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共振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ey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振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原指振动体在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下,当外力的频率与振动体固有的频率很接近或相等时,振幅急剧增大的现象。现移至教学上,师生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或话题,在各自独特体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语言交流,形成心理沟通、心灵互应、情感共鸣,称之为思维共振。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如何在语文课堂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强烈而和谐的思维共振,是一个极有开发空间的课题,这里至少涉及到共振之源的开发,共振之始的启动,共振进程的加速等环节。本文就此作一探究。
  1 共振之源——学生的困惑与热点问题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就是以人为本,亦即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的关注,具体到对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中的疑难与困惑和与此相关联的热点问题以及关注的感兴趣的问题,理应成为教师教学的首要关注点,落实到教学中就是教学目标与引导过程设定的基点。课堂上的思维共振才能真正启动——因它来自学生自己的疑问。只有如此,教师这一外力的频率应努力接近或相等于学生的频率,才能引起思维共振,且思维共振才能加速、和谐——使学生感兴趣而自觉投入。例如在《狼》的专题中,狼的故事和本性是学生极感兴趣的,但狼的母爱和对伴侣的忠贞等感人本性以及有的地区和部落曾经或现在仍把狼作为崇拜对象,却是不少学生所困惑的。这些问题正是现代教学中极为珍贵的教学资源,亦即本文所述的共振之源,教师应事先了解,占有大量资料,充分预设,倍加珍惜,充分利用,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人人参与,共振强烈。
  2 共振之源寻求的途径
  2.1 课前了解预设。可通过交谈或对学生预习的检查等途径,了解学生的疑难困惑,所需所求。
  2.2 课中捕捉。这主要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有时甚至是一个疑惑的眼神,其中不乏师生或生生在互动碰撞中可贵的思维火花,若及时捕捉、利用,甚至能改变教学进程或加速师生思维共振。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这种教学机智表现为在很短时间内要完成以下步骤:及时捕捉——筛选确定(①新资源的实质内容或疑惑的关键点;②与预设目标之间的联系;③能否加速师生思维共振)——加入振动场,加速振动(如何融入,从何切入,如何利用新的资源进而激起学生共鸣,形成价值取向的认同)。
  2.3 课后反思。一位教育界名人说过,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就说明,课后的反思永远具有广阔的空间,尤其是新课程的背景下,一般可由教师自己总结反思,还可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或作业等渠道的反馈,来获取对这堂课得和失的反思。学生的疑惑和关心的问题是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的利用。
  3 共振启动——问题场景的设置艺术
  正如物理共振需外力的作用,课堂师生思维共振也需启动,就目前我国教育现状而言,其启动初始之力恐怕主要还在于教师。因教师仍处于学教两方面的主导地位,其主要表现为教师课前对学生认知需求的了解和预测,对学教目标的预设;课中对学习进程的调控,即使是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生成资源,很大程度还在于教师对这种资源的取舍与开掘,而这一切的最好的利用方式之一,就是问题情境的设置。良好的问题情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就问题质量来说,须处于全文知识脉络、内在逻辑关联的肯綮之处。就问题的效应来说,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形成强烈共振的问题场。
  4 共振加速——教师情感对学生的感染激励
  语文不同于数理化及英语等科目,只要识字就大体读得通,学生预习之后似乎就懂了,尤其有教学参考资料的学生,似乎教师的导学就是多余的了。但事实上,课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即文字后面的东西,限于理解与阅历,学生未必明了。这里决不是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决不是封闭学生的想象空间,因阅历所限,作者融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和深意,学生还不能深切理解,这是必然的,否则就不会出现教师在满怀深情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而学生忍不住笑出声来的尴尬情景。因此,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对教材的宽拓深掘,不仅仅是思维和能力的优化训练——这些是极为重要的,更要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独特的朗读,来将文本所蕴含的深层含义通过自己的独到感悟表达出来。有自己独到的感悟,就能以真情来感染学生,而不为教参所拘,这种独特感悟的外在表现就是通过对这篇课文的语调轻重、语气缓急、停顿长短等方面的处理,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悟。例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笔者有意将轮船被撞后,船长哈尔威与轮机长的对话朗读得急促而有力,很好地体现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与船长的临危不乱,关注弱者的品质。全班同学凝神屏息,深受感染。这些心境氛围,是学生自己朗读时体味不出的。这种独特的朗读,虽不能与播音员的朗读相媲美,甚至有的地方还不十分标准,但这是用“心”去读的,是以自己独特的阅历和知识形成对这篇课文独特的感悟。只因感悟独特,与学生感悟不同,才激起学生的新奇,进而融进特定的场景、氛围,学生才能被深深感染,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之中,认同了课文的价值取向——站在自己角度上具有自己独特感受的认同。
其他文献
语文跨学科迁移,向课外拓展延伸是学科的本质属性。基于语文工具性和基础学科的特点,它必须为其他学科服务,必须为社会服务。所以,语文课程向其它学科迁移,向课外延伸,是语文学科自身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习不是孤立的,和其他学科、和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从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从各种电子传媒到日常生活用品,从新区村组环境到娱乐场所,从名胜古迹到自然景区,从人物对话到乡间方言俗语,从五彩缤
期刊
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所以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可能需要经历N次的“磨课”,在“磨课”的过程中,对一堂课的目标、重难点、过程、方法等等诸多方面进行不断的修改与完善。其中教师对学生的选择和调整也十分重视,因为这个“无懈可击”
期刊
【摘 要】 备课是教师天天都在做的一项常规工作,天天都在谈论的一个普通话题,但它充满挑战,充满智慧。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教师备课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备课并非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的技术活,即便是同一个课题,由于每次面对的学生对象不同,也会常备常新,永无止境。  【关键词】 新课程 中学地理 高效课堂 有效备课    高效课堂的建设和打造,离
期刊
所谓“批注法阅读”,就是指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感、所想。它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课文中圈点勾画,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
期刊
英语字母教学作为英语学习的基础,是小学英语教学中重要一环,也是人教版教材2~3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这一阶段的教学,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使这一阶段的学习得以很好的落实。学好26个字母对以后单词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习字母阶段,我们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和字母交朋友、做游戏。  1 字母读音教学  1.1 注重示范发音的正确性。字母发音直接影响着
期刊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1 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明确教学目标  1.1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应该合理得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
期刊
音标教学比较单调,那些枯燥的语音符号会使学生望而生畏。那么怎么让学生对音标教学感兴趣,乐于学习呢?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音标的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 化整为零,反复练习  在学生初学英语时,我没有将音标集中出现,而是将音标教学和单词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每当教学一个新单词时,我就将单词中各字母的发音教给学生,要求学生看清口型,领会发音要领,并将各字母的音标写在黑板上
期刊
作业,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优质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深化,有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新课程下的作业应当让学生在完成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使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需要。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让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使作业富
期刊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广泛地运用了。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会有发现有创造。笔者认为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可以尝试运用比较法。  1 文章标题的比较法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纲。它分三大类:①限定文章表现的范围;②点明文章的中心;③确定文章的表现形式。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纲”,教会学生审题,将一些典型的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