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幼儿实验美术活动中的有效应用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guoren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幼儿实验美术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子课题《生活美术一体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背景下,对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和运用进行了实践与探索。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在幼儿实验美术活动中不同教学环节的功能与运用,结合教学实例,阐述对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幼儿美术活动操作要点的理解。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利用;幼儿;实验美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教育领域正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多媒体设施设备与互联网的引入,为幼儿园各领域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都了解了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优越和便利,然而频繁的使用,容易令教师在依赖信息技术的同时出现惯性思维——教学模式单一化。在美术活动中,如何突破瓶颈,让信息技术的功能最大地发挥并落到实处,从幼儿美术学习过程和教师引导美术活动两条线索结合展开,处理好教与学的问题,提升教学质量,是数字化环境下每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试以一例大班实验美术活动《舞动的点线》作为切入点,分析信息技术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的运用。幼儿实验美术,是在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幼儿实验美术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提出的新的课程文化。课程以感受、发现、探索、体验为活动设计思路,以实验性与探究性、不确定性与游戏性、注重幼儿内在情绪情感的表达形式为课程特征,凸显开放、合作、探究、对话的课程特色。活动《舞动的点线》贯穿“先玩后导,先做后得”的课程性质,以“玩”与“探索”为主线,走近抽象表现主义先驱杰克逊·波洛克,了解绘画作品、绘画方式的多样性,体验用不同方式表达内心感受的乐趣。活动将美术欣赏与创造表现相结合,在每个环节有侧重地使用信息技术,让幼儿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对绘画进行探索,感知美术要素和绘画特点,尝试在表现活动中用不同的肌理、点线的交错、色彩的层叠,表达对事物的感受,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一、以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氛围,有效推动幼儿的学习
  美术活动离不开感受欣赏,离不开表现创造。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在活动的导入阶段进行多媒体演示,利用其声情并茂的特点,把信息技术作为主角,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发其学习兴趣。其实信息技术也可以充当配角推动活动的发展。
  在案例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大班幼儿的经验、动机特征和认知水平,在导入环节,把信息技术设定为“环境”,作为幼儿的隐形教師。即把情境的创设指向信息资源,发挥其环境的支持性和情境的启发性。教师在活动前的过渡环节,可设置预先制作的滴洒画幻灯片循环播放,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创设一个展示各种绘画作品的环境,让幼儿对活动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为活动中处理幼儿的个别差异埋下伏笔。在活动的导入环节,教师从幼儿看得见、摸得着的绘画工具入手,抛出问题:“没有笔,用什么作画?”把提问的目标指向幼儿触摸到的实物。孩子通过多通道参与法,想一想、看一看、亲自动手试一试,带着问题,在“玩”材料中主动探究,酝酿意象。幼儿对制作材料的思考,可以使活动顺利地切入到滴洒画的主题上去。
  信息技术在这其中发挥着隐形的支持作用,支持着幼儿在环境中受启发。在抽象画欣赏活动中,幼儿无法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体验,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把活动前期的丰富经验定位为各种感觉,多角度、个性化地体验事物三方面的联动,而非单纯的视听冲击。除了笔以外,黏土、剪刀、纸张、颜料等材料都是学前儿童喜欢尝试与操作的材料,对它们的探索与游戏不仅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也使他们对艺术语言与材料有了相当的认知与经验,从而成为其美术创作的技巧储备。
  材料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丰富的材料为幼儿的“玩”提供了物质的条件,适合的环境是幼儿的隐形教师,可以推动“玩”的发展与延伸。当材料与环境相互作用时,幼儿的认知就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获得提高。适当地感知美术材料或学习内容,让幼儿经过切身体验与思考,拉近幼儿与学习的距离,既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也能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达到自然导入活动的效果。
  二、利用信息技术介入,突破教学难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
  每一个活动都有其重点和难点,美术活动也不例外,如何化解这些重点和难点,让幼儿更好地掌握它,这时教师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幼儿思维融合在一起,帮助幼儿受阻的思维顺畅发展,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教育效果。
