应能力较慢的学生跟不上进度,长久以来,学习中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从而演变成了数学学习中的“学困生”。因此帮助这些学生“脱困”便成了教师的重要任务,针对这些情况,笔者依照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解决策略并做出浅显的探讨。
一、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 因基础薄弱所产生的厌学心理
小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很容易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听不懂”、“学不透”的问题,因此他们常常因为作业中或是考试中的失利而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便对自己失望甚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些消极心理严重抑制了其学习热情。
2. 理解能力较慢跟不上学习进度
大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便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股脑儿的将理论、公式、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学生,不顾及他们对于新知识接收速度的快慢,这便很容易产生班级内部差异,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但理解能力较慢的则会因此堆积许多问题,长久以来便会与优等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放弃了学习。
3. 家长或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正确
有些教师在面对考试失利的学生时只是一味地批评和训斥,忽略了他们是需要鼓励的,这严重打击了其学习自信心。更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惯养溺爱、放任自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
二、 帮助小学数学学困生提高成绩的策略
1. 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的内容多是理论与公式,看似简短的文字和数字其实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学困生的思维反应能力普遍较慢,传统课堂教学中一概而论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其顺利的理解和吸收新知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根据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制订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让他们从细节知识入手,逐渐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课时,笔者特意制作了教学课件,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观看课件中动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观看视频他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横竖对边都是平行的,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随后笔者向学生提问:“你们看这个平行四边形,它是不是很像我们学过的一个图形?”反应较快的学生立刻举手回答“长方形!”接着视频中平行四边形便被拉伸成了长方形,这时学困生恍然大悟,并且自己用纸片动手操作试验了一番。看到那名学困生的行为,笔者立刻拿出了准备好的道具,让其他学困生到讲台上操作给大家看,通过观察他们的操作,笔者发现虽然他们的思维反应能力较慢,但经过观看视频中细节化的展示,其操作时的步骤非常准确。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课件分享给学生让他们回家观看,使其在家中也能巩固知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根据课本内容将书中重点设计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不仅能激发学困生的兴趣,还能让其对细节知识点理解透彻,从而减少因问题堆积所产生的负面情绪。
2. 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助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能使学困生在小组成员的相互督促中增强学习意识,并在同组优等生的帮助下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出发,教师应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例如班级中有50个人,分为五人一组,其中一个优等生、一个学困生和三个成绩普通的学生,让学困生在活跃的班级气氛中以轻松的心态在小組中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学习“负数”这课时,笔者在课堂伊始提出了几个问题:“生活中有哪些负数的例子?”“负数和正数有什么区别?”“负数和正数之间是怎么运算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学困生虽然平时成绩不佳,但在小组讨论时表现的非常积极,也十分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并且在出错时优等生会及时帮他纠正错误,他们也十分乐意接受指正。在讨论结束后笔者特意挑选了学困生来回答问题,他们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表现得异常优秀,并且在习题训练时也得到了比以往更优异的成绩。由此可见,利用学习小组进行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
3.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
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心是带他们“脱困”的一个重要步骤,积极的鼓励与认可才能让其扭转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正因如此,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若想帮助学困生建立稳固的自信心,就要从两点入手:第一,教师应与学困生进行一次真诚的交流,充分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和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帮其解决这项难题。笔者班上曾有一名学生,他本来成绩优异并且经常在课下向教师请教问题,但有一次因病在考试中失利,家长一味地责怪他没有取得好成绩,教师也没有对他进行安慰和鼓励,这便导致其对学习失去自信并且成绩一落千丈。在了解了这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后,笔者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并在数学课中举行了一次奥数题比赛,这名学生依靠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在大家羡慕与认可的目光中,他终于拾回自信心,从此在数学课中变得非常积极。第二,教师应在家长会中与学困生的家长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在家中的学习状况和生活中的习惯,然后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笔者班上曾有一名学生,因为他父母长年在外工作,对其学习与生活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在没有父母督促的情况下,他便对学习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导致其成为大家口中的“学困生”,因此笔者根据这一情况找来了这名学生的家长,在认真的沟通之后家长开始关注他的学习状况,随之他的成绩也慢慢地提升了起来。
新课改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便要求广大教师应重视每一位学生,并积极的展开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鉴于此,数学教师应根据学困生的成因制定符合他们心理特征的教学方式,帮助其改善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并通过有效的指导不断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童春林.浅谈初中数学的学困生转化[J].文理导航(上旬),2011,(8).
