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笔墨读书,即在课外阅读时或随手用文字或符号在读物的空白处或字词句段的适当地方记下自己对读物内容与有关知识的理解与看法,或另作批注摘抄笔记。在教师引导学生读好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动笔墨的意识,并对怎么样动笔墨进行有效指导,同时,对学生动笔墨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使得学生读好书,动好笔墨。它的基本方法用圈、点、批、画、摘、抄等。
关键词:动笔墨;读书基本方法圈、点、批、画、摘、抄
动笔墨读书,即在课外阅读时或随手用文字或符号在读物的空白处或字词句段的适当地方记下自己对读物内容与有关知识的理解与看法,或另作批注摘抄笔记。它的基本方法用圈、点、批、画、摘、抄等。
一、发现与圈点
这是动笔墨的第一步骤。要领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准确圈点。发现的对象是读物中的好词好句,通过画线圈点引起自己的注意。中年级课外阅读中“发现”的指导应以写人和写景两种文章指导为主。写人的文章可注重肖像、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词句的发现。一般来说,在写人一类文章中,学生容易发现描写肖像、语文、动作的字、词、句,不容易发现神态与心理活动的描写。为帮助全体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发现”法,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指导。例如《草地夜行》中“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便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师可指导学生发现,这样就为下一步骤批注打下了基础。
写景的文章,教师则应重点指导学生抓住能准确表现景物的状态(静态)与变化(动态)的词句的发现。此类词句的发下难度较大。我的指导方法是“从课内到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指导时可考虑教师提出圈画要求,让学生圈点。例如第九册语文教材中《海上日出》一文中“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道光亮的金边”这里的“镶”字用得形象贴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教完此课,可结合《小学生阅读文选》中《早晨的太阳》、《黄山小记》两篇文章,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自己边读边圈点。课外读物中发现内容的多少、深浅。可因学生程度不同而异,教师不必作硬性规定,必要时对个别差生的新发现予以适当鼓励表现,以激发培养其阅读的兴趣。
要强调的是,动笔墨圈点前,首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只有多读、理解,才能有发现,有了圈、点、画的基础,就为第二步骤批注摘抄提供材料。
二、摘抄与批注
为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动笔墨读书的良好习惯,开始阶段我们采用统一印发的摘录笔记,人手一册,学生阅读时发现、圈画后,再将好的词、句、段、摘抄在摘抄批注本中,并就自己所摘抄的内容,写一到两句的阅读感受。中年级一班采用文字式,批注的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词语:查字典注释词义,或联系上下文谈谈这个词语的具体理解、评价,或注明同义词,近义词及其辨析。
句子,辨别特殊句式如反问句、设问句等,简记特殊句式的基本格式。中年级要求学生能就排比句、比喻句作简单的句子结构分析,如找出本体、喻体。对于一些意思含蓄的句子可注明其具体含义,精彩的描绘、警句等可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
标点:一篇课文某个标点的特殊用法或某个标点的特殊含义。如引号、省略号、破折号在文章中所含的特殊意义须作为中年级学生批注的内容。
题目:解题、审题。不同文章作者在题目确定与构思上用意不一。题目的选择,有如画龙点睛之笔。有的能给人造成悬念,如《闪光的旧居》的“闪光”,有的开门见山,如《早晨的太阳》中的“早晨”,还可以就作者、写作背景及如何理解题目做批注。
段及篇章:这是从写作方法这个角度来批注。此类内容难度较大,需建立在一定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可结合所学过课文的文章结构来指导相似文章的批注,文章的叙述顺序的辨析,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的批注,在训练中还必须因人而异提出要求,对于语文学习较好的同学可指导其对全段全文写出评语,或写出简要的心得体会、质疑文字。
文字式批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分析式:注明某一句、某一层或某一段具体含义的分析性文字。②概括式:层意、段意、文章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归纳。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可不作面上要求。③评价式:对文章中某一事物,某一用语、某一修辞和某一写法的评价性文字。④感想式:理解课文中产生的疑难点的文字记录。这种批注法要避免学生提些意义不大的问题,同时也是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训练指导应有计划有步骤,三年级先进行单项训练,四年级可进行分项穿插训练。在掌握几项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不要求全部运用。
总之,不管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不论采取哪种“动笔墨”的形式,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必会受益。因为“动笔墨”的过程,既是反复咀嚼加深理解的过程,又是帮助记憶的过程,同时也是建立资料库的一种好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陈垣先生所说:“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多想、多翻、多写,遇到有心得或查到什么资料时,就写下来,多动笔可以免得忘记,时间长了,就可以积累不少东西。收集的资料,到用的时候,就可以左右逢源,非常方便。”一个好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让我们不断地努力,让良好的读书习惯深入到每一颗幼小的心灵之中,让好习惯之花在阅读这片绿洲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关键词:动笔墨;读书基本方法圈、点、批、画、摘、抄
