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萝映绿,人间长翠

来源 :传奇故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023061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里秦淮灯火灿,楼台亭榭绕河堤。秦淮一直都是酣歌醉舞的风月之地,很少有人发现,宝马香车碾过的青砖上,有一株坚韧的丝萝。在明朝的南京上元县便有这样一位如丝萝般的娉婷才女,她字冒绿,小字阿男,一身才华性灵宛若亭亭修竹。她便是遗世名姝纪映淮。
  万历年间,上元县的名士纪青喜获千金,因家临风月繁华的秦淮,故为女儿取名映淮。生长于秦淮河畔的纪映淮从小受隔岸名姝们的熏陶,小小年纪便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才华。四岁背百诗,五岁识千字,六岁言慧语,脱口而出的词句令纪氏夫妇感到十分惊讶。
  映淮乳名唤阿囡,江南一带不少人家都喜欢这样昵称孩子。但当时只有五六岁的映淮却对母亲说:“囡囡弱弱何时大,男男生生欲称雄。”身为闺秀的她竟生出男儿一般清逸铿然的气性,无怪乎其母后来为她改名阿男。这世上有许多芳华灿烂的妙人,或如云水旖旎,或如冰雪凛冽,然而纵观天地,在人间巷陌屋瓦的尽头,那些有着草木清远性情的女子往往更让人念之不忘。
  枝上花堆雪,花下人独立。少女初长成的纪映淮清婉而贞静,最喜在无人惊扰的庭院携一卷经史,品读字里行间的清韵。或同家人朗咏吟哦,漫谈浩瀚诗书韵语,小小年纪便享有才名。
  一日天晴水暖,和风淡淡,纪氏夫妇带映淮到莫愁湖畔看荷展,隔着车马人声,只见荷叶田田,红莲亭亭,谁想映淮却被一旁的荷展联句吸引住了。当时恰逢有人出句“叶出尖角问晴天”,周围人议论纷纷却无人作答,只有映淮脱口而出一句“花退裂盘笑丽日”,引得众人纷纷赞叹。纪映淮荷展对句露头角之事一时广为流传,而那年她不过九岁。
  流光飞逝,又过一年春,映淮已年满十岁。有一天,表嫂李旦兮来找纪母闲聊,一瞥发现映淮正捧着柳永的《乐章集》读得津津有味,当下眉心一蹙。在许多精研正统诗词的人心里,柳永之词格调低下。所以出身簪缨世家的李旦兮对映淮品读柳永词作的第一反应便是忧虑,纪母亦是如此。但无论母亲和表嫂如何劝说,映淮始终坚持己见,打心眼里认可文采斐然的柳永。
  纪母不知道,十岁的纪映淮虽然尚有少女的天真烂漫,却不再懵懂无知。她在品读各种诗词时懂得了世间万千红尘,仿佛宿命牵引,喜爱诗风词境的她总能透过阕阕辞令领悟昔人风骨。比如柳永,她能从他冶艳淋漓的词风中看到缘生缘死,亦能从他平淡无华的叙诗里听见浮华尘嚣。有一种欣赏无关风月,无关人言,于映淮来说,她虽无法改变柳永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但只要有柳永的一词一句尚存,她就用心欣赏。
  弹指春来,屈指秋去。随着年岁渐长,映淮越来越像一株丝萝,幽幽汲取世间冷暖,绽放出无可比拟的光华。而在与其父纪青交往甚密的好友中,她最尊敬国清寺住持云智方丈,时不时要与之探讨一番,从中悟得更为深远的诗心词意。从幽居闺房到人间百景,她不再拘泥于自身的一方小天地,转而俯瞰整个烟火尘世,一颗净心开始种满青萝和修竹。
  流光须臾,百转千回春去,纪家静姝终长成。
  17岁那年,芳华婉婉的纪映淮红装丽容,拜别爹娘,嫁与绍兴知府杜其初之子杜李。杜李其人磊落而有诗才,婚后夫妇二人时常联韵唱和,婚姻生活可谓美满和谐。相处日久,杜李耿直坚韧的性情便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映淮。
  可是生逢明清鼎革之际,命运总是显得沧桑而悲凉。在清军再次入关时,杜李退守莒县抗清身死,面对面目全非的家园,纪映淮来不及悲痛,便携子逃到莒县深山中,此后不得不以天为被以地为席,靠吃百家饭勉强过活。
  然而,身为大家闺秀的纪映淮哪里经受过这般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不必说沦落到衣衫褴褛、乞讨过活的境地。只是年迈婆母在上,六岁幼子在下,所有责任集于己身,更兼夫亡家破的痛楚凝结于心,素骨冰心的映淮还是站了起来。
