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为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优秀电影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的电影课导看纪实。电影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课堂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电影课 导看纪实 学习主动性 素质教育
一、导看准备
一听说要上电影课《童年》,同学们都开始了积极的资料准备工作,有的查阅俄国十九世纪的社会状况,有的查阅《童年》原著作者高尔基的生平事迹,有的查阅高尔基的系列作品。之后全班同学又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童年》原著,以期与电影作比较。与此同时,教师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设计教案、准备影片、剪辑有关电影片段、制作相关课件等。这些都为学生对影片背景、人物形象及影片主题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导看过程
电影课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的。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了《童年》内容简介的课件,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之后师生共同观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体现,表情都随着小主人公阿廖沙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或喜或忧,或爱或恨,不能自已。尤其是片尾,当看到十岁的阿廖沙被外祖父赶出家门,孤零零地走向社会时,不少学生的脸上挂满了泪水……
为了加深学生对影片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的印象,教师及时回放了部分影片片段,并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了思考题。此时,学生的发言欲望得到了充分激发。
当回放完“初到外祖父家”和“外祖父毒打外祖母”等片段时,学生的情绪极为激动,迫不及待地要求举手发言。
黄卫明同学说:“这些片段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阿廖沙的两个舅舅雅克夫和米哈伊尔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行为。他们极端粗野自私又贪得无厌的个性让人极其厌恶,是他们造成了阿廖沙童年生活的许多灾难和痛苦。”
张帆同学说:“我认为外祖父是剥削阶级的典型代表,他贪婪自私,无耻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暗地里放高利贷,秘密接受典当,甚至怂恿徒工到市场上偷窃。他性情暴躁、乖戾,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因此,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和孙子都变成了极端自私又穷极无聊的人。”
武娟同学说:“看完影片,我最难忘的是两个舅舅相互辱骂打斗时阿廖沙那双睁得大大的惊恐的眼睛,这双眼睛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孩子初次接触假丑恶时的不知所措和极度恐惧。”
李家慧同学说:“这些片段里也真实地再现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很多人生活穷困,靠捡破烂、乞讨维持生计,有的甚至流落街头,客死他乡。”
李忠茜同学说:“这两个片段还深刻地剖析了俄罗斯民族文化心理方面的某些弱点: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人性泯灭等。由此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想到了我们的民族性格中也有此类类似的弱点,而这些弱点有时甚至会阻碍我们的发展和前进。看完这部影片,我希望大家都能克服这些弱点,加快我们建设的步伐。”
当回放完有关外祖母、阿廖沙、“小茨冈”、格里戈里的片段时,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表达的欲望更强烈。
曾翠妍同学说:“这些片段让我们看到了在阿廖沙的生长环境中,不光充斥着假丑恶,还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们,是他们给了阿廖沙力量和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所以阿廖沙不仅没有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而善良的人。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就是‘出淤泥而不染’。”
曹梦茜同学说:“我认为片中的外祖母很伟大,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样的宽大胸怀。她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外祖母,我小时候是被外祖母带大的,我的外祖母也如片中的外祖母一样慈祥善良、聪明能干,不仅养育我长大,还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生活中正是有了像外祖母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才显得这样美好。”
