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意象”的词学传承和发展探讨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ql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南京最雅致的别称就是金陵,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金陵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成为我国历史上文人墨客所钟爱描绘的对象之一,形成了独特的咏金陵诗歌的创作传统,本文主要以“金陵意象”的词学传承与发展作为探讨,进行“金陵意象”的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金陵意象 词学传承 发展
  金陵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中的一个特殊意象,金陵意象不是指金陵这个名号的起源,也不是指作品中出现了金陵这个词,而是后代文学家对南京的一种历史文化追忆。笔者主要从“金陵意象”的词学传承与发展,进行金陵独特历史文化的分析,探讨金陵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中的地位与价值。
  一、“金陵意象”的确立
  中唐时期是“金陵意象”的确立时期,它是由我国著名诗人李白所确立的,李白喜欢南京,尤其喜歡书写金陵,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可谓是后代文学创作中金陵意象的奠基者。金陵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是我国古代六个朝代的首都,不仅具有极高的风景价值,还具有良好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成为我国古代诗人歌颂的景点之一。金陵一直是我国怀古诗的重要地点,其中“怀”的是国家的兴亡而不是情爱。金陵确实在很多怀古诗中得到了引用,并借助金陵去进行文人墨客情感的表达,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较早的一首。此诗通过写景、怀古表达思想情感,创作于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凤去台空江自流”中感叹了时间的流逝,六朝繁华一去不返,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为人们形象地展示了吴王宫苑的花草如今被荒径埋没,东晋的名门贵族留下的只是荒冢,威风不再,烜赫难久,诗人感慨时间的无情,叹息人世的无常,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怀抱,旨意深远,意境阔大,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本首诗以凤凰之来去,寄予王朝兴衰之感。这首诗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白通过写景、怀古的方式,进行了自我情感的抒发,首联和颔联通过对朝代更迭的感叹,为读者呈现了六朝繁华转瞬即逝的画面,颈联通过描写暗示自然江山的永恒长存。六朝繁华一去不复返,如今只留下苍凉的景象,无形之中进行了古今对比,为读者刻画出一幅对比的画面,不仅表达李白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还体现了李白对于自己抱负是否能实现的迷茫,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旨意深远,意境阔大。李白的“金陵怀古”诗 ,标志着“金陵意象”登上了诗学创作的舞台。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进行“金陵意象”描写的主要著作,他把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在诗中进行表达,借助对金陵兴衰的感叹,表现了诗人对当今国家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借助对金陵的描写抒发自己忧国的情感。除《登金陵凤凰台》以外,李白还为世人留下了一百多首进行金陵描写的诗篇,从李白的“金陵怀古”开始,后世诗人和词人逐步把金陵作为怀古的主要描写场所,使得金陵逐步成为蕴含着重要文化内涵的场所,表现了后世诗人和词人对金陵的一种历史文化追忆,“金陵意象”并不是指金陵的起源,它是指金陵怀古诗词,是指诗人和词人以金陵为主要怀古城市,借助对金陵的现实和历史描写,进行自我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怀古情感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诗人或词人的思想,从而为“金陵意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使得后世诗人和词人逐渐借助金陵进行诗词创作,奠定了金陵在诗词中的地位,为“金陵意象”在诗学和词学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唐朝后期社会动荡,金陵作为六朝兴衰中重要的历史地点,为后唐诗人进行怀古诗创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后唐诗人在李白“金陵怀古”诗的基础上,进行怀古诗创作,表达诗人对历史兴衰的强烈反思。刘禹锡就是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以《金陵五题· 乌衣巷》为例,乌衣巷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岸,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的军队身着黑色军服,因此得名。朱雀桥是六朝都城正南朱雀门外秦淮河上的一座桥,在乌衣巷边。王谢是指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这里代指六朝的豪门贵族。