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510010
摘要:本文从建筑空间布局、建筑审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说明植物配置的应用对风景园林建筑的影响;从建筑布局、建筑空间、建筑场所意义的角度分析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作用。对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植物;水体
“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因此创造出诸如苏州园林等一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享誉天下的风景园林名胜。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居住环境的要求上,由宽敞逐渐向健康宜居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居住区的风景园林应运而生。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植物、水体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两个辅助因素,应用得当,就会更好地彰显园林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一、植物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当中,不同的植物在颜色、形状以及质地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名目繁多的植物可以让风景园林建筑看起来更具生命力,也更加充满活力,特别是在生态效益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植物的绿色可以把自然的特征给充分体现出来,和建筑设计合二为一共同在风景园林中发挥应有的效应。
1、运用植物配置优化建筑布局和空间建构
风景园林设计的总体原则是要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即尽量不要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因此,在设计园林建筑的时候,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控制建筑面积,以此扩大园林的绿化面积。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植物的配置可以对建筑的空间布局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植物和建筑布局合理,相得益彰,就可以实现自然环境与风景建筑和谐共生的目标。事实上,很多园林建筑都因为合理、适度地使用了植物配置来对建筑的外部空间界限和范围进行了巧妙分隔和限定,使空间的整体感和连续感得到了增强。如北海公园山顶上的白塔,它的背景就是琼华岛上的满山翠柏,在那些郁郁葱葱的植物背景烘托下,白塔更显魅力无穷。
草地、灌木和乔木,都属于软性的设计素材,他们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具有丰富建筑色彩和质感、协调建筑立面与地面铺装处理等多种作用和效果,从而营造出宜居的环境。
2、充分运用植物特征提高建筑的审美效用
如果要把建筑和人以及大自然联系起来,或者要把建筑形体与其他的视觉要素统一起来,植物是最好的联接物。从审美视角而言,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让建筑的变化显得更加层次丰富,它不但能够把建筑的形体延伸到自然的风景中,而且能够联接室内外的空间,使整体的环境审美更加协调。草地、灌木和乔木的合理化配置,可以产生较为稳定的生态意义和视觉审美意义。比如在超出视线的微地形高处,种植一组或者一株可供观赏花、叶或果的形态具有审美价值的风景树林(木),形成重要的对景,在其深处再种上高大的常绿树作背景,大树下则设计成为草地,就可以获得生态和审美的双重意义。
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的顶层或者墙面上,既能够起到遮阳的效果,还能够让风景环境与建筑物更加融合,形成植物与建筑物一体的天际轮廓线。比如在坡屋顶上种上草皮,对建筑物体量的减少作用会极为显著;再比如运用一些攀爬类的植物,让它们自然衍生在建筑物的墙面或者屋顶上,覆盖住建筑,可以使建筑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使整个园林建筑设计显得更有生机。
3、运用植物群落修缮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风景园林环境的生态平衡需要依靠植物的多样性来维持,与此同时,植物能够产生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这也对风景园林环境的微气候条件产生一定的改善作用,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所以,建筑设计通常采用扩大绿地面积和绿量来获得生态补偿。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选择植物种类的时候,首先要确保植物不会对人产生健康影响,其次还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用一些乡土植物,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植物修缮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目的。
二、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分析应用
闻名全世的水城威尼斯,是将水体与建筑的和谐关系诠释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座城市,因为水体在园林建筑中,景观价值凸显,因而风景建筑设计中亲水性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设计要素。水体代表着灵性,在园林建筑中最容易融合到各种自然景观中,设计师们往往利用水的空间美学和精神功能来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比如对水进行循环利用,或者收集雨水,以此增强生境营造。
1、利用水的空间美学美化建筑布局
水体的景观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风景建筑设计中,为了追求建筑与水的融合,往往会将宽阔的水面當做背景,让建筑漂浮其上,水城威尼斯就是秉承了这一设计理念而成为人们向往的城市。
