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乐记》推崇的音乐与先秦时期的其他音乐一样普遍具有愉悦性,给人愉快的感受。从溯源《乐记》音乐的“乐”本义来看,它与收获农作物而来的喜庆有关,而后引申为一种喜悦的心理情感。然而,由于音乐表达的这种情感与政事和伦理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了理性认识方面的内涵,在人自身之中、他人之间和社会之中发挥着和谐的作用,所以就具有自身的特点,变成一种和谐而节制,喜悦而知性的愉悦。
关键词:《乐记》 愉悦 情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从这一词可见“礼”和“乐”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界研究古代与“礼”相关的内容不胜枚举,人们通常首先注意的是“礼乐”的“礼”的地位及其相关内容,往往忽略了“乐”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实际上,“乐”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价值。音乐普遍具有愉悦性,无论是“哀乐”,还是“乐乐”,或者是其他类型的音乐都令人觉得愉悦,但是《乐记》中推崇的音乐的愉悦性因为条件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本文从音乐的愉悦性这一层面分析和阐述《乐记》中的音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什么类型的愉悦。
一、《乐记》音乐的“乐”的含义
《乐记》是中国先秦时期最早的关于音乐较完整的理论著作,《乐记》开篇就对“音”和“乐”都分别进行了解释。“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a“音”实际上是变化而有规律、节奏的声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b“乐”是有乐器弹奏的歌曲声音和拿着干戚、羽旄舞具跳舞而来的一种心情。
从先秦时期“乐”的含义来看,《乐记》音乐的“乐”是快乐的意思,描述的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情感。根据考证,“乐”最初“原意大概是谷物成熟结穗,与人对农作物的收获和喜庆有关”c,后来才从这个本义引申为人具有的其中一种心理情感。“乐”引申为心理情感,这一点最早在荀子《正名》中有明确地说到,《荀子·正名》记载:“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d荀子不同于先秦诸子,他明确地指出“情”是人天性中的好、恶、喜、怒、哀、乐,“乐”则是人情感的一部分,指的是人的喜悦、开心和快乐心情。而且,《乐记》认为音乐是情不自禁地想要表达这种快乐之情的自然流露。《乐记》是在荀子《乐论》基础上而来的,所以和荀子一样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e“乐”是人的情感不可避免的,喜悦是人的情感中不可或缺的,这足以见出“乐”对于人的重要性。
从“乐”与收获农作物的喜庆本义和引申为喜悦的心理情感来看,《乐记》音乐的“乐”是一种与人相关的喜悦的心理情感。
二、《乐记》音乐表达之“情”
《乐记》中的音乐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因情感在人的心里萌动、酝酿而产生。在《礼记·乐记》的开始部分就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f音乐溯源于“情”,因情而产生,所以音乐的内容也在于表达情感。人内心之情推动着音乐的产生,以此来表达人心中积蓄的情感。
虽然《乐记》记载到音乐是表达情感,但是音乐表达的这种情感由于处于特定的时期,所以推崇的是一种“乐乐”(lè yuè),一种“治世之音”,这是一种表达特殊情感的音乐。《乐记》的编纂正值中国的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物质不丰足,技术落后,黎民百姓的文化水平低下,讀书的资格掌握在统治阶层和贵族阶级的手中,享受音乐的权利也只有统治阶级才拥有。由于当时的社会人们的文明开化程度不高,所以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管理社会,统治下层百姓,对音乐的情感进行了调整,推崇一种“乐乐”,一种喜悦的音乐。
音乐表达的这种情感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理情感,不同于事物本身引起的人的情欲,而是撷取和吸收了“物使之然”的人的情欲中理性和道德的内容。动物的生理情感是天生的、本能的,动物对此没有意识。起初,人同动物也一样具有生理本能方面的情感,但是人受到事物的感发、影响对情感有了自觉的意识,人能意识到人的情感,但并未深知产生的情感有好的,也有坏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g如果人的生理情感没有节制的话,那么人就不能称作为人,而会“化物”,变成动物,跟飞禽鸟兽等动物没有区别,没有理性,随生理本能的欲望而行动。因此,统治阶级把音乐与伦理、政治等内容结合在一起,《乐记》音乐表达的情感就是一种特指。《乐记》中说道:“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h音乐的情感与伦理相通,“乐”并不是人人都能懂,只有特定的人才能“知乐”。禽兽只能听到物理方面的声响,一般老百姓只能辨别各种不同的音,只有君子才能懂“乐”,才能称作“乐”。而且,人们可以从这样的音乐知道政治的得失、伦理的善恶,以此来判断政策的妥当与否,从而治理国家。
