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和地区形象,近年来,虽然我们国家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在逐年下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居高不下的状况。在针对各行业的对比过程中,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发生地又大多集中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烟花爆竹和爆破器材及作业、交通运输等高危行业。而如何降低或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始终是国家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从安全生产事故的形成原因、针对安全生产事故原因描述、安全防范措施或应急处置措施以及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等方面具体论述了面对严峻的形势,有必要和必须要认真分析安全生产事故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应采取的措施,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关键词]安全事故发生背景;事故原因分析;防范和应急中应采取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X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192-01
引言:
在加强治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过程中,一是积极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领导在落实行政业务职责的同时对其主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体现“一岗双责”的要求;二是认真分析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尽可能地消除、降低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是由于事故发生的危险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危险源包括危险发生的根源或状态,即第一类危险源: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及危险物质;危险源还包括危险发生的直接原因和过程,即第二类危险源: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良因素,管理缺陷等。百分之九十的安全事故是由第二类危险源造成的,控制好第二类危险源是安全工作的重点。
1、安全生产事故原因分析。
1.1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的心理、身体(包括生理)、技术和教育等因素。
1.1.1 心理因素:如情绪异常心情烦躁,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意识;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对发现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整改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等。
1.1.2 身体(包括生理)因素:健康状况不良,身体有缺陷或疾病,负荷超限;精神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心身不一致,感知和辨识功能缺陷等。
1.1.3 技术因素:如技术不扎实不熟练,能力不足或有缺陷;犯经验型错误,监护失误,违反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等。
1.1.4 教育因素:岗前三级安全教育未落实,即企业级安全教育、部门级安全教育和班组级安全教育;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和需要持证上岗的人员,上岗前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机构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资格证,或者教育及考核流于形式等。
1.2 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1.2.1 物理因素:设备设施、工具及附件存在缺陷。如强度、刚度不够;稳定性差,耐腐蚀性差,密封不良;操作器、制动器缺陷;防护缺陷。如防护装置、设施缺陷和防护距离不够;电伤害。如接触带电裸露部位、电气设备漏电和电火花等;违章使用明火、高低温物体的泄漏、各种标示和信号缺陷等。
1.2.2 化学因素:易燃易爆危险品泄漏。如燃气、酒精、汽油、炸药;剧毒品、腐蚀品管理缺陷,如氰化物、硫酸等。
1.2.3 生物因素:如致病微生物、傳染病媒介物等。
1.3 作业环境不良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作业环境不良包括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和地下(含井下、水下)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1.3.1 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因素:如地面湿滑、地面塌陷;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缺陷;粉尘浓度超标,空气不良缺氧;存在火灾隐患。
1.3.2 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因素:恶劣气候和环境,如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交通、电力设施缺陷。
1.3.3 地下(含井下、水下)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因素:空气不良缺氧;存在火灾隐患,瓦斯、粉尘浓度超标,冒顶片帮,冲击地压,透水事故。
1.4 管理上的缺陷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管理上的缺陷包括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安全责任制未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安全教育培训缺陷等等。
1.4.1 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1.4.2 安全责任制未落实:没有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或未履行安全责任。
1.4.3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或没有按制度落实责任。
1.4.4 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善:没有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或没有按操作规程落实或操作规程有缺陷。
1.4.5 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没有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或应急预案没有培训和演练。
1.4.6 安全教育培训缺陷:单位在用工初期,没有对员工进行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职业健康安全、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专业及设备安全技术等相关安全知识的规范培训教育。
2、针对安全生产事故原因描述,简要介绍几种安全防范措施或应急处置措施,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
2.1 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
2.1.1 消除危险源: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合理的结构形式,选择无害、无毒或不能致人伤害的物料来彻底消除某种危险源。
2.1.2 限制能量或危害物质:减少和降低用量,防止能量蓄积,安全地释放能量等。
2.1.3 隔离:按照被保护对象与可能致害对象的关系可分为隔开、封闭和缓冲。
2.1.4 设置薄弱环节: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薄弱环节,使事故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释放,防止能量作用于被保护对象的人和物。如锅炉上的易熔塞、电路中的熔断器等。
2.1.5 设置安全监控系统和安全警示标示:安全监控系统可以早发现事故早救援,获得事故发生发展的数据;利用各种安全警示标示,提示人们哪些是危险和禁止的,哪些是安全和遵守的。
2.1.6 设置避难和救援:是事故发生时、发生后,为人员躲避免遭伤害、赢得救援时间、安全迅速撤离、实施迅速救护的有力保障,是减少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
2.2 安全管理措施
2.2.1 主要加强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责任意识和落实法律责任,完善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2.2 加大安全费用投入和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2.2.3 督促和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单位应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防范意思,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2.4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3、结论
