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余县是赣州市的边远县,扶贫开发重点村较少(“十五”省级扶贫重点村12个、“十一五”16个),得到上级的扶持资金、项目也较少。但由于大余县地处山区,贫困面相对较大,扶贫开发的任务也更为艰巨。作为非重点县的扶贫和移民部门如何做到“有为”、“有位”,如何在扶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切合大余扶贫开发实际的新路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大余县扶贫和移民办通过深入调研,科学剖析,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方向,在认真抓好扶贫项目的同时,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粘合”作用,整合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扶贫事业,实现扶贫项目效益最大化。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紧扣农民这一主体,充分调动受益群众积极性
贫困村底子薄,基础差,需要大量投入,但扶贫资金有限,怎么办?我办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方针,本着“群众投入为主、国家扶持为辅、资金以奖代补”的原则,切实把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扶贫开发的工作动力,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扶贫开发,把国家资金投入作为“引子”来拉动民间资金投入,激活贫困村村民的内在潜力,增强造血功能。为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将规划、项目的确定、申报的决策权交给农民,让他们参与扶贫项目实施、管理的全过程,让他们真正了解、掌握扶贫资金,从而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资金;二是实行谁积极性高优先扶持谁的原则,调动村民想做事的热情,争做事的激情。如:为解决青龙镇联合村150多户村民行路难问题,我办根据实际安排了9.8万元资金砼浇长0.42公里.宽3.2米,厚0.2米的水泥路,该村村民从长计益,充分利用好扶贫资金,自筹6.5万元砌堡坎、平整路基等,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宽了0.3米,使T程圆满解决;三是资金用在刀刃上,对于项目的一些附属建设,则要求项目单位必须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如:池江镇九水村2010年在安排8万元资金扶持时,我们要求这一资金只能用在主干道的浇注上,路基平整、道路两边的堡坎等要求他们自己解决,从而使长350米需投资8.5万元的道路能够全部畅通。
2、紧抓省、市、县直单位挂点扶贫重点村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部门优势
为珍惜省、市、县直单位挂点扶贫重点村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提高扶贫资金效益,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将省、市单位资源有机融入到规划当中,做深、做实、做细项目资金规划,用规划规范和推动资金的整合工作。一是结合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具体明确项目、资金及整合资金重点、资金安排方向等。如:叶墩村得知省消防总队挂点,在充分了解、掌握有关情况后,加强与省消防总队联系,认真落实帮扶的项目,争取他们的关心、支持。如:省消防总队在黄龙镇叶墩村挂点,投资65万元砼浇长3.5公里的荆沅坑道路,圆了该村四个村小组500多名村民的梦想。几年来,挂点单位累计向我县挂点村投入帮扶资金物资110多万元,新修道路10.58公里,桥梁4座,解决8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二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整合挂点单位资金,通过解决重点村饮水、交通、生活环境等设施,促进挂点村全面发展。五年来整合县级单位资金216万元,用于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3、紧抓涉农资金同类项,整合各行各业资金
为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在编制项目计划、申报项目时,根据同类项原则,优先同农业开发办、交通、水利、发改委等部门协调衔接,确定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农业产业化等项目整合资金计划,取得部门投资建设承诺。如:内良乡白井村主干道全长7.8公里,要完成主干道的浇铸,需资金208.64万元,即使将该村五年的资金投入也无法完成。乡政府针对该村群众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单靠扶贫部门的力量难以解决发展瓶颈的实际,加强与扶贫和移民办、农业开发办、交通局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将3个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到该项目中,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集中投入、专款专用”的原则,整合资金,联合共建,“各炒各的菜,同拼一桌席”,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该村仅安排了21.48万元扶贫资金就协同完成了该项目建设。
4、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事业
一是通过组织开展领导干部“321'’接对帮扶贫困户、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企业带村帮户等一系列活动,整合党员干部、企业资金,有针对性的运用到带动贫困脱贫致富的项目当中去,促进扶贫事业上新台阶。五年来整合资金193.84万元。
二是利用广播、电视,积极宣扬社会人士为家乡的事业献爱心的好人好事。激发先富起了的人关心自己的家乡建设、筹资捐款。如:筷子厂老板王传喜捐赠1000元在左拔云山村做水陂用于灌溉粮田,西华山钨业有限公司捐赠5万元用于扶持浮江乡车里村兴建排灌站1座,解决3个村小组的农田灌溉问题。几年来社会各界人士投人532万元参与扶贫事业。