  时光辗转流离,清军终于从莒县撤军。纪映淮得以重回故居,但自从杜李逝去后,遭逢巨大变故的她亦染尽沧桑。她不再喜欢吟红赋绿,甚至一度绝笔。不过两年,明朝大厦倾颓,再添国破之伤的映淮心中涌过历历烟云往事,只觉浮生似歌,余音多悲。
  风风雨雨,乱世飘摇,困顿艰辛的窘境不知埋藏了多少名姝才女。然而,这世上有多少花朵凋谢便有多少凌厉绽放。命运让纪映淮早早成为嫠妇,艰苦的生活却始终没能压断她柔弱却挺直的脊骨。
  纪映淮生如葳蕤绿萝,能顺风昂扬亦能逆风不折。在一众遭逢清兵劫掠的幸存者中,唯有她素骨铮铮,单凭弱质女儿身,一力扛起照顾一家老幼的重任,其刚柔铿然的声名无人不知。
  光阴流转,一霎经年,映淮历经清太宗和世祖的统治,辗转蹉跎至康熙初年。此时的她早已不复少女时的娉婷芳姿,谁想却有一位诗坛巨匠念念不忘当年诗名艳绝的纪阿男,也导致了纪映淮遭遇了又一场劫难。
  许多年前,纪映淮曾作一首《竹枝词》,在京城广为流传,令诗坛大家王士祯无比惊艳,专门和诗一首,并随之向朝廷请命建木坊以表纪映淮之节。这看起来是一份天大的荣耀,可在纪映淮看来,她不需要清廷彰显大义的施舍,苟活乱世至今,她只恨自己不能为故国尽力,免家人流离之苦。
  木坊落成那日,彤云如火,烟霞凄艳。纪映淮借了几头耕牛,毫不犹豫地将木坊拉倒,然后合家离城,远远离开了这是非之地。当莒州官吏赶到时,只见杜府家门上贴着一副浩气对联:义士洒血照日月,节妇食泪孤赡亲!诉尽映淮一身凛冽气节。
  然而知州并不懂得一代才女炽烈的心声,他唯恐受到牵连,获反清复明之罪,所以谎报实情,污蔑映淮为孀不贞,撇清木坊倾倒的责任。一些不知缘由的拍马文人由此开始编排荒谬的俚曲和故事。
  纪映淮听闻此事只是一笑置之。世事易变,人心易改,她没有能力扭转他人强加的评判,只有静守本心,任世间风霜雨雪侵袭,兀自天塌不惊。虽然清兵追查得紧,但纪映淮携家眷跋山涉水,总算在一处安静之地定居。其间她再度拾笔,为不仕清朝的父亲写诗,淋漓笔墨述尽斐然才思,又为义士写挽联,凝泪缅怀英烈忠骨。孤清的晚年,她在诗词的慰藉下又轰轰烈烈地燃烧了一场。
  纵观纪映淮的一生,有吟花唱月的风雅闲日,亦有柴米油盐的困顿琐屑。而当这些琐碎的点滴串联起来,便造就了她亭亭出世的诗魂词骨。比起藏名深闺的名姝,那些流离人间的才女反而更值得世人瞩目,毕竟年华淘洗风骨,风霜淬炼性灵,一颗才情丰满的诗心,烟火红尘不会舍得湮没。
  日月流转,岁月如歌,纪映淮在康熙中叶去世。其被人污损的声名直至雍正时期经圣旨皇批才得以重新昭雪,被录入雍正莒州志烈女篇。真正的风华绝对不会被污蔑抹黑,如同文采濯濯的纪映淮,其璀璨的才情风骨,永远绿如修竹韧若青萝,留墨于遥远的明清人间,永远不会被人淡忘。
其他文献
棠梨煎雪  作词:商连 演唱:银临  青鲤来时遥闻春溪声声碎  嗅得手植棠梨初发轻黄蕊  待小暑悄过 新梨渐垂  来邀东邻女伴撷果缓缓归  旧岁采得枝头细雪  今朝飘落胭脂梨叶  轻挼草色二三入卷  细呷春酒淡始觉甜  依旧是偏爱枕惊鸿二字入梦的时节  烛火惺忪却可与她漫聊彻夜  早春暮春 酒暖花深  便好似一生心事只得一人来解  岁岁花藻檐下共将棠梨煎雪  自总角至你我某日辗转天边  天淡天青
期刊
桃花开得正艳,他白衣胜雪走过树下,一阵桃花雨袭来,落在他发梢,随即有一阵银铃般的轻笑。他抬头,进入眼帘的是坐在桃树上如精灵般的她,他的心仿佛也开满桃花。  三年后桃花依旧纷飞,她痴痴望着满树繁花静默不语,如今自己已不是那个仗着父亲宠爱而为所欲为的小姑娘了。  身后传来一声低笑。她转身,是他,只是眉宇间隐隐有着病态。他刚想开口,便听她低声呢喃:“我没了家……”他瞬间了然,心疼地将她揽入怀中:“以后我
期刊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元·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落雨一滴滴敲打在梧桐叶上,杜鹃声声啼唤着归家。孤馆里的词人身着寒纱,三更的残棋还未收,他临风把酒,哀叹这十年的天涯之路。  初读这阕词,记住的只是前三句。那时捧着书,小心翼翼地逐字逐句品读。而后渐渐懂了,梧桐芭蕉入梦里的哀伤。百无一用是书生,
