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身是眼中人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wei58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铜仙人辞汉歌》出自语文版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全诗如下:
  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杜牧曾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他读李贺诗歌的印象:“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杜牧《〈李贺集〉序》)对于一位天才诗人的作品来说,用这种不即不离的方式予以评论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在这篇序言中,杜牧特别提到《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求取情状,离绝远去笔墨畦径间”,不难想见,此诗在一开始就是李贺的名作了。
  《金铜仙人辞汉歌》全诗共十二句,四句一换韵,与许多古体诗一样,本诗的换韵也伴随着换意,诗意因之可分为三节,每四句一节。第一节所写的中心为“汉”,定下全诗悲伤的基调。首句中的“茂陵”与“刘郎”实指一人,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茂陵”是汉武帝刘彻陵寝之名,而“刘郎”则是一个有“生机”的称呼,这两个同义词的复叠,恰好点出了刘彻的一生:即便他身为帝王,即便他梦想长生,却终究逃不出生与死这人类固有、仅有的两种生命状态。诗人冠“茂陵”于首,并紧接以“刘郎”,就在字面上形成了生与死的迅速转换。随后出现的“秋风客”更是强化了这一点,它既与刘彻曾写作《秋风辞》的事实有关,同时也是作者在感慨刘彻匆忙短暂的一生,正如秋风中的过客。而联系到刘彻曾以求仙长生闻名,则此句在感慨之外,又有了点反讽的意味。第二句“夜闻”的主语,如前人已指出的是金铜仙人,作者对此没有直接说明,因为此句的重点仍在汉武帝,“刘郎”已经变成了“茂陵”,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其精魂仍时时出没故地。他留恋着那个美好的时代,因此求仙方道,希冀长生不老。然而,事实却正像李商隐所说的:“刘郎旧香炷,立见茂陵树。”(李商隐《海上谣》)他还是死了,这个“过客”的一举一动,都被金铜仙人看在眼里。刘彻赋予他以形体,但他却无法实现刘彻长生的梦想。曾经的主人已经“晓无迹”,曾经守卫的宫殿也已倾颓。“画栏桂殿”与“三十六宫”是缔造盛世的汉武大帝的杰作,是一个伟大帝国的象征,但它们的结局却是如此凄凉。一个帝王无法抗拒死亡,看似比他更坚固的帝国也无法抗拒历史,那默默注视这一切的金铜仙人能独善其身吗?
  在前四句中,诗题中的主角“金铜仙人”尚未正面出现,但他见证了汉武帝的生与死,见证了汉帝国的兴与亡。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是金铜铸就的不死之身,因为他是“仙人”,貌似比一个君王甚至一个帝国更为坚强。他像一个卫兵,守护汉宫数百年,他像一个仆人,等待主人归来数百年,而这些却是徒劳的,现在,他自己的悲剧命运也开始了。诗的第二节,即中间四句,正面叙述金铜仙人被拆迁之事。他所面临的世界已不复当初,“酸风”是眼中之感,“汉月”是眼中所见,而以“魏官”与“汉月”对照,可见金铜仙人不管朝代更迭,其眷恋故国之心始终未变,面对如此的人世沧桑,他不得不流下眼泪。“清泪如铅水”的比喻保留了李贺诗歌一贯的离奇特点,不过,就本诗意脉而言,前文“东关酸风”已作了铺垫,在眼睛酸涩的“生理”反应和“忆君”“心理”的双重作用下,他自然会流下眼泪,既是铜人,那眼泪也应与金属有关。此处的描写已完全把金铜仙人“拟人化”,而一旦有了人类的情感,他就不再是“仙人”,转而变成了某一个体生命,于是,他的命运也将发生变化。
  第三节以“衰兰送客”始,这是诗中出现的第二个“客”。第一个“客”是刘彻,他短暂的生命历程在自然面前就是过客,第二个“客”是铜人,紧接中间四句而来。既然铜人有情,就要承担有情所带来的后果,既已具有人之情感,则不免“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的命运。“天若有情天亦老”是诗中流传最广的一句,作者在其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所有有情之物都难得永恒。“携盘”二句以一个极度悲凉的画面结束全诗,随着渭河水声渐渐远去的,是铜人以及他的记忆。值得留意的是,这一切又都发生在月色之下,此时的月已不是“汉月”,它冷漠无言,没有了铜人眼中的主观色彩,就像是上天的眼睛,正注视着铜人的离去。
  《李贺集》中常有这类思考时间、历史的作品。余光中先生说李贺患上了“超历史的时间过敏症”,“不但为今人担忧,为古人担忧,且为宇宙与神担忧”[1],这显然是因为诗人的心灵过于敏感。相关诗作如《古悠悠行》:
  白景归西山,碧华上迢迢。今古何处尽,千岁随风飘。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空光远流浪,铜柱从年消。
  白景、西山是亘古不变的风景,与之相对的是短暂的“千岁”、无力的“空光”,“随风飘”“远流浪”正体现了余光中所说的“宇宙性的幻灭感”。诗末的“铜柱”,注家多认为是汉武帝所立之铜人,在“渭城已远波声小”之后,铜人的结局于此诗得到回应。与有情铜人相似,李贺诗中还出现过有情的铜驼:
  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铜驼悲》)
  此诗是李贺下第东归时所作。“洛岸悲铜驼”一句中,铜驼是悲的主体或客体还不明确。“桥南”二句也是将生、死对立,“驼悲千万春”中的铜驼已成了悲的主体,它悲的是世人无谓的劳碌,悲的是在永恒之中,人生的渺小与无助。直到最后一句,它不但为世人哭,也为自己哭,它哭的应该是自己在这永恒中的位置吧。陈本礼《协律钩玄》评曰:“末归到铜驼自悲,恍似金铜仙人辞汉,以两‘悲’字逼出一‘哭’字,盖哭己甚于悲人也。”与《金铜仙人辞汉歌》一样,《官街鼓》与《昆仑使者》二诗也是以汉武发端,结尾又引向幻灭:“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官街鼓》)“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昆仑使者》)
