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过是弹指间罢了,在中国的服装市场里,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在商场里还声希味淡,与国际一线品牌更是隔海相望。如今,在这个多样化、个性化潮流被掀起的时代,独立设计师品牌也随之迅速发展,在商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原创设计师品牌,它们和国际一线平分秋色,改变着传统购物中心品牌组合的格局。纵观全球各大時装周,也皆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他们正创立着一条自己的品牌之路,且依托于年轻时尚的消费群体正在不断崛起。
领域走盛,“涌现”必出,想在竞争激烈的原创设计品牌市场里脱颖而出,到底要如何去角逐,是每个设计师都在苦思的难题。事物总是相对出现,有知难而退的人,就有迎难而上的人。本期我们特约专访了HAIZHENWANG设计师兼创始人王海震,一个有故事的追梦人,从籍籍无名到潮流风向,从小作坊里的量体裁衣到国际舞台新星,正沐浴着鲜花和掌声的王海震告诉记者:“奇迹仍在前方!”
奢侈品(Max Mara 、 Boudicca、ALLSAINTS)设计师、首位获 Fashion Fringe Award的华人、英国最具价值新生代设计师、时尚先锋成员、中国原创设计师代表、HAIZHENWANG创始人等等,这些皆是王海震身上的标签,每一个标签都极具代表性,每一个标签都是设计师所渴望的殊荣。
据记者了解,HAIZHENWANG由王海震2010年创立于伦敦,在欧洲和亚洲皆享有广泛赞誉和影响力,极具先锋派的风格,被认为是缔造了现代主义的优雅。HAIZHENWANG品牌集合了前沿设计理念与创新思想、独特面料的质感、传统的工艺技术、精益求精的细节以及对于穿着合身度、适用度的兼顾,将古典美感融入于现代设计中,被称为先锋创意艺术和实用主义完美结合的代表。
就是这个总走在时尚前沿的设计师,最初并不认为自己会喜欢设计并从事这个行业,再到去创立自己的品牌。他告诉记者:“一开始我并没有将设计师作为自己的梦想要去追逐、去实现,后来是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这个领域。出乎意料的是在进入这个领域后,我对服装设计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便想出国深造。为了选择自己理想的学院还经历了一波三折,但也是幸运的,最终我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当我想要在服装设计上深造时,也就对服装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这时的自己,对服装设计也从喜欢到爱,或者说是越来越爱了。”
若是写成一份简历,王海震的学历背景也是可圈可点的。2003年,王海震在伦敦时装学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顺利完成本科学业;2005年,以优异成绩在中央圣马丁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完成学业并获得女装硕士学位。毕业之后,王海震又先后担任顶级奢侈品牌Max Mara女装设计师、英国高级定制品牌Boudicca工艺板师及英国时尚潮流品牌 ALLSAINTS女装设计师。
或许是年轻气盛,抑或这还不是自己想要的,拥有奢侈品设计师职务的王海震足以让很多人去羡慕、去向往,一个稳定且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不正是设计师所追求的吗?但在王海震看来:“自己创业,创立自己的品牌,创造一切自己想要的,这才是自己追崇的。我选择创业并不是舍弃了,而是成就了自己。成功的几率和失败的几率谁都没有更胜一筹,为何不挑战?”
创业的历程是艰辛的、有风雨的、让人身心疲惫的,甚至是击垮人灵魂的,很多人对此感同身受,王海震亦是如此。在通往成名的道路上,他曾经历过的冷暖唯有自己知道。踏上社会之初,不管是为品牌做服装设计师时的不由自主,还是因没有工作签证被Fashion Fringe 拒之门外的无奈,“彩虹初见”对王海震来说久违了!
