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文教学不要让老师下水抓鱼,学生在岸上看热闹,僵化的模式和教条的做法只会误人子弟,既教不出水平,又难以创新。教师要准确地为作文把脉,才能解除禁锢,引来活水,实现突破。只有分层优化,互补发展,学生作文才可全面提高。只有发挥全体学生的智慧,作文之树才会叶绿花红。
【关键词】提高 作文教学 效率
一、僵化的模式让作文教学难以创新
作文教学这一块,在一些地方还如一潭死水,泛不起一丝涟漪。不仅模式僵化,方法老套,而且禁锢多,大多沿袭着逐本批阅,划分等次,写出评语,面面俱到,不遗余力。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没有尽到责任,况且不少学校更是明文规定:全批全改、详批细改。教师由于受到束缚,因此,除上课处理作业外,几乎全部精力都耗费于此。常常是到了下次作文该作时,上一篇作文还堆积在面前,不改不行,改又无从下手,这样恶性循环,教师疲于应付,根本就抽不出身来进行更有意义的工作,从事教学研究,思考怎样才能真正破解作文难题,走出误区。因而教学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不仅使教师工作和积极性丧失,还会使人思想麻木,为应付而改作文,这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作文教学真正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
二、准确为作文教学把脉,解除禁锢,引用活水,突破发展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敢于改革,敢于实践。
2.根除无效劳动。
把以教师批阅为主,改为以教师讲评为主,改,要改发现的共性问题;评,重点解决写作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评和改都要有针对性,评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缺在何处,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怎样改才能把作文写得更出色。
3.抓关键抓核心。
从某一点上弄清存在的问题。如选材的典型性,立意的别具匠心,语言的流畅、情节的不失真等方面中的某一点,通过解剖麻雀,典型引路、启发思路,寻找方法,寻找写作中存在问题的症结。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引导、发现、提高,集体点评,打破教师一改到底的做法,集思广益,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注重作文系列化训练,注重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结合,分专题、分层次,扎实有序地训练。
三、教师身体力行,深入实际,分层优化,互补发展
1.将作文分类,然后以类定规,确定不同类作文的评改重点和方法,有目的地批阅。
如要解决选材问题就从差类着手,通过数例典型剖析,让学生明白遇到这类题目,怎样选材才是最好的。如要解决立意,就以中等生入手,因为这部分作文语句通顺,选材较好,只是立意不深刻,不高远,缺乏匠心、无巧妙的构思和深刻的内涵,可通过几篇习作的集体评阅,让学生共同揣摸方法,力求先声夺人,振聋发聩,而对于骨架粗具、语言需要润色的作文,则极易于修改,所以一段时期内教师应围绕某一个核心点,通过练习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准备讲评和学生修改作文铺路,重点引导学生修改,通过读评别人作品,扬长补短,总结提高。
2.激发学生参与互评互改。
培养合作意识,增进对事物的观察力,锻炼表达能力,特别是让优生帮差生点评修改,让差生多读优生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方面的优点,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提高。
3.教师把重点放在剖析典型文章方面。
通过典型引路,重在方法的引导上,重在拟题的新颖、立意的深远,选材的典型,表达方式的准确,修辞手法的灵活把握与运用方面很下工夫,通过典型文例的分析,为写作的主要目的服务,共同讨论,集体修改,直到大家满意,引导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有所启发,也可以让学生下来后人人动手修改,这比教师篇篇读,个个写评语直观、感觉深,启发大。
四、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甚至家长的能动作用,作文之花才会不凋
作文只有走大胆的改革之路,才会有出路,作文只有走出误区,才不再是让人头痛的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没有时间科研、没有精力写论文的尴尬局面,也才能不让语文教师不再陷于作文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作文要充分信任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既体现了新课改、新课标精神,又不至于一个人淹没于作文的汪洋大海而永无出头之日,造成学生怕作文,厌弃作文,教师无力指导的难堪局面。
优秀的习作是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培育出来的花朵,而不是由一人教师改出来的精品,教师只有充分学生的才能,调动学生写、改、评的积极性,作文教学才会有无限的生机。