  在案例活动中,借助信息技术的介入,引导幼儿感受与观察美术材料与大师杰克逊·波洛克的绘画方法,把静态、内化的过程,以小视频的形式介入教学活动当中,用小蜜蜂生动的形象吸引孩子的眼球,把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教学活动中。虽然有的孩子只是看到了欢快的小蜜蜂,但是,视频已经捉住了所有孩子的视线,有的孩子发现视频中正在作画的画家,在一个孩子提出来之后,所有孩子的观察重点都转移了,他们发现了画家不同于传统的作画方法,结合幼儿原有的绘画材料,孩子们轻易地提取了关键信息,突破了本活动的重点——探索各种生活材料,了解了绘画方式的多样性。
  所以,方法的传递,不是单纯地教与学,更多的是幼儿的体验与积累,幼儿通过与材料、与人的互动,发现了种种问题,在实践中获取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的引领,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把模糊不清的意象转变为清晰的概念,内化为自身的经验。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课堂调控
  即使利用信息技术,也要注意活动形式要富于变换。长时间的多媒体演示会使幼儿厌倦、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动静交替,使个别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相互交替,游戏与非游戏交替,做到有张有弛。在幼儿表现、表达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情感的易感染性,播放悠扬的乐韵感染幼儿,让其产生涟漪式的情感效应,取得浸入式的渐进效果,使师友达到双向投入的境界,并得到心灵上的感应,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   教师可以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伴随幼儿的活动过程,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创作环境,让幼儿在尝试—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想法,别出心裁地利用材料进行造型,制作出和平常不一样的画作。作品中呈现的点线因为孩子不拘一格的绘画风格而舞动,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而舞动,因为他们的探索而舞动。音乐的激发与放松作用,让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游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孩子们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在此环节,有的幼儿会出现欲罢不能,抽身不出的状况。这时,教师可以播放特定的音乐(或教师在日常过渡环节使用到的乐曲),把幼儿的注意力逐步集中,按照音乐的提示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组织后续活动当中,这样可以让教学环节过渡得更加自然、顺畅。
  四、利用信息技术,欣赏对比,经验提升
  在美术活动中,经常采用五种评价方法:“大画板展示互相交流法”“小组式展示轮流介绍法”“画展式展示文字说明法”“投影仪展示精品推出法”“评比展示现场打分法”。教师可以根据每一次美术活动的需要,安排不同的评价与交流方式。
  在表现创造环节结束后,教师推出了“和大师碰撞”的幻灯片,请幼儿观看,在和幼儿的对话中融合审美要素帮助幼儿理解,使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既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又在对比自己和大师的作品中,提高了审美感知水平。在活动评价环节,教师把个别幼儿的前后绘画作品制作成了幻灯片,让幼儿进行对比观察,在清晰的比较中,让幼儿感受到画面从平凡到精彩的美丽变化,并逐步形成概念。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过程,同伴们参与“点评”,孩子们在互动而自主的评价中展示自己的创作风采。这样,既满足了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也学习了别人的创作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辨析、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
  信息技术参与下的互动式教学活动评价,能让知识层层递进,达到积累、提升的效果,在互教互学中,幼儿的个体经验上升为集体经验。从对材料的探索,到表现手法的探索,到最后经验的提升,遵循着孩子接受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和思维特点,整个活动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提高了各环节的质效。
  无论是利用信息技术充当“隐形教师”创设学习氛围,还是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帮助课堂调控,目的都是让信息技术成为幼儿的“良师益友”。在信息技术合理使用的前提下,那种灌输的、被动的、模仿的、纯训练的教学过程,逐渐被建构的、主动的、创新的审美情趣和自由表达的新的教学方式所替代。信息技术已然成为课堂上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在选择上教师要根据幼儿特点,根据活动内容,着意筛选主题突出、干扰因素少的资源;在设计活动时,需要打破思维定式,权衡信息技术与其他教育策略之间的主次,有侧重、有偏废地把信息技术落入各个教学环节;在活動过程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要着力于启发幼儿的创意,让他们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美和发现美。
  孩子在发展,教师在发展,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也在发展。信息技术在美术活动中的起点与落点有待我们在深入幼儿心灵世界、理论结合实际中进行研讨式和案例式的孜孜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美术教学之路还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地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1]李桂英,许晓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分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05.
