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键一点就是要做到“教学相长”。“教學相长”的教学理念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的渊源,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赋予了现代的意义。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智慧相伴发展、教师专业与学生能力共同提高是教学相长的内在涵义和本质要求,并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关键词 教学 理念 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是高等教育宏观发展趋势的要求。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2012年3月,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之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即“高教30条”),《关于实施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计划”)两个纲领性文件。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在报告中鲜明地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对于我们高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
那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于处在一线站在讲台上上课的教师来说,就是要把自己所上的这门课程讲好,不仅能使得学生真正有所收获,而且也使得这门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专业的不同,课程的性质的不一样,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思考,笔者认为,对于专业教师来说,要上好一门课,关键要做好这四个字,即“教学相长”。
1 “教学相长”的历史含义
如果要追求本溯源,“教学相长”的理念其实源于作孟子的学生、我国古代的教育学者乐正克所著得《学记》。它写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知不足能自反也,知困能自强也。”大意是指: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就能够反省,知道自己的知识不通达就能够自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与学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中的“相”字将教与学及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非对立统一,或者将互联、互动的关系准确地描述出来。而教学相长中的一个“长”字,又准确地解释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零和博弈的游戏,而是彼此双方都得益的交流与协作,也可以说是互帮、互促的关系。
对于如何当好一个教师,《学记》记载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又懂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因此教师高明的教学方式便是启发引导。引导学生但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严格要求学生又不使其感到压抑;启发学生思考但不将最终答案告诉学生。只有道而弗牵,师生关系才能融洽;只有强而弗抑,学生的学习才能变得简单愉快;只有开而弗达,才能促使学生独立钻研思考。做到以上几点,那就是做到了善于引导。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对于教师如何来了解学生,《学记》中写道:“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求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意思是说,学生有四种过失是教师必须知道的。究其学习导致失败的原因,有的在于学得过多,有的在于学得太少,有的在于态度太轻率,有的在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过失是由于其心理状态不同而引起的。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才能引导他们纠正自身的弱点。好的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方面有所擅长。这就说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多多地沟通与交流,只有在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体特征,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对他们的教育与引导才有针对性。
至于教学的目的,《学记》中写道:“大德不官,大道不器。”也就是说教学相长的目标是培养高尚的道德而非局限于做官,取得至善的修养而非单纯的技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囿于技能的习得,也不要拘泥于专业的羁绊,而要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注重对他们世界观的培养。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追求地位与金钱的世俗之徒,而是要打造成有道德与理想的栋梁之才。
2 “教学相长”的现代意义
今天世界已经进入了21世纪,大学教育的背景、内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我们要谈的教学相长,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的优良教学理念,还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以人为本理念,吸收了其生活世界、建构生成、主体间性等观点,在此基础上很好地弘扬和发展了当代的合作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多元智能以及理性主义教学等四种理论。从上述综合内涵上来讲,教学相长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现代意义:
第一,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由相关理论指导且带有一定艺术性的制度来安排而非全部依靠教师的经验而定。在课堂上,教师既不可以为所欲为,学生也不能够没有约束。教师和学生分别隶属同一教学体系中相互依存的两种不同群体,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我们今天讲的教学相长,既包括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与方法的传授,又包含学生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方法关乎培养出来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学生的兴趣与困惑又关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可以这样说,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学生在教师发展中成长。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本质上说就是属于师生之间在生命意义上的一种艺术。教学相长恰好将这种艺术的精髓准确地概括出来。 第二,教学相长是与社会的时空环境相适应的。严格来说,教学相长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社会时空环境下实现的,这必然与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要求和大众的期待、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国家的法律约束和政策的激励、与对高尚的选择和道德的遵守、与对能力的获取和知识的延续、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等存在密切的联系。近些年来来,人们十分关注大学教育的精神及其实现,这种关注既来自社会转型对大学传统教学理念的冲击,也来自大学生对大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许都会多多少少感受到这些冲击与挑战。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里来理解教学相长,我们就不难理解:教学相长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且还具有沉重的历史承载,同时还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的愿望。因此,与一定社会时空环境相适应的教学相长,不仅具有社会、文化、法律、知识等多重内涵,而且还承担着塑造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责任。