人们对于水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亲水性设计中就应当将人和水的关系巧妙而恰当地体现出来。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园林设计中,将水体的引流与园林中的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将水体置于建筑的外部,使建筑在水面的烘托下向外延伸,从而产生外向、开阔的空间布局效果。苏州园林中的沧浪亭,园外环绕着的一池绿水,和园内的假山遥相呼应,在池水和假山之间,建有一条复廊,廊壁上开着别致的花窗,花窗形成的漏景将内山外水融为了一体。这种整体布局将建筑的亲水性鲜明地表达了出来。
此外,在滨水风景建筑设计中,必须要保护好地表水和地下水,充分利用原有的水体条件,尽可能地缩小建筑的范围,虚化建筑的界面,在空间处理上使水体与建筑更协调。
2、利用水的可塑性构筑空间逻辑
水体具有可塑性,可以由设计师根据设计的需要来决定其形态特征,因而,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上显得更为灵活,也更容易为空间空间增添活跃的气氛和效果。
当水体的形态呈现为“点”时,可以从水体与建筑尺度的关系上进行设计。“点”形态的水体不但可以设计为庭院空间的中心景观,而且也能够设计为建筑入口的标志性景点。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与水体之所以能够相映成趣,就是因为巧妙地通过水体将新馆与忠王府、拙政园连为一体,其中还穿插了各种相当丰富的建筑要素,使建筑材料的生硬性得到了弱化。
当水体的形态呈现为“线”时,通常是会关注水流的方向,使人的视线随着水体的流向移动,产生移步换景的效果,彰显出风景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特性。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空间的节奏和韵律通过线状的水体设计来获得,比如通过水体岸线的曲直和水体本身的宽窄以及水体的形态变化,来构成一种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的丰富的空间层次感。线状的水体还能够把风景建筑和各种空间贯穿一线,就像景观脉络一样,使建筑成为水体引导下的景观。
当水体的形态呈现为“面”时,通常是运用它的背景衬托作用,水体被包围在建筑群体之中,以此来突出风景建筑和景观。水面作为建筑的中心布局,四面环绕着建筑,水面就像圆点一样,将建筑连成一个环状的整体,使建筑群体更有意味。
一言以蔽之,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必须以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的逻辑为基础,充分考虑尺度和体量,精心设计水位与地形的关系,才能实现水体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结语
植物、水体作为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所能产生的效果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必须运用得当,才能发挥它们将风景园林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优势,也才能为居民构建起更加适宜优美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飞.浅谈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2] 蒋剑静.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5).
[3] 余流涛.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知识.2014(05).
摘要:本文从建筑空间布局、建筑审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说明植物配置的应用对风景园林建筑的影响;从建筑布局、建筑空间、建筑场所意义的角度分析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及作用。对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植物;水体
“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观念在中国古已有之,因此创造出诸如苏州园林等一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享誉天下的风景园林名胜。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居住环境的要求上,由宽敞逐渐向健康宜居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居住区的风景园林应运而生。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植物、水体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两个辅助因素,应用得当,就会更好地彰显园林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一、植物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当中,不同的植物在颜色、形状以及质地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名目繁多的植物可以让风景园林建筑看起来更具生命力,也更加充满活力,特别是在生态效益不断深入的现代社会,植物的绿色可以把自然的特征给充分体现出来,和建筑设计合二为一共同在风景园林中发挥应有的效应。
1、运用植物配置优化建筑布局和空间建构
风景园林设计的总体原则是要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即尽量不要对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因此,在设计园林建筑的时候,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控制建筑面积,以此扩大园林的绿化面积。从这一个角度来说,植物的配置可以对建筑的空间布局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植物和建筑布局合理,相得益彰,就可以实现自然环境与风景建筑和谐共生的目标。事实上,很多园林建筑都因为合理、适度地使用了植物配置来对建筑的外部空间界限和范围进行了巧妙分隔和限定,使空间的整体感和连续感得到了增强。如北海公园山顶上的白塔,它的背景就是琼华岛上的满山翠柏,在那些郁郁葱葱的植物背景烘托下,白塔更显魅力无穷。
草地、灌木和乔木,都属于软性的设计素材,他们在风景园林建筑中,具有丰富建筑色彩和质感、协调建筑立面与地面铺装处理等多种作用和效果,从而营造出宜居的环境。
2、充分运用植物特征提高建筑的审美效用