武娟同学说:“影片中一些善良、正直的‘普通粗人’,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如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冈’,忠厚老实、教育阿廖沙要做‘正直的人’的老长工格里戈里,献身科学的进步知识分子‘好事情’等。正是他们哺育培养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也正是他们,社会才得以前进和发展。我们周围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也是如此。”
盛超杰同学说:“我觉得阿廖沙很了不起,他生长的环境那么恶劣,受了那么多屈辱和欺凌,却始终能保有一颗向善的心。最使我敬佩的是他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那种精神,他在生活穷困、被老师和同学排斥及后来被迫退学的情况下,仍能发奋自学、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养料。这些都让我很受启发,也自愧不如。今后我一定要像阿廖沙一样刻苦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都能有用的人”
人物形象分析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将片中人物分成了两大类: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其中外祖母和阿廖沙是大家最喜欢的人物,他们是俄罗斯千千万万劳动大众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坚强、善良、不屈从黑暗势力、追求光明的民族性格;外祖父和两个舅舅是大家最讨厌的人,贪婪、自私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剥削阶级的残暴及小市民习气的恶劣。
最后,大家就影片主题及观后感受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大家普遍认为,影片不仅展示和批判了落后、野蛮的丑恶现实,还告诉我们,在苦难和厄运面前,我们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只有与之顽强地抗争,才能战胜命运强加给我们的诸多不幸。
三、导看后记
(一)主题活动
1.揣摩人物性格,配音。
配音所选素材为“阿廖沙初到外祖父家”,因为这一片段涉及的人物多(十余人),且人物形象性格迥异,选择这一片段配音,能较好地检验学生对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
配音前,学生就如何运用不同的音高、语调、语速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身份进行了充分讨论。然后,大家推荐了十二名对影片人物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分别为不同的人物进行配音,效果很好,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赞扬。如为争家产而争吵的两个舅舅配音时,他们将声音处理得粗、高、快,将两个舅舅的粗野、自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劝架的外祖父配音时,他们将声音处理得尖、高、慢,将外祖父的暴怒、无可奈何表现得入木三分;为外祖母配音时,他们将声音处理得低、慢、抖,将外祖母的伤心、痛苦、无奈诠释得恰到好处……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在他们的配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填上中文歌词,配唱。
给影片配上中文歌词演唱是又一种检验学生诠释影片主题的手段,同时又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在配唱过程中,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为影片填了新词,配了新曲。他们有的选用影片原曲填上中文歌词,有的选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歌曲的曲子填上中文歌词,有的甚至自创新曲填上中文歌词,分别为影片配上了片头曲、片尾曲和影片插曲。并根据不同的声音条件,分别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进行了配唱。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黄卫明同学创作并由全班共同配唱的片尾曲《阿廖沙之歌》,它进一步表现了影片悲剧氛围中的乐观主义精神:
旷野多么荒凉
你苦苦地跋涉着理想
脚步走过的地方
野草不再枯萎
石头开始歌唱
坎坷复杂的世界
外婆怕你跌倒
送你一副永远的拐杖
她说那拐杖就是正直、勇敢和善良
带着它你可以走遍四面八方
从此再不会心里空荡荡
啊,阿廖沙
你是雾中的景物
却从未彷徨迷茫
相信太阳出来了
一切都会明朗
3.扮演片中人物,举办表演赛。
将自己与片中人物合二为一,在班上和电影节上演绎片中人物,再现他们的性格和灵魂,是许多学生极其兴奋并很想尝试的事情。因此,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由组成了表演小组,并利用各种材料(大多为环保型的废弃物)制作了服装和道具,选择好自己擅演的角色及欣赏的片段,进行了多次排演。之后,我们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表演赛,选出了最优秀的一组在学校的电影节及兄弟学校进行了巡演,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赞扬,并在学校的电影节上获得了金奖。
(二)主题班会
1.“俄罗斯文学作品”专题故事会。
