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上的树

来源 :当代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805565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长在楼顶上,不是植根于楼板就是植根于墙体,这是真的。这楼顶上长树,如果不是亲眼看见,我也许不相信。小的时候,我家住在辽西的一个山屯里。那里的二十几户人家,几乎家家住草房。房檐是一把一把的荆条码成的,房顶是一锹一锹的泥土踩成的。夏天连雨的时候,家家要使石磙子压房,边压边薅房顶上长出来的草。草房长草,似乎很寻常,因为房顶有土,但所有的房顶上都不长树。可在城市里,没土的楼顶却长着树,而且还不是一棵。
  这座城市里一条名叫“中央大街”的繁华地段,与几幢十几层、二十几层高楼形成鲜明反差的一幢四层小楼的楼顶,就生长着不是三棵就是四棵小树,棵棵都是一人高的样子。树虽然不是很高,可树龄肯定不小了。凭它们的树龄资格,满可以叫它们叔叔。在这个城市里熙熙攘攘行走着的人们,几乎都说不清那几棵树是啥时候长出来的,潜意识中,好像它们是和那幢楼房一起诞生的。
  我就工作、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我的办公室在我们单位办公楼的五层,站在窗前,就能望见小楼像个大花盆似的托着树们的画面。那画面,长久定格在我办公室的窗子上,一日接一日地重复着,要不是有春夏秋冬的轮回,就不会看出那幅画有啥变化来。我常常伫立在窗前,品读着那实在让人难以读懂的情境,好奇的眼神总是不愿移开。那楼顶,光秃秃的。我琢磨着,那上面本是严实无缝的,可几棵树却偏偏植根在那里。我端详着,那几棵树不是一个品种,一棵像是杨树,一棵像是柳树,剩下的看不清到底是一棵还是两棵,成墩长着,像是榆树。这是从它们的树冠形状猜定的。
  到底是不是杨树,是不是柳树,是不是榆树,我曾不止一次地想走出办公楼,走过较为宽阔的广场和马路,悄悄地爬到那幢小楼的楼顶,去看个究竟,也去看看那几棵树是长在楼板上,还是长在墙体中。城市时光的肌体,轰鸣着车流的动脉,也涌动着人流的静脉,楼顶上那几棵树能算得上城市肌肤表皮零散的汗毛吗?我想爬到楼顶上,去抚摸一下汗毛的滑润。可我,总是无聊地空想着,始终没有置身于楼顶树们的世界。
  在办公室的窗前,我凝视着楼树的意境,总有疑问袭来。那树,为啥偏偏要生长在楼顶上,而且又偏偏生长在那幢四层小楼的楼顶上?是谁把树的种子撒在了那里,还是谁把树的小苗栽在了那里?栽树的猜断肯定是不成立的,那楼顶上没有土层的厚软,聪明的人不会傻乎乎地把树苗栽到那地方。栽树容易活树难,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常常慨叹“年年栽树不见绿”,一些地方掰手算账,栽下的树苗如果都活了,连炕头、锅台上都要长树了。往往在人们掰手算账时,我那复活了的童心就在想,锅台上真的要长树,最好长槐树。槐花盛开的时节,把香甜的花儿直接撸到锅里,让母亲给我们下一顿槐花苞米面的疙瘩汤,解解盼鲜的馋。
  锅台上没长树,楼顶上却长树了。我断定,这绝不是人工造林的功劳。那树,一定是树籽儿生出来的。树籽儿是从哪来的,是咋落到房顶上的?脑子里形成了似乎很有道理的答案:不是风刮来的,就是鸟衔来的,要不就是建楼用的砂石里带来的。我感觉,风真是越来越厉害了,其功夫不仅仅只停留在飞沙走戈壁,已经修炼到了狂沙吞城市的火候了。这样的功力,捎带些树籽儿啥的,小菜一碟。我也感觉,生存着的鸟也都脱胎换骨般进化了。单说花喜鹊,筑窝大多不再选择树上,而是跑到高压线杆和通讯塔架上去了。也许,在花喜鹊的眼里,这楼顶,就是树籽儿们的线杆和塔架,树籽儿们就被花喜鹊欢喜地放在了楼顶上。我寻思,说不准,真的是在建楼时,带着树籽儿的砂石没被人拌进太多的水泥,树籽儿没被凝固住萌发的生命力,那楼顶,那墙体,必然释放着泥土的气息,树籽儿就是闻着泥土的气息苏醒了。不管那些树籽儿是咋来的,终究修成了正果,变成了绿色的生命。