第三,教学相长的目的不仅要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也要体现在对能力的提高上。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具体存在的不同个体,教与学是以教材或实验为中介的,教学过程是在特定的年级、班级与课堂上进行的,所以,教学相长不管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还是结果都具有一定的具体性、生动性、可触摸性以及可感知性,这就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即可以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知识与能力不是对立或割裂的,采取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方式。离开知识,奢谈能力无异于缘木求鱼;离开能力,奢谈知识无异于固步自封。教学相长的意义蕴含于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过程之中,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与虚幻的追求。
第四,应以教学相长来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于教师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很多学校通常将教师学历、年龄、教龄、职称、进修、承担的课题、撰写的论文等教学以外的因素作为对老师评价(包括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往往轻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态度、行为、过程、结果等因素,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与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相悖的,而且对于教师搞好教学的积极性也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最终必然反映在对学生培养的伤害上。因此,一套好的教师评价体系,应能更好地反映对教学动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系统的内在状态与变化,归根结底,只有将教学相长作为教师评价标准的基准点或主要观察点,教师的评价体系才能立足本质,从而发挥提高教育教学的正能量,并真正促进大学的内涵式发展。
3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赋予了现代的意义。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如何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逐渐多起来。至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贯彻这一理念,这需要根据各学科及各门课程的特点灵活地加以演绎,本文认为应抓住以下几点来做文章:
第一,教学相长的主阵地在课堂,我们应在课堂上营造出有效的“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师生互动”也就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合作型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教师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向理性化与多元化转变,提高学生知识获取与创新的能力,这也是其基本宗旨。但要实现这一宗旨,不仅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设计,而且要营造出很好的氛围,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目前,许多教师虽然也在搞所谓的互动性教学,但往往只注重形式,如形式的互动,专制的互动,垄断的互动等,诸如此类缺乏实效性的互动仍为数不少;二是从多个不同的维度展开互动,互动的形式囊括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小组,同时存在小组与小组、个人与小组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三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设计与安排互动,根据教学的既定要求来选择互动的形式,掌控互动的过程;四是把互动与其他相关教学方式配合起来,把学生的互动与教师的引导和讲解结合起来,把知识、智慧与经验的分享和理性、思维与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
第二,要以“愛”作为教学相长的基点。人们常说,爱是心灵沟通的桥梁,爱是笑脸、是满足、是新希望。学生应当被自己的老师当成一个有情感、有灵魂、有智慧和有个性的人。作为一个教师,当你走进课堂时,不仅仅要想到教会学生什么,更要唤起他们作为一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必须要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自己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会从他们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即学生也会试着倾听,试着走进教师的世界,试着从教师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是一种以心换心的交流,是一种彼此的期待和喜欢。有了这样一种师生关系,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轻松和愉悦,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的教学也将变得简易而高效。
第三,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科学的设计。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对每一堂课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至关重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措施的制定、教学时空的安排、教学情境的设置等进行合理控制,使之能积极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要做好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花很多的时间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付出极大的精力进行课堂设计。严格来说,一个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大都是“三个时间不等式”:花在教室里的时间大于坐在办公室的时间,研究学生的时间大于研究教材的时间,关注学生如何学的时间大于关注教师怎样教的时间。
总之,教学相长的理念最深厚力量来源于其自身,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来源于国内外千千万万教师的智慧与创造。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智慧相伴发展、教师专业与学生能力共同提高是教学相长的内在涵义和本质要求。我相信,在衡量教学效果与享受教学过程中,它将会显示出越来越鲜活与旺盛的生命力。