安全生产是企业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基础,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不断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和进一步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促使企业健康、稳定、和谐、持续的发展必要前提。可以说,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是企业发展进程中始终强调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安全事故发生背景;事故原因分析;防范和应急中应采取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X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4-0192-01
引言:
在加强治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过程中,一是积极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强化领导在落实行政业务职责的同时对其主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体现“一岗双责”的要求;二是认真分析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尽可能地消除、降低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是由于事故发生的危险源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危险源包括危险发生的根源或状态,即第一类危险源: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及危险物质;危险源还包括危险发生的直接原因和过程,即第二类危险源: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良因素,管理缺陷等。百分之九十的安全事故是由第二类危险源造成的,控制好第二类危险源是安全工作的重点。
1、安全生产事故原因分析。
1.1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人的心理、身体(包括生理)、技术和教育等因素。
1.1.1 心理因素:如情绪异常心情烦躁,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意识;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有章不循,违章操作;对发现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整改和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等。
1.1.2 身体(包括生理)因素:健康状况不良,身体有缺陷或疾病,负荷超限;精神状态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心身不一致,感知和辨识功能缺陷等。
1.1.3 技术因素:如技术不扎实不熟练,能力不足或有缺陷;犯经验型错误,监护失误,违反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等。
1.1.4 教育因素:岗前三级安全教育未落实,即企业级安全教育、部门级安全教育和班组级安全教育;特别是特种作业人员和需要持证上岗的人员,上岗前没有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机构考核合格取得国家统一颁发的资格证,或者教育及考核流于形式等。
1.2 物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
1.2.1 物理因素:设备设施、工具及附件存在缺陷。如强度、刚度不够;稳定性差,耐腐蚀性差,密封不良;操作器、制动器缺陷;防护缺陷。如防护装置、设施缺陷和防护距离不够;电伤害。如接触带电裸露部位、电气设备漏电和电火花等;违章使用明火、高低温物体的泄漏、各种标示和信号缺陷等。
1.2.2 化学因素:易燃易爆危险品泄漏。如燃气、酒精、汽油、炸药;剧毒品、腐蚀品管理缺陷,如氰化物、硫酸等。
1.2.3 生物因素:如致病微生物、傳染病媒介物等。
1.3 作业环境不良是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作业环境不良包括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和地下(含井下、水下)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1.3.1 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因素:如地面湿滑、地面塌陷;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缺陷;粉尘浓度超标,空气不良缺氧;存在火灾隐患。
1.3.2 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因素:恶劣气候和环境,如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交通、电力设施缺陷。
1.3.3 地下(含井下、水下)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因素:空气不良缺氧;存在火灾隐患,瓦斯、粉尘浓度超标,冒顶片帮,冲击地压,透水事故。
1.4 管理上的缺陷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管理上的缺陷包括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安全责任制未落实、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安全教育培训缺陷等等。
1.4.1 安全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1.4.2 安全责任制未落实:没有逐级签订安全责任书或未履行安全责任。
1.4.3 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或没有按制度落实责任。
1.4.4 安全操作规程不完善:没有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或没有按操作规程落实或操作规程有缺陷。
1.4.5 事故应急预案及响应缺陷:没有制定事故应急预案或应急预案没有培训和演练。
1.4.6 安全教育培训缺陷:单位在用工初期,没有对员工进行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职业健康安全、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专业及设备安全技术等相关安全知识的规范培训教育。
2、针对安全生产事故原因描述,简要介绍几种安全防范措施或应急处置措施,包括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
2.1 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措施。
2.1.1 消除危险源: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合理的结构形式,选择无害、无毒或不能致人伤害的物料来彻底消除某种危险源。
2.1.2 限制能量或危害物质:减少和降低用量,防止能量蓄积,安全地释放能量等。
2.1.3 隔离:按照被保护对象与可能致害对象的关系可分为隔开、封闭和缓冲。
2.1.4 设置薄弱环节: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薄弱环节,使事故能量按照人们的意图释放,防止能量作用于被保护对象的人和物。如锅炉上的易熔塞、电路中的熔断器等。
2.1.5 设置安全监控系统和安全警示标示:安全监控系统可以早发现事故早救援,获得事故发生发展的数据;利用各种安全警示标示,提示人们哪些是危险和禁止的,哪些是安全和遵守的。
2.1.6 设置避难和救援:是事故发生时、发生后,为人员躲避免遭伤害、赢得救援时间、安全迅速撤离、实施迅速救护的有力保障,是减少事故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效措施。
2.2 安全管理措施
2.2.1 主要加强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责任意识和落实法律责任,完善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机构和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2.2.2 加大安全费用投入和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2.2.3 督促和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单位应制定事故应急预案并组织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防范意思,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2.4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3、结论
安全生产是企业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基础,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不断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和进一步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促使企业健康、稳定、和谐、持续的发展必要前提。可以说,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是企业发展进程中始终强调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