作文教学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既不能放任自流,教师更不能以改革为借口,放弃自己的责任,放弃对学生的指导。
(陕西山阳县元子街镇初级中学;726400)
【关键词】提高 作文教学 效率
一、僵化的模式让作文教学难以创新
作文教学这一块,在一些地方还如一潭死水,泛不起一丝涟漪。不仅模式僵化,方法老套,而且禁锢多,大多沿袭着逐本批阅,划分等次,写出评语,面面俱到,不遗余力。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没有尽到责任,况且不少学校更是明文规定:全批全改、详批细改。教师由于受到束缚,因此,除上课处理作业外,几乎全部精力都耗费于此。常常是到了下次作文该作时,上一篇作文还堆积在面前,不改不行,改又无从下手,这样恶性循环,教师疲于应付,根本就抽不出身来进行更有意义的工作,从事教学研究,思考怎样才能真正破解作文难题,走出误区。因而教学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样,不仅使教师工作和积极性丧失,还会使人思想麻木,为应付而改作文,这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作文教学真正到了非改不行的地步。
二、准确为作文教学把脉,解除禁锢,引用活水,突破发展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敢于改革,敢于实践。
2.根除无效劳动。
把以教师批阅为主,改为以教师讲评为主,改,要改发现的共性问题;评,重点解决写作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评和改都要有针对性,评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缺在何处,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怎样改才能把作文写得更出色。
3.抓关键抓核心。
从某一点上弄清存在的问题。如选材的典型性,立意的别具匠心,语言的流畅、情节的不失真等方面中的某一点,通过解剖麻雀,典型引路、启发思路,寻找方法,寻找写作中存在问题的症结。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引导、发现、提高,集体点评,打破教师一改到底的做法,集思广益,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注重作文系列化训练,注重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结合,分专题、分层次,扎实有序地训练。
三、教师身体力行,深入实际,分层优化,互补发展
1.将作文分类,然后以类定规,确定不同类作文的评改重点和方法,有目的地批阅。
如要解决选材问题就从差类着手,通过数例典型剖析,让学生明白遇到这类题目,怎样选材才是最好的。如要解决立意,就以中等生入手,因为这部分作文语句通顺,选材较好,只是立意不深刻,不高远,缺乏匠心、无巧妙的构思和深刻的内涵,可通过几篇习作的集体评阅,让学生共同揣摸方法,力求先声夺人,振聋发聩,而对于骨架粗具、语言需要润色的作文,则极易于修改,所以一段时期内教师应围绕某一个核心点,通过练习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准备讲评和学生修改作文铺路,重点引导学生修改,通过读评别人作品,扬长补短,总结提高。
2.激发学生参与互评互改。
培养合作意识,增进对事物的观察力,锻炼表达能力,特别是让优生帮差生点评修改,让差生多读优生在选材、表现手法,语言方面的优点,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参与中学习,在参与中提高。
3.教师把重点放在剖析典型文章方面。
通过典型引路,重在方法的引导上,重在拟题的新颖、立意的深远,选材的典型,表达方式的准确,修辞手法的灵活把握与运用方面很下工夫,通过典型文例的分析,为写作的主要目的服务,共同讨论,集体修改,直到大家满意,引导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有所启发,也可以让学生下来后人人动手修改,这比教师篇篇读,个个写评语直观、感觉深,启发大。
四、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甚至家长的能动作用,作文之花才会不凋
作文只有走大胆的改革之路,才会有出路,作文只有走出误区,才不再是让人头痛的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没有时间科研、没有精力写论文的尴尬局面,也才能不让语文教师不再陷于作文的泥潭之中而不能自拔。
作文要充分信任大多数学生的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既体现了新课改、新课标精神,又不至于一个人淹没于作文的汪洋大海而永无出头之日,造成学生怕作文,厌弃作文,教师无力指导的难堪局面。
优秀的习作是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培育出来的花朵,而不是由一人教师改出来的精品,教师只有充分学生的才能,调动学生写、改、评的积极性,作文教学才会有无限的生机。
作文教学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既不能放任自流,教师更不能以改革为借口,放弃自己的责任,放弃对学生的指导。
(陕西山阳县元子街镇初级中学;7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