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来源 :学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il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验是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而数学实验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数学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数学实验;小学数学;运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3-010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3.067
  《數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數学活动。”这一指示和精神,既对数学教学提出了要求,也说明数学实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作文一名数学教师,在思想上重视数学实验,在实践中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和应用,是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利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改精神,采用实验教学,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利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例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红领巾引入新课,让学生任意画出两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引导学生说一说三角形是怎样的图形。学生们通过观察,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有三条边和三个角。为了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3根3厘米长的小棒,与4厘米、2厘米和8厘米长的小棒分别进行搭配,看看哪些小棒不能搭配成三角形,哪些小棒能搭配成三角形,为什么。通过操作和交流,学生们初步感知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二)利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程改革强调要改变以前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而且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例如,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有一道“蜗牛爬瓶”的题目:在一个高0.5米的玻璃瓶里,有一只蜗牛,想爬上来玩。这只蜗牛一天能爬0.1米,问几天能爬上来?在学生看来,这道题目太简单了,马上给出答案:0.5÷0.1=5,也就是5天就能爬上来。当教师给出答案错误的回答时,引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议论纷纷,互相猜测,课下主动用玻璃瓶进行实验,寻找错误的原因和正确的答案。经过实验,学生发现蜗牛一爬就掉下去,根本就爬不上来。这就引起了学生内心的冲突与思考,从而激活思维,从模糊的“陷阱”中跳出来,意识到解题时要注意对条件进行分析,从而增强了辨析的能力。
  (三)利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有利于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寻找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发展探究能力。例如,“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从而发展空间观念。在进行这个实验时,可这样设计:第一,让学生四人一组,每组准备6个小正方体模型。第二,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模型搭建一个立体图形,然后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看一共能够看到几个面,验证是否能够把6个小正方体模型都看到。第三,各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出“从正面、侧面、上面中任何一个角度观察,总有一些小正方体是被其他正方体挡住”这个结论。
  (四)利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合作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因此,在小学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例如,在实验过程中,当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一致时,就需要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而且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让他人进行评价和检验;当实验遇到困难时,需要大家集思广益,认真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当实验获得一定的结果时,需要进行经验总结,并从中得到启迪。这种过程,都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好机会,也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好机会。
  二、利用数学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新课改强调过程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的基础上,形成数学概念。例如,在“体积的概念”教学时,可这样设计实验过程:第一步,在课前准备两个量杯和一个小石块,让学生观察,明确两个量杯是一样大的。第二步,在第一个量杯中装满水,在第二个量杯里装上小石头,将第一个量杯里的水往第二个量杯里倒,让学生猜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第二个量杯装不下第一个量杯里所有的水。第三步,提出“同样大小的杯子,为什么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里的所有水”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和交流,说出原因。第四步,归纳总结:由于小石头占去了第二个杯子里的一部分地方,所以有一部分水装不下。由此说明,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叫作物体的体积。这样通过实验,就把抽象的空间概念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实物现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了“所占空间”的含义,进而深刻认识了体积的概念。
  三、利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时,可以利用小棒和数位筒,让学生边数数边往数位筒中放小棒,理解1和10的关系,以及1和100的关系。如数完9后,再添上1根小棒就是10;数完99后,再添上一根小棒就是100。通过操作,学生既兴趣浓厚,又对“1”这个数产生了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了思维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数学实验有利于化繁为简,帮助教师进行过程教学,同时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深刻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辉,胡雪峰.“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33) :357.
  [2] 何伟.小学数学课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实践[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b版),2011(12) :23.
其他文献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和著名化学家李运哲博士在评价中国教育传统的利与弊时指出:“教育学家都有一个共识,如果让四、五个人在一起学,一起解决问题,成绩好的同学去帮助差的同学
[摘 要]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冲突”不断产生、化解和发展的过程。作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种“冲突”,激活学生思维,诱发学生争议,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打造活力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 认知冲突 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82  所谓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
[摘 要]引导性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开展势在必行,然而还有很多教师没能有效把握引导性教学有效运用的策略。因此,数学教师要在自己的实际教学中优化自己运用引导式教学的策略,妥善处理好引导式教学在应用时的注意事项,让引导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关键词]小学数学 引导式教学 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
小学生有着天真的个性、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接受起来特别高效。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生动的情境,展现生动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经历生动自然的学习过程后获得必要的
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萌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通过老、中、青三代学人的不懈努力,针对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历史时期环境变迁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为当今国家作出西部
在青海地区高原低气压工况下,固体改制沥青熔化过程生产的沥青熔化烟气中,水同沥青烟形成水合焦油。通过研究重新设计沥青熔化烟气净化系统,研制一套油水分离功能焦油储罐,储罐中
7月,矿山劳资纠纷再次成为市场焦点,且造成的产量损失将超过年初的预期;矿石品位下降、巴布亚新几内亚地震可能导致的后续恶劣天气将使供应更加紧张;希腊债务问题缓解和Escon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学过程要有效切入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充分作用自然原点、思维原点、认知原点、心理原点,使学生的认知在这些原点之上生根、发芽、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切入点,充分展示认知过程,达到有效教学的最佳境界。下面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与大家共同探究。  一、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激趣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数学“见识”,即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