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2003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肝硬化患者99例,排除反复住院者,共80例。有慢性乙肝病史、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者76例,血吸虫性肝硬化2例,在上级医院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1例、隐源性1例。男65例,女34例;年龄15~80岁,平均48.12±14.88岁。
住院原因:因症状就诊者45例。因并发症就诊者54例,其中腹水31例,1例同时合并胸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腔感染9例;肝肾综合征4例;肝性脑病11例;上消化道出血13例;肝癌5例。合并巨脾3例,全血减少5例,单纯血小板减少92例。电解质平衡紊乱71例:低钠血症42例,低氯血症39例,低钾症36例,低钙血症51例。
治疗经过:采用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苦黄注射液、甘草酸二铵、硫普罗宁、门冬氨酸钾镁及能量合剂等。腹水者限水限钠,卧床休息,利尿。继发感染者使用抗生素。血纳<125mmol/L者补充3%氯化钠。肝性脑病者使用门冬氨酸鸟氨酸、乙酰谷酰胺、乳果糖、支链氨基酸等。上消化道出血者予以止血、输血。全血减少者予以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乌鸡白凤丸;电解质紊乱者采取相应措施。
结 果
症状减轻、缓解88例次,自动出院7例,院内死亡4例。死亡病例均表现为腹水基础上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后三者先后或同时出现。
讨 论
肝硬化患者往往有肝病病史多年,当出现肝硬化并发症时才来就诊。本组有1例继往未发现肝病病史,就诊时已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3年内反复住院6次,最后死于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可见对肝硬化病人,既要注意继往肝病病史,也要注意存在隐匿的静止性肝硬化。后者可突然发作,迅速进展,预后恶劣。
腹水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达75%,也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经适当治疗、休息、限盐、限水,利尿剂的使用仍是腹水病人的基本治疗措施,配合白蛋白及血浆的使用效果更好。对于张力性腹水和大量腹水,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腹腔穿刺放液,之后腹腔内注入利尿剂,利尿效果更佳。有以下1种情况者,应做诊断性穿刺:①局部症状明显或体征提示腹膜感染,如腹痛、反跳痛或临床胃肠动力改变;②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白细胞增多或感染性休克;③肝性脑病或肾功能迅速减退而无明确诱因。腹腔穿刺抽取腹水化验及细菌学检查,不仅是为了诊断SBP,更重要的是鉴别诊断,特别是与结核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癌性腹水的鉴别。由于肝硬化腹水细菌培养率低,SBP的治疗主要是经验性治疗,关键在于判断抗菌药物是否有效。有效者,除症状体征改善外,通常在治疗开始后48小时内,腹水中的白细胞减少超过25%[1]。早期使用抗生素预防可能改善预后,预防指征为:①既往发生过腹腔感染者;②肝硬化并发胃肠道出血者;③功能为Child C级者;④腹水中蛋白<1g/L者;⑤血清胆红素>55μmol/L,血小板<9.8×109/L者。但不主张对肝硬化腹水患者普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肝硬化失代偿所致的慢性脑病,可反复出现浅至深昏迷,门冬氨酸鸟氨酸有很好的促苏醒作用,但价格较贵;乙酰谷酰胺也有较好的作用,且价格便宜,但可能会引起低血压,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或禁用,因此不主张用于腹水、肝肾综合征基础上并发的肝性脑病。
上消化道出血也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根据已往的经验,加用黄土汤口服有较好的止血效果[2]。
肝硬化并发生电解质平衡紊乱相当常见,尤其是腹水患者。腹水患者需同时注意利尿剂的使用技巧。与常见的内科低钾血症不同,肝硬化所致的低钾血症即使严重,补钾浓度也不能过高,否则会出现心电图的异常。低钾纠正时间也较长。同时要注意腹水病人单纯使用螺内酯,有发生高血钾的可能。低血钠、低血氯者,补充生理盐水,轻度可恢复,并呈现利尿反应。当腹水患者血Na<125mmol/L时,需补充3%氯化钠,反应良好者,血钠能恢复至130mmol/L,并出现利尿效果。血钠不能恢复者,出现肾功能异常,最终发展为肝肾综合征。血钠的降低除利尿剂的使用,还由于低盐饮食,限制钠的摄入;患食欲下降,进食减少,钠摄入减少;胃肠功能不全,消化吸收障碍;体内钠部分潴留在腹水中;机体对水的处理能力下降,细胞内钠泵功能障碍[3]。尤其以后一点更为重要。肝肾综合征是慢性肝病发展的结果,治疗不当诱发和加重了这一过程。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必然结果,预后仍不乐观。目前的治疗仍须采取综合疗法,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延缓病情的发展。定期复查在肝硬化病人尤为重要,也是管理病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贾杰.肝硬化腹腔感染的治疗.临床肝胆病杂志,2004,20(1):7.
2 杨水根,吴琦.黄大汤配合西药常规治疗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52例.中医临床杂志,1999,11(2):95.
3 姚光弼,主编.临床肝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5-276.