  这些树本与我无关,我走我的岁岁人生路,它们扩充着它们的年年轮回。可它们生长着的楼顶恰恰正对着我的办公室,与我同处于相同的楼层,它们站成的风景,已经定格在我办公室的窗子上,定格在我眼睛的窗子上,甚至定格在我思想的窗子上。每一天,只要走进办公室,我都不自主地望望窗子,望望窗子上定格的楼树情境,时间或长或短。我隐隐约约听见它们在骄阳下唱歌,朦朦胧胧地赏读它们在风雨中跳舞。长期无雨时,我的心中就会萌生一种说不出的苦。我的母亲说过,人的一生,能够说出去、讲出去的苦不是苦,把内心憋屈的东西抖落出去,找个地方大哭一场,发泄了,就没有苦了。说不出去的憋屈、没法说出去的憋屈,才是真的苦。
  数以十计的日子无雨,就出现了人们所说的“天旱”。天旱了,地上生长的生灵包括人在内,就都要打蔫。我的雙目钉在楼树的画面上,思想压抑着、憋闷着。干燥的城市,干燥的空气,干燥的楼房,那几棵树,一定干渴得嗓子里冒了烟,或者是呼吸的微唇已经干裂。我琢磨,在那个缺水分缺营养的楼顶上,那几棵树,不用体检,就知道它们一定缺钙,缺铁,甚至贫血。在街巷中川流着的人们,都在争抢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时空,极少有人抬眼看一看楼顶上生长着的树,就是身边的树,人们甚至都不在意它们的存在。
  我单位的办公楼与对面的那幢四层小楼间,曾用看桃树(京桃树)把城市里最热闹的大街隔成左右行道,树荫掩人影,花香伴人行。那年,我们的城市搞老城改造时,正值盛夏,几十棵看桃树就是在行走着的市民的眼皮底下,被挖掘机抠下来,锯成了建筑垃圾运出了城市,施工者说工期太紧,没有给看桃树们移植再生的时间。失去了绿色生命的新大街建成后,人们很快忘记了那些绿荫婆娑的树。看桃树被肢解的地方,就在那幢小楼的脚下,小楼上的几棵树看得真真切切,不知它们当时是啥心境,是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安全的生长之地,还是流泪地上的同仁们?
  我的苦,就在于我断定楼顶上的树集体患上了包括缺钙、缺铁、贫血在内的营养不良症。不是营养不良症,它们怎么也不会年年都那样大。我的苦,真是无法向人诉说。实在要说,就得建议人们给那几棵树施加些复合肥式的营养液,让树长大。可是,树长大了,楼体就托不住它们,楼和树就都保不住了,这建议,非得让人说我是疯子。要不就建议人们拆楼把那几棵树移栽到有土的地方。拆楼移树,肯定得不偿失,更会被人说成是疯子。不说,树会好好地生长在那里,说出去,那树们也许会被杀戮掉,我真的没了主意。
  可是,在城市里匆匆行走着的人们,有几个能看到那几棵树在楼顶站成的风景呢?风景让人看到了才是美丽的,没人看到,再火红的朝霞和晚霞也无法称为风景。那些树,不管自身缺啥,总是同守着那片风景,同守着那片特殊的绿色,同守着让人看不见的生长,给争抢时空的人们以目光的慰藉。其实,那几棵树何曾不想长大呢?那几棵树的苦,一定胜过我的苦。
  (郭宏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读者》《散文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散文百家》等刊物发表作品500多万字。出版散文集《山屯物事》《山屯情愫》和《山屯光阴》三部曲等。)
  编辑:刘亚荣
其他文献
从更乐镇政府出发,经更乐,过天铁,绕九峰,以现代化的速度,一步步向心仪已久的大洼村靠近。穿过并不太长的张家庄隧道,就像穿越时空隧道,进入了一个原生态的世界。  一  隔着车窗就望见,天明显小了,蓝了;路明显陡了,窄了;灰尘少了,石头多了。与山那边相比,这里更像是山里了。我毫无理由地认为,当年陶公进入桃花源,跟我这时的感觉肯定有相似之处。  还没进村,就远远望见一座巨型的孔子雕塑矗立在山头;“莲花谷
期刊
在我的家乡有一座名叫“窦氏青山”的土山,土山下面埋葬的就是汉武帝时期太皇太后窦漪房的父亲窦青。历史上这一带水源丰沛,多为沼泽洼地,窦青钓鱼为生,不慎落水溺死,后被文帝追封为安成侯。景帝即位,窦漪房被封为太后。为纪念父亲,遂在其溺水之地堆土为山,建起一座高30余丈,周长1000余步的大冢。其后各个朝代相继在“窦氏青山”南坡山腰的平台上建起了龙王庙、仙姑庙等五六座庙宇,庙宇周围遍植松柏槐榆等乔木,到近