王海震告诉记者:“2010至今,我创立品牌已有8年。2011~2012年,我从摸索到系列作品经历了很多困境,碰过数次壁,赔了不少钱。在英国竞争十分激烈,压力与日俱增,机会不一定被找准,作品难被认可,我有时甚至怀疑起了自己的坚持。而且祸不单行,当时资金也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接近于要关闭工作室的状态。”
通过工作性质王海震拿到了绿卡,属于高技术移民,有了去做自己品牌的资格,也有了参加2012年Fashion Fringe 的资格。Fashion Fringe是英国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大赛。或许是当时的处境,他参加这个比赛并没想到会取胜,但同时觉得自己没什么机会了,而在当时,工作室处于要关闭的状态,必须奋力一搏!王海震说:“我清楚地记得,在还有三四周就要交作品时,我却生了一场大病,严重到起不了床。2011年与Fashion Fringe失之交臂,我不能再错过。意志力在某种情况下是真的会爆发,在我稍微能起床就开始连日连夜赶作品。我相信人越努力越幸运,进入前十,再到前三,一轮一轮的较量后,我取得了冠军,获得“Fashion Fringe Award”。这个奖让我在国际上开始有了曝光量,在商业上和合作上也有了更多的机会。不可否认这在我的事业上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给予了我坚持下去的决心。”
在2013年伦敦秋冬时装周上,作为压轴大秀设计师的王海震在谈及自己对女性的审美时说道:“我们所处的时代,世界已不是两性的明确对比,女性形象也不仅仅只是凸显女性特征的形象。相对于已经被定义了的女性形象,颠覆性的审美变革正在发生。这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审美的改变,而是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审美层次的多面化和审美价值的多元化。”那这个堪称走时尚先锋路线的HAIZHENWANG崇尚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时尚风呢?王海震向记者回答道:“之前主打以英国图像图文为主导的先锋感,我在2年前都是很崇尚先锋的状态,想的比较自我。在我推出作品的第二年,它的流行度才显现出来,随之很多人也开始这样做,但在当时出的时候是很难被接受的。那时朋友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你要慢点,要延续当季的特点,但我总想着打破自己, 每次都要有新意。出的东西要延续,走得太快永远做不了先例。当然现在有所不同,尤其一线城市会比较快地接受新的东西,二、三线城市也在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与之发生反应。我曾与一个三线外城市的传统品牌代理商聊天,发现他们现在对传统品牌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受新鲜事物的冲击,传统品牌的一些劣势也慢慢显现出来,因为如今新鲜的事物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不被接受,现在几乎同步,由此他们也开始发掘一些新的品牌,但前卫的风格,他们还不会大胆到独立。这个时候,有些设计师品牌会给搭配一些挂店里试试,按照传统代理的经验,通常这些前卫的风格会被认为不好销售或者是款式太暴露,因为传统品牌对露皮肤非常敏感,可最终往往呈现出的结果是销量不凡。所以传统代理商10多年的经验在现阶段已经不能完全说明他看中的一定会好卖,没被看中的一定不好卖,他们也开始慢慢地想去尝试新的。根据生活的这些状态,如今我会在季节上和上货时间上考虑多些。在创作背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它还是一个产品。符合季节和时间的功能性,价格的合理性要符合我的客群。但设计的DNA是一直存在的。”
王海震还告诉记者:“现在的自己更多的追寻也是一种生活状态,并不是只为了生存,也不是只为了做品牌。这种生活状态包括了很多不同状态的人。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人生活的领域一直存在,人们的衣着与生活状态有着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紧密联系。我认为设计师呈现的作品就如同其他艺术家,譬如电影导演和他们的作品一样,诉说着我们的生活时代,描述这个时代的特征,记录这个时代的女性和生活。”
