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缩小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需要员工之间差距的有力措施,但在实际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如企业合作热情不高、校企深入沟通难度大等问题。文章针对结合工作经验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47-0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培养人才,最后企业按协议要求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竞争力,缩小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员工的差距,减少企业对员工岗前培训的时间。但在我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成为当务之急。
1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企业合作热情不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需要企业的深入参与,但目前的现状通常是校方急切的希望能与企业合作,但企业的热情却并不高。随着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在招聘中拥有很大的主动权,选人的余地较大,用人的成本也较低。很多企业认为没必要与学校合作培养几年后的员工。从法律上企业也没有必须支持学校的义务,校企合作有时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反而会增加无谓的成本,而且企业还要为顶岗实习学生安全承担责任,所以很多企业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并不是很感兴趣。
1.2 校企深入沟通难度大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沟通尤为重要。企业需要告知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企业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学校则需要准确的理解企业的需求,并将企业需求具化为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但企业往往不是很清楚学校的教育规律,而学校又不能很准确的把握企业的需求,加上很多企业的合作热情并不高,导致学校在沟通中处于被动地位。
1.3 配套改革措施不能及时跟上
首先,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企业的运作、技术要求都不是很了解,造成能够胜任订单培养的教师不多;其次,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时,不能准确全面的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其结果就必然偏离企业的实际需求;再次,学校缺乏与订单培养相配套的教材。虽然教师也在努力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但在对企业需求把握不准和出版社对商业性要求的情况下,编写出的教材与订单培养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学校的实训条件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相差甚远,学校的教学设备往往比较陈旧、更新率较低,而且学校的教学设备与实际生产性设备有一定差距,学生无法学到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1.4 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解的不够深刻
高职院校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期阶段,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科学、行之有效的开展订单培养的措施和途径。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对企业的变化、企业的需求知之甚少,对于新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的理解。从而造成在开展订单培养的过程中缺乏清晰的思路,摸着石头过河,校企双方的合作也就无法深入。
2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思考
2.1 提高企业的合作热情
企业合作热情不高的原因更多不在于企业,而在于学校的吸引力不够。增强学校自身实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的实力及社会声誉,让企业有从学校获得人才和与学校合作的期望。同时,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外宣传力度,让学校和企业更多了解该模式对校、企、生等多方的有利方面。多与“订单班”毕业生沟通联系,通过毕业生来宣传和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中,要多为企业着想,主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找准双方的利益融合点。打消企业在“订单班”培养合作中的顾虑,诸如培养的人才流失、保守企业的商业机密等。
2.2 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校企沟通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以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
①校企双方多进行相互考察。学校组织相关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企业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更多的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邀请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到学校来实地考察,通过举办座谈会、专题讲座等方式,与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对学校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②加强“订单班”学生与订单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学校可在寒暑假期间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见习或实习,让学生充分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文化、理念和要求,并提前熟悉企业的各种岗位及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让学生在校的学习中明确学习重点和目标;同时,企业也可定期到学校组织“订单班”学生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
③校企双方均成立“订单班”校企合作机构。定期互相反馈意见,对在共同培养人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交流。
2.3 加强与订单培养配套的改革力度
①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针对目前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的现状,学校应该大胆的把教师放出去,通过各种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定期派遣教师到知名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让教师在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岗位上实际锻炼,亲身体验岗位的性质、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等,并熟练操作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②准确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双方可以成立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和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明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规格,确定符合“订单班”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订单班”量身打造人才培养计划。
③加强与订单培养配套的教材改革。目前,订单班学生与非订单班学生采用的是一样的教材,大部分采用的是专业通用教材,即使部分教材是教师自编的,但是针对性还是不强。对于订单班来说,应该主要采用自编教材,由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担任主编,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参与编写,予以配合。在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自编教材内容,教师可以从教学的角度对内容进行序化,最终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
④加强对实训环境的改革。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也越来越短,学校陈旧落后的教学设备与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相差甚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学校应大力加强对实训环境的改革,加大实训设备投入,并努力争取企业的帮助,为学生创造一个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当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能真正学到企业的先进技术。
2.4 加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比较公认的有利于高职院校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职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已经获得了较大成功,但还没有形成规模。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并与企业积极的沟通交流,加深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
要用发散的思维来研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多方多赢的思想基础上,只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可以不拘一格,采用多种形式的“订单”,如三年的远期“订单”、一年或半年的短期“订单”;“订单班”的人数也不一定要是四五十人的班级,也可以是少数学生形成的“订单组”。学校不要过多的拘泥于学校的教学秩序和规范,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学秩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获得合格满意的人才、为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就业的机会提供了一个能够实现多赢的途径,但同时也给学校在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相配套的改革方面提出了挑战。学校要在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和总结不足,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学校发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 朱怀忠.对高职教育建立“订单式”培养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2] 李亚杰.高等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的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