为了进一步了解俄国十九世纪的社会状况,促进学生对影片背景的了解,研读原著作者的系列作品及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作品就显得十分必要。班会前,同学们广泛涉猎了俄罗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及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的大量作品,并进行了缩写,为召开这次“俄罗斯文学作品”专题故事会做了充分准备。会上,伴着优雅凄婉的俄罗斯音乐,同学们绘声绘色、充满感情地讲述了高尔基的众多著名作品,如《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伊则吉尔老婆子》、《小市民》、《底层》、《契尔卡什》、《鹰之歌》、《仇敌》、《克里木·萨姆金的一生》、《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切尔卡斯》,等等。同时还讲述了果戈理的《死魂灵》,冈察洛夫的《奥勃洛莫夫》,屠格涅夫的《前夜》,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等。此次故事会不仅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俄罗斯人民十九世纪所遭受的苦难和对革命的积极寻求,而且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及表演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阿廖沙精神”的现实意义辩论会。
阿廖沙坚强、勇敢、正直、善良,富有反抗精神,在恶劣的成长环境中仍能坚守人性中许多正面的东西,并能发奋自学,努力从书本中寻求生活的真谛,十分令人佩服。但是,对于新中国新时代的中学生们,“阿廖沙精神”还有现实意义吗?对此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部分学生认为,阿廖沙生活在遥远国度的黑暗时代及弥漫着仇恨大雾的小市民家庭,他当然要抗争、要努力向上、要刻苦自学,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新中国,家庭幸福,生活无忧,没有必要再像阿廖沙那样生活,“阿廖沙精神”已不太现实,没有必要再学习它。
然而,更多的学生认为,我们虽然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有温馨的家庭,但是在我们个人生活的道路上,在国家前进的道路上,仍不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失败和困难。如果我们都能像阿廖沙一样坚强、自信、不被种种困难所压垮、所毁灭,而是愈挫愈勇,高高扬起生命的风帆,那么,我们的人生才会永远闪亮,我们的民族素质才会日益提高,我们的国家才会日益昌盛。因此,新中国新时代的我们不是不需要“阿廖沙精神”,而是更需要“阿廖沙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本次电影课正是在平等、民主、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优化了本课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本次电影课的学习,也使这些刚刚趟过童年之河的初中生,再次重回童年的背影,以不同的心境进入银幕上别样的《童年》,并从中感受到不同的人生,也学会该怎样走好童年以后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高尔基.童年.原著.
[2]高尔基作品赏析.
关键词: 电影课 导看纪实 学习主动性 素质教育
一、导看准备
一听说要上电影课《童年》,同学们都开始了积极的资料准备工作,有的查阅俄国十九世纪的社会状况,有的查阅《童年》原著作者高尔基的生平事迹,有的查阅高尔基的系列作品。之后全班同学又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童年》原著,以期与电影作比较。与此同时,教师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如设计教案、准备影片、剪辑有关电影片段、制作相关课件等。这些都为学生对影片背景、人物形象及影片主题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导看过程
电影课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的。上课伊始,教师播放了《童年》内容简介的课件,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之后师生共同观片,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充分体现,表情都随着小主人公阿廖沙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或喜或忧,或爱或恨,不能自已。尤其是片尾,当看到十岁的阿廖沙被外祖父赶出家门,孤零零地走向社会时,不少学生的脸上挂满了泪水……
为了加深学生对影片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的印象,教师及时回放了部分影片片段,并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了思考题。此时,学生的发言欲望得到了充分激发。
当回放完“初到外祖父家”和“外祖父毒打外祖母”等片段时,学生的情绪极为激动,迫不及待地要求举手发言。
黄卫明同学说:“这些片段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阿廖沙的两个舅舅雅克夫和米哈伊尔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行为。他们极端粗野自私又贪得无厌的个性让人极其厌恶,是他们造成了阿廖沙童年生活的许多灾难和痛苦。”
