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符合生产一线、服务管理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此,在培养人才方式上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与一般研究型高等教育不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学中做,做中学”,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实验、实训、实习这三个重要环节的配合,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目前,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基本上是以模拟实训室为主。通过典型的工作项目流程分解,让学生分块模拟演练,虽然能够完成一些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但由于各方面条件局限,与真实工作场景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所培养的学生职业技能与企业需求有很大偏离,而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能够最大程度地解决上述问题。
一、经管类校内实训基地的特点及建设上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特点。学术界并没有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观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给出的定义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联合,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围绕职业能力需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全真实训场所的统称。学校引进现代生产作业流程,通过组织生产性实训教学,既要以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要实现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实现经济效益。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实践教学性和生产服务性两个鲜明的特点,这一点与高校的三大功能――教书育人、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是一致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一般实训实验室最大的区别在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使学生在校内感知企业和职业的真实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与工作环境接触,快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体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现阶段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是以模拟实验室居多,相对于理工类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而言,由于实训要求低,且很多综合高职院校都是重点建设理工类专业,因而对经管类专业建设的投入较少,导致经管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相对起步较晚,数量较少,建设思路和方法不尽相同;“双师型”教师队伍配备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没有到企业顶岗或从事过一线工作,对实训岗位了解不透彻。对实训设备使用不了解,无法设计出高水平的实训方案,致使实训基地的使用率不高,生产性不明显。此外,虽然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内容是基于企业的生产活动,但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复杂性,在实训模拟中仅仅是将企业生产活动中那些最典型或最有代表性的规定动作进行演练,在真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仍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在实训期间灵活运用自选动作才能完成。
二、为促进校企合作需要完善相关合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决策议事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和生产经营活动能否正常运作,不能单倚于任何一方的指挥,必须成立一个类似于校企合作董事会或理事会这样的“特殊组织机构”。组织机构要有明确的目的、统一的领导、确定的规章制度及分工协作,使之拥有校企双方自愿让渡出来的权力,能成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正常运作的决策议事中心,能通过制定符合整体利益和发展目标的合作规划,把握大局,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有效地降低或消除各种不利合作共建活动的阻隔,协调解决合作双方的利益矛盾冲突。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利益平衡机制。利益既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也是双方产生矛盾冲突的根源,要确保校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必须把握好利益的平衡点,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机制,使合作双方获得大致公平的收益。首先,要建立顺畅的利益诉求机制,让双方都能充分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由于合作各方优势的不对称及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预期获利偏差,会造成利益损失一方或获益明显少于预期一方长期地被动接受利益分配明显不公平的博弈均衡,最终将导致它丧失继续博弈的兴趣和信心,从而退出合作博弈。因此,需要“强者”给予“弱者”某种利益上的让渡、关照或同情,并给予与相应的利益补偿。再次,要制定科学的利益共享机制,保证合作双方都能享受合作带来的利益增加。
(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一方面,信息完全是达到帕累托效率最优状态的条件之一,但校企各自相对的独立体系和面向社会场域不同,各自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肯定不一样,为克服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缺陷,需要加强合作双方在社会经济信息特别是政策或决策信息上的互动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封锁而导致的合作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利益诉求不同,利益补偿的动态矫正,必须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对相互间的政策及利益进行联合调节,交换彼此的观点和信息,取得对共同利益的共识,在生产经营和教学实训上采取步调一致的措施和行为。
三、如何更好地建设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一)积极引入企业共同参与管理和建设。虽然政府、行业部门或校友资助建设模式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资金来源问题,学校独立建设模式的主动权由学校牢牢把握,但是缺少企业参与管理,实训基地容易与社会前沿脱节,闭门造车,对课程和专业改革及专业建设不利。因此,从学校走内涵建设的科学发展角度看,学校还需积极引入企业共同参与管理和建设。学校可与企业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将实训场地、设备设施的使用权出租给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企业可通过按协议履行课程教学和岗前培训,为人力资源提供强劲补充,通过投入产出,实现经济增长;专业教师可通过与企业协商共同制定实训任务书与组织管理,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结构和“双师”素质;学生可通过全程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与管理。在营销、策划、宣传和推广等方面获得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最终达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赢”的效果。
(二)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最主要建设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主要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训练活动,主要是通过实物操作和仿真模拟为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依据是专业能力项目和能力标准,实训基地建设应该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岗位职责及企业核心能力要求,与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经管类专业有别于理工类专业,经管类专业里许多专业的课程是相同的。比如,消费者行为学既属于工商管理专业内容,也属于市场营销管理专业内容;再如,统计基础既属于会计专业内容,也属于企业管理专业。经管类专业在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共性。因此,高职经管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围绕专业群建设来展开,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工作岗位需求,合理安排不同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提高资源使用率,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三)创新生产性实训内容和教学模式。生产性实训内容建设既要结合企业经营理念和模式,也要按照课程教学安排和教育教学大纲安排,循序渐进,切不可照搬照抄企业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也不能僵化思想墨守成规,教师或企业师傅在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还要承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的调整,积极倡导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持续保证教材内容与实际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情境直接融入教材,打造企业运营课程包;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让教师逐渐转变为教练,让学生成为实训的主角。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技艺的舞台,学生要在实训基地内根据自己所学或者自己理解的知识进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生产性实训,让学生在实训中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技能的目的。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可通过从行业企业引进、从行业企业聘请、派教师到企业挂职等方式,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师资力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既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确保生产性的实训教学,又能够与企业进行有效对接,确保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并产生经济效益。
