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专家大发感慨:现在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课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美,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老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着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中去。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我体会到阅读教学应着力于两个转化。一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透过形象感悟到背后隐含的思想、精神、品质,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材料,从而促进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讲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我用心地感受着,用心地朗读着,我的泪水一次又一次地被我默默地擦去。我要通过教学,带着我的学生也同我一样走进文章当中去,我要让他们理解、懂得爱的奉献的真正含义。
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的教学设计出来了。有几处在上完课后,自己感觉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上第一节课时,我首先问学生:“你认为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学生各抒己见:钻石、母爱、宇宙、某种精神、品质……我说:“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有许多可以永恒的东西,但要看你会不会利用好它,让它永恒。”看着学生疑惑不解的表情,我继续说:“我来念一篇文章,你们听后一定会有所启发。”教室里静了下来,我轻轻地念了起来,文章写的是一个心脏四次被捐赠,分别为四个濒临死亡的人带来健康,并为他们及其家庭带来幸福快乐的感人故事。读完后,我又告诉学生有关一些国家的捐赠制度,如美国司机在考取驾照后拿到驾证的同时会收到一张器官捐赠意见书:你是否同意在自己去世后捐赠身上的某些器官?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也早有了专门的器官捐赠机构,每年有大量的人签署了器官捐赠意见书。我们当地目前由于医疗设备还不具备此类条件,因此还没有这种机构,但有很多热心人有捐赠器官的心愿。介绍完这些,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永生的眼睛”这个课题,“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怎样让自己的眼睛得到永生。”由于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很快融入到课文中,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也容易多了。课前铺垫至关重要,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我意识到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要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我觉得教学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时比较成功,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可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读一读,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这样,自我感觉理解课文的层次清楚,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了体会。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导入的设计:用几句经过改编的散文诗作导入。“我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我的眼中。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升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此时我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对盲人的同情之心,感受到语言的巨大力量,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人与人之间需要关爱。我们班的学生平时注重对语言表达的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方法。
四、课外资料的补充:第二课时补充课外资料《天使留下眼睛飞走了》,让学生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一段心灵感悟,也可以是一首小诗。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能使读写结合,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特点。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一堂课下来,虽说是情感味很浓,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的很多,但有时分析比较碎,涉及的内容感受过多,生成的内容多,需要老师引导的灵活性和激情。在老师那浓浓的爱意引导下,在课文中那感人的字里行间,学生明白了很多,那凝重的课堂氛围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入情入境。特别是第7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读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感动了其他人。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我体会到阅读教学应着力于两个转化。一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透过形象感悟到背后隐含的思想、精神、品质,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材料,从而促进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地生活,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别人延续生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讲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于是我用心地感受着,用心地朗读着,我的泪水一次又一次地被我默默地擦去。我要通过教学,带着我的学生也同我一样走进文章当中去,我要让他们理解、懂得爱的奉献的真正含义。
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我的教学设计出来了。有几处在上完课后,自己感觉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上第一节课时,我首先问学生:“你认为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学生各抒己见:钻石、母爱、宇宙、某种精神、品质……我说:“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有许多可以永恒的东西,但要看你会不会利用好它,让它永恒。”看着学生疑惑不解的表情,我继续说:“我来念一篇文章,你们听后一定会有所启发。”教室里静了下来,我轻轻地念了起来,文章写的是一个心脏四次被捐赠,分别为四个濒临死亡的人带来健康,并为他们及其家庭带来幸福快乐的感人故事。读完后,我又告诉学生有关一些国家的捐赠制度,如美国司机在考取驾照后拿到驾证的同时会收到一张器官捐赠意见书:你是否同意在自己去世后捐赠身上的某些器官?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也早有了专门的器官捐赠机构,每年有大量的人签署了器官捐赠意见书。我们当地目前由于医疗设备还不具备此类条件,因此还没有这种机构,但有很多热心人有捐赠器官的心愿。介绍完这些,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永生的眼睛”这个课题,“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怎样让自己的眼睛得到永生。”由于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能很快融入到课文中,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也容易多了。课前铺垫至关重要,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二、我意识到在具体执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离开语言环境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要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其中,我觉得教学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时比较成功,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可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读一读,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这样,自我感觉理解课文的层次清楚,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从全文的前后照应中理解人物崇高的精神,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了体会。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导入的设计:用几句经过改编的散文诗作导入。“我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我的眼中。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升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此时我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这样不仅能激起学生对盲人的同情之心,感受到语言的巨大力量,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人与人之间需要关爱。我们班的学生平时注重对语言表达的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方法。
四、课外资料的补充:第二课时补充课外资料《天使留下眼睛飞走了》,让学生把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可以是一段心灵感悟,也可以是一首小诗。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能使读写结合,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特点。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一堂课下来,虽说是情感味很浓,我有一种感觉就是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的很多,但有时分析比较碎,涉及的内容感受过多,生成的内容多,需要老师引导的灵活性和激情。在老师那浓浓的爱意引导下,在课文中那感人的字里行间,学生明白了很多,那凝重的课堂氛围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入情入境。特别是第7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读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也感动了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