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惠:油画民族化的精神成功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kun2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德惠先生足从天台山走出来的一位杰出画家,1924年出生于天台西乡溪头王村一个农民家庭,随后历尽战乱劫难。1949年9月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学习西画,师从刘开渠、宋秉恒、朱金楼、庄子曼等,不久应征入伍,度过几年军旅生涯后,重入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在潘天寿、吴蒂之、诸乐三、顾坤伯等名家指导下学习中国画。此后,他坎坷的一生便与绘画联系在一起。他一生清贫寂寞,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中,面对苦难,他安贫乐道,以曾经沧海的目光和平静的心态对待生活,以秃笔残墨忘情于丹青,默默地耕耘,形成了热烈奔放、大气磅礴的绘画风格,在画坛上独树一帜。
  
  坎坷的艺术人生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在这块土地上世世代代耕耘的农民,都认为自己弯曲着身子起早摸黑地耕作,是命中注定的事。既不值得夸耀,更不值得花费本来就紧缺的白纸和油墨。王德惠就是这样一位在艺术的土地上苦苦耕耘一辈子的老农。王德惠先生是从浙中天台山上走出来的一位杰出画家,1924年出生于天台西乡溪头王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丧母,为谋生计,他13岁便随父亲离乡背井,历尽人生磨难。1947年,从小就喜爱画画的王德惠来到杭州城站附近一家理发店做师傅,由于喜欢画画,买来了《芥子园画谱》有空便临摹,还在店堂的墙壁上乱涂。经友人介绍,王德惠拜当时上海美专毕业的画家陆荣阳先生为师,从此走上了画画之路。1949年杭州解放,陆荣阳先生到浙江省高级医士职业学校任教,得到陆先生的推荐王德惠在这所学校当校工,负责门卫和油印等工作。最初看到杭州国立艺专的招生广告时,王德惠并不符合报考要求,他连续去了三次,军管会的军代表同意了他的报名,在考试前得到几位高年级的学生专业上的辅导,王德惠以第四名的成绩被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录取了。
  王德惠入学一年后,鸭绿江边燃起了战火,抗美援朝打响了,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与其他同学一样,热血沸腾,没有更多地考虑自己的学业,而是一心想到报效祖国,便放弃西子湖畔的美丽景色,报名参加志愿军。但他没有被分配到朝鲜前线,而是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航空学校机械科学习。1952年毕业后,王德惠又在四川空军运输部队服役了6年,期司还获得了一次三等功。1955年复员回到杭州,他再次萌发报考杭州美术学院的念头,和其他同学一样参加了考试,被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录取了。1961年,从国画系毕业后,他坎坷的一生便与绘画不再分离。无论是在内蒙古的大漠草原,还是在雁荡山麓、瓯江之畔,他都没有停下过手中的画笔。王德惠一生清贫寂寞,但却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中,他始终以曾经沧海的目光和宁静致远的内心面对生活,以笔墨丹青寄托情杯,如老牛一般俯首艺海,默默耕耘,经年累月,春华秋实,不知老之将至。
  