如果要把建筑和人以及大自然联系起来,或者要把建筑形体与其他的视觉要素统一起来,植物是最好的联接物。从审美视角而言,植物的季相变化可以让建筑的变化显得更加层次丰富,它不但能够把建筑的形体延伸到自然的风景中,而且能够联接室内外的空间,使整体的环境审美更加协调。草地、灌木和乔木的合理化配置,可以产生较为稳定的生态意义和视觉审美意义。比如在超出视线的微地形高处,种植一组或者一株可供观赏花、叶或果的形态具有审美价值的风景树林(木),形成重要的对景,在其深处再种上高大的常绿树作背景,大树下则设计成为草地,就可以获得生态和审美的双重意义。
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的顶层或者墙面上,既能够起到遮阳的效果,还能够让风景环境与建筑物更加融合,形成植物与建筑物一体的天际轮廓线。比如在坡屋顶上种上草皮,对建筑物体量的减少作用会极为显著;再比如运用一些攀爬类的植物,让它们自然衍生在建筑物的墙面或者屋顶上,覆盖住建筑,可以使建筑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使整个园林建筑设计显得更有生机。
3、运用植物群落修缮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风景园林环境的生态平衡需要依靠植物的多样性来维持,与此同时,植物能够产生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这也对风景园林环境的微气候条件产生一定的改善作用,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所以,建筑设计通常采用扩大绿地面积和绿量来获得生态补偿。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选择植物种类的时候,首先要确保植物不会对人产生健康影响,其次还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用一些乡土植物,这样才能真正地达到植物修缮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目的。
二、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分析应用
闻名全世的水城威尼斯,是将水体与建筑的和谐关系诠释得最为淋漓尽致的一座城市,因为水体在园林建筑中,景观价值凸显,因而风景建筑设计中亲水性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设计要素。水体代表着灵性,在园林建筑中最容易融合到各种自然景观中,设计师们往往利用水的空间美学和精神功能来对生态环境进行补偿,比如对水进行循环利用,或者收集雨水,以此增强生境营造。
1、利用水的空间美学美化建筑布局
水体的景观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风景建筑设计中,为了追求建筑与水的融合,往往会将宽阔的水面當做背景,让建筑漂浮其上,水城威尼斯就是秉承了这一设计理念而成为人们向往的城市。
人们对于水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亲水性设计中就应当将人和水的关系巧妙而恰当地体现出来。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园林设计中,将水体的引流与园林中的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将水体置于建筑的外部,使建筑在水面的烘托下向外延伸,从而产生外向、开阔的空间布局效果。苏州园林中的沧浪亭,园外环绕着的一池绿水,和园内的假山遥相呼应,在池水和假山之间,建有一条复廊,廊壁上开着别致的花窗,花窗形成的漏景将内山外水融为了一体。这种整体布局将建筑的亲水性鲜明地表达了出来。
此外,在滨水风景建筑设计中,必须要保护好地表水和地下水,充分利用原有的水体条件,尽可能地缩小建筑的范围,虚化建筑的界面,在空间处理上使水体与建筑更协调。
2、利用水的可塑性构筑空间逻辑
水体具有可塑性,可以由设计师根据设计的需要来决定其形态特征,因而,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上显得更为灵活,也更容易为空间空间增添活跃的气氛和效果。
当水体的形态呈现为“点”时,可以从水体与建筑尺度的关系上进行设计。“点”形态的水体不但可以设计为庭院空间的中心景观,而且也能够设计为建筑入口的标志性景点。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与水体之所以能够相映成趣,就是因为巧妙地通过水体将新馆与忠王府、拙政园连为一体,其中还穿插了各种相当丰富的建筑要素,使建筑材料的生硬性得到了弱化。
当水体的形态呈现为“线”时,通常是会关注水流的方向,使人的视线随着水体的流向移动,产生移步换景的效果,彰显出风景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特性。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空间的节奏和韵律通过线状的水体设计来获得,比如通过水体岸线的曲直和水体本身的宽窄以及水体的形态变化,来构成一种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的丰富的空间层次感。线状的水体还能够把风景建筑和各种空间贯穿一线,就像景观脉络一样,使建筑成为水体引导下的景观。
当水体的形态呈现为“面”时,通常是运用它的背景衬托作用,水体被包围在建筑群体之中,以此来突出风景建筑和景观。水面作为建筑的中心布局,四面环绕着建筑,水面就像圆点一样,将建筑连成一个环状的整体,使建筑群体更有意味。
一言以蔽之,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必须以建筑的功能和空间的逻辑为基础,充分考虑尺度和体量,精心设计水位与地形的关系,才能实现水体与建筑的完美结合。
结语
植物、水体作为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所能产生的效果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必须运用得当,才能发挥它们将风景园林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优势,也才能为居民构建起更加适宜优美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飞.浅谈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方法与技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2] 蒋剑静.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5).
[3] 余流涛.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知识.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