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风豪气,能屈能伸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tianery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几位同事谈起对林冲的看法,却发现彼此的认识大有区别。及至走进课堂,不少学生对林冲的看法也是大相径庭。
  有人认为,林冲根本不是什么英雄。恰恰相反,他是懦夫、狗熊,其所作所为根本不像个男子汉。原因呢?他们认为,林冲妻子遭调戏,他不敢打高衙内;被陷白虎堂,任凭被捉;刺配出发前休了妻子,不顾她的感受;途经野猪林遇害时哭泣着哀求公差;得救后又不敢让鲁智深杀了公差;刺配沧州后低声下气,唯唯诺诺,自称小人,任凭摆布;在破败的草料场受冻耐寒,在颓圮的山神庙忍饥挨饿,雪水湿了衣服、被子,处境狼狈……这种懦弱、无情的人哪里有一丝英雄风采?
  还有人认为,林冲这个人极其凶狠、残忍、血腥,有暴力倾向,甚至缺乏人性。你看他动不动就舞刀弄枪。陆虞侯是他称兄道弟的好友,第一次欺骗了他们夫妻,他就买了尖刀去寻,没寻到就把他家打得粉碎。他怎么不去找高俅父子呢?再说为了这事立即就翻脸不认人,想要杀死别人,岂不是太鲁莽、冲动,不合情理了吗?等到刺配沧州后听小二说陆虞侯来害他,便大怒,说要让陆谦等人骨肉为泥,买了刀又去寻,可见他性格暴烈。连李小二也说,“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可谓一针见血点明他的性格特点。最令人难以接受有损他形象的是,在山神庙前怒杀仇敌时,过于血腥、残忍。比如割头、剜心等,手段极其毒辣,根本就非英雄所为,简直缺乏人性,怎能不说他是个冷血杀手呢?
  对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那到底谁是谁非,该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呢?其实,我想这都是缘于人们对林冲性格中的一些特点认识得不够清楚,比如林冲的“忍”与“狠”。
  林冲之所以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是有着复杂原因的。第一,这是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作祟。中国人自古就有忍让、礼让、忍辱负重之精神。当然,作者并非是要赞美这种忍耐。现代作家林语堂在《吾国吾民》中对此提出了较客观的看法:“遇事忍耐是中国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的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保证、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这种对侮辱的承受力被赋予了忍耐的美名,又被儒家伦理学谆谆教诲为做人最重要的品德。”可见“忍”之一字已被统治者和礼教所利用,以林冲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而言,也当不会逃脱这些传统观念和思想的束缚,所以他凡事忍耐。
  第二,对方高俅位高权重,且是顶头上司,无论是按照当时林冲所受教育,还是从其当时现实情况来看,林冲都不敢也不能“犯上作乱”。
  第三,林冲对其地位、家庭仍抱有极大的幻想,对敌方仍认识不清。他在京城有着较高的职位、地位以及声望,有着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即使突遭不测,夫妻暂别,他们仍然希望能够“挣扎着回来”团聚。这个美好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林冲,他甚至可以为此而低声下气、痛哭流涕、斯文扫地、忍气吞声、挨饿受冻、委曲求全也在所不惜。林冲不是武松。武松刺配恩州,途经飞云浦,孤身一人杀二解差及蒋门神二徒,仍不解恨,返回孟州,血溅鸳鸯楼,手刃张都监等三十余人。王望如比较二人时说:“林冲野猪林有智深,武松飞云浦只有武松;林冲之于公人也,劝智深勿杀之;武松之于公人也,杀之且必尽杀之。此何以故?林冲安心刺配沧州,武松定计入孟州;配沧州则公人不可杀,入孟州则公人不可不杀。”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武松孤身一人,没有牵挂,除恶务尽;林冲则有家室,做事难免瞻前顾后,忍而不发。
  那么对林冲这样的“忍”该如何看待呢?《史记》中记载,伍子胥曾被追捕而逃亡,困于江上,乞食于市,受尽折磨,但他矢志复仇,最终得以成功。这种人是能为了复仇而隐忍的志士,是“烈丈夫”,司马迁对此是有所赞赏的。林冲身上同样具备这种特质。其实,即使林冲去找了高俅等人报仇又能怎样?无非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结果也许更惨。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全性命、忍辱负重、将以有为,也不失为一条好汉。可以说林冲这种忍耐表明了他有情有义、能屈能伸,也符合对大丈夫、男子汉的评价标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他的这种“忍”或沉默并不是胆小、怯懦,更不会永久持续下去,而是在默默地集聚着力量与仇恨,直到忍无可忍、无需再忍的时候便会爆发出惊人的反抗力量。林冲越是忍耐,越是委曲求全,他身上聚集的力量就越有可能爆发出来,如同火山一般。因此,对于林冲的“忍”不可仅仅以“懦弱”二字评定,更不可以机械地僵硬地加以理解。
  但他以非同寻常的方式报仇雪恨,这又涉及他性格中另一个特点——“狠”。他之所以如此,也属事出有因。
  首先,林冲的这种“狠”符合其“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的暴烈性格,也符合其压迫越大、反抗越强的精神以及他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的武师身份。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林冲的这种“狠”跟传统文化中“脍人心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古人以为,“心之官则思”,人的印象、感觉、思维来自心脏,因此有黑心、红心、好心肠、坏心肠之说,也用心肝来比喻宝贵的人或事物。武松取了潘金莲的心肝五脏,林冲取了陆谦的心肝。古人把心脏当作思维器官,是想看看这些歹毒的人心肠如何。这种行为的实际意义,并非是要残害仇人肢体。古人还十分迷信,想通过割首、剜心使之不能升天、复活、投胎,永世不得超生,表示对其灵魂的谴责。《水浒传》中不少地方写到这一点,比如,山贼把人心作醒酒汤,或开黑店的把人肉当作牛肉卖,这些其实都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而已,是为了显示那些英雄的豪侠气概及其气魄、胆力、潇洒等。好像这么做是一种英雄本色,不如此则不够粗豪,不够痛快。况且,《水浒传》并未详细地对这些“脍人心肝”行为进行具体的细节描写,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虚化,降低到让读者能够接受的程度。如果这种食人心肝是真实的话,那未免过于残忍了。因此,对于他的“狠”,不能从表面去理解,说他凶残或丧失人性,这只是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而已。