  作品融汇中西 大气磅礴
  
  二十世纪初,中国画坛受到来自西方现代绘画思潮的冲击,以林风眠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先行者,将一种全新的美术教育模式导入中国,二战以后,由于受到苏联文艺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美术教育行走于比较单一的蹊径,艺术家在如何正确认识对待西方现代绘画形式上,显得更加无所适从,不少经历了这两大艺术浪潮冲击的画家,为了保险起见,固守在自己的壁垒里,乐不思蜀。王德惠同样经历着这样的历史背景,但他的绘画并不受中西绘画之间的截然分类的框架影响,除了材料的区别外,其创作理念十分自由。
  画家王德惠只读过不到三年的乡村小学,无论文化还是绘画最初由最传统、最草根的民间自学方式入门。王德惠在杭州国立艺专西画系的学习期间得到刘开渠、宋秉恒、朱金楼、庄子曼等老师的教导,开始严格的西方绘画基础训练方式。据他自己回忆,那是一种中西方绘画边界比较模糊的教育方式。尔后,再次于1956年考入时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中国画系,在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顾坤伯等名家指导下学习中国画。这样的学习经历,无疑对王德惠的绘画观念产生极大的影响。他的绘画彰显的是写意之中的色彩和油彩的光华。在他的作品中,
  方面可以感受到西方现代绘画所拥有的形式的夸张、变形,线条的单纯以及色彩的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其国画的笔墨又大气蓬勃,同样有西洋画的味道,造型上避免了西画里面具体的形对画面的约束,同时,在国画里面可以看到由于他对西方文化的热爱和吸收,使他避免了中国画传统中容易受束缚的框架和教条,使他的国画生发出一种别样的趣味。中国画、油画两体在他的作品里得到融合。
  浙江省油画协会首任会长王流秋先生认为:“画家王德惠融书法、国画、油彩于一体,是最具独特风貌和多方面成就的画家。他的不变根基是豪放的行书。中国画妙在落笔直率,不修饰、雕琢、强悍又具稚拙味,格调属‘纵放’一路,虽形迹偶有过于不及处,若以意象情趣观之,也顺理成章,更别具一格。看他的油画,少有画家能像他那样将油画引进书法用笔这种东方绘画风貌中,而且他的点、线、团、块全是鲜亮、和谐的色彩组构成。他在国画和油画上均能出其新意,十分难得。”评论家高照说:“德惠是我的师兄。正宗国画科班出身。然而,摇身一变,却画起了油画。是否算‘城里人向城外跑’?且跑得如此出色!这不能不说是画坛的罕事。不过,据说他早年亦习西画,涉足印象与表现主义。他的油画稚拙、明快、响亮、高雅。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可见东西方艺术虽各具风貌,而艺术的审美却是相通的。再则,画种之间虽各有特色,但其艺术的根本原理与规律又是一致的。倘若心悟,彼此作家即可随心运笔。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王德惠的油画正是。”早在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之初,林风眠先生就提出了“介绍西方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办学宗旨。王德惠算得上是实现这一宗旨的一位苦苦的探索者。
  
  晚年“变法”从水墨到油画
  
  1999年初春的法国之旅对已经75岁高龄的王德惠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收获,此前他的画作还是以水墨画为主,欧洲考察之后,王德惠开始了绘画生涯的晚年“变法”。应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的邀请,他到巴黎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艺术考察,那些日子里,王德惠几乎是每天去参观各种博物馆,如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等,甚至连巴黎附近的弄堂画廊他都上门拜访。