四、结语
经济管理类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教育创新工作,我们应摒弃陈规、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拓展新路,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努力开创高职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为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 )
一、经管类校内实训基地的特点及建设上存在的不足分析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特点。学术界并没有对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观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给出的定义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联合,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围绕职业能力需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全真实训场所的统称。学校引进现代生产作业流程,通过组织生产性实训教学,既要以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要实现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实现经济效益。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实践教学性和生产服务性两个鲜明的特点,这一点与高校的三大功能――教书育人、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是一致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一般实训实验室最大的区别在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使学生在校内感知企业和职业的真实环境与氛围,最大限度地与工作环境接触,快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体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现阶段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是以模拟实验室居多,相对于理工类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而言,由于实训要求低,且很多综合高职院校都是重点建设理工类专业,因而对经管类专业建设的投入较少,导致经管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相对起步较晚,数量较少,建设思路和方法不尽相同;“双师型”教师队伍配备不足,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没有到企业顶岗或从事过一线工作,对实训岗位了解不透彻。对实训设备使用不了解,无法设计出高水平的实训方案,致使实训基地的使用率不高,生产性不明显。此外,虽然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实训内容是基于企业的生产活动,但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复杂性,在实训模拟中仅仅是将企业生产活动中那些最典型或最有代表性的规定动作进行演练,在真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仍然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需要在实训期间灵活运用自选动作才能完成。
二、为促进校企合作需要完善相关合作机制
(一)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决策议事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和生产经营活动能否正常运作,不能单倚于任何一方的指挥,必须成立一个类似于校企合作董事会或理事会这样的“特殊组织机构”。组织机构要有明确的目的、统一的领导、确定的规章制度及分工协作,使之拥有校企双方自愿让渡出来的权力,能成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正常运作的决策议事中心,能通过制定符合整体利益和发展目标的合作规划,把握大局,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有效地降低或消除各种不利合作共建活动的阻隔,协调解决合作双方的利益矛盾冲突。
(二)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利益平衡机制。利益既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也是双方产生矛盾冲突的根源,要确保校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必须把握好利益的平衡点,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机制,使合作双方获得大致公平的收益。首先,要建立顺畅的利益诉求机制,让双方都能充分地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由于合作各方优势的不对称及合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预期获利偏差,会造成利益损失一方或获益明显少于预期一方长期地被动接受利益分配明显不公平的博弈均衡,最终将导致它丧失继续博弈的兴趣和信心,从而退出合作博弈。因此,需要“强者”给予“弱者”某种利益上的让渡、关照或同情,并给予与相应的利益补偿。再次,要制定科学的利益共享机制,保证合作双方都能享受合作带来的利益增加。
(三)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沟通协调机制。一方面,信息完全是达到帕累托效率最优状态的条件之一,但校企各自相对的独立体系和面向社会场域不同,各自所拥有的信息资源肯定不一样,为克服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缺陷,需要加强合作双方在社会经济信息特别是政策或决策信息上的互动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封锁而导致的合作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利益诉求不同,利益补偿的动态矫正,必须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对相互间的政策及利益进行联合调节,交换彼此的观点和信息,取得对共同利益的共识,在生产经营和教学实训上采取步调一致的措施和行为。
三、如何更好地建设高职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一)积极引入企业共同参与管理和建设。虽然政府、行业部门或校友资助建设模式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中的资金来源问题,学校独立建设模式的主动权由学校牢牢把握,但是缺少企业参与管理,实训基地容易与社会前沿脱节,闭门造车,对课程和专业改革及专业建设不利。因此,从学校走内涵建设的科学发展角度看,学校还需积极引入企业共同参与管理和建设。学校可与企业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将实训场地、设备设施的使用权出租给企业,获得经济效益;企业可通过按协议履行课程教学和岗前培训,为人力资源提供强劲补充,通过投入产出,实现经济增长;专业教师可通过与企业协商共同制定实训任务书与组织管理,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结构和“双师”素质;学生可通过全程参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营与管理。在营销、策划、宣传和推广等方面获得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最终达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赢”的效果。
(二)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为最主要建设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最主要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训练活动,主要是通过实物操作和仿真模拟为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依据是专业能力项目和能力标准,实训基地建设应该紧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企业岗位职责及企业核心能力要求,与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经管类专业有别于理工类专业,经管类专业里许多专业的课程是相同的。比如,消费者行为学既属于工商管理专业内容,也属于市场营销管理专业内容;再如,统计基础既属于会计专业内容,也属于企业管理专业。经管类专业在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着许多共性。因此,高职经管类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围绕专业群建设来展开,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工作岗位需求,合理安排不同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提高资源使用率,避免资源闲置浪费。
(三)创新生产性实训内容和教学模式。生产性实训内容建设既要结合企业经营理念和模式,也要按照课程教学安排和教育教学大纲安排,循序渐进,切不可照搬照抄企业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也不能僵化思想墨守成规,教师或企业师傅在开展课程教学过程中,还要承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内容的调整,积极倡导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持续保证教材内容与实际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职业情境直接融入教材,打造企业运营课程包;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要让教师逐渐转变为教练,让学生成为实训的主角。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现技艺的舞台,学生要在实训基地内根据自己所学或者自己理解的知识进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生产性实训,让学生在实训中得到提高,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技能的目的。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管理,可通过从行业企业引进、从行业企业聘请、派教师到企业挂职等方式,不断提高实训基地的师资力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既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确保生产性的实训教学,又能够与企业进行有效对接,确保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并产生经济效益。
四、结语
经济管理类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教育创新工作,我们应摒弃陈规、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拓展新路,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努力开创高职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为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