关键词:“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3-0047-0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利用双方资源共同培养人才,最后企业按协议要求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该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竞争力,缩小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员工的差距,减少企业对员工岗前培训的时间。但在我系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成为当务之急。
1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1 企业合作热情不高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中,需要企业的深入参与,但目前的现状通常是校方急切的希望能与企业合作,但企业的热情却并不高。随着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在招聘中拥有很大的主动权,选人的余地较大,用人的成本也较低。很多企业认为没必要与学校合作培养几年后的员工。从法律上企业也没有必须支持学校的义务,校企合作有时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反而会增加无谓的成本,而且企业还要为顶岗实习学生安全承担责任,所以很多企业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并不是很感兴趣。
1.2 校企深入沟通难度大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沟通尤为重要。企业需要告知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企业所需知识、技能和素质,学校则需要准确的理解企业的需求,并将企业需求具化为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但企业往往不是很清楚学校的教育规律,而学校又不能很准确的把握企业的需求,加上很多企业的合作热情并不高,导致学校在沟通中处于被动地位。
1.3 配套改革措施不能及时跟上
首先,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对企业的运作、技术要求都不是很了解,造成能够胜任订单培养的教师不多;其次,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时,不能准确全面的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其结果就必然偏离企业的实际需求;再次,学校缺乏与订单培养相配套的教材。虽然教师也在努力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但在对企业需求把握不准和出版社对商业性要求的情况下,编写出的教材与订单培养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学校的实训条件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相差甚远,学校的教学设备往往比较陈旧、更新率较低,而且学校的教学设备与实际生产性设备有一定差距,学生无法学到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1.4 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理解的不够深刻
高职院校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还处于初期阶段,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还不够深刻,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科学、行之有效的开展订单培养的措施和途径。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传统的职业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对企业的变化、企业的需求知之甚少,对于新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的理解。从而造成在开展订单培养的过程中缺乏清晰的思路,摸着石头过河,校企双方的合作也就无法深入。
2 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思考
2.1 提高企业的合作热情
企业合作热情不高的原因更多不在于企业,而在于学校的吸引力不够。增强学校自身实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的实力及社会声誉,让企业有从学校获得人才和与学校合作的期望。同时,学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外宣传力度,让学校和企业更多了解该模式对校、企、生等多方的有利方面。多与“订单班”毕业生沟通联系,通过毕业生来宣传和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企合作中,要多为企业着想,主动深入了解企业需求,找准双方的利益融合点。打消企业在“订单班”培养合作中的顾虑,诸如培养的人才流失、保守企业的商业机密等。
2.2 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校企沟通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以提高“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
①校企双方多进行相互考察。学校组织相关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企业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更多的了解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邀请企业的领导、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到学校来实地考察,通过举办座谈会、专题讲座等方式,与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对学校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②加强“订单班”学生与订单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学校可在寒暑假期间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见习或实习,让学生充分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的文化、理念和要求,并提前熟悉企业的各种岗位及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让学生在校的学习中明确学习重点和目标;同时,企业也可定期到学校组织“订单班”学生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并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关怀,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
③校企双方均成立“订单班”校企合作机构。定期互相反馈意见,对在共同培养人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交流。
2.3 加强与订单培养配套的改革力度
①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力度。针对目前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的现状,学校应该大胆的把教师放出去,通过各种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定期派遣教师到知名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让教师在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岗位上实际锻炼,亲身体验岗位的性质、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等,并熟练操作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②准确把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校企双方可以成立由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和学校的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明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规格,确定符合“订单班”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为“订单班”量身打造人才培养计划。
③加强与订单培养配套的教材改革。目前,订单班学生与非订单班学生采用的是一样的教材,大部分采用的是专业通用教材,即使部分教材是教师自编的,但是针对性还是不强。对于订单班来说,应该主要采用自编教材,由企业的骨干技术人员担任主编,学校的专业骨干教师参与编写,予以配合。在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自编教材内容,教师可以从教学的角度对内容进行序化,最终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审核。
④加强对实训环境的改革。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也越来越短,学校陈旧落后的教学设备与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相差甚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因此,学校应大力加强对实训环境的改革,加大实训设备投入,并努力争取企业的帮助,为学生创造一个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当的实训环境,让学生能真正学到企业的先进技术。
2.4 加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比较公认的有利于高职院校发展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一些高职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已经获得了较大成功,但还没有形成规模。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并与企业积极的沟通交流,加深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
要用发散的思维来研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多方多赢的思想基础上,只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发展和就业,可以不拘一格,采用多种形式的“订单”,如三年的远期“订单”、一年或半年的短期“订单”;“订单班”的人数也不一定要是四五十人的班级,也可以是少数学生形成的“订单组”。学校不要过多的拘泥于学校的教学秩序和规范,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可以打破常规的教学秩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获得合格满意的人才、为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就业的机会提供了一个能够实现多赢的途径,但同时也给学校在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相配套的改革方面提出了挑战。学校要在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和总结不足,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学校发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
参考文献:
[1] 朱怀忠.对高职教育建立“订单式”培养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2] 李亚杰.高等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的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