王德惠说,在巴黎期间,巴黎国际艺术城为他办理了绿色通道的参观证,他带着面包,连续去了四天卢浮宫;为了到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国写生,晚上坐火车睡觉,白天参观写生……半年时间里他走了十个国家,对印象派的“光与色”、野兽派的“个性”、表现派的“主观激情”、立体派的“形体内在结构”、未来派的“物体运动感”、超现实主义的“想象”和潜意识的“梦幻”等艺术形式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感受非常深刻。就在那时,王德惠开始了汲取西方艺术语言和技法 的探索,创作了一批旅欧写生作品,并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了“王德惠旅欧写生油画展”。归国后,这批作品在中国美术学院展出,引起了学术界很大的关注。
  西方绘画中丰富的色彩运用是王德惠钟情之处,他曾说:“儿时就喜欢各种各样的颜色,蓝天白云,橙紫的晚霞、碧水青草……但说不出道道来。进了美院后,渐渐明白黑色中看出庄重和高贵,白色中看出圣洁和纯净,灰色中看出沉静和雅致。宇宙万物千变万化,深不可测,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由感觉发展而成的。所以色彩是感情的重要根据,如红橙黄称为暖色,绿紫青称为冷色。”因此,无论是在多伦多还是在欧洲考察期间,王德惠的绘画最大变化是使用冷暖颜色的转变:户外绘画对阳光所能射到之处用暖色,而阴影部分则用冷色。作品丰富的颜色和冷暖的强烈对比,表达了一个画家内心的激情,王德惠的一些芭蕾舞的题材非常精彩,其色彩甚至可以和音乐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感觉相媲美。他在画面舍弃了诸如严谨的造型这些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的元素,而以色彩表现内心的强烈感情。“意大利画家有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太阳就像女人,当女人亲你时,会在你脸上留下唇印;当太阳亲吻大地时,大地上留下她的唇印。’”王德惠这样描述他对色彩运用的心得。“艺术没有中西,而有今占”
  王德惠的绘画似乎还在向人们阐述一个真理:“艺术没有中西,而有今古”。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冷战的影响,中西方绘画进入相互孤立的状态。法国印象主义和德国表现主义对中国绘画,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绘画沿革来说,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当王德惠第一次看到莫奈的《睡莲》时,惊呆了。王德惠认为那就是一幅“水墨画”,他说:“莫奈仅运用油画颜色里的‘黑与白’,把夕阳余辉下的一池睡莲表达得淋漓尽致。那水淋淋的感觉,分明就是水与墨在宣纸上冲撞的感觉,太伟大了!”王德惠非常注重绘画的当场感觉,他推崇布丹对莫奈所说的话:“当场画下的任何东西,总有种以后在画室里所不能取得的力量、真实感和笔法生动性。”就绘画所表达的形式而言,王德惠偏重于主观和表达,可是我们沿着王德惠绘画所呈现的内容以及方式,就不难发现这是一条沿着先技巧的积累,再向着观念性发展的艺术途径。
  20世纪中国的绘画大师如林风眠、徐悲鸿、吴大羽、沙耆、吴作人、吴冠中,都是从油画再到中国画。他们都发现油画所表现本土化的力量不够,从而转入中国画的创作。但王德惠却是从国画创作进入油画。美评家曹工化深刻地意识到王德惠之所以能够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主要是基于二大动因:其一,在中国画的平台上,他已经看到表达的瓶颈;其二,他进入油画不是以所谓“使命感”的方式进入的,他是以“写意、自由”的姿态进入的,是一种个人精神上的需要,这种“精鹜八极”的姿态正是东方艺术的精神所在,甚至他个人认为油画民族化和他也没有关系。应该说,正在不知不觉的“无为”间,王德惠先生实践着“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重大课题。
  