金陵是六朝古都,朝代更迭,留下许多历史遗训,历代诗人有感于悲恨相续的历史,写下了许多金陵怀古的诗篇。刘禹锡对南京也情有独钟,他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江南时除了写《金陵五题》组诗,之后还写下了《金陵怀古》。刘禹锡将野草开花、夕阳斜照这些自然现象构成的荒凉寂寞背景与乌衣巷、朱雀桥的往昔繁华进行强烈的对比,以小小的“燕子”见证了历史兴亡。刘禹锡将自己感叹时世变幻无常和对后人“引古鉴今”的告诫之情都藏在了“野草、夕阳、燕子”这些小小的意象之中,使用了一种以小见大的表达方式。刘禹锡本来没去过金陵,但是他通过对其他诗人作品的阅读,对金陵始终怀着憧憬,当他的友人为他展示自己创作的五首金陵古诗时,他便按捺不住自己,也创作了五首金陵怀古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句诗句采用对比的手法,朱雀桥边和乌衣巷口本来应该是极为热闹的地方,但是作者运用野草和夕阳来与其进行对比,突出了金陵在这时期的没落,繁华已去,只留下荒凉之感,使得朱雀桥边和乌衣巷口变得惨淡、寂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人借助环境进行烘托,表现了金陵繁华已去。乌衣巷本来是贵族居住的场所,拥有繁华、热闹的景象,但是随着朝代的更替,旧时王谢等贵族居住的场所已经变成普通百姓居住的场所,通过环境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朝代的变化,体现了作者对于金陵的感慨。诗句中“旧时”和“寻常”两个词语,进一步对对比效果进行强化,为读者展示了世事的变化,引出作者对于金陵变迁的无限感慨。刘禹锡是继李白进行金陵怀古的又一诗人,刘禹锡通过对金陵古今现状对比的描写,抒发一种时移世易的感慨,虽然语言平实易懂,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值得人深思,为“金陵意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继李白之后,刘禹锡将“金陵意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向后世诗人宣告了“金陵意象”在诗学史上的完成,为“金陵意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金陵意象”的词学传承与发展   随着我国历史朝代的不断发展,“金陵意象”不仅在诗学史上得到了诗人的广泛喜爱,还得到了词人的喜爱,成为词人进行怀古的重要地点之一。
  以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为例,王安石是宋代进行金陵怀古的主要词人,他通过对金陵怀古的描写,表达自己对于当时政治局面的感慨,也表达了自己的忧国之情。这首词是王安石在被罢相之后,在登高时面对金陵的景色而发出的感慨,王安石通过景色描写,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他却无法对国家的现状进行改变,表达了王安石的无奈。王安石在描写金陵景色时,并没有采用以往颓废的描写方式,其描写的金陵景色都是生机勃勃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忧患思想与景色进行结合,表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体现了诗人的精神状态。“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在这句词中,虽然是进行秋天景色的描写,但是其中并没有表达哀伤的情感,而是借助“征帆”“残阳”等进行自然与人物的联系,表现了作者的斗志与精神状态。由此可见,王安石的金陵怀古与之前的诗人存在不同之处,他知道进行改革需要吸取历史的经验,并要保持蓬勃不息的精神,积极投身到改革运动之中。王安石在借助金陵景色进行自我情感抒发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对于词语和手法的运用,不仅会运用比喻进行景色的描写,还会对之前的金陵怀古诗句进行引用,强调了朝代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是生活还是在不断继续,我们不应该空对历史进行感叹,还需要在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历史经验的总结。
  《桂枝香·金陵怀古》的上片主要是进行金陵景色的描写,王安石通过长江、翠峰、船只、残阳等意象,进行金陵秋景的描写,通过不同意象的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壮丽的秋景图,显示了作者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而这些意象词汇中,又包涵了王安石对祖国现状的忧虑,担忧祖国的命运,让读者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王安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词的下片是王安石进行怀古与抒情的主要描写,王安石借助对金陵怀古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不仅揭示了宋朝的政治现状,还表达了王安石对祖国的忧患之情。王安石在进行金陵怀古的过程中,以金陵景色描写和历史追忆的方式,进行了自我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但他的不同之处在于词中并没有颓废之感,而是以生机勃勃的状态进行历史的对比反思,提升了词的整体境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王安石的词学怀古,进一步奠定了金陵在怀古诗中的地位。