三是在做好普惠制政策扶贫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社会扶贫,整合社会扶贫资源与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探索特惠制扶贫办法,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帮扶模式,即:将省市挂点单位的扶贫资源“捆绑打包”,用于定点帮扶贫困户;充分发挥村级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通过发展产业,结对贫困户扶贫开发;通过民主推荐确定有脱贫意愿,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作为帮扶对象。县扶贫部门提供协调服务,使这“三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开展帮扶工作,投入21万元扶持71户贫困户发展养猪、鸭、鸡,种植脐橙、西瓜等短、平、快项目。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拓宽扶持面,2010年我们又广泛动员10家名优企业弘扬扶贫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参与产业扶持到户“功德”工程去,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共筹集资金30.6万扶持102贫困户发展产业。
五年来,通过“一扣、两抓、三动员”,共整合各类资金1367.3万元,为我县扶贫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1、行业资源没有有效整合。
近些年来,国家着眼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与和谐发展,强农惠农政策措施逐年加强,各行各业支持“三农”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这些“普惠性”政策理应成为贫困农村首享的重点,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很好地抓住机遇,积极协调和争取各行各业的支持,没有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扶贫效益,从而使行业扶贫没有充分显现。
2、社会参与面不广。
由于没有很好地引导、推动、宣传,社会各界人士对扶贫的认知程度不同,除广泛开展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外,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开 发的数量有限。如:大余现有民营企业717家,从事过扶贫济困、帮穷助弱的企业仅有36家,占企业总数的5%。
3、帮扶工作不平衡。
在帮扶工作,由于帮扶单位自身条件的不同或对扶贫帮困认识不同,帮扶工作力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据五年来的资料统计,省直、市单位投入的帮扶资金都有几十万元以上,而县级单位少的才有几千元甚至几百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困村之间的贫富差别。其次,部分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积极性不高。多数帮扶单位能够想尽办法给帮扶的村筹措发展资金,这样做短期尤可,时间一长,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于自身力量较差的单位而言,往往会造成很大压力,甚至会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
4、帮扶对象存在依赖思想。
在干部帮扶过程中,仍然存在救济式扶贫:对贫困户给一些钱了事,从而造成帮扶对象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这样不但不利于被帮扶对象自力更生精神的培养,而且帮扶单位也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产生畏惧心理。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扶贫工作事关贫困群众,关系扶贫事业发展,涉及党和政府形象,各级领导要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责任心勇于承担和完成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参加扶贫的各单位应把扶贫帮困列人工作议事日程,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班子应关心和支持参加扶贫的同志,对工作中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
2、理顺关系、加强协调。
一是深化行业扶贫工作,正确处理好专项扶贫政策与其他行业支持的关系。充分享受交通、水利、卫生、教育等部门在行业出台的惠农政策,积极协调和争取各行各业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列入行业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向贫困村重点倾斜;二是积极与各级组织等部门联合,开展以适应新阶段扶贫工作需要为主题的定点扶贫工作,共同动员和组织各部门、单位到贫困村定点扶贫;三是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广泛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架起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营造扶贫济困社会氛围。
3、加大宣传、完善机制。
一是正确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作为政府主导扶贫的一种新式力量的补充,把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或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民有较深的感情,富裕后有回报农村愿望的民营企业家自愿加入到扶贫济困的行列。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号召新闻单位开展新闻扶贫,对扶贫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组织力量集中宣传报道;不定期组织开展关心扶贫、热爱扶贫模范人物评选活动,使更多的人关心扶贫、支持扶贫,提高全社会对扶贫的参与度。三是将帮扶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考核单位领导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考验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扶贫任务完成情况与领导的任命、干部的提拔相联系。同时,实行嘉奖政策,对业绩突出的单位、个人进行表扬,作为对弘扬扶贫济困社会风气和美德的褒奖。
4、高位推动、强化管理。