2003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肝硬化患者99例,排除反复住院者,共80例。有慢性乙肝病史、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者76例,血吸虫性肝硬化2例,在上级医院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1例、隐源性1例。男65例,女34例;年龄15~80岁,平均48.12±14.88岁。
住院原因:因症状就诊者45例。因并发症就诊者54例,其中腹水31例,1例同时合并胸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腔感染9例;肝肾综合征4例;肝性脑病11例;上消化道出血13例;肝癌5例。合并巨脾3例,全血减少5例,单纯血小板减少92例。电解质平衡紊乱71例:低钠血症42例,低氯血症39例,低钾症36例,低钙血症51例。
治疗经过:采用综合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使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苦黄注射液、甘草酸二铵、硫普罗宁、门冬氨酸钾镁及能量合剂等。腹水者限水限钠,卧床休息,利尿。继发感染者使用抗生素。血纳<125mmol/L者补充3%氯化钠。肝性脑病者使用门冬氨酸鸟氨酸、乙酰谷酰胺、乳果糖、支链氨基酸等。上消化道出血者予以止血、输血。全血减少者予以重组粒细胞刺激因子、乌鸡白凤丸;电解质紊乱者采取相应措施。
结 果
症状减轻、缓解88例次,自动出院7例,院内死亡4例。死亡病例均表现为腹水基础上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后三者先后或同时出现。
讨 论
肝硬化患者往往有肝病病史多年,当出现肝硬化并发症时才来就诊。本组有1例继往未发现肝病病史,就诊时已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3年内反复住院6次,最后死于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上消化道出血。可见对肝硬化病人,既要注意继往肝病病史,也要注意存在隐匿的静止性肝硬化。后者可突然发作,迅速进展,预后恶劣。
腹水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达75%,也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经适当治疗、休息、限盐、限水,利尿剂的使用仍是腹水病人的基本治疗措施,配合白蛋白及血浆的使用效果更好。对于张力性腹水和大量腹水,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腹腔穿刺放液,之后腹腔内注入利尿剂,利尿效果更佳。有以下1种情况者,应做诊断性穿刺:①局部症状明显或体征提示腹膜感染,如腹痛、反跳痛或临床胃肠动力改变;②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白细胞增多或感染性休克;③肝性脑病或肾功能迅速减退而无明确诱因。腹腔穿刺抽取腹水化验及细菌学检查,不仅是为了诊断SBP,更重要的是鉴别诊断,特别是与结核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癌性腹水的鉴别。由于肝硬化腹水细菌培养率低,SBP的治疗主要是经验性治疗,关键在于判断抗菌药物是否有效。有效者,除症状体征改善外,通常在治疗开始后48小时内,腹水中的白细胞减少超过25%[1]。早期使用抗生素预防可能改善预后,预防指征为:①既往发生过腹腔感染者;②肝硬化并发胃肠道出血者;③功能为Child C级者;④腹水中蛋白<1g/L者;⑤血清胆红素>55μmol/L,血小板<9.8×109/L者。但不主张对肝硬化腹水患者普遍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肝硬化失代偿所致的慢性脑病,可反复出现浅至深昏迷,门冬氨酸鸟氨酸有很好的促苏醒作用,但价格较贵;乙酰谷酰胺也有较好的作用,且价格便宜,但可能会引起低血压,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或禁用,因此不主张用于腹水、肝肾综合征基础上并发的肝性脑病。
上消化道出血也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根据已往的经验,加用黄土汤口服有较好的止血效果[2]。
肝硬化并发生电解质平衡紊乱相当常见,尤其是腹水患者。腹水患者需同时注意利尿剂的使用技巧。与常见的内科低钾血症不同,肝硬化所致的低钾血症即使严重,补钾浓度也不能过高,否则会出现心电图的异常。低钾纠正时间也较长。同时要注意腹水病人单纯使用螺内酯,有发生高血钾的可能。低血钠、低血氯者,补充生理盐水,轻度可恢复,并呈现利尿反应。当腹水患者血Na<125mmol/L时,需补充3%氯化钠,反应良好者,血钠能恢复至130mmol/L,并出现利尿效果。血钠不能恢复者,出现肾功能异常,最终发展为肝肾综合征。血钠的降低除利尿剂的使用,还由于低盐饮食,限制钠的摄入;患食欲下降,进食减少,钠摄入减少;胃肠功能不全,消化吸收障碍;体内钠部分潴留在腹水中;机体对水的处理能力下降,细胞内钠泵功能障碍[3]。尤其以后一点更为重要。肝肾综合征是慢性肝病发展的结果,治疗不当诱发和加重了这一过程。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必然结果,预后仍不乐观。目前的治疗仍须采取综合疗法,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延缓病情的发展。定期复查在肝硬化病人尤为重要,也是管理病人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贾杰.肝硬化腹腔感染的治疗.临床肝胆病杂志,2004,20(1):7.
2 杨水根,吴琦.黄大汤配合西药常规治疗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破裂出血52例.中医临床杂志,1999,11(2):95.
3 姚光弼,主编.临床肝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