期刊
横条图和网络图是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计划管理常用的两种方法,对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和控制有重要意义.但是,两者在表示工程的“形象”方面存在明量不足.为了更直观形
终究是一代英雄,军事与战略家、革命家、政治家,当然更是符合中国道统的人生典范。去仪陇的车上,我就这样想。在近代,特别是诸多战神战将之间,朱德可能是最近乎完美的。一个人能够在激荡的社会现实中懂得顺势而为、适可而止、团结合作、宽怀为本、独善其身,就是一种美德。  从1992年到现在,我一直是一名军人。任何人事和团体都是有传承的。尽管过去了很多年,但对于军队的缔造先驱,我始终能够想起来,并且脑海里迅速出
期刊
受伤的蜥蜴  蜥蜴——这是《辞海》中一种动物的名字。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物种的总称。在动物学上属于爬行纲,是有鳞目的一个亚目。从习性上说,蜥蜴多生活在平原、山地、树上、水中,以昆虫、蜘蛛、蠕虫等为食;从生态上说它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从科属上说又分为蛇蜥、草蜥、巨蜥、蛤蚧、壁虎等。在我最喜欢的一档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我知道了在南美洲等处还有更稀奇的“鬣蜥”和“蚓蜥”等,“鬣蜥”长得头角峥嵘,像
期刊
血栓性疾病日益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现有的抗栓或溶栓药物种类繁多,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药物普遍存在半衰期短、纤维蛋白亲和力差或出血风险大等缺陷
在新文里省文联宿舍,保柱老师已居住多年。八年前,由学会组织编辑的《河北散文家作品选》,他入编第二卷。图书出版后,我与同事前往他家中送书,第一次参观了他那装饰简约而又散发着文化书香的居室。如今,斯人驾鹤远去,一片沉重笼罩在四月的春风里。  与保柱老师相识,是在2001年秋季的井陉散文、诗词笔会。那次笔会,是省散文学会的工作恢复后与省诗词协会联办的第一次活动,我作为秘书长是会务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当时,
期刊
淡蓝色的窗帘被拉上了。之前透过窗口所能看到的修了半截便停工了的高层住宅群(它们与灰沉沉的天同色,拦截着我更远的视线),街道上匆匆而过的行人车辆,蒙在雨雾中油腻腻的自行车棚顶,在灰天灰地中刚返青不久即开出艳丽花朵的绿,包括这扇窗户外墙上网格状的护栏,以及停靠在窗沿上的一只深棕色的软垒球(它曾经属于某个调皮的小子)都被挡在了窗帘之外,当然,还有光线。  室内立刻暗了下来。在窗帘的闭合形成的一小片阴影里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爬墙头  少时,在乡下,村子里随处可见土屋、土墙。土墙很低矮,矮得伙伴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爬上去。我有些笨,总得踩着打墙时箍椽留下的边棱或者顺着比较宽的墙缝往上爬。快到墙头时,还得二毛在上面使劲又拽又拉,要不然,准会出溜几下,又滑下去了。相比之下,巧儿平时猴儿惯了,胆子大,爬墙时,身子轻得像燕子一样。她先上去了,坐在墙头上,看我憋足了劲,吭哧吭哧,挣得满脸通红,嘴里不停喊,快,快,快,腿上使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