据记者了解,在2016秋冬时装周上,HAIZHEN WANG带来了一个颇具存在感的系列。“Falling”是他在构思设计时的出发点,也是他从过去到现在“对事业表现的一种情绪抒发”,也想借此回归原貌。王海震将抽象的意识想法与具象的参考事物相结合,因此在形式上,系列中的许多款式都受到飞行员制服的启发。对王海震来说,虽然自己一直从事着女装设计,但从男装中借鉴和提取元素,可以使品牌风格更加帅气和中性。而这,也是HAIZHEN WANG品牌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美学基调。
由此,无论是裁剪、工艺,还是面料、图案上都让人印象非常深刻。挺括面料撑起的服装造型与相对具有垂坠感的款式形成对比,一松一弛,看起来极具张力。日本手工针刺面料、3D提花面料革新着本季设计,相比以往这个系列更具现代性和生活感。
在2018上海时装周上,王海震更是从中世纪欧洲庄园仕女衣着以及田园生活意趣中汲取灵感,将乡村与宫廷画案等古典元素重新诠释及延伸,展现出民族复兴的全新调性。整个系列以“Revived复兴”为题,王海震希望透过复古款式的延伸和中性色调间的重新调配,唤起世人对过往的回望。同时,这样的理念也正是王海震对于现代时装的蓬勃发展、过度依赖于夸张与变形的深刻反思,希望能借由这一系列作品去探寻万物的原始初衷与纯粹美感。
每個品牌都有一个故事,希望别人进入到这个故事中,王海震也一样。他告诉记者:“之前考虑得少一些,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创作而创作。现在调整一下方向,对于客群上,会进入到销售现场中去实际感受,去店面和销售顾问聊天、感受顾客的生活状态,这是为了我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因为这也是服务业。”
常言道,一个成熟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品牌,一定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HAIZHENWANG便是如此,不负众望,一直前行从未有过怠慢。王海震告诉记者:“我自己的每一步都没有将梦想设得很远,只想一步一个脚印。自己当初去学习的时候也是如此,单纯的想法就是自己能否有能力在伦敦做场秀。就品牌名称而言,传统的欧洲品牌很多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无论是公司还是品牌都会以自己的名字或者与自己后代名字加在一起来命名,这是一种传统的思维,我亦是如此。”
据记者了解,2012 年,王海震在获得全球时尚界最具影响力之一奖项——“时尚边缘大奖”(Fashion Fringe Award)时,还同时被BURBERRY首席创意官主席Christopher Bailey亲自授予“英国最具价值新生代设计师奖”,这个点燃王海震希望的奖,让他有了新的动力和能量,并挑战自己、突破自己、不断绽放自己。
王海震上升的步伐可谓从不停歇。2013年,王海震被英国时尚娱乐业名人堂(UK RED PAGES)评选为“年度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被英国时装企业中心(Centre for Fashion Enterprise UK)挑选为当年仅5名的 “新时尚先锋成员” 之一。同年的伦敦秋冬时装周,王海震打造了一个自信、独立的女性形象。整场秀以黑色为主,剪裁立体简洁硬朗,充满着未来主义感。哥特式美学贯穿,盔甲似的头饰、颇具宗教意味的妆容、富有结构的服装、有趣的金属配饰以及皮革的运用,让服装整体有种建筑感,轮廓分明。此秀除了受到英国著名品牌巴宝莉创意总监Christopher Bailey和英国重量级时装评论家Colin McDowell(“时尚边缘奖”创始人)的祝贺和肯定,原英国保守党党魁、现在英国就业与养老金大臣伊恩.邓肯.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和夫人也出席并观看了王海震此次独立的品牌首秀。
2014年,王海震在上海时装周上,又以“毁灭”为主题,通过对空间的重新定义和赋予事物新内涵的方式实现“改造毁坏的形状和毁灭被忽视的结构”。他汲取灵感于Gordon,打破了裁剪和阴影的界限。王海震作为中国原创设计师代表,压轴登场发布作品引起广泛关注。同年,HAIZHENWANG出品的春夏系列还驻入了国内知名买手店“栋梁”。2015年,王海震还受邀参与了中英文化交流年中国文化季创意中国·风尚上海(Style Now Shanghai),作为在英国发展的华裔设计师代表之一发布其2016年春夏系列作品,受到业界一致好评。在2016年的上海时装周LABELHOOD先锋设计PRESENTATION平台上,王海震发表的中国时尚行业观点更是引起了业内、业外的共鸣。不管是昨天的2017,还是今日的2018,王海震用行动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从未停歇的步伐,真实稳健、不断创新、勇往直前!