因此,音乐的情感与特定的内容相结合发挥作用,音乐的情感是一种与伦理、政治等内容相关的情感,给人一种和谐而节制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使具有肉欲的、无节制的情感的人变得节制,使人身心和谐,趋于理性。音乐的情感是以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结合。
三、《乐记》音乐的作用
先秦时期,具有政事、伦理等方面内容的音乐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音乐在当时发挥着“治人心”“使人和”的重要作用,音乐的这种“和”不仅在于人自身的和谐,而且还在于人与人之间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
音乐是在人的心灵内部发生作用,使人处于一种宁静、祥和、无功利的心理状态之中。《乐记》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i音乐常常是在人的内心发挥着作用,而礼制则是在外在约束着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趋于规范。音乐常常和礼制结合在一起,内外调和人的行为和人性,使人情感上能够节制。音乐在人的心灵内部产生作用,使人“静”,“静”一字并非说人的心灵活动静止,而是让人趋于冷静,趋于一种合乎理性和心理平稳的状态。 在当时乃至现在的日常生活丧葬礼仪中,音乐在其中也发挥了作用。《乐记》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j父母年迈去世,亲戚好友遇难,作为子女或者亲戚好友而伤心哭泣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人过渡沉溺于这种伤心的、难过的情感之中,就会失去理性,扰乱社会的秩序,所以就需要节制,这个时候音乐就作为一种调节的手段发挥它节制人心,使人心趋向平和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在先秦时期乃至今日的丧葬礼仪中会演奏音乐的缘故,这不是说人遇到悲痛的事情不应该哭泣,但是要合乎礼仪,保持道德、理性。从音乐在丧葬仪礼中发挥的作用来看,音乐给人的是一种节制、克制的理性的愉悦,这不是要泯灭人性、善心,而是要使人合乎礼法。
音乐不仅在日常生活的丧葬礼仪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在社会的治理、统治中也发挥着它的意义。《乐记》中说“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k,“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l。这反映了音乐在当时是与礼制、刑罚、政治一起发挥着治理国家的作用,使上层和百姓处在一种和睦的关系中,使社会井然有序,利于统治。
综合来看,音乐在先秦时期人的内部心灵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它的价值,使人趋于一种合乎理性的、节制而快乐的状态之中。
结语
《乐记》音乐的“乐”本义与农耕社会的农民收获农作物的喜悦相关,后引申表达的是人内心喜悦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与伦理、政治、礼制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了理性和道德等方面的丰富内涵,所以就具有“治人心”“使人和”的作用,给人的心灵世界一种和谐、节制的愉悦感。这样的音乐的愉悦实际上是一种“善”,一种知性的愉悦。因而,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看到了音乐的这个独特作用,通过音乐在人的内心发挥的作用,使当时文明程度不高的百姓从中受到感化,内心趋向道德和理性,从而达到自己的一种统治目的。从而,“乐”和“礼”一同在先秦时期发挥着教化和统治的作用。从这可以见出音乐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处于一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目的,是处于一种他律的束缚中,而没有以自律来要求自身,从自身内在要求出发对自身做出调整和改变,这是音乐的不足之处,但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文明状况来看,又具有自身的合理性。
ab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76页。
c 李泽厚:《华夏美学(修订插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de 〔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12页,第379页。