  [2]王悦娟.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郭亦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附录——教案:
  大班实验美术活动:舞动的点线
  一、设计意图
  画家波洛克打破了绘画的“常规”,他的抽象画风和滴撒绘画方式独特地表达着他对事物的理解与情感。走近大师,了解绘画作品、绘画方式的多样性,体验用不同方式表达内心感受的乐趣,有利于幼儿运用各种要素创造性地表现美的形象,丰富实践经验。本次活动将美术欣赏与创造表现相结合,在欣赏名画的基础上,感知其美术要素和绘画特点,对绘画进行玩的探索,尝试在表现活动中用不同的肌理、点线的交错、色彩的层叠,表达对事物的感受,提高审美表现能力。
  二、活动目标
  (一)欣赏波洛克的作品,了解绘画方式的多样性。
  (二)在添加肌理的基础上,尝试用滴撒法表现点线的多种变化和色彩的层次美,绘制半立体作品。
  (三)愿意与同伴合作,体验运用不同工具绘制作品的乐趣。
  三、重点
  探索各种生活材料,了解绘画方式的多样性。
  四、难点
  尝试用滴撒法表现点线的多种变化和色彩的层次美,绘制半立体作品。
  五、活动准备
  (一)知识准备:从生活中感知抽象画。
  (二)材料准备:
  1.水粉颜料;
  2.压舌板、勺子每组一份;
  3.布条、纸杯、纸碟、纸筒、吸管等废旧材料;
  4.白乳胶、双面胶、抹布每组一份;
  5.幼儿罩衣;
  6.音乐、视频、电脑、PPT;
  7.展示架。
  六、活动过程
  (一)材料导入,引发兴趣。(多媒体展示)
  1.抛出问题,激发思考。
  幼儿观察活动材料,教师提出问题:“运用现有的材料,可以怎样作画?”
  2.试“玩”材料,分享经验。
  教师的提问,激发幼儿思考,幼儿用各种工具进行绘画探索,酝酿意象。
  邀请顺利运用“新”绘画工具的幼儿,说说自己的做法。
  教师提问:“你用了什么工具,怎样画出来?”
  (二)走近大师,视觉冲击式享受。(视频)
  幼儿观看视频《波洛克》,调动视觉、听觉,提取关键信息,建立概念,构造与画家相仿或者一致的表现手法。
  教师提问1:“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提问2:“他是怎样作画的?运用了什么工具?什么方法?”
  教师提问3:“和你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三)时间探索,作品呈现。(音乐)
  幼儿自由邀请同伴,自选材料,利用材料做出肌理效果,把想法外化为可视的美术形象。
  教师引导:“怎样让画面看起来舒服呢?”
  (四)欣赏对比,经验提升。
  教师在提问中融合审美要素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幼儿用语言或肢体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对比自己的作品和大师的作品,提高审美感知水平。
  编辑 薛直艳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新的互耦补偿方法并应用到偶极子天线阵,该方法采用初次特征基函数作为每个阵元在阵列环境中的电流分布,分别应用互易定理和感应电动势法计算互阻抗矩阵,有效地修正了
提出了基于两阶段查询重写的XML近似查询算法.该算法不仅能够返回精确查询结果,而且能够返回带有相似度分值的近似结果序列.首先,通过模式重写策略,将原始查询树改写为多种XML DTD
摘 要: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改的来临,更是要求幼儿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与发展,因此,幼儿教育要加强对幼儿艺术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艺术培养  一、人文教学,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  1.尊重幼儿习惯  幼儿眼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幼儿的感情是简单直白的。因此,幼儿全凭感觉和直觉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同时,幼儿比成年人更加向往自由,不能接受严重的限制。在他们的
知识签名就是签名者在非交互的情况下向别人证明其知道某个秘密而不泄露该秘密本身,现在知识签名广泛应用在群签名中.本文主要研究了带系数的离散对数知识签名,并对几种类型的带
本文提出了基于抖动及图像融合的视频信息泄漏防护方法,确定了伪装图像的像素值、字符大小与抖动函数的匹配性等关键参数的设置条件,研究了有用信息与伪装信息的图像融合算法,并
摘 要:本文主要在对涵洞主要类型以及钢波纹管的材料组成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公路钢波纹管涵洞现场施工的技术要点,并对其填土材料和工艺要求进行分析。  关键词:钢波纹管;材料组成;技术特点;现场施工  钢波纹管最早在英国诞生随后在美国率先应用与涵洞建设中,我国对于钢波纹管的应用最早为上世纪的90年末,随后钢波纹管在我国涵洞中的研究应用和生产都的较为长远的进步,有效的解决了涵洞工程的多种病害问题。 
在跨文化交际转向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双重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以跨文化交际为平台传播中华文化将是多措并举、多方发力、多渠道创新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一极,该能力的培养
支持向量分类中,高斯核不区分样本中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显然各个特征对分类的贡献一般是不相同的.为了体现这种差别从而提高支持向量机的泛化性能,文中提出了多宽度高斯核的概念.多
商品混凝土行业是由建设行业衍生出来的新兴产业,其对从业者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有熟练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也要求综合素质能力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对中职学校而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如它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落后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更灵活,创新空间更广泛。以音乐这门学科为例,它作为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