期刊
作词:启翎 演唱:HITA  山麓袅袅燃香檀  众生往来佛前参  寺钟空鸣一声悠然  但求一世平安  ……  一生既尽 身前万般 俱成空幻  前缘忘却 再入尘寰  千古轮回转 独你一朝 把恩怨看  看遍了人间冷暖  今世既去 来世再惜 守三生畔  又何须苦苦求缘缠  人皆慕长生 只道不必 红尘辗转  谁又懂你的孤单
期刊
他是冰一样的男子,骄傲清高,透明干净,又有着决绝的固执。他是北宋诗人陈师道。  陈师道一生都不得志,世事艰险,远不是他的才华可以从容对抗的。他在尘世里挣扎,从不趋附权贵。王安石推行变法,笼络人才,陈师道虽才华卓越,但他对王安石的经义取士不屑一顾,连应试都不肯参加。  陈师道是宋朝的苦吟诗人,诗心纯洁,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雕章琢句。春秋寂寞,天涯孤旅,人生的得失悲喜是他凝结在笔端最绚丽的光彩。他每有灵
期刊
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江淹又吟恨赋。记当时、送君南浦。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  扬州柳,垂官路。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教说与。春来要寻花伴侣。  —南宋·姜夔《玲珑四犯》  相遇一座城市,没办法用美或不美这样简单的词语来形容。可以相识是因为它坚定的距离和疏离的气质触动了内心的眷恋,心中的悲伤与快
期刊
风香露重,梨花染上一层微薄的凉意。他身披薄衾独倚门扉,凉风寄来袅袅歌声,月明如霜,草舍无灯,他总能在不经意的一个恍惚里想起与他死生挈阔三十载的元稹。  贞元十八年,长安繁花似锦,32岁的白居易遇见了25岁的元稹,两人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第,明明隔着七年岁月,却出人意料地意气相投,一见如故。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似乎是为命运巧赐的棋局埋下伏笔。  元和四年,元稹为御史,奉命外出梁州办案时,白居易随
期刊
那是崇尚声色、纸醉金迷的南朝,后庭里是华丽纤巧的靡靡之音,秦淮岸是脂粉浓郁的烟雨楼台。置身其中的刘令娴却是一声清越的音,一袭清丽的影,出尘于南朝化不去的脂粉气息,亭亭如天然雕琢的青莲。南方的温婉细腻和北方的旷情爽朗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刘令娴自幼对诗词歌赋触类旁通,才女之名早已传遍古彭城。这般才貌双绝的女子,能配得上她的人实在太少,于是她的婚姻大事便一直推迟着。待到15岁时及笄礼成,刘令娴
期刊
这年的江阴下了很大的雪,他一人在窗边喝一杯薄酒。斟满,饮尽,任熟悉的味道在喉间转了三四遍。那一丝丝辣逐渐把身体里的寒意驱散,他觉得很受用,便抬眼去看远处的飞雪。  细雪的飘零有种隐秘的声响,遗落在寂寞的枯枝与凉月之下,于是左思的诗句莫名就从记忆的边缘溢出。“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他一句吟诵一口酒,飘飘然涌起了超世之情。这样想着还觉得不够味,耳边萦萦绕绕地竟奏起了老友戴安道的琴声。是啊,此时正缺
期刊
恋笔纪  厚厚的史籍和浩如烟海的诗句,经年累月沉淀了千山暮雪,绝大多数的人与事都被淹没在时光洪荒中,或干脆遗落在更迭的传奇里。而她却在寂然清欢中趁着旧时月色,惊起他心底的涟漪,用一份才情为自己写下传奇。  她嫁给了当时天下最英武的男人。史官在记载唐太宗宏阔博远的一生时,不由分了两行墨色给她,为她在花团锦簇的繁盛里记上寥寥几笔,也给唐太宗添了一丝人情意趣。她腹有诗书,自幼聪慧,在大唐诗意的国度里留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