本文是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联合培养机制下提高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SDYY12079)的部分研究成果
关键词 教学 理念 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是高等教育宏观发展趋势的要求。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2012年3月,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之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即“高教30条”),《关于实施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计划”)两个纲领性文件。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在报告中鲜明地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对于我们高校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
那么,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对于处在一线站在讲台上上课的教师来说,就是要把自己所上的这门课程讲好,不仅能使得学生真正有所收获,而且也使得这门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专业的不同,课程的性质的不一样,每位教师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思考,笔者认为,对于专业教师来说,要上好一门课,关键要做好这四个字,即“教学相长”。
1 “教学相长”的历史含义
如果要追求本溯源,“教学相长”的理念其实源于作孟子的学生、我国古代的教育学者乐正克所著得《学记》。它写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而知困。知不足能自反也,知困能自强也。”大意是指: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就能够反省,知道自己的知识不通达就能够自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与学之间存在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中的“相”字将教与学及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非对立统一,或者将互联、互动的关系准确地描述出来。而教学相长中的一个“长”字,又准确地解释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零和博弈的游戏,而是彼此双方都得益的交流与协作,也可以说是互帮、互促的关系。
对于如何当好一个教师,《学记》记载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师只有懂得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又懂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因此教师高明的教学方式便是启发引导。引导学生但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严格要求学生又不使其感到压抑;启发学生思考但不将最终答案告诉学生。只有道而弗牵,师生关系才能融洽;只有强而弗抑,学生的学习才能变得简单愉快;只有开而弗达,才能促使学生独立钻研思考。做到以上几点,那就是做到了善于引导。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对于教师如何来了解学生,《学记》中写道:“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求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意思是说,学生有四种过失是教师必须知道的。究其学习导致失败的原因,有的在于学得过多,有的在于学得太少,有的在于态度太轻率,有的在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这四种过失是由于其心理状态不同而引起的。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才能引导他们纠正自身的弱点。好的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弱点方面有所擅长。这就说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多多地沟通与交流,只有在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个体特征,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对他们的教育与引导才有针对性。
至于教学的目的,《学记》中写道:“大德不官,大道不器。”也就是说教学相长的目标是培养高尚的道德而非局限于做官,取得至善的修养而非单纯的技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完全囿于技能的习得,也不要拘泥于专业的羁绊,而要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注重对他们世界观的培养。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追求地位与金钱的世俗之徒,而是要打造成有道德与理想的栋梁之才。
2 “教学相长”的现代意义
今天世界已经进入了21世纪,大学教育的背景、内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今我们要谈的教学相长,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的优良教学理念,还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以人为本理念,吸收了其生活世界、建构生成、主体间性等观点,在此基础上很好地弘扬和发展了当代的合作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多元智能以及理性主义教学等四种理论。从上述综合内涵上来讲,教学相长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现代意义:
第一,在课堂上的教学实践是由相关理论指导且带有一定艺术性的制度来安排而非全部依靠教师的经验而定。在课堂上,教师既不可以为所欲为,学生也不能够没有约束。教师和学生分别隶属同一教学体系中相互依存的两种不同群体,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我们今天讲的教学相长,既包括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与方法的传授,又包含学生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方法关乎培养出来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学生的兴趣与困惑又关乎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可以这样说,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学生在教师发展中成长。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本质上说就是属于师生之间在生命意义上的一种艺术。教学相长恰好将这种艺术的精髓准确地概括出来。 第二,教学相长是与社会的时空环境相适应的。严格来说,教学相长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一定社会时空环境下实现的,这必然与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要求和大众的期待、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国家的法律约束和政策的激励、与对高尚的选择和道德的遵守、与对能力的获取和知识的延续、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等存在密切的联系。近些年来来,人们十分关注大学教育的精神及其实现,这种关注既来自社会转型对大学传统教学理念的冲击,也来自大学生对大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许都会多多少少感受到这些冲击与挑战。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里来理解教学相长,我们就不难理解:教学相长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而且还具有沉重的历史承载,同时还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的愿望。因此,与一定社会时空环境相适应的教学相长,不仅具有社会、文化、法律、知识等多重内涵,而且还承担着塑造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责任。
