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故事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H3952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回过头来,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红色的双唇微微张开,脸上的表情不悲、不喜、不怒、不惧,但很丰富。这是什么样的表情呢?人们看到17世纪荷蘭画家维米尔所画的这幅肖像,总会被它深深吸引,却又百思不得其解。它让人联想到《蒙娜丽莎》。两幅画都令人难解,只不过蒙娜丽莎的表情深藏不露,甚至有点诡异;戴珍珠耳环的女孩则是鲜活灵动,但又矛盾纠结。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油画/1665年

  当19岁的女孩特蕾西·雪佛兰第一次看到这幅画时,就立即买了一件复制品。她走到哪里,这幅画就陪她到哪里。她把画挂在墙上,反复观看,揣摩女孩脸上的表情是什么意思。16年后的一天,她躺在床上看画,又一次被女孩深深吸引。她突然起了一个念头:画家是怎么让女孩产生那样的表情的?
  带着这个问题,特蕾西开始调查研究。女孩是谁?没人知道。画家是怎么样的人?他有家庭,和妻子生了11个小孩。除此之外,人们对他所知甚少。正好,特蕾西是作家,她要想象、构思属于她自己的故事。
  作家把女孩安排到画家家里。有人猜想女孩是画家12岁的女儿。这不可能!根据那个时代的画风,如果一名女性的嘴唇张开,代表她在向男人袒露愿望。所以她那一脸暧昧的表情,不可能是女儿看父亲时的表情。那她是什么人呢?就让她做个年轻可爱的女仆吧。
  作家还把女孩安排到画室里。画家有11个儿女,这是多么喧闹的家啊!他需要一个清静的地方,不许家人进入画室;而仆人可以进去收拾打扫,女孩就这样进入画室了。