一是领导率先垂范,建立省级领导挂点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级领导挂点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县级领导挂点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工作格局,带动各级领导对扶贫开发的关注和重视:二是各参扶单位应有专门的人员分管扶贫,对参加扶贫人员要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予关怀。三是做好扶贫工作组的组建和调整工作。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选定参扶单位,个别确有困难的单位可以不予安排;同时,尽量多地安排省、市单位到重点村帮扶。四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对帮扶工作每半年进行一次督查,一年一考核,使帮扶工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为扶贫工作作贡献。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紧扣农民这一主体,充分调动受益群众积极性
贫困村底子薄,基础差,需要大量投入,但扶贫资金有限,怎么办?我办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方针,本着“群众投入为主、国家扶持为辅、资金以奖代补”的原则,切实把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扶贫开发的工作动力,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扶贫开发,把国家资金投入作为“引子”来拉动民间资金投入,激活贫困村村民的内在潜力,增强造血功能。为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将规划、项目的确定、申报的决策权交给农民,让他们参与扶贫项目实施、管理的全过程,让他们真正了解、掌握扶贫资金,从而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资金;二是实行谁积极性高优先扶持谁的原则,调动村民想做事的热情,争做事的激情。如:为解决青龙镇联合村150多户村民行路难问题,我办根据实际安排了9.8万元资金砼浇长0.42公里.宽3.2米,厚0.2米的水泥路,该村村民从长计益,充分利用好扶贫资金,自筹6.5万元砌堡坎、平整路基等,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宽了0.3米,使T程圆满解决;三是资金用在刀刃上,对于项目的一些附属建设,则要求项目单位必须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如:池江镇九水村2010年在安排8万元资金扶持时,我们要求这一资金只能用在主干道的浇注上,路基平整、道路两边的堡坎等要求他们自己解决,从而使长350米需投资8.5万元的道路能够全部畅通。
2、紧抓省、市、县直单位挂点扶贫重点村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部门优势
为珍惜省、市、县直单位挂点扶贫重点村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提高扶贫资金效益,我们坚持规划先行,将省、市单位资源有机融入到规划当中,做深、做实、做细项目资金规划,用规划规范和推动资金的整合工作。一是结合五年规划、年度计划,具体明确项目、资金及整合资金重点、资金安排方向等。如:叶墩村得知省消防总队挂点,在充分了解、掌握有关情况后,加强与省消防总队联系,认真落实帮扶的项目,争取他们的关心、支持。如:省消防总队在黄龙镇叶墩村挂点,投资65万元砼浇长3.5公里的荆沅坑道路,圆了该村四个村小组500多名村民的梦想。几年来,挂点单位累计向我县挂点村投入帮扶资金物资110多万元,新修道路10.58公里,桥梁4座,解决8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二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整合挂点单位资金,通过解决重点村饮水、交通、生活环境等设施,促进挂点村全面发展。五年来整合县级单位资金216万元,用于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3、紧抓涉农资金同类项,整合各行各业资金
为有效整合涉农资金,在编制项目计划、申报项目时,根据同类项原则,优先同农业开发办、交通、水利、发改委等部门协调衔接,确定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农业产业化等项目整合资金计划,取得部门投资建设承诺。如:内良乡白井村主干道全长7.8公里,要完成主干道的浇铸,需资金208.64万元,即使将该村五年的资金投入也无法完成。乡政府针对该村群众收入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单靠扶贫部门的力量难以解决发展瓶颈的实际,加强与扶贫和移民办、农业开发办、交通局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将3个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到该项目中,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集中投入、专款专用”的原则,整合资金,联合共建,“各炒各的菜,同拼一桌席”,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该村仅安排了21.48万元扶贫资金就协同完成了该项目建设。
4、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事业
一是通过组织开展领导干部“321'’接对帮扶贫困户、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企业带村帮户等一系列活动,整合党员干部、企业资金,有针对性的运用到带动贫困脱贫致富的项目当中去,促进扶贫事业上新台阶。五年来整合资金193.84万元。
二是利用广播、电视,积极宣扬社会人士为家乡的事业献爱心的好人好事。激发先富起了的人关心自己的家乡建设、筹资捐款。如:筷子厂老板王传喜捐赠1000元在左拔云山村做水陂用于灌溉粮田,西华山钨业有限公司捐赠5万元用于扶持浮江乡车里村兴建排灌站1座,解决3个村小组的农田灌溉问题。几年来社会各界人士投人532万元参与扶贫事业。
三是在做好普惠制政策扶贫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动员组织社会扶贫,整合社会扶贫资源与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探索特惠制扶贫办法,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帮扶模式,即:将省市挂点单位的扶贫资源“捆绑打包”,用于定点帮扶贫困户;充分发挥村级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通过发展产业,结对贫困户扶贫开发;通过民主推荐确定有脱贫意愿,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作为帮扶对象。县扶贫部门提供协调服务,使这“三位”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开展帮扶工作,投入21万元扶持71户贫困户发展养猪、鸭、鸡,种植脐橙、西瓜等短、平、快项目。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拓宽扶持面,2010年我们又广泛动员10家名优企业弘扬扶贫济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参与产业扶持到户“功德”工程去,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共筹集资金30.6万扶持102贫困户发展产业。
