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一山民族革命史观的形成及其清史叙述范式转变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4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革命史观是清史名家萧一山的主要史学特色,这种特色是逐步形成的.他的早期代表作《清代通史》仍为典型的传统史学体例,并无明确线索和范式,但可以从中看出萧一山的民族主义观念.随着其学术思想的成熟和与当局关系的逐步走近,民族革命的观念在他的文章中逐步明晰,最终于抗战期间成书的《清史大纲》中完整呈现.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接受、时局的变化和个人经历等,是促成其民族革命史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民族革命史观的影响下,他的后期作品和修正再版的著作中的叙述用语、叙述范式等均发生了重大转变.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范围内以员工为对象的微观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化对员工CSR反应的影响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通过对26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研究发现:以中国文化为视角的研究阙如,未来可以探讨儒、释、道相关思想以及本土领导力等对员工CSR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尽管学界关注了10多种社会文化或个体文化价值观,但针对每种文化的研究不仅较少,且研究之间缺乏可比性,未来有必要基于更多的文化视角丰富本领域研究;部分研究发现文化对员工CSR反应差异的解释力有限,未来可考虑文化与正式制度的交互作用;现有研究
马克思在大学学习至《莱茵报》工作期间实现了其早期的法哲学转向.但是在思想发展历程整体性的视域中,该转向的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被严重忽视.与传统视域不同,在思想结构整体性视域下,马克思早期的法哲学思想转向是一个集法的方法论转向、法的本质论继承和法的价值论超越的复杂过程,且该过程对马克思实现法哲学的思想立新和唯物转向产生重要影响.在方法论层面,马克思抛弃了康德的理想主义方法论而在黑格尔理性主义方法论中构建起法的形而上学思路;在本质论层面,马克思运用理性主义方法对法哲学的出场命题、原初命题和现实命题进行了分析,在
推进设计教育创新发展,实现中国由“追赶型设计”到“引领型设计”的转变,是当前高校设计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文章以新文科建设为引导,以文化传承、融合创新的设计学科命题,探索文化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建设与实施途径,构建文化引领设计创新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内容改革,搭建实践平台,实现设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以解决时代问题为基本理念,以批判明初的辞章知识之学为基本指向,王阳明通过重塑道统以重铸儒学认同之根基、激活经典以复明儒学传承之依据、会通释老以重启儒学对异质文化的包容能力等三方面的努力,完成了“拔本塞源”、重建儒家传统的历史使命.阳明心学以解决时代问题、批判辞章知识之学的弊端作为重建儒学的基本思路,对当前以知识性的研究方式来重建传统的思维误区具有警示意义:唯有真正走进传统之中,才能找到真实的时代问题,才能形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1年5月28日至30日,“第八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在南方科技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下属的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农学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研究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研究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科技与经济社会史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兵器史研究会(排名不分先后)共同主办,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暨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遗产》编辑部承办.
期刊
社会信用体系背景下的信用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金融或商业领域的信用概念,涉及社会治理新手段,因此可被称为“大信用”.而“大信用”概念下的信用信息利用,是围绕海量信用信息的收集、批量处理和精准应用展开的,其利用虽然能够改善不同信用主体间信用信息不对等的困境,并通过信用产品的普遍使用潜移默化地优化社会诚信氛围.但其背后海量信用信息的聚合性使用,使得信用信息控制者逐渐成为信用信息的汇集中心,且与信用主体之间形成一种新的不对等关系.这种关系加大了信息隐私被侵害的风险,给信息隐私的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目前,各国普遍采用
孔尚任在构思和编创《桃花扇》的过程中,对理想读者有想象与预设,即这是个具有遗民思想的特殊社会群体.为达成与此读者群体的有效交流,孔尚任陆续为他们准备了十余种副文本.这些具有附录性质的文本,信息丰富而功能各异,承载着孔尚任全方位介入读者阅读环节、引导受众正确解读《桃花扇》的真实意图,具有重要的文本价值.通过考察正、副文本之间的互释共存关系,可为深入理解孔尚任的创作心态和《桃花扇》的成书过程及意蕴提供新的角度.
在个人信息侵权案件中,受害人证明因果关系面临证明能力不足和证明标准失范的困境.虽然相当因果关系说受到条件说、类推说的挑战,但无法被替代.应在坚持相当因果关系说的基础上配置证明责任,区分条件关系和相当性的证明责任,即受害人承担条件关系的证明责任,侵害人承担不存在相当性的证明责任.以具体场景确定条件关系的证明标准,在一般场景中采高度盖然性标准认定条件关系;在出现信息误用迹象、公务机关作为信息处理者、信息处理使用大数据及自动化技术、存在多个信息处理人等要素时,法院应考虑将场景认定为特殊场景,以合理盖然性标准认定
明《大统历》和清《时宪历》历日记载了两类针灸禁忌:一类为三十日“逐日人神所在不宜针灸”禁忌,另一类是某些日期下的“不宜针刺”历注.这两类禁忌在历日中各有两种表现形式,前者可追溯至公元9世纪上半叶的历日,后者可追溯至东汉年间的历谱.这两类禁忌在内容上源远流长.三十日针灸禁忌的部位主要来源于唐《备急千金要方》,这类禁忌或可追溯至华佗时代的医学文献.“不宜针刺”历注就是神煞“血忌”、“血支”,这两个神煞在历日中的内涵有所演变.
20世纪初的西方来华考古探险潮,让中国石窟寺遗迹成了“重新被发现的”珍宝之窟.石窟寺中丰富的古代佛教造像,满足了西方人长久找寻的中国古代“造型艺术”的愿望.然而,中国佛教造像在国际世界的名声大噪,却引发了大规模的石窟寺盗凿和佛头贩卖.1913年,巴黎赛努奇博物馆的亚洲佛教艺术展览引起西方收藏界对中国古代雕塑的追捧,成为中国美术史书写的转折点.文章聚焦1913-1914年的龙门石窟事件,揭示外部世界对中国石窟寺所投射的目光,一方面加剧了“作为艺术品的佛头”的暴力掠夺与国际收藏;另一方面又激发了中国政府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