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剧照

  作家还给女孩赋予艺术细胞。艺术细胞从哪里来呢?她的父亲必须是画家,只是因为父亲失明了,她不得不出来当仆人。她是来自艺术家庭的女孩,和画家有共同的语言。画家让女孩戴着太太的珍珠耳环充当模特。画一幅画要用好多时日,他们有很多时间独处,日久生情,他们之间有了情意。
  画家家里来了一个有钱有势的赞助人,他看上了女孩;邻居中有个小伙子,他爱上了女孩;画家的太太看出了苗头,她容不得女孩。有了这些发挥,一部小说形成了。后来有人又根据这部小说拍摄了电影,剧名和画作的标题一样,叫《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作家很得意地上台讲述创作的经过。台下的听众有赞叹的,也有批评的。有人的言辞很激烈:“如果你不知道其中的故事,不要捏造。这样做很不敬。将意义强加给画,这不是创作,是有意欺骗。”还有人说:“如果艺术可以被理解、被解释,它就不是艺术了。艺术之美就在于它对不同的人施加不同的影响。”
  看来,这些批评者是画家维米尔的铁杆粉丝,容不得一点儿对其画作的亵渎。其实特蕾西也是这般,做画家的粉丝整整16年。不过她不仅是狂热的粉丝,还是作家,而作家和画家一样,都是艺术的创造者。她所想象的故事已经不是画,而是另一种艺术了。用她的话来说,世界有点儿纷乱,故事能给它带来秩序和意义。所以,她要讲故事。
  (繁星若尘摘自《北京晚报》2018年1月20日)
其他文献
沉闷、多雨的春天,盡管并不太冷,阵阵寒意却袭上心头。春雨连绵无尽,我的心情逐渐陷入黯淡,开始被天气支配。静物(日)小仓游龟  又是一个雨天。我做完零活儿,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温暖的房子。忽然,一阵清脆、嘹亮的声音穿透淅淅沥沥的雨声飘进我的耳朵。我从后门跑进屋中躲雨,然后,转身向纱门外张望,试图寻找声音的来源。当我静听的时候,那清亮的声音再度响起。我的眼睛聚焦于不远处的丁香丛。时值丁香花盛开,在大团氤氲
期刊
从难处的世界中拔除难处的烦恼,并把可喜的世界即景地写出,便是诗,是画。或者是音乐,是雕刻。详言之,不写也可以。只要能够即景地观看,这时候就会生出诗来,涌出歌来。诗思虽不落纸,而璆锵之音起于胸中;丹青虽不向画架涂抹,而五彩绚烂自映心目。只要能够如此观看自身所处的世间,而把俗界明朗地收入灵台方寸的镜头里,也就足够了。是故无声之诗人虽无一句,无色之画家虽无尺绢,但在能如此观看人生的一点上,在如此解脱烦恼
期刊
在杨絮曼舞的初夏时节,“《读者》光明行动”专家医疗队来到鲁西南腹地的济宁市汶上县、金乡县等6个县区展开了为期8天的弱视儿童筛查。义诊2607人,确诊130人患有弱视。  在汶上县次丘镇筛查现场,一个虎头虎脑、戴着蓝色遮光眼罩的小男孩十分显眼。这个孩子名叫小博,今年快8岁了。与很多弱视孩子较为内向、不善言辞的性格不同,小博活泼开朗、口齿伶俐。他操着一口浓重的方言告诉医生,自己有一只眼睛不好,露在外面
期刊
1914年11月9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小女孩出生了。女孩被取名为海德维希·爱娃·玛丽娅·基斯勒,也就是后来的海蒂·拉玛。    1931年,17岁的拉玛放弃了自己就读的通信专业,跟随当时奥地利著名的戏剧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去德国柏林学习表演。1933年,拉玛主演的《神魂颠倒》在捷克斯洛伐克首映。因为拉玛在里面全裸出镜——这是电影史上第一次有女演员全裸出镜,所以这部电影在很多国家被禁播,也并未给
期刊
郑公未遇时,每裂眦扼腕作恨声曰:“若有际遇,当尽逐阿谀谄佞之徒!”未几,春闱首捷,出知河阳。初入廨,见堂匾高悬,书“琪树甘棠”,又有联曰:“谋略无双士,文章第一家。”均新椠者。公愠,责从吏曰:“何得有此!”吏曰:“百姓闻公将至,群议作此,亦盛德远播故也。”公愠稍息,曰:“盛名之下,恐其实难副耳。”  公询地方情形,吏言一逼嫁夺产事甚详。公识之。越明日,果有嫠妇告叔逼嫁夺产者。公以稔知其事,明断之。
期刊
上海松江区Hana咖啡馆进门左手边,有几个大纸箱,里面用透明塑封袋包好的,是一束束黑色的头发。它们的长度大多超过30厘米,来自中国的各個角落。  过去3年多,有7756名蓄发者,他们一点点等待头发变长,然后剪下,无偿寄给一个名叫“青丝行动”的学生公益组织。  他们的头发,从家里漂流到这个小小的咖啡馆,经由一群大学生的手,寄往假发工厂,经过筛选、制作和等待,在癌症病人的头上得到重生。被送到这里之前,
期刊
我觉得许多人在吃喝方面都忽略了一桩十分重要的事情,即大家只注意研究美酒佳肴,却忽略了吃喝时的境界,或称为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此种“虚词”不在酒菜之列,菜单上当然是找不到的,可是对一个有文化的食客来讲,虚的却往往影响着实的,甚至决定着对某种食品久远、美好的记忆。  20世纪50年代,我在江南一个小镇上采访,时近午后,饭馆都已封炉打烊。忽逢一家小饭馆,说是饭也没有了,菜也卖光了,只有一条鳜鱼养
期刊
早年间,京剧《法门寺》火过一阵子。剧中一個小角色贾桂,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片言成名,贾桂顿时成为标准的奴才标签。《法门寺》是一部难得的喜剧,对白妙趣横生,仿佛侯宝林的相声。贾桂固然是个小丑,论艺术形象上的趣味,倒是跟《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和《堂吉诃德》里的桑丘·潘沙有几分相似。然而这也罢了,我更感兴趣的是戏中主角——大太监刘瑾。    刘瑾陪太后去法门寺进香,遇到民女宋巧姣拦路告状,要诉说一桩冤
期刊
真正的自由是在无所依傍之时,发现无路而处处是路。    路,交错纵横于人世,像川流罗织在大地上。每一条似乎各自源起而不相涉,却无不归心于海。  有的发源丰沛,一路汇成怒江,拍岸拔树,卷起乱石,以不可抵挡的气势冲入海的殿堂。  有的生来瘦骨,沿路推敲岩石之出处,提防过多汲水的木桶,又不免误入沟渠,困在方寸田地,让饥渴的根须吮吸。侥幸残喘而终于抵达入海口,却缺乏一场天外的沛雨帮助它推移,遂逐渐萎弱,成
期刊
相愛的孩子  靠着黑夜的门  拥抱  过路人指指点点  然而相爱的孩子  他们在那儿可不管谁  只有他们的影子  在夜里颤动  惹得过路人恼怒  他们的恼怒 不屑  讥笑 嫉妒  然而相爱的孩子  他们在那儿可不管谁  他们沉浸在  初恋那迷人的明净里  轻柔的幻想  飘出了黑夜  飘到了天上  (梁衍军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法国九人诗选》一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