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乐记》音乐的愉悦特点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dongb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乐记》推崇的音乐与先秦时期的其他音乐一样普遍具有愉悦性,给人愉快的感受。从溯源《乐记》音乐的“乐”本义来看,它与收获农作物而来的喜庆有关,而后引申为一种喜悦的心理情感。然而,由于音乐表达的这种情感与政事和伦理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了理性认识方面的内涵,在人自身之中、他人之间和社会之中发挥着和谐的作用,所以就具有自身的特点,变成一种和谐而节制,喜悦而知性的愉悦。
  关键词:《乐记》 愉悦 情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从这一词可见“礼”和“乐”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界研究古代与“礼”相关的内容不胜枚举,人们通常首先注意的是“礼乐”的“礼”的地位及其相关内容,往往忽略了“乐”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实际上,“乐”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价值。音乐普遍具有愉悦性,无论是“哀乐”,还是“乐乐”,或者是其他类型的音乐都令人觉得愉悦,但是《乐记》中推崇的音乐的愉悦性因为条件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本文从音乐的愉悦性这一层面分析和阐述《乐记》中的音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什么类型的愉悦。
  一、《乐记》音乐的“乐”的含义
  《乐记》是中国先秦时期最早的关于音乐较完整的理论著作,《乐记》开篇就对“音”和“乐”都分别进行了解释。“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a“音”实际上是变化而有规律、节奏的声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b“乐”是有乐器弹奏的歌曲声音和拿着干戚、羽旄舞具跳舞而来的一种心情。
  从先秦时期“乐”的含义来看,《乐记》音乐的“乐”是快乐的意思,描述的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情感。根据考证,“乐”最初“原意大概是谷物成熟结穗,与人对农作物的收获和喜庆有关”c,后来才从这个本义引申为人具有的其中一种心理情感。“乐”引申为心理情感,这一点最早在荀子《正名》中有明确地说到,《荀子·正名》记载:“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d荀子不同于先秦诸子,他明确地指出“情”是人天性中的好、恶、喜、怒、哀、乐,“乐”则是人情感的一部分,指的是人的喜悦、开心和快乐心情。而且,《乐记》认为音乐是情不自禁地想要表达这种快乐之情的自然流露。《乐记》是在荀子《乐论》基础上而来的,所以和荀子一样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e“乐”是人的情感不可避免的,喜悦是人的情感中不可或缺的,这足以见出“乐”对于人的重要性。
  从“乐”与收获农作物的喜庆本义和引申为喜悦的心理情感来看,《乐记》音乐的“乐”是一种与人相关的喜悦的心理情感。
  二、《乐记》音乐表达之“情”
  《乐记》中的音乐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因情感在人的心里萌动、酝酿而产生。在《礼记·乐记》的开始部分就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f音乐溯源于“情”,因情而产生,所以音乐的内容也在于表达情感。人内心之情推动着音乐的产生,以此来表达人心中积蓄的情感。
  虽然《乐记》记载到音乐是表达情感,但是音乐表达的这种情感由于处于特定的时期,所以推崇的是一种“乐乐”(lè yuè),一种“治世之音”,这是一种表达特殊情感的音乐。《乐记》的编纂正值中国的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物质不丰足,技术落后,黎民百姓的文化水平低下,讀书的资格掌握在统治阶层和贵族阶级的手中,享受音乐的权利也只有统治阶级才拥有。由于当时的社会人们的文明开化程度不高,所以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管理社会,统治下层百姓,对音乐的情感进行了调整,推崇一种“乐乐”,一种喜悦的音乐。
  音乐表达的这种情感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理情感,不同于事物本身引起的人的情欲,而是撷取和吸收了“物使之然”的人的情欲中理性和道德的内容。动物的生理情感是天生的、本能的,动物对此没有意识。起初,人同动物也一样具有生理本能方面的情感,但是人受到事物的感发、影响对情感有了自觉的意识,人能意识到人的情感,但并未深知产生的情感有好的,也有坏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g如果人的生理情感没有节制的话,那么人就不能称作为人,而会“化物”,变成动物,跟飞禽鸟兽等动物没有区别,没有理性,随生理本能的欲望而行动。因此,统治阶级把音乐与伦理、政治等内容结合在一起,《乐记》音乐表达的情感就是一种特指。《乐记》中说道:“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h音乐的情感与伦理相通,“乐”并不是人人都能懂,只有特定的人才能“知乐”。禽兽只能听到物理方面的声响,一般老百姓只能辨别各种不同的音,只有君子才能懂“乐”,才能称作“乐”。而且,人们可以从这样的音乐知道政治的得失、伦理的善恶,以此来判断政策的妥当与否,从而治理国家。