[2]姜明珠.浅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与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
作者简介:
刘其植,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太华西埔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及策略
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多变性和抽象性,小学生在学习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的讲解太过笼统,且讲解速度很快,这便导致许多思维反应能力较慢的学生跟不上进度,长久以来,学习中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从而演变成了数学学习中的“学困生”。因此帮助这些学生“脱困”便成了教师的重要任务,针对这些情况,笔者依照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出解决策略并做出浅显的探讨。
一、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 因基础薄弱所产生的厌学心理
小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很容易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听不懂”、“学不透”的问题,因此他们常常因为作业中或是考试中的失利而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便对自己失望甚至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些消极心理严重抑制了其学习热情。
2. 理解能力较慢跟不上学习进度
大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便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股脑儿的将理论、公式、知识点全部灌输给学生,不顾及他们对于新知识接收速度的快慢,这便很容易产生班级内部差异,思维敏捷的学生很容易跟上教师的思路,但理解能力较慢的则会因此堆积许多问题,长久以来便会与优等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放弃了学习。
3. 家长或教师的教育方式不正确
有些教师在面对考试失利的学生时只是一味地批评和训斥,忽略了他们是需要鼓励的,这严重打击了其学习自信心。更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惯养溺爱、放任自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
二、 帮助小学数学学困生提高成绩的策略
1. 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的内容多是理论与公式,看似简短的文字和数字其实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学困生的思维反应能力普遍较慢,传统课堂教学中一概而论的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其顺利的理解和吸收新知识。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根据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制订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让他们从细节知识入手,逐渐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课时,笔者特意制作了教学课件,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观看课件中动态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观看视频他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横竖对边都是平行的,但梯形只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随后笔者向学生提问:“你们看这个平行四边形,它是不是很像我们学过的一个图形?”反应较快的学生立刻举手回答“长方形!”接着视频中平行四边形便被拉伸成了长方形,这时学困生恍然大悟,并且自己用纸片动手操作试验了一番。看到那名学困生的行为,笔者立刻拿出了准备好的道具,让其他学困生到讲台上操作给大家看,通过观察他们的操作,笔者发现虽然他们的思维反应能力较慢,但经过观看视频中细节化的展示,其操作时的步骤非常准确。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课件分享给学生让他们回家观看,使其在家中也能巩固知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根据课本内容将书中重点设计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不仅能激发学困生的兴趣,还能让其对细节知识点理解透彻,从而减少因问题堆积所产生的负面情绪。
2. 建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助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能使学困生在小组成员的相互督促中增强学习意识,并在同组优等生的帮助下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出发,教师应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例如班级中有50个人,分为五人一组,其中一个优等生、一个学困生和三个成绩普通的学生,让学困生在活跃的班级气氛中以轻松的心态在小組中进行学习与交流。在学习“负数”这课时,笔者在课堂伊始提出了几个问题:“生活中有哪些负数的例子?”“负数和正数有什么区别?”“负数和正数之间是怎么运算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学困生虽然平时成绩不佳,但在小组讨论时表现的非常积极,也十分愿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新发现,并且在出错时优等生会及时帮他纠正错误,他们也十分乐意接受指正。在讨论结束后笔者特意挑选了学困生来回答问题,他们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表现得异常优秀,并且在习题训练时也得到了比以往更优异的成绩。由此可见,利用学习小组进行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习。
3. 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
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心是带他们“脱困”的一个重要步骤,积极的鼓励与认可才能让其扭转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正因如此,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若想帮助学困生建立稳固的自信心,就要从两点入手:第一,教师应与学困生进行一次真诚的交流,充分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和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帮其解决这项难题。笔者班上曾有一名学生,他本来成绩优异并且经常在课下向教师请教问题,但有一次因病在考试中失利,家长一味地责怪他没有取得好成绩,教师也没有对他进行安慰和鼓励,这便导致其对学习失去自信并且成绩一落千丈。在了解了这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后,笔者对他进行了心理疏导并在数学课中举行了一次奥数题比赛,这名学生依靠扎实的数学基本功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在大家羡慕与认可的目光中,他终于拾回自信心,从此在数学课中变得非常积极。第二,教师应在家长会中与学困生的家长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了解他们在家中的学习状况和生活中的习惯,然后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笔者班上曾有一名学生,因为他父母长年在外工作,对其学习与生活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在没有父母督促的情况下,他便对学习产生了“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导致其成为大家口中的“学困生”,因此笔者根据这一情况找来了这名学生的家长,在认真的沟通之后家长开始关注他的学习状况,随之他的成绩也慢慢地提升了起来。
新课改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便要求广大教师应重视每一位学生,并积极的展开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鉴于此,数学教师应根据学困生的成因制定符合他们心理特征的教学方式,帮助其改善对于学习的抵触情绪,并通过有效的指导不断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童春林.浅谈初中数学的学困生转化[J].文理导航(上旬),2011,(8).
[2]姜明珠.浅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与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
作者简介:
刘其植,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太华西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