独立设计师品牌在商业化与设计之间虽始终存在着困境与冲突,但时装是一件艺术品,却也是一件消费品。随着时尚产业的国际大环境发生变化,国际奢侈品牌为了降低运营风险而收缩了在华的扩张,市场对本土设计师品牌的接纳度提高,与独立设计师产业链相关的买手店也开始欣欣向荣。如今国内的设计师品牌一般采取的皆是买手制,此模式利于原创设计和个性化品牌的发展以及小众消费市场的培育。但拘泥于行业及市场瓶颈,国内设计师品牌商业化程度低,由此品牌经营又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商业运作。 要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中生存,就必须下工夫去做充足的准备。2017年王海震除了几次回伦敦,差不多整个一年都在中国,而近半年,他正在深入地探索着国内的工艺链系统、工厂、面辅料等。王海震在2016年的上海时装周就曾表示过:“相比其他时装周来说,国内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得到的支持也比较多。希望中国的土壤可以越来越好,而且我觉得以后这种商业环境也会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商业氛围和收入方面,也会有更多专业的人士投入到这里面去,供应链、销售链、渠道也将更加完善。”
在此次采访中,王海震告诉记者:“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师服装品牌,整个链条很复杂,团队和供应链至关重要。在英国这么多年,采用的都是英国、意大利的供应链。随着时代的变化,不管是制作工艺还是资源,我觉得中国供应链优势会更大。同时,我回国创立工作室,这都是给接下来新的商业计划做准备。这季秀我选择在上海首发,也是想更加集中精力,我觉得需要放弃一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才可以往前走一步。在现在的市场上,品牌不断涌现,价格、风向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足够的精力去分析、去考量。近期我在货品调整、面料颜色上都不断地进行着优化,尤其产品线,如今的产品线会更加丰富,更倾向于将独立店面的构架呈现出來,接下来希望走半商业化的格局。”
产品的商业化它可以改善产品的市场表现,为企业带来利润,同时改变局面,产生新效应。就商业化而言,王海震很谦逊地向记者说道:“我还在探索中,对于新生的设计师品牌,面对的是一种新型概念该如何去商业化,在某种程度上让市场占有率如何更大。品牌涌现并不是什么好事,市场并不需要这么多人,某些假象是错觉地鼓励了人去创立自己的品牌,创立品牌一年之后会发现这并不像做件衣服这么简单。中国取经欧洲的买手式,对新兴品牌扶持和商业链条的构架完全是平移过来的,在2013年,国内没有什么买手店,也就一线城市上海、北京有小部分的新兴买手店。在没有买手店的状态下从无到有,3年的时间就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被接受的程度也特别大,大量的买手店也涌现出来。但是,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后遗症,大量的买手出现对品牌来说是件好事,多了卖家渠道。但同时卖家在接受这种新事物去卖的时候就会面临市场的阻力,并没有媒体吹嘘得那么好,而是出现库存积压,随之关店潮就会发生。”
王海震还说:“就个人而言,我在考虑的是欧洲体系是否真正适用于中国。经过多年探索,我个人认为是不太适用的,我觉得中国是另一套系统,中国的人文生活、地域差异、天气、空气、温度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只采用欧洲买手店的形式。买手式、买手店、代理商这些人群在不断地涌现也在不断地走开,对你感兴趣再对你失去兴趣。对你的产品推崇,转瞬间热度尽消,这些都是在忤逆中产生,所以有时候生意会面临一个急转的地步,这需要不断地去调节、去创新、去改变模式。”
采访进行到最后,王海震强调说:“如何发展更好,我认为至少血液应该充足。我期待着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走半商业化模式,在有买手店、代理商的状态下有自己独立的线上和线下概念店产生。”
领域走盛,“涌现”必出,想在竞争激烈的原创设计品牌市场里脱颖而出,到底要如何去角逐,是每个设计师都在苦思的难题。事物总是相对出现,有知难而退的人,就有迎难而上的人。本期我们特约专访了HAIZHENWANG设计师兼创始人王海震,一个有故事的追梦人,从籍籍无名到潮流风向,从小作坊里的量体裁衣到国际舞台新星,正沐浴着鲜花和掌声的王海震告诉记者:“奇迹仍在前方!”