  对此,金圣叹评点说:“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只是写得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能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这就指出了他特别能做到隐忍,而最后爆发时,又有一种惊天动地的骇人力量。“熬得住,把得牢”表明他能隐忍不发;“做得彻”表明他的狠,比如山神庙杀敌,火并王伦,可以说金圣叹抓住了林冲的“忍”与“狠”的最大特点。
  总之,林冲性格虽非“忍”与“狠”二字可以简单概括,然而这却是其性格主要特点。欲解读林冲这一人物形象,则不得不深入解读此二字。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林冲概括为软弱无能的懦夫,也不能简单视之为凶残、冷酷的杀手。林冲虽然有时隐忍,有时凶狠,但仍是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是真英雄、大丈夫,具备英风豪气。他顾念妻子,有情有义;帮助李小二,行侠仗义;刺配沧州,委曲求全、能屈能伸;山神庙怒杀陆谦等人,梁山上火并王伦,可谓敢作敢为、勇于反抗,正是大丈夫所为,故我们仍然以之为英雄豪杰。
其他文献
《老王》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杨绛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全文围绕作者一家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相互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显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文章的末段,即全文的点睛之段,其中的“愧怍”,奇妙地把杨绛一家与
《寂寞》是美国作家梭罗长篇散文《瓦尔登湖》中的一节,表面上看类似我国的抒情散文,全文表现寂寞之美,但是,和我国现当代流行的抒情散文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我们的抒情散文,往往以景物和人物为主体,而这篇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国式的,或者说,西欧式的抒情散文的一种风格,并不是以景物和人物为基础,而是以自我的感受、想象和沉思为基础。这种散文,是西方流行的随笔体(eassy)。这种文体,在抒情中带着很强的智性,
1980年,在宁波,一个十多人住的屋子里一个靠近窗子的上铺,名不见经传的20岁的余华第一次读到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歌女》,发现了一种比伤痕文学那种控诉更有力量的小说表达方式。  1986年,小有名气的26岁青年作家余华得到了一本《卡夫卡小说选》,突然发现写小说可以这么自由。  同年,被卡夫卡震撼的余华在一张小报的夹缝里看到嵊县一辆运苹果的车被抢的负面新闻,就是这件事,使他写出了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能较好地运用语言和文字,无外乎能读、能说、能写,这里专门谈谈“能写”这个目标的实现。一、二年级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学习用几句话表达一个意思,为三年级习作打下基础。那么,部编三年级教材在写的方面有哪些考虑?是怎么编排的呢?教学中须注意哪些问题?  一、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习作的编排特点  1.能力序列化  在编写之初,编写组即确定了习作在教材中相对独立的地位
课堂教学是一个无形而又有形的“场”。说它无形,是因为这个“场”看不见、摸不着;说它有形,是因为身在“场”中的每一个个体只要用心都能感受到。语文课堂教学理应存在各种各样的“场”。议论文教学,是一个严谨有力的“场”;说明文教学,是一个科学准确的“场”;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一个情感体验的“场”。“场”的形式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风格各异,如何建构并使之产生神奇的效果,那就要看教师的功力了。2013年5月18日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纯净。这源头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诗经》305篇中,有135篇提及植物,而这些植物的名称又非常笼统,所以具体说《诗经》中有多少种植物出现是不科学的。
此刻,孩子们正在教室里静静地写作文。教室里很安静,只有轻轻的呼吸的声音。答应孩子们,我和他们一起写作,将刚才这一段温馨的课堂敲打成文字。  每天早上,批改孩子们的练笔,是我最幸福的时光。看着一页页灵动的文字,我仿佛又一次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欢乐,一起忧伤。  改到周洁的本子,我迅速“扫描”了一下,还是和往常一样,语言简洁而有灵性——  “和往常一样,告别梦琦后,我就在车站里等车。风,
在初中阶段,许多语文老师认为虚词充其量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因为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于是,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虚词置于爱理不理的境地,更不用谈去探究其在语境中的精妙所在、引导学生品味其中深厚的意蕴了。殊不知,虚词在语法地位上的弱势并不影响其在语境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虽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卻担当着“四两拨千斤”的角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虚词
杰,个子小巧,眼睛透出几分灵气,十足的“表情包”,时常做出怪异行为,闹得班上不安宁,隔三岔五成为班主任的“座上客”,学习上的落后分子,简直就是“编外生”。  没想到,临近毕业的那段时间,我无意中用文字打开了杰的心扉,和他上演了不少故事,其间有兴奋,也有感动,还有深深的思考。  我为什么会输  一节语文课上,杰玩弄乒乓球拍,被我没收了。下课后,他居然向我发起挑战——打乒乓球,五球定输赢,我输了归还球
黄厚江老师某次谈起他要写一本《论语读人》的小书,我说题目很有趣。今天他已写好,命我写个小序。匆匆读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厚江老师的这本书纯以简易之法读经典,从而将经典读成了平易近人的书。  古人平时读的书很少,孔子以前贵族才能受教育,读的也只是《诗》《书》而已。这两部经典是从乐师和史官手上的文献中选编出来用于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很像我们的《语文》教材,但古人还有一种文化资源,就是“古人之言”。从《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