第三,教学相长的目的不仅要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也要体现在对能力的提高上。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具体存在的不同个体,教与学是以教材或实验为中介的,教学过程是在特定的年级、班级与课堂上进行的,所以,教学相长不管是教学相长的过程还是结果都具有一定的具体性、生动性、可触摸性以及可感知性,这就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即可以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值得一提的是:知识与能力不是对立或割裂的,采取非此即彼的单一思维方式。离开知识,奢谈能力无异于缘木求鱼;离开能力,奢谈知识无异于固步自封。教学相长的意义蕴含于知识与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过程之中,而不是空洞的说教与虚幻的追求。
第四,应以教学相长来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目前,对于教师的评价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很多学校通常将教师学历、年龄、教龄、职称、进修、承担的课题、撰写的论文等教学以外的因素作为对老师评价(包括发展性评价)的重要参考指标,而往往轻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态度、行为、过程、结果等因素,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与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相悖的,而且对于教师搞好教学的积极性也是一个严重的打击,最终必然反映在对学生培养的伤害上。因此,一套好的教师评价体系,应能更好地反映对教学动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系统的内在状态与变化,归根结底,只有将教学相长作为教师评价标准的基准点或主要观察点,教师的评价体系才能立足本质,从而发挥提高教育教学的正能量,并真正促进大学的内涵式发展。
3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赋予了现代的意义。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于如何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逐渐多起来。至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贯彻这一理念,这需要根据各学科及各门课程的特点灵活地加以演绎,本文认为应抓住以下几点来做文章:
第一,教学相长的主阵地在课堂,我们应在课堂上营造出有效的“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师生互动”也就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合作型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教师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的情感与思维向理性化与多元化转变,提高学生知识获取与创新的能力,这也是其基本宗旨。但要实现这一宗旨,不仅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设计,而且要营造出很好的氛围,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目前,许多教师虽然也在搞所谓的互动性教学,但往往只注重形式,如形式的互动,专制的互动,垄断的互动等,诸如此类缺乏实效性的互动仍为数不少;二是从多个不同的维度展开互动,互动的形式囊括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小组,同时存在小组与小组、个人与小组等多种形式的互动;三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来设计与安排互动,根据教学的既定要求来选择互动的形式,掌控互动的过程;四是把互动与其他相关教学方式配合起来,把学生的互动与教师的引导和讲解结合起来,把知识、智慧与经验的分享和理性、思维与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
第二,要以“愛”作为教学相长的基点。人们常说,爱是心灵沟通的桥梁,爱是笑脸、是满足、是新希望。学生应当被自己的老师当成一个有情感、有灵魂、有智慧和有个性的人。作为一个教师,当你走进课堂时,不仅仅要想到教会学生什么,更要唤起他们作为一个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必须要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自己的学生。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会从他们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著名的大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学生对教师给予他们的好感,反应是很灵敏的,他们是会用爱来报答教师的爱的。”即学生也会试着倾听,试着走进教师的世界,试着从教师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是一种以心换心的交流,是一种彼此的期待和喜欢。有了这样一种师生关系,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轻松和愉悦,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的教学也将变得简易而高效。
第三,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科学的设计。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对每一堂课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至关重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因材施教,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措施的制定、教学时空的安排、教学情境的设置等进行合理控制,使之能积极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要做好这一点,就需要教师花很多的时间来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与付出极大的精力进行课堂设计。严格来说,一个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大都是“三个时间不等式”:花在教室里的时间大于坐在办公室的时间,研究学生的时间大于研究教材的时间,关注学生如何学的时间大于关注教师怎样教的时间。
总之,教学相长的理念最深厚力量来源于其自身,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来源于国内外千千万万教师的智慧与创造。教师教学能力与学生智慧相伴发展、教师专业与学生能力共同提高是教学相长的内在涵义和本质要求。我相信,在衡量教学效果与享受教学过程中,它将会显示出越来越鲜活与旺盛的生命力。
本文是2012年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联合培养机制下提高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SDYY12079)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