彩虹初见
奢侈品(Max Mara 、 Boudicca、ALLSAINTS)设计师、首位获 Fashion Fringe Award的华人、英国最具价值新生代设计师、时尚先锋成员、中国原创设计师代表、HAIZHENWANG创始人等等,这些皆是王海震身上的标签,每一个标签都极具代表性,每一个标签都是设计师所渴望的殊荣。
据记者了解,HAIZHENWANG由王海震2010年创立于伦敦,在欧洲和亚洲皆享有广泛赞誉和影响力,极具先锋派的风格,被认为是缔造了现代主义的优雅。HAIZHENWANG品牌集合了前沿设计理念与创新思想、独特面料的质感、传统的工艺技术、精益求精的细节以及对于穿着合身度、适用度的兼顾,将古典美感融入于现代设计中,被称为先锋创意艺术和实用主义完美结合的代表。
就是这个总走在时尚前沿的设计师,最初并不认为自己会喜欢设计并从事这个行业,再到去创立自己的品牌。他告诉记者:“一开始我并没有将设计师作为自己的梦想要去追逐、去实现,后来是阴差阳错地进入了这个领域。出乎意料的是在进入这个领域后,我对服装设计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便想出国深造。为了选择自己理想的学院还经历了一波三折,但也是幸运的,最终我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学校。当我想要在服装设计上深造时,也就对服装设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这时的自己,对服装设计也从喜欢到爱,或者说是越来越爱了。”
若是写成一份简历,王海震的学历背景也是可圈可点的。2003年,王海震在伦敦时装学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顺利完成本科学业;2005年,以优异成绩在中央圣马丁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完成学业并获得女装硕士学位。毕业之后,王海震又先后担任顶级奢侈品牌Max Mara女装设计师、英国高级定制品牌Boudicca工艺板师及英国时尚潮流品牌 ALLSAINTS女装设计师。
或许是年轻气盛,抑或这还不是自己想要的,拥有奢侈品设计师职务的王海震足以让很多人去羡慕、去向往,一个稳定且能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不正是设计师所追求的吗?但在王海震看来:“自己创业,创立自己的品牌,创造一切自己想要的,这才是自己追崇的。我选择创业并不是舍弃了,而是成就了自己。成功的几率和失败的几率谁都没有更胜一筹,为何不挑战?”
创业的历程是艰辛的、有风雨的、让人身心疲惫的,甚至是击垮人灵魂的,很多人对此感同身受,王海震亦是如此。在通往成名的道路上,他曾经历过的冷暖唯有自己知道。踏上社会之初,不管是为品牌做服装设计师时的不由自主,还是因没有工作签证被Fashion Fringe 拒之门外的无奈,“彩虹初见”对王海震来说久违了!