动笔墨读书,即在课外阅读时或随手用文字或符号在读物的空白处或字词句段的适当地方记下自己对读物内容与有关知识的理解与看法,或另作批注摘抄笔记。它的基本方法用圈、点、批、画、摘、抄等。
一、发现与圈点
这是动笔墨的第一步骤。要领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发现,准确圈点。发现的对象是读物中的好词好句,通过画线圈点引起自己的注意。中年级课外阅读中“发现”的指导应以写人和写景两种文章指导为主。写人的文章可注重肖像、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词句的发现。一般来说,在写人一类文章中,学生容易发现描写肖像、语文、动作的字、词、句,不容易发现神态与心理活动的描写。为帮助全体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发现”法,可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指导。例如《草地夜行》中“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便是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师可指导学生发现,这样就为下一步骤批注打下了基础。
写景的文章,教师则应重点指导学生抓住能准确表现景物的状态(静态)与变化(动态)的词句的发现。此类词句的发下难度较大。我的指导方法是“从课内到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指导时可考虑教师提出圈画要求,让学生圈点。例如第九册语文教材中《海上日出》一文中“太阳在黑云背后放射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道光亮的金边”这里的“镶”字用得形象贴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教完此课,可结合《小学生阅读文选》中《早晨的太阳》、《黄山小记》两篇文章,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自己边读边圈点。课外读物中发现内容的多少、深浅。可因学生程度不同而异,教师不必作硬性规定,必要时对个别差生的新发现予以适当鼓励表现,以激发培养其阅读的兴趣。
要强调的是,动笔墨圈点前,首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只有多读、理解,才能有发现,有了圈、点、画的基础,就为第二步骤批注摘抄提供材料。
二、摘抄与批注
为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动笔墨读书的良好习惯,开始阶段我们采用统一印发的摘录笔记,人手一册,学生阅读时发现、圈画后,再将好的词、句、段、摘抄在摘抄批注本中,并就自己所摘抄的内容,写一到两句的阅读感受。中年级一班采用文字式,批注的内容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词语:查字典注释词义,或联系上下文谈谈这个词语的具体理解、评价,或注明同义词,近义词及其辨析。
句子,辨别特殊句式如反问句、设问句等,简记特殊句式的基本格式。中年级要求学生能就排比句、比喻句作简单的句子结构分析,如找出本体、喻体。对于一些意思含蓄的句子可注明其具体含义,精彩的描绘、警句等可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
标点:一篇课文某个标点的特殊用法或某个标点的特殊含义。如引号、省略号、破折号在文章中所含的特殊意义须作为中年级学生批注的内容。
题目:解题、审题。不同文章作者在题目确定与构思上用意不一。题目的选择,有如画龙点睛之笔。有的能给人造成悬念,如《闪光的旧居》的“闪光”,有的开门见山,如《早晨的太阳》中的“早晨”,还可以就作者、写作背景及如何理解题目做批注。
段及篇章:这是从写作方法这个角度来批注。此类内容难度较大,需建立在一定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可结合所学过课文的文章结构来指导相似文章的批注,文章的叙述顺序的辨析,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的批注,在训练中还必须因人而异提出要求,对于语文学习较好的同学可指导其对全段全文写出评语,或写出简要的心得体会、质疑文字。
文字式批注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分析式:注明某一句、某一层或某一段具体含义的分析性文字。②概括式:层意、段意、文章主要内容与中心思想的归纳。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可不作面上要求。③评价式:对文章中某一事物,某一用语、某一修辞和某一写法的评价性文字。④感想式:理解课文中产生的疑难点的文字记录。这种批注法要避免学生提些意义不大的问题,同时也是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训练指导应有计划有步骤,三年级先进行单项训练,四年级可进行分项穿插训练。在掌握几项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不要求全部运用。
总之,不管是低年级还是中高年级,不论采取哪种“动笔墨”的形式,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必会受益。因为“动笔墨”的过程,既是反复咀嚼加深理解的过程,又是帮助记憶的过程,同时也是建立资料库的一种好方法。正如著名教育家陈垣先生所说:“读书的时候,要做到脑勤、手勤、笔勤、多想、多翻、多写,遇到有心得或查到什么资料时,就写下来,多动笔可以免得忘记,时间长了,就可以积累不少东西。收集的资料,到用的时候,就可以左右逢源,非常方便。”一个好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让我们不断地努力,让良好的读书习惯深入到每一颗幼小的心灵之中,让好习惯之花在阅读这片绿洲中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