  因此,音乐的情感与特定的内容相结合发挥作用,音乐的情感是一种与伦理、政治等内容相关的情感,给人一种和谐而节制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使具有肉欲的、无节制的情感的人变得节制,使人身心和谐,趋于理性。音乐的情感是以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结合。
  三、《乐记》音乐的作用
  先秦时期,具有政事、伦理等方面内容的音乐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音乐在当时发挥着“治人心”“使人和”的重要作用,音乐的这种“和”不仅在于人自身的和谐,而且还在于人与人之间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
  音乐是在人的心灵内部发生作用,使人处于一种宁静、祥和、无功利的心理状态之中。《乐记》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i音乐常常是在人的内心发挥着作用,而礼制则是在外在约束着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趋于规范。音乐常常和礼制结合在一起,内外调和人的行为和人性,使人情感上能够节制。音乐在人的心灵内部产生作用,使人“静”,“静”一字并非说人的心灵活动静止,而是让人趋于冷静,趋于一种合乎理性和心理平稳的状态。   在当时乃至现在的日常生活丧葬礼仪中,音乐在其中也发挥了作用。《乐记》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j父母年迈去世,亲戚好友遇难,作为子女或者亲戚好友而伤心哭泣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人过渡沉溺于这种伤心的、难过的情感之中,就会失去理性,扰乱社会的秩序,所以就需要节制,这个时候音乐就作为一种调节的手段发挥它节制人心,使人心趋向平和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在先秦时期乃至今日的丧葬礼仪中会演奏音乐的缘故,这不是说人遇到悲痛的事情不应该哭泣,但是要合乎礼仪,保持道德、理性。从音乐在丧葬仪礼中发挥的作用来看,音乐给人的是一种节制、克制的理性的愉悦,这不是要泯灭人性、善心,而是要使人合乎礼法。
  音乐不仅在日常生活的丧葬礼仪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在社会的治理、统治中也发挥着它的意义。《乐记》中说“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k,“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l。这反映了音乐在当时是与礼制、刑罚、政治一起发挥着治理国家的作用,使上层和百姓处在一种和睦的关系中,使社会井然有序,利于统治。
  综合来看,音乐在先秦时期人的内部心灵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它的价值,使人趋于一种合乎理性的、节制而快乐的状态之中。
  结语
  《乐记》音乐的“乐”本义与农耕社会的农民收获农作物的喜悦相关,后引申表达的是人内心喜悦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与伦理、政治、礼制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了理性和道德等方面的丰富内涵,所以就具有“治人心”“使人和”的作用,给人的心灵世界一种和谐、节制的愉悦感。这样的音乐的愉悦实际上是一种“善”,一种知性的愉悦。因而,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看到了音乐的这个独特作用,通过音乐在人的内心发挥的作用,使当时文明程度不高的百姓从中受到感化,内心趋向道德和理性,从而达到自己的一种统治目的。从而,“乐”和“礼”一同在先秦时期发挥着教化和统治的作用。从这可以见出音乐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处于一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目的,是处于一种他律的束缚中,而没有以自律来要求自身,从自身内在要求出发对自身做出调整和改变,这是音乐的不足之处,但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文明状况来看,又具有自身的合理性。
  ab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76页。
  c 李泽厚:《华夏美学(修订插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de 〔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12页,第379页。
  fghijkl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78页,第984页,第982页,第987页,第986頁,第987页。
  作 者: 范梦丽,西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美学。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老舍作为论语派“台柱作家”的身份在文学史中一直处于被遮蔽或忽略的状态。事实上,老舍与论语派的密切联系不仅是一段无法抹去的文学史实,也是还原老舍整体形象和窥探论语派整体风格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对20世纪30年代老舍与论语派文学互动的爬梳旨在提出老舍是论语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使得老舍在论语派中的地位浮出历史地表;同时,从创作意识和作家身份等角度尝试对二者紧密结合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品文
期刊