fghijkl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78页,第984页,第982页,第987页,第986頁,第987页。
作 者: 范梦丽,西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美学。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关键词:《乐记》 愉悦 情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从这一词可见“礼”和“乐”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界研究古代与“礼”相关的内容不胜枚举,人们通常首先注意的是“礼乐”的“礼”的地位及其相关内容,往往忽略了“乐”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实际上,“乐”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价值。音乐普遍具有愉悦性,无论是“哀乐”,还是“乐乐”,或者是其他类型的音乐都令人觉得愉悦,但是《乐记》中推崇的音乐的愉悦性因为条件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本文从音乐的愉悦性这一层面分析和阐述《乐记》中的音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什么类型的愉悦。
一、《乐记》音乐的“乐”的含义
《乐记》是中国先秦时期最早的关于音乐较完整的理论著作,《乐记》开篇就对“音”和“乐”都分别进行了解释。“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a“音”实际上是变化而有规律、节奏的声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b“乐”是有乐器弹奏的歌曲声音和拿着干戚、羽旄舞具跳舞而来的一种心情。
从先秦时期“乐”的含义来看,《乐记》音乐的“乐”是快乐的意思,描述的是一种愉悦的心理情感。根据考证,“乐”最初“原意大概是谷物成熟结穗,与人对农作物的收获和喜庆有关”c,后来才从这个本义引申为人具有的其中一种心理情感。“乐”引申为心理情感,这一点最早在荀子《正名》中有明确地说到,《荀子·正名》记载:“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d荀子不同于先秦诸子,他明确地指出“情”是人天性中的好、恶、喜、怒、哀、乐,“乐”则是人情感的一部分,指的是人的喜悦、开心和快乐心情。而且,《乐记》认为音乐是情不自禁地想要表达这种快乐之情的自然流露。《乐记》是在荀子《乐论》基础上而来的,所以和荀子一样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e“乐”是人的情感不可避免的,喜悦是人的情感中不可或缺的,这足以见出“乐”对于人的重要性。
从“乐”与收获农作物的喜庆本义和引申为喜悦的心理情感来看,《乐记》音乐的“乐”是一种与人相关的喜悦的心理情感。
二、《乐记》音乐表达之“情”
《乐记》中的音乐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因情感在人的心里萌动、酝酿而产生。在《礼记·乐记》的开始部分就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f音乐溯源于“情”,因情而产生,所以音乐的内容也在于表达情感。人内心之情推动着音乐的产生,以此来表达人心中积蓄的情感。
虽然《乐记》记载到音乐是表达情感,但是音乐表达的这种情感由于处于特定的时期,所以推崇的是一种“乐乐”(lè yuè),一种“治世之音”,这是一种表达特殊情感的音乐。《乐记》的编纂正值中国的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物质不丰足,技术落后,黎民百姓的文化水平低下,讀书的资格掌握在统治阶层和贵族阶级的手中,享受音乐的权利也只有统治阶级才拥有。由于当时的社会人们的文明开化程度不高,所以统治阶级为了便于管理社会,统治下层百姓,对音乐的情感进行了调整,推崇一种“乐乐”,一种喜悦的音乐。
音乐表达的这种情感不同于动物本能的生理情感,不同于事物本身引起的人的情欲,而是撷取和吸收了“物使之然”的人的情欲中理性和道德的内容。动物的生理情感是天生的、本能的,动物对此没有意识。起初,人同动物也一样具有生理本能方面的情感,但是人受到事物的感发、影响对情感有了自觉的意识,人能意识到人的情感,但并未深知产生的情感有好的,也有坏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g如果人的生理情感没有节制的话,那么人就不能称作为人,而会“化物”,变成动物,跟飞禽鸟兽等动物没有区别,没有理性,随生理本能的欲望而行动。因此,统治阶级把音乐与伦理、政治等内容结合在一起,《乐记》音乐表达的情感就是一种特指。《乐记》中说道:“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h音乐的情感与伦理相通,“乐”并不是人人都能懂,只有特定的人才能“知乐”。禽兽只能听到物理方面的声响,一般老百姓只能辨别各种不同的音,只有君子才能懂“乐”,才能称作“乐”。而且,人们可以从这样的音乐知道政治的得失、伦理的善恶,以此来判断政策的妥当与否,从而治理国家。