张帆同学说:“我认为外祖父是剥削阶级的典型代表,他贪婪自私,无耻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暗地里放高利贷,秘密接受典当,甚至怂恿徒工到市场上偷窃。他性情暴躁、乖戾,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因此,上梁不正下梁歪,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和孙子都变成了极端自私又穷极无聊的人。”
武娟同学说:“看完影片,我最难忘的是两个舅舅相互辱骂打斗时阿廖沙那双睁得大大的惊恐的眼睛,这双眼睛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孩子初次接触假丑恶时的不知所措和极度恐惧。”
李家慧同学说:“这些片段里也真实地再现了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很多人生活穷困,靠捡破烂、乞讨维持生计,有的甚至流落街头,客死他乡。”
李忠茜同学说:“这两个片段还深刻地剖析了俄罗斯民族文化心理方面的某些弱点:愚昧落后、自私野蛮、目光短浅、因循守旧、人性泯灭等。由此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想到了我们的民族性格中也有此类类似的弱点,而这些弱点有时甚至会阻碍我们的发展和前进。看完这部影片,我希望大家都能克服这些弱点,加快我们建设的步伐。”
当回放完有关外祖母、阿廖沙、“小茨冈”、格里戈里的片段时,同学们的思维更活跃,表达的欲望更强烈。
曾翠妍同学说:“这些片段让我们看到了在阿廖沙的生长环境中,不光充斥着假丑恶,还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们,是他们给了阿廖沙力量和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所以阿廖沙不仅没有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而善良的人。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就是‘出淤泥而不染’。”
曹梦茜同学说:“我认为片中的外祖母很伟大,她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样的宽大胸怀。她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外祖母,我小时候是被外祖母带大的,我的外祖母也如片中的外祖母一样慈祥善良、聪明能干,不仅养育我长大,还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生活中正是有了像外祖母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才显得这样美好。”
武娟同学说:“影片中一些善良、正直的‘普通粗人’,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如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冈’,忠厚老实、教育阿廖沙要做‘正直的人’的老长工格里戈里,献身科学的进步知识分子‘好事情’等。正是他们哺育培养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也正是他们,社会才得以前进和发展。我们周围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也是如此。”
盛超杰同学说:“我觉得阿廖沙很了不起,他生长的环境那么恶劣,受了那么多屈辱和欺凌,却始终能保有一颗向善的心。最使我敬佩的是他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那种精神,他在生活穷困、被老师和同学排斥及后来被迫退学的情况下,仍能发奋自学、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吸取知识养料。这些都让我很受启发,也自愧不如。今后我一定要像阿廖沙一样刻苦学习,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都能有用的人”
人物形象分析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将片中人物分成了两大类: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其中外祖母和阿廖沙是大家最喜欢的人物,他们是俄罗斯千千万万劳动大众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坚强、善良、不屈从黑暗势力、追求光明的民族性格;外祖父和两个舅舅是大家最讨厌的人,贪婪、自私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剥削阶级的残暴及小市民习气的恶劣。
最后,大家就影片主题及观后感受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大家普遍认为,影片不仅展示和批判了落后、野蛮的丑恶现实,还告诉我们,在苦难和厄运面前,我们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只有与之顽强地抗争,才能战胜命运强加给我们的诸多不幸。
三、导看后记
(一)主题活动
1.揣摩人物性格,配音。
配音所选素材为“阿廖沙初到外祖父家”,因为这一片段涉及的人物多(十余人),且人物形象性格迥异,选择这一片段配音,能较好地检验学生对片中人物性格的把握和主题的理解。
配音前,学生就如何运用不同的音高、语调、语速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身份进行了充分讨论。然后,大家推荐了十二名对影片人物有独到见解的同学分别为不同的人物进行配音,效果很好,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高度赞扬。如为争家产而争吵的两个舅舅配音时,他们将声音处理得粗、高、快,将两个舅舅的粗野、自私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劝架的外祖父配音时,他们将声音处理得尖、高、慢,将外祖父的暴怒、无可奈何表现得入木三分;为外祖母配音时,他们将声音处理得低、慢、抖,将外祖母的伤心、痛苦、无奈诠释得恰到好处……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在他们的配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2.填上中文歌词,配唱。