摘 要:巴渝之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随着人们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对旅游纪念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融合巴渝文化的服饰类旅游纪念品更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融巴渝文化的服饰类旅游纪念品独具特色,吸引着广大游客购买并带往世界各地,成为巴渝之地宣传的极佳途径。本文介绍了巴渝文化,分析了融巴渝文化的服饰类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并阐述了该类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原则,
期刊
摘 要:许素细一直坚持用英文创作小说,融合了英文、粤语、中文等语言多元文化环境,她将自己的创作称为“语言分裂症”。本文试图站在香港城市书写的历史背景中,从空间角度探析许素细创于2001年的短篇小说集《香港人的短历史》,分析其背后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城市空间 重庆大厦 九龙塘地铁  许素细1954年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印度尼西亚华人家庭,她二十多岁时离开香港,在欧洲、美国和亚洲都待过一段时间。她被纽
期刊
摘 要:21世纪诗歌呈现出多元分化格局,主流与支流并行,秩序与杂芜并立,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喧嚣的表面下隐现着种种困境。循着左翼诗歌一脉发展的“主流诗歌”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当代诗坛的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则因其过于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导致的审美价值削弱而招致批评。进入21世纪的“主流诗歌”,上承左翼文学精神传统,下继个人化写作浪潮,尝试在公共性与个人性之间取得平衡。这种探索不仅有利于其自身诗
期刊
摘 要:南京最雅致的别称就是金陵,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金陵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成为我国历史上文人墨客所钟爱描绘的对象之一,形成了独特的咏金陵诗歌的创作传统,本文主要以“金陵意象”的词学传承与发展作为探讨,进行“金陵意象”的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金陵意象 词学传承 发展  金陵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中的一个特殊意象,金陵意象不是
期刊
摘 要: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编撰的《智囊》是以辑录智慧故事为主的笔记文学。冯梦龙在编撰过程中注重融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他叙述的智慧故事要言不烦,他点评的文字酣畅淋漓,他撰写的叙言妙趣横生。解读《智囊》,我们既能感悟到冯梦龙深刻的思想和见解,也能欣赏到冯梦龙笔记文学的写作特色。  关键词:冯梦龙 《智囊》 笔记文学 写作特色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以创作通俗文学著称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影像视角聚焦“人文湾区”背景下的“文化佛山”的建设,通过分析目前佛山影视的现状,借鉴湾区内香港影视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结合佛山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当下的新媒介,提出佛山影视文化产业的新策略,推动佛山早日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影视文化中心和产业基地。  关键词:文化佛山 影视 香港经验 新策略  一、“文化佛山”及其影像表达  (一)“文化佛山”  2015年,佛山市政府出台《佛山市文化升
期刊
摘 要:“沉郁”指“深沉的忧思”,“顿挫”指“文思的转折”。“沉郁顿挫”以杜诗为代表,但并非杜诗的“专利”,周邦彦的词、鲁迅的小说、契诃夫的小说,都是“沉郁顿挫”的典范。《凡卡》笔调忧伤,无处不郁,“百步九折”,吞吐抑扬,却又自然天成,是契诃夫“沉郁顿挫”最具代表性的篇目。  关键词:沉郁 顿挫 契诃夫 《凡卡》  不少读者以为“沉郁顿挫”是杜甫的“专利”,认为只有杜诗最具“沉郁顿挫”的特色。其实
期刊
摘 要:朱祖谋生活在一个内外交困、祸乱不断的大动乱、大变革时期,他在创作中体现了强烈的“词史”意识,戊戌变法、庚子之乱至清朝覆灭等重大社会事件在其词作中都有深深的投影。得益于比兴寄托、借物遣怀、托景见意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彊村笔下的“词史”呈现出沉抑绵邈的美学风貌。  关键词:朱祖谋 “词史” 沉抑绵邈  朱祖谋(1857—1931)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内忧外患、动荡不安的时代。其传砚弟子龙榆生云:
期刊
摘 要:在电影《小姐》中,朴赞郁摒弃了其惯用的复仇逻辑以及该电影蓝本小说《指匠情挑》的命运逻辑,反而以身体为基本驱力演绎了个体经由身体自觉到争得主体自由的故事。该片以口唇特写将身体爱欲推至前景,风之意象的大远景则无限渲染了主体自由。如此改编使电影《小姐》成为典型的身体叙事文本。  关键词:朴赞郁 《小姐》 身体叙事  朴赞郁导演被赞誉为电影界的“恶之花”“黑色电影大巫师”,其创作往往剑走偏锋,呈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