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目标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cui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段7至9年级语文,每册6个单元,计169课。其中现代诗(含散文诗)共22课,有30首,约占整套教材百分之十三的篇目,均为中外著名诗人的佳作。
  按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中要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作为现代诗,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最终实现,就成为语文教师 急需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作了以下一些思考与努力:
  
  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1、积累字词、不断丰富语言材料的知识与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教师普遍的共识。
  2、朗读的知识与能力。其中要求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节奏明快,把握重音,声情并茂的背或诵。
  3、积累名句的知识与能力。学会识别,赏析名句的知识,形成鉴赏、默写并牢记名句的能力。
  4、感悟和运用语言、丰富并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实践中,仿写诗句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训练途径。
  5、修辞的知识与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进行联想与想象的思维能力,比兴手法的知识与运用,感受并学习诗的形象而凝练的语言特色。
  6、积累一些诗歌常识,了解一批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
  7、了解并感受诗歌与生活的关系,让 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诗歌,学写诗歌。诸如家乡的民歌、山歌,喜庆与丧葬所用的楹联,农家人春联的收集与整理,为父母或同学的生日写对联或赋小诗等等。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既定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形成目标,现代诗的教学也不例外。从过程来讲,大体应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导入激趣揭题。这一步重在“激趣”,激发学生迅速进入学习角色的热情。
  第二步:整体感知内容。对全诗主旨、结构、语言作概貌式粗线条般的认识,不涉及局部作细节分析。
  第三步:研讨赏析体验。这一步是能否完成一首诗歌主要教学任务的关键,必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步;拓展延伸反思。这一步重在训练学生创新能力,让他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文学到生活、由鉴赏到创作,以此实现学习活动的升华。
  第五步:教师小结及作业布置。小结的语言要精彩,使学生意犹未尽,成为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索及完成相应作业的内驱力。
  适应以上教学过程的方式方法很多,比如,在激趣阶段可用教师谈话法、声像情景法、师生游戏法。第二、三步骤中可用提问法、分组讨论法、设计图表法、辩论法等等。总之一条,只要是切合实际地用好了现成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并始终不离“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标理念,那就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诗歌作品是最具抒情性的文学,现代诗用现代白话的形式,跳出了古诗格律音韵的严格限制,时空距离比古诗缩短了许多,更符合现代人的语感与口味,更贴近当今现实生活,这就为学生体验诗中情感、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减少了一些障碍。现代诗教学中,教师往往从文体层面、语言意像意境层面考虑较多,殊不知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也很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新课标要求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很有必要,由此我们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均要有所体现。
  总的说来,教学中教师要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尊重善待他人,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教学每首诗要有所侧重地贯彻以上目标,由浅入深,以点带面,最后整体达到新课标对学生情感价值教育的要求。
  (作者单位:620365四川省洪雅县瓦屋山中学)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的普及运用,特别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来浅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几个转变.    一、思想观念要转变    大家知道,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很好的转变教学者的思想观念,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地发挥素质教育的功效来,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只能是“挂羊头卖狗肉”,既欺骗了领导、搪塞了学生,又欺骗了自己。这种结果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由此看来,应试教育下所形成的思想
期刊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和现代教育技术的逐渐推广,多媒体教学技术已广泛地步入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其效果显著,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目前,语文多媒体教学还面临着许
期刊
《中国教育报》曾报道了一位特级教师教育学生的动人事迹。故事是这样的:一段时间以来,这位教师的自行车轮胎老是被别人放气,使她天天不能按时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经过周密的布线调查,“作案人”终于被“抓”住了,竟然是一个怯生生的小女孩。  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而将这个小学一年级新生送上“道德法庭”。她坚信孩子“作案”行动背后另有原因。一场亲切的对话之后,教师了解到:孩子来自一个破碎
期刊
“赏识”,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是`通过激励、表扬的手段,肯定学生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优秀的学生需要赏识,“后进生”更需要赏识。  一句亲切的话语,有时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有一家资产与规模不小的企业老板,在小学时代是人们眼中一个不折不扣的“后进生”。所到之处,全是“不尽祸事滚滚来”;成绩单上,常常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此时的他是个同学恨、教师怨、家长愁的顽童。小学临近毕业时,在一次数
期刊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认识的偏狭加之“应试”的指向,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泯灭了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改的要求,点燃创新的火花,我力求在语文开放式作业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    一、在立异中求新    如:学习了《新型玻璃》一课,在学生比较了几种新型玻璃的不同特点、不同用途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我们还需要
期刊
中国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学好古诗词,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提高欣赏能力。但是,由于古诗词的创作距离我们时间久远,语法结构特殊,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现借助多媒体技术,搭建出一条无形的时空隧道,穿过它,学生能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古诗词闪烁千年的异彩。    一、再现写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
期刊
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浪浪潮中,各种新名词,各种新说法让人应接不暇,本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变,不管有多新,其中有一点: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学生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转化“后进生”,促进“后进生”的能力与学业成绩的提高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待后进生的态度冷漠,或将他们划入另册,利用课外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补习,极大地
期刊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通道,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重要平台。课堂教学的好坏成败直接影响着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形势令人堪忧,很多中小学的课堂语文教学还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机与活力。课堂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形式单调,枯燥无味。“满堂灌”、“一言堂”、“笔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比比皆是;外面教改呼声如雷,
期刊
何为人文素养,这得从“人文”说起,“人文”应该是以人为根本,以人性为前提的文化。那么人文素养应该是以人为核心,建立在教师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个丰富的较人性的文化背景。其实,不必讳言,现在的教学有这样一部分老师是从教科书到参考书,然后从参考答案再到试卷,这或者几乎就是普遍的现象,因为高考的存在,分数是用来衡量工作成绩的唯一手段,这使得教学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最起码不能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以最人性化的方
期刊
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证明,一个有成就的人总是有着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要得益于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内驱力,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导语精巧,增强浓厚学习氛围    教学导语即“引言”或“开场白”,是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