给影片配上中文歌词演唱是又一种检验学生诠释影片主题的手段,同时又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在配唱过程中,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为影片填了新词,配了新曲。他们有的选用影片原曲填上中文歌词,有的选用自己喜欢的其他歌曲的曲子填上中文歌词,有的甚至自创新曲填上中文歌词,分别为影片配上了片头曲、片尾曲和影片插曲。并根据不同的声音条件,分别以独唱、重唱、合唱的方式,进行了配唱。其中最受欢迎的是黄卫明同学创作并由全班共同配唱的片尾曲《阿廖沙之歌》,它进一步表现了影片悲剧氛围中的乐观主义精神:
旷野多么荒凉
你苦苦地跋涉着理想
脚步走过的地方
野草不再枯萎
石头开始歌唱
坎坷复杂的世界
外婆怕你跌倒
送你一副永远的拐杖
她说那拐杖就是正直、勇敢和善良
带着它你可以走遍四面八方
从此再不会心里空荡荡
啊,阿廖沙
你是雾中的景物
却从未彷徨迷茫
相信太阳出来了
一切都会明朗
3.扮演片中人物,举办表演赛。
将自己与片中人物合二为一,在班上和电影节上演绎片中人物,再现他们的性格和灵魂,是许多学生极其兴奋并很想尝试的事情。因此,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由组成了表演小组,并利用各种材料(大多为环保型的废弃物)制作了服装和道具,选择好自己擅演的角色及欣赏的片段,进行了多次排演。之后,我们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表演赛,选出了最优秀的一组在学校的电影节及兄弟学校进行了巡演,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赞扬,并在学校的电影节上获得了金奖。
(二)主题班会
1.“俄罗斯文学作品”专题故事会。
为了进一步了解俄国十九世纪的社会状况,促进学生对影片背景的了解,研读原著作者的系列作品及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作品就显得十分必要。班会前,同学们广泛涉猎了俄罗斯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及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的大量作品,并进行了缩写,为召开这次“俄罗斯文学作品”专题故事会做了充分准备。会上,伴着优雅凄婉的俄罗斯音乐,同学们绘声绘色、充满感情地讲述了高尔基的众多著名作品,如《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伊则吉尔老婆子》、《小市民》、《底层》、《契尔卡什》、《鹰之歌》、《仇敌》、《克里木·萨姆金的一生》、《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切尔卡斯》,等等。同时还讲述了果戈理的《死魂灵》,冈察洛夫的《奥勃洛莫夫》,屠格涅夫的《前夜》,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等。此次故事会不仅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俄罗斯人民十九世纪所遭受的苦难和对革命的积极寻求,而且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及表演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阿廖沙精神”的现实意义辩论会。
阿廖沙坚强、勇敢、正直、善良,富有反抗精神,在恶劣的成长环境中仍能坚守人性中许多正面的东西,并能发奋自学,努力从书本中寻求生活的真谛,十分令人佩服。但是,对于新中国新时代的中学生们,“阿廖沙精神”还有现实意义吗?对此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部分学生认为,阿廖沙生活在遥远国度的黑暗时代及弥漫着仇恨大雾的小市民家庭,他当然要抗争、要努力向上、要刻苦自学,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我们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新中国,家庭幸福,生活无忧,没有必要再像阿廖沙那样生活,“阿廖沙精神”已不太现实,没有必要再学习它。
然而,更多的学生认为,我们虽然生活在幸福的新时代,有温馨的家庭,但是在我们个人生活的道路上,在国家前进的道路上,仍不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失败和困难。如果我们都能像阿廖沙一样坚强、自信、不被种种困难所压垮、所毁灭,而是愈挫愈勇,高高扬起生命的风帆,那么,我们的人生才会永远闪亮,我们的民族素质才会日益提高,我们的国家才会日益昌盛。因此,新中国新时代的我们不是不需要“阿廖沙精神”,而是更需要“阿廖沙精神”。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本次电影课正是在平等、民主、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优化了本课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本次电影课的学习,也使这些刚刚趟过童年之河的初中生,再次重回童年的背影,以不同的心境进入银幕上别样的《童年》,并从中感受到不同的人生,也学会该怎样走好童年以后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高尔基.童年.原著.
[2]高尔基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