王海震告诉记者:“2010至今,我创立品牌已有8年。2011~2012年,我从摸索到系列作品经历了很多困境,碰过数次壁,赔了不少钱。在英国竞争十分激烈,压力与日俱增,机会不一定被找准,作品难被认可,我有时甚至怀疑起了自己的坚持。而且祸不单行,当时资金也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接近于要关闭工作室的状态。”
通过工作性质王海震拿到了绿卡,属于高技术移民,有了去做自己品牌的资格,也有了参加2012年Fashion Fringe 的资格。Fashion Fringe是英国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大赛。或许是当时的处境,他参加这个比赛并没想到会取胜,但同时觉得自己没什么机会了,而在当时,工作室处于要关闭的状态,必须奋力一搏!王海震说:“我清楚地记得,在还有三四周就要交作品时,我却生了一场大病,严重到起不了床。2011年与Fashion Fringe失之交臂,我不能再错过。意志力在某种情况下是真的会爆发,在我稍微能起床就开始连日连夜赶作品。我相信人越努力越幸运,进入前十,再到前三,一轮一轮的较量后,我取得了冠军,获得“Fashion Fringe Award”。这个奖让我在国际上开始有了曝光量,在商业上和合作上也有了更多的机会。不可否认这在我的事业上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给予了我坚持下去的决心。”
回归生活
在2013年伦敦秋冬时装周上,作为压轴大秀设计师的王海震在谈及自己对女性的审美时说道:“我们所处的时代,世界已不是两性的明确对比,女性形象也不仅仅只是凸显女性特征的形象。相对于已经被定义了的女性形象,颠覆性的审美变革正在发生。这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审美的改变,而是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审美层次的多面化和审美价值的多元化。”那这个堪称走时尚先锋路线的HAIZHENWANG崇尚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时尚风呢?王海震向记者回答道:“之前主打以英国图像图文为主导的先锋感,我在2年前都是很崇尚先锋的状态,想的比较自我。在我推出作品的第二年,它的流行度才显现出来,随之很多人也开始这样做,但在当时出的时候是很难被接受的。那时朋友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你要慢点,要延续当季的特点,但我总想着打破自己, 每次都要有新意。出的东西要延续,走得太快永远做不了先例。当然现在有所不同,尤其一线城市会比较快地接受新的东西,二、三线城市也在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与之发生反应。我曾与一个三线外城市的传统品牌代理商聊天,发现他们现在对传统品牌也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受新鲜事物的冲击,传统品牌的一些劣势也慢慢显现出来,因为如今新鲜的事物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不被接受,现在几乎同步,由此他们也开始发掘一些新的品牌,但前卫的风格,他们还不会大胆到独立。这个时候,有些设计师品牌会给搭配一些挂店里试试,按照传统代理的经验,通常这些前卫的风格会被认为不好销售或者是款式太暴露,因为传统品牌对露皮肤非常敏感,可最终往往呈现出的结果是销量不凡。所以传统代理商10多年的经验在现阶段已经不能完全说明他看中的一定会好卖,没被看中的一定不好卖,他们也开始慢慢地想去尝试新的。根据生活的这些状态,如今我会在季节上和上货时间上考虑多些。在创作背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它还是一个产品。符合季节和时间的功能性,价格的合理性要符合我的客群。但设计的DNA是一直存在的。”
王海震还告诉记者:“现在的自己更多的追寻也是一种生活状态,并不是只为了生存,也不是只为了做品牌。这种生活状态包括了很多不同状态的人。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人生活的领域一直存在,人们的衣着与生活状态有着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紧密联系。我认为设计师呈现的作品就如同其他艺术家,譬如电影导演和他们的作品一样,诉说着我们的生活时代,描述这个时代的特征,记录这个时代的女性和生活。”