  远离市场自由地画画
  
  王德惠一生生活坎坷,不很安定,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终身不悔,而且坚持为人低调,默默奉献,甘于清贫。2010年8月19日,由浙江省文化厅、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美术馆承办的“王德惠画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这样的大型画展并非“迟来”,也绝非画家“大器晚成”,其留守艺林、不汲名利的可贵精神,对当下浮躁的艺术圈是一种强烈的反照。
  “我一生走过的道路,就像我家乡村前的溪水,从山谷中涓涓之水滴,汇入大江大海。一路经过丘陵、荒野,碰碰撞撞的水流声,有凝思有跳跃,但总是不停地向前。在具体生活中,又像戏曲舞台上的一台戏,什么甜酸苦辣,喜怒哀乐,儿女情长,再现人生。”王德惠这一段自述,是他自己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冬去春来,窗外钱潮,阶前春汛,室内一瘦如老鹤之人,挥毫泼墨、调油弄彩,万物更新、春光乍泄,不免令人生人间天上之想。王德惠说:“我画画,就是为了寻找在画画时的那种自由和快乐。我的画要是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看上了,那是我的荣幸。我不走市场,不是我不需要钱,你想想,买材料、办画展、出画册等等,哪一样缺得了钱?可是对于一位年近九旬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时间比自由更为宝贵呢?”
其他文献
冼玉清先生所居琅玕馆,又名“碧琅玕馆”,《琅歼馆修史图》是1950年冼玉清先生请著名画家吴湖帆所绘的手卷。冼先生终身未婚,时人尊称“冼姑”,在此潜心著述,琅玕馆周边种有修竹几丛,“琅玕”之名亦由此而来。琅玕馆中修史的岁月是清寂的,然而冼姑艺文国中师友颇多,所以此卷题诗词者多达二十七家,均是当时名流、学者和诗人。1965年,冼姑逝世前,遗嘱将藏品分赠中山大学和她任职的广东省文史馆,此卷从此归入广东文
期刊
从前看八大山人,但觉页黄墨香间翻目瞪石的游鱼充满天真童趣,肥硕倔强的鳜鱼,体态似喝醉酒般不谙水性了,拙中含姿,淡中入妙,几泼光影,几块顽石,淡淡然的留白与几笔劲道的勾勒便沁出十足的禅意。而似蚯蚓一样灵动缠绕的字体,也全然一副孩童率真的表情,毫无正襟危坐的架子。更听说八大山人有这样的趣事,他给自己取号“个驴”,旁人问:“你是朱耷吧?”答曰:“不,我是个驴,我是个驴。”于是喜欢他的游心自在,解衣般礴。
期刊
《野战》,是潘天寿的一幅水墨绘竹作品,纵47厘米,横40厘米,以折枝法取竹数枝斜角构图,笔墨泼魂,甚得雄健意味。画家另有一幅同名作品收入《潘天寿书画集》下编第203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p98),构图与此相仿佛,只是右下角没有湖石小重,署款的位置也依画面的变化而由左侧改为右下角,笔墨简洁,气韵生动。《野战》比潘天寿其它作品更耐人咀嚼的是它的题目。什么是“野战”?从字面上看,“野战”是一个军事
期刊
“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才开始创作的,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传,但我知道,现在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半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整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20lO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深情讲述了一幅名画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两岸媒体一时聚焦,社会各界广泛关
期刊
劳伦佐欲打造新的时尚理财中心    随着亚洲经济以及其他各领域的飞速成长,亚洲文化也成为新的世界潮流,有了所谓的巨大变化。全球文化的焦点也正在向亚洲漂移,这也是在全球政治、经济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亚洲开始逐渐意识到要有它自己的艺术品牌和艺术观。如果其他地区的人想了解亚洲当代艺术,他应该到亚洲来,而不是只有几个亚洲的画廊作为代表去他们那儿做展览,从文化角度来讲,展会总监劳伦佐·儒道夫也说“很多有识
期刊
“谁”这个问题可以出于很多不同的背景来回答:美国杂志Fortune可能会告诉你,石油怪杰让·保罗·盖蒂(Jean·Paul Getty)是上个世纪最富有的人之一——在1957年Fortune杂志评选他为最富有的美国人,而在他去世之时,身家已过三十亿美元;如果是一个艺术爱好者,那么他可能会告诉你,加州的让。保罗,盖蒂博物馆是著名的艺术普及教育中心和博物馆。当来访者为这么宏大的博物馆不收取一分的入场费
期刊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这几年,新鲜,刺激,这个年轻却被资本偏爱亲吻过的市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经历兴起、发展、高峰和低潮的过山车式发展。  时光回溯,2004年10月的香港苏富比起拍首场“中国当代艺术专拍”,由此揭开中国当代艺术品全方位正式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的序幕,鉴于对这场拍卖影响度和辐射力的预判,《收藏·拍卖》成为第一个制作专题关注此事件的内地媒体。6年前,我们关注“中国的社会经济改革为当代艺术的发
期刊
望着射进堂屋上方的一抹夕阳,老先生自言自语地嘟囔着:“又一个孩子进了洋学堂。”是啊,来这里读书的孩子是越来越少了,明年会怎样呢?恍惚中看到一群孩子在天井里嬉闹着,如今这里多么冷清啊,留着山羊胡子的私塾先生感到自己老了,不再是那个手握戒尺,神情肃穆的青年儒生了。古老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  洋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带来了中国人的屈辱,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现代文明。我
期刊
大师写的多种经书而外,还有小楷抄录的格言《灵峰宗论》中的警训。查《三国志·崔琰传》云:“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经之明义。”格言,即指导人们思想言行的至理名言。蕅益为弘公最钦仰的明代高僧,摘抄的开示,都经过书家的深思与实践,有所体会,反复精选,才录示后学的。小楷写得持重,爽利秀逸。点画起讫和大字一样考究,又是地道的小楷章法。显示心如澄海,虔敬坦诚,落花
期刊
2005至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跌宕起伏,短短5年时间内经历了发端、顶峰、泡沫挤兑以及恢复这几个重要节点。本刊挑选几位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上各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其中既有被称为艺术市场“指标股”的中国当代艺术“F4”成员张晓刚和岳敏君,也有近年在市场上热度高温不退的当代艺术家曾梵志和刘野,以及属于或接近70后的一批在当代艺术市场上引人瞩目的艺术家毛焰和尹朝阳。图表为读者呈现这些各具代表性的艺术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