  周邦彦是书写“金陵意象”的又一重要文学家,周邦彦的《西河》与王安石的《桂枝香》堪称双璧,为怀古词中的佳作。周邦彦这首《西河·金陵怀古》,写法别致,寄慨良深,也是名篇。此词系隐括刘禹锡《石头城》和《乌衣巷》二诗而成。词中借助金陵怀古的手法,借助景物描写进行情感抒发,突出了古今沧桑的感慨。作者在词中化用前人诗句为己所用,以己笔写己情,把刘禹锡原诗中生动具体的形象——山川、草木、风潮、月、燕等,融入自己的感触。用“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体,从容不迫地一一道来,使人更觉真实可感。由周邦彦和王安石共同奠定了“金陵意象”在词学中的地位,为“金陵意象”在词学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时期,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使得“金陵意象”在元曲中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与发展。上片写六朝繁华,如春光消失得无声无息,“ 空怅望”三句写今昔对比,抒发感慨。山川依旧,人事变迁,往日繁盛何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此情此景,感慨万千。接下来的“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化用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乌衣巷口”前的燕子,将作者思绪带到当年王谢家族,进一步将寥落与繁华对比。“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也化用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句,夜空笼罩下的金陵古城,被长江春潮拍击的景象,寓含着作者孤寂惆怅又焦躁的情绪。眼前实景,熔铸刘诗意境,情绪惆怅、孤寂。一个“急”字,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潮水寂寞又不甘寂寞的情状。下片“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四句,用直白的語言,短促的句子表现情绪的激越。词人在进行景色描写的过程中,会借助荒烟、斜日、衰草等意象,进行气氛的渲染,通过渲染来进行词人情感的表达,达到寓情于景的效果。“玉树歌残秋露冷”中通过“玉树”来代指亡国之音,通过各种意象来进行历史事件的讲述,让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世事的变化无常,表达了词人的感慨,加深了读者的感悟。最后三句,“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表现出强烈的虚无与悲哀,构成一种低沉的意境,给人以强烈感染,词带有浓重的怀古感伤情绪,通过对金陵山川景物的描写,进行金陵古今的对比,表示了六朝的兴衰变化,抒发了词人的怀古之情。全篇从“六代”入笔,涵盖的不仅是一时一地。表现繁华易逝、千古兴亡的咏叹,使作品有种超越时空的沧桑感,奠定了“金陵意象”在元曲中的地位,对于“金陵意象”的词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明清小说中对金陵风景、历史和人文进行了诸多的描绘,明清小说家借助金陵怀古的表达,突出金陵的历史地位,显示金陵作为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的过往,具有鲜明的特点。金陵在六朝一直是南方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具有完善的官僚体系,在小说《儒林外史》中就描写了一些金陵的国子监学生,《醉醒石》第一回写主人公姚一祥去金陵纳监。此外金陵还是每科的乡试地点,从而成为举子文人们的汇集之地。除此之外,明清小说还喜描画金陵的自然风光,也都是六朝古都的特色景观,比较著名的有莫愁湖,如《广陵潮》第四十一回:“猛然走至一片空阔所在,绿柳如幄,遮得日光一点也没有。凉风习习,使人顿然矜平躁释,眼前便是一个大湖,湖水碧绿,倒有一大波光,被荷花遮着,湖西一带,全是翼然轩屋,想便是莫愁祠了。”由此可见,“金陵意象”在明清小说中得到了继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金陵意象”从唐朝登上诗学创作舞台,一直到明清时期,都得到了我国诗人、词人及小说家的喜爱,展示了金陵在我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文学家进行情感抒发与故国怀念的主要场地,使得“金陵意象”得以继承与发展。
  “金陵意象”虽然在唐朝确立并得到推广,使其得到我国诗人的广泛认同与使用,但其以独特的怀古方式,在宋、元、明、清以及太平天国时期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其词学得到传承与发展,显示了金陵在我国古代史上的中心位置,及其经历的历史变革。在新时期,我国现代文学家也应该加大对于“金陵意象”的研究,不断进行文学创作的创新,丰富文学创作内容,使得“金陵意象”在新时期得以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永娇.苏泂诗研究[D].西藏大学,2019.
  [2] 刘秀芬.试论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及其特征[J].汉字文化,2018(14):20-22.
  [3] 孙亚升.南宋咏金陵诗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4] 秦霁月.浅谈宋代金陵怀古诗中的“异端之说”——以《瀛奎律髓》金陵或六朝的怀古诗为例[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1):62-65+143.
  [5] 黄珍妹.唐代金陵怀古咏史诗歌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6.
  [6] 张承宗.唐诗咏史说金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50-59.
  [7] 高阳.余怀、余宾硕金陵怀古组诗比较研究[J].美与时代(下),2015(4):107-109.
  [8] 刘桂华.“金陵意象”的词学传承及艺术创造[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6-41.