据记者了解,在2016秋冬时装周上,HAIZHEN WANG带来了一个颇具存在感的系列。“Falling”是他在构思设计时的出发点,也是他从过去到现在“对事业表现的一种情绪抒发”,也想借此回归原貌。王海震将抽象的意识想法与具象的参考事物相结合,因此在形式上,系列中的许多款式都受到飞行员制服的启发。对王海震来说,虽然自己一直从事着女装设计,但从男装中借鉴和提取元素,可以使品牌风格更加帅气和中性。而这,也是HAIZHEN WANG品牌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美学基调。
由此,无论是裁剪、工艺,还是面料、图案上都让人印象非常深刻。挺括面料撑起的服装造型与相对具有垂坠感的款式形成对比,一松一弛,看起来极具张力。日本手工针刺面料、3D提花面料革新着本季设计,相比以往这个系列更具现代性和生活感。
在2018上海时装周上,王海震更是从中世纪欧洲庄园仕女衣着以及田园生活意趣中汲取灵感,将乡村与宫廷画案等古典元素重新诠释及延伸,展现出民族复兴的全新调性。整个系列以“Revived复兴”为题,王海震希望透过复古款式的延伸和中性色调间的重新调配,唤起世人对过往的回望。同时,这样的理念也正是王海震对于现代时装的蓬勃发展、过度依赖于夸张与变形的深刻反思,希望能借由这一系列作品去探寻万物的原始初衷与纯粹美感。
每個品牌都有一个故事,希望别人进入到这个故事中,王海震也一样。他告诉记者:“之前考虑得少一些,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创作而创作。现在调整一下方向,对于客群上,会进入到销售现场中去实际感受,去店面和销售顾问聊天、感受顾客的生活状态,这是为了我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因为这也是服务业。”
不断绽放
常言道,一个成熟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品牌,一定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HAIZHENWANG便是如此,不负众望,一直前行从未有过怠慢。王海震告诉记者:“我自己的每一步都没有将梦想设得很远,只想一步一个脚印。自己当初去学习的时候也是如此,单纯的想法就是自己能否有能力在伦敦做场秀。就品牌名称而言,传统的欧洲品牌很多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无论是公司还是品牌都会以自己的名字或者与自己后代名字加在一起来命名,这是一种传统的思维,我亦是如此。”
据记者了解,2012 年,王海震在获得全球时尚界最具影响力之一奖项——“时尚边缘大奖”(Fashion Fringe Award)时,还同时被BURBERRY首席创意官主席Christopher Bailey亲自授予“英国最具价值新生代设计师奖”,这个点燃王海震希望的奖,让他有了新的动力和能量,并挑战自己、突破自己、不断绽放自己。
王海震上升的步伐可谓从不停歇。2013年,王海震被英国时尚娱乐业名人堂(UK RED PAGES)评选为“年度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被英国时装企业中心(Centre for Fashion Enterprise UK)挑选为当年仅5名的 “新时尚先锋成员” 之一。同年的伦敦秋冬时装周,王海震打造了一个自信、独立的女性形象。整场秀以黑色为主,剪裁立体简洁硬朗,充满着未来主义感。哥特式美学贯穿,盔甲似的头饰、颇具宗教意味的妆容、富有结构的服装、有趣的金属配饰以及皮革的运用,让服装整体有种建筑感,轮廓分明。此秀除了受到英国著名品牌巴宝莉创意总监Christopher Bailey和英国重量级时装评论家Colin McDowell(“时尚边缘奖”创始人)的祝贺和肯定,原英国保守党党魁、现在英国就业与养老金大臣伊恩.邓肯.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和夫人也出席并观看了王海震此次独立的品牌首秀。
2014年,王海震在上海时装周上,又以“毁灭”为主题,通过对空间的重新定义和赋予事物新内涵的方式实现“改造毁坏的形状和毁灭被忽视的结构”。他汲取灵感于Gordon,打破了裁剪和阴影的界限。王海震作为中国原创设计师代表,压轴登场发布作品引起广泛关注。同年,HAIZHENWANG出品的春夏系列还驻入了国内知名买手店“栋梁”。2015年,王海震还受邀参与了中英文化交流年中国文化季创意中国·风尚上海(Style Now Shanghai),作为在英国发展的华裔设计师代表之一发布其2016年春夏系列作品,受到业界一致好评。在2016年的上海时装周LABELHOOD先锋设计PRESENTATION平台上,王海震发表的中国时尚行业观点更是引起了业内、业外的共鸣。不管是昨天的2017,还是今日的2018,王海震用行动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从未停歇的步伐,真实稳健、不断创新、勇往直前!