五年来,通过“一扣、两抓、三动员”,共整合各类资金1367.3万元,为我县扶贫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
1、行业资源没有有效整合。
近些年来,国家着眼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与和谐发展,强农惠农政策措施逐年加强,各行各业支持“三农”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这些“普惠性”政策理应成为贫困农村首享的重点,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很好地抓住机遇,积极协调和争取各行各业的支持,没有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资金的撬动作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扶贫效益,从而使行业扶贫没有充分显现。
2、社会参与面不广。
由于没有很好地引导、推动、宣传,社会各界人士对扶贫的认知程度不同,除广泛开展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外,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开 发的数量有限。如:大余现有民营企业717家,从事过扶贫济困、帮穷助弱的企业仅有36家,占企业总数的5%。
3、帮扶工作不平衡。
在帮扶工作,由于帮扶单位自身条件的不同或对扶贫帮困认识不同,帮扶工作力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据五年来的资料统计,省直、市单位投入的帮扶资金都有几十万元以上,而县级单位少的才有几千元甚至几百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困村之间的贫富差别。其次,部分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积极性不高。多数帮扶单位能够想尽办法给帮扶的村筹措发展资金,这样做短期尤可,时间一长,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对于自身力量较差的单位而言,往往会造成很大压力,甚至会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
4、帮扶对象存在依赖思想。
在干部帮扶过程中,仍然存在救济式扶贫:对贫困户给一些钱了事,从而造成帮扶对象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这样不但不利于被帮扶对象自力更生精神的培养,而且帮扶单位也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产生畏惧心理。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扶贫工作事关贫困群众,关系扶贫事业发展,涉及党和政府形象,各级领导要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责任心勇于承担和完成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参加扶贫的各单位应把扶贫帮困列人工作议事日程,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班子应关心和支持参加扶贫的同志,对工作中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
2、理顺关系、加强协调。
一是深化行业扶贫工作,正确处理好专项扶贫政策与其他行业支持的关系。充分享受交通、水利、卫生、教育等部门在行业出台的惠农政策,积极协调和争取各行各业将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列入行业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向贫困村重点倾斜;二是积极与各级组织等部门联合,开展以适应新阶段扶贫工作需要为主题的定点扶贫工作,共同动员和组织各部门、单位到贫困村定点扶贫;三是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广泛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架起党群之间、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营造扶贫济困社会氛围。
3、加大宣传、完善机制。
一是正确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作为政府主导扶贫的一种新式力量的补充,把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或在农村生活过,对农民有较深的感情,富裕后有回报农村愿望的民营企业家自愿加入到扶贫济困的行列。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号召新闻单位开展新闻扶贫,对扶贫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组织力量集中宣传报道;不定期组织开展关心扶贫、热爱扶贫模范人物评选活动,使更多的人关心扶贫、支持扶贫,提高全社会对扶贫的参与度。三是将帮扶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考核单位领导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考验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扶贫任务完成情况与领导的任命、干部的提拔相联系。同时,实行嘉奖政策,对业绩突出的单位、个人进行表扬,作为对弘扬扶贫济困社会风气和美德的褒奖。
4、高位推动、强化管理。
一是领导率先垂范,建立省级领导挂点扶贫开发重点县、市级领导挂点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县级领导挂点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工作格局,带动各级领导对扶贫开发的关注和重视:二是各参扶单位应有专门的人员分管扶贫,对参加扶贫人员要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予关怀。三是做好扶贫工作组的组建和调整工作。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选定参扶单位,个别确有困难的单位可以不予安排;同时,尽量多地安排省、市单位到重点村帮扶。四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对帮扶工作每半年进行一次督查,一年一考核,使帮扶工作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为扶贫工作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