  作 者: 周密,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E.B.怀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因其受自身的童年经历和梭罗的自然主义观点影响,其作品都呈现出一种生态主义自然观,《夏洛的网》便是其代表作之一。本文将从生态自然观的角度来探讨这部作品,通过研究《夏洛的网》,进一步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E.B.怀特 《夏洛的网》 生态自然观 人与自然 
期刊
摘 要:汪曾祺自称是“通俗的抒情诗人”,立足于日常生活,为食俗立传,以充满知性和贴近人情的方式描述饮馔之食,其饮馔散文所散发出的文化趣味,即给情绪以活泼的感染,给精神以智性的满足,具体特征是真挚的情感体验、深刻的生活意味及丰富的知性趣味。汪曾祺饮馔散文通过对食材的品味,对饮食象征意义的发掘,完成生活趣味和文化趣味的双重建构。  关键词:汪曾祺 饮馔散文 文化趣味  著名学者陈平原曾指出:“在一个讲
期刊
在20世纪美国剧坛,田纳西·威廉斯(1911—1983)无疑是一个十分耀眼、独特、颇具传奇色彩的剧作家,他与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一起并称为20世纪美国三大戏剧家,他们的戏剧创作开创了美国戏剧的新时代,把美国戏剧提升到与其他世界戏剧强国并驾齐驱的地位。在“二战”之后的短短几十年间,他创作了《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等几十部驰名欧美剧坛的戏剧作品,曾多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托尼
期刊
摘 要:《三体》是一部史诗性的宏大之作,在体现了史诗性范畴的传统审美特征的同时,又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下发展出一些独有的新质,丰富了史诗性范畴的审美内涵。论文着眼于《三体》中的民族性、整体性、英雄性,分析《三体》在史诗性艺术风格追求中的新质。  关键词:《三体》 史诗性 民族性 整体性 英雄性  史诗是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古代长篇叙事诗,是人类早期的文学形式,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随着“史诗
期刊
摘 要:文本中心主义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文本中心主义的探讨丰富了文学研究。文本中心主义认为文学本身有自己的特定规律、结构和手段,这些东西本身就应该被研究,而不是简化成其他东西。文本中心主义不再将焦点放在作家身上,转向更多的角度去挖掘文学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魅力。  关键词:文本中心主义 文学研究 假定 矛盾  根据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理论,文学研究主要包括四个因素,分别是作品、作家、世界和
期刊
百余年前,爱尔兰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取民族独立、振兴民族文学艺术的运动,史称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在运动中民族戏剧先声夺人、一枝独秀,被学者们称为爱尔兰戏剧运动。爱尔兰戏剧运动是爱尔兰文艺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主要成就所在。该运动中以叶芝、格雷戈里夫人、约翰·辛格和肖恩·奥凯西为代表的一批剧作家,以阿贝剧院为阵地,创作、上演了许多优秀剧作,不仅开创了爱尔兰文学光辉灿烂的新时代,同时也与萧伯纳等
期刊
摘 要:老舍作为论语派“台柱作家”的身份在文学史中一直处于被遮蔽或忽略的状态。事实上,老舍与论语派的密切联系不仅是一段无法抹去的文学史实,也是还原老舍整体形象和窥探论语派整体风格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对20世纪30年代老舍与论语派文学互动的爬梳旨在提出老舍是论语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使得老舍在论语派中的地位浮出历史地表;同时,从创作意识和作家身份等角度尝试对二者紧密结合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品文
期刊
摘 要:巴渝之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随着人们经济实力不断上升,对旅游纪念品产生了巨大的需求,融合巴渝文化的服饰类旅游纪念品更是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融巴渝文化的服饰类旅游纪念品独具特色,吸引着广大游客购买并带往世界各地,成为巴渝之地宣传的极佳途径。本文介绍了巴渝文化,分析了融巴渝文化的服饰类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并阐述了该类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原则,
期刊
摘 要:许素细一直坚持用英文创作小说,融合了英文、粤语、中文等语言多元文化环境,她将自己的创作称为“语言分裂症”。本文试图站在香港城市书写的历史背景中,从空间角度探析许素细创于2001年的短篇小说集《香港人的短历史》,分析其背后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城市空间 重庆大厦 九龙塘地铁  许素细1954年出生在香港的一个印度尼西亚华人家庭,她二十多岁时离开香港,在欧洲、美国和亚洲都待过一段时间。她被纽
期刊
摘 要:21世纪诗歌呈现出多元分化格局,主流与支流并行,秩序与杂芜并立,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喧嚣的表面下隐现着种种困境。循着左翼诗歌一脉发展的“主流诗歌”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当代诗坛的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则因其过于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导致的审美价值削弱而招致批评。进入21世纪的“主流诗歌”,上承左翼文学精神传统,下继个人化写作浪潮,尝试在公共性与个人性之间取得平衡。这种探索不仅有利于其自身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