半商业化
独立设计师品牌在商业化与设计之间虽始终存在着困境与冲突,但时装是一件艺术品,却也是一件消费品。随着时尚产业的国际大环境发生变化,国际奢侈品牌为了降低运营风险而收缩了在华的扩张,市场对本土设计师品牌的接纳度提高,与独立设计师产业链相关的买手店也开始欣欣向荣。如今国内的设计师品牌一般采取的皆是买手制,此模式利于原创设计和个性化品牌的发展以及小众消费市场的培育。但拘泥于行业及市场瓶颈,国内设计师品牌商业化程度低,由此品牌经营又需要进行系统化的商业运作。 要在如此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中生存,就必须下工夫去做充足的准备。2017年王海震除了几次回伦敦,差不多整个一年都在中国,而近半年,他正在深入地探索着国内的工艺链系统、工厂、面辅料等。王海震在2016年的上海时装周就曾表示过:“相比其他时装周来说,国内发挥的空间比较大,得到的支持也比较多。希望中国的土壤可以越来越好,而且我觉得以后这种商业环境也会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商业氛围和收入方面,也会有更多专业的人士投入到这里面去,供应链、销售链、渠道也将更加完善。”
在此次采访中,王海震告诉记者:“作为一个独立的设计师服装品牌,整个链条很复杂,团队和供应链至关重要。在英国这么多年,采用的都是英国、意大利的供应链。随着时代的变化,不管是制作工艺还是资源,我觉得中国供应链优势会更大。同时,我回国创立工作室,这都是给接下来新的商业计划做准备。这季秀我选择在上海首发,也是想更加集中精力,我觉得需要放弃一些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才可以往前走一步。在现在的市场上,品牌不断涌现,价格、风向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足够的精力去分析、去考量。近期我在货品调整、面料颜色上都不断地进行着优化,尤其产品线,如今的产品线会更加丰富,更倾向于将独立店面的构架呈现出來,接下来希望走半商业化的格局。”
产品的商业化它可以改善产品的市场表现,为企业带来利润,同时改变局面,产生新效应。就商业化而言,王海震很谦逊地向记者说道:“我还在探索中,对于新生的设计师品牌,面对的是一种新型概念该如何去商业化,在某种程度上让市场占有率如何更大。品牌涌现并不是什么好事,市场并不需要这么多人,某些假象是错觉地鼓励了人去创立自己的品牌,创立品牌一年之后会发现这并不像做件衣服这么简单。中国取经欧洲的买手式,对新兴品牌扶持和商业链条的构架完全是平移过来的,在2013年,国内没有什么买手店,也就一线城市上海、北京有小部分的新兴买手店。在没有买手店的状态下从无到有,3年的时间就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被接受的程度也特别大,大量的买手店也涌现出来。但是,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后遗症,大量的买手出现对品牌来说是件好事,多了卖家渠道。但同时卖家在接受这种新事物去卖的时候就会面临市场的阻力,并没有媒体吹嘘得那么好,而是出现库存积压,随之关店潮就会发生。”
王海震还说:“就个人而言,我在考虑的是欧洲体系是否真正适用于中国。经过多年探索,我个人认为是不太适用的,我觉得中国是另一套系统,中国的人文生活、地域差异、天气、空气、温度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只采用欧洲买手店的形式。买手式、买手店、代理商这些人群在不断地涌现也在不断地走开,对你感兴趣再对你失去兴趣。对你的产品推崇,转瞬间热度尽消,这些都是在忤逆中产生,所以有时候生意会面临一个急转的地步,这需要不断地去调节、去创新、去改变模式。”
采访进行到最后,王海震强调说:“如何发展更好,我认为至少血液应该充足。我期待着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走半商业化模式,在有买手店、代理商的状态下有自己独立的线上和线下概念店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