因此,音乐的情感与特定的内容相结合发挥作用,音乐的情感是一种与伦理、政治等内容相关的情感,给人一种和谐而节制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使具有肉欲的、无节制的情感的人变得节制,使人身心和谐,趋于理性。音乐的情感是以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结合。
三、《乐记》音乐的作用
先秦时期,具有政事、伦理等方面内容的音乐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音乐在当时发挥着“治人心”“使人和”的重要作用,音乐的这种“和”不仅在于人自身的和谐,而且还在于人与人之间和谐,以及社会的和谐。
音乐是在人的心灵内部发生作用,使人处于一种宁静、祥和、无功利的心理状态之中。《乐记》说:“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i音乐常常是在人的内心发挥着作用,而礼制则是在外在约束着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趋于规范。音乐常常和礼制结合在一起,内外调和人的行为和人性,使人情感上能够节制。音乐在人的心灵内部产生作用,使人“静”,“静”一字并非说人的心灵活动静止,而是让人趋于冷静,趋于一种合乎理性和心理平稳的状态。 在当时乃至现在的日常生活丧葬礼仪中,音乐在其中也发挥了作用。《乐记》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衰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j父母年迈去世,亲戚好友遇难,作为子女或者亲戚好友而伤心哭泣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人过渡沉溺于这种伤心的、难过的情感之中,就会失去理性,扰乱社会的秩序,所以就需要节制,这个时候音乐就作为一种调节的手段发挥它节制人心,使人心趋向平和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在先秦时期乃至今日的丧葬礼仪中会演奏音乐的缘故,这不是说人遇到悲痛的事情不应该哭泣,但是要合乎礼仪,保持道德、理性。从音乐在丧葬仪礼中发挥的作用来看,音乐给人的是一种节制、克制的理性的愉悦,这不是要泯灭人性、善心,而是要使人合乎礼法。
音乐不仅在日常生活的丧葬礼仪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在社会的治理、统治中也发挥着它的意义。《乐记》中说“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k,“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l。这反映了音乐在当时是与礼制、刑罚、政治一起发挥着治理国家的作用,使上层和百姓处在一种和睦的关系中,使社会井然有序,利于统治。
综合来看,音乐在先秦时期人的内部心灵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它的价值,使人趋于一种合乎理性的、节制而快乐的状态之中。
结语
《乐记》音乐的“乐”本义与农耕社会的农民收获农作物的喜悦相关,后引申表达的是人内心喜悦的情感,但是这种情感与伦理、政治、礼制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了理性和道德等方面的丰富内涵,所以就具有“治人心”“使人和”的作用,给人的心灵世界一种和谐、节制的愉悦感。这样的音乐的愉悦实际上是一种“善”,一种知性的愉悦。因而,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看到了音乐的这个独特作用,通过音乐在人的内心发挥的作用,使当时文明程度不高的百姓从中受到感化,内心趋向道德和理性,从而达到自己的一种统治目的。从而,“乐”和“礼”一同在先秦时期发挥着教化和统治的作用。从这可以见出音乐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处于一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目的,是处于一种他律的束缚中,而没有以自律来要求自身,从自身内在要求出发对自身做出调整和改变,这是音乐的不足之处,但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文明状况来看,又具有自身的合理性。
ab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76页。
c 李泽厚:《华夏美学(修订插图本)》,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de 〔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12页,第379页。
fghijkl 〔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978页,第984页,第982页,第987页,第986頁,第987页。
作 者: 范梦丽,西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美学。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