  李贺的觅诗佚闻广为流传,这种特别的写作方式招致了不少批评:“(其诗)出于凑合而非出于自得也,故其诗虽有佳句而气多不贯。”(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二六)“(其诗)往往先成得意句,投锦囊中,然后足成之,所以每难疏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八)诸如此类的批评也许适用于上引的《铜驼悲》等三首,但绝不关乎本文的讨论对象。《金铜仙人辞汉歌》所写的主题是诗人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结,其结构之奇妙、情感之强烈,在李贺全部诗作中都是极为突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前四句写铜人眼中的刘彻及其帝国,那是短暂、脆弱的,可就在铜人为此心生悲悯之时,它自己也变得短暂与虚弱。中间四句写铜人,这是天月视野中的铜人,月虽看似“荒凉”,但谁能保证它不会像铜人一样从无情变有情呢?可是“天若有情天亦老”啊!而这所有的变幻、纠结又都被另一双更焦灼的眼注视着——诗人李贺将其摄入笔下。
  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起王国维的一首名作《浣溪沙》,该词下片云:“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天眼”为佛家之语,它可透视远近、上下、前后、内外、未来。“词人意欲登峰窥月,追求脱离人世的高寒之境,但又眷怀终生,开天眼而透视尘世。”[2]就在词人俯视尘寰的刹那,他在芸芸众生中看到了自己,“追求脱离人世”的努力都归于失败,词的末句可谓充满着触目惊心的悲剧力量。在《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李贺也开了“天眼”,这天眼就是对人世大化的觉悟。刘彻在铜人眼中,铜人在“天”眼中,这一切又都在诗人眼中。在李贺睁开天眼的瞬间,他看到了离乡去国、不能自主的铜人,那不就是自己的写照吗?君王、帝国都已荡为烟云,自己也终将成为被人遗忘的记忆。
  这真是一首奇妙的、感人的诗。
  参考文献
  [1]余光中.象牙塔到白玉楼[A].余光中集(第四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200.
  [2]王国维著,陈永正笺注.王国维诗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45.
其他文献
历来各种教材和写作教学序列大都把“观察、认识、思考生活”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篇章,这是基于“生活即写作源头”的认识,然而这一个众人认可的“作文教学第一课”很少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践。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你的生活很重要”是必修一写作专题一的内容设置,据笔者观察多所学校十多位教师的高一作文起始教学,真正设计教学并花心思教好这“作文教学第一课”的极少。原因有这样两点:一是以考代教现象很严重,高
毫无疑问,“修辞”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核心课程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占据重要位置。事实上,在人称“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中,修辞教学的问题更多,成为人们批判的重中之重。究其原因,修辞教学的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问题,修辞教学方式方法简单、机械,加之受到“淡化知识”大潮的强烈冲击,弱化和虚化就成了修辞教学无奈的现状。  修辞教学课程内容的主要问题是脱离学生认识的实际需要,缺乏有用性。以比喻为例,顾德希先生早
《论语》以词约义丰著称。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共十五课,每课选入若干章,配有注释和详细的译文。学生通过阅读原文和译文基本上能够读出《论语》的字面意思。孔子生活及《论语》生成的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加之孔子及孔门弟子良好的“诗学”修养,又善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把丰富的思想内容锤炼在简短的语句当中,“文简”而“意长”,“质朴”而“含蓄”,造成了浓郁的“诗味”。因此,孔子和弟子一番对话的用意是
编者按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肩负着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规划之年,我们要力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谋划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教师队伍规模素质持续提升、教师发展体系不断完善、教师管理改革深入推进、教师地位待遇稳步提升。同时,教师队伍建设在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2
【教学创意】  《汉家寨》是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单元目标是“深化对文学作品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鉴于文本意蕴与单元目标,结合学生情况,将教学目标放在文化视野中进行确定:1.理解“汉家寨”独特的环境,在个性化的言语中把握作者的情思,探究“汉家寨”的意蕴。2.感悟“坚守”的精神美及其现实意义,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策略
本来想模仿哈姆雷特的句式,说“这是一个问题”。后来一想,状元们已经“用脚投票”,作出了明确选择,所以加一个问号。  我对高考“状元”的品质一直是有质疑的,但必须承认,这次他们的选择是明智的。  这里,北大、港大只是一个代称,泛指内地的“名牌大学”和香港地区的大学。早在几年前家长向我咨询时,我就毫不含糊,认为在香港上任何一所大学,都比内地的名校更值。因为,这不是两所学校的竞争,而是两种教育体制、教育
琦君《髻》一文堪称经典,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有很高的评价。一般论述集中在髻的象征性,即作者母亲和姨娘的发型蕴含着心结的对立。母亲坚持自己的古板发髻,在委屈中坚守传统妇德,又不失自尊。姨娘的发髻,则显示出炫耀,甚至示威。父亲去世之后,经历了人世沧桑,母亲和“我”都改变了,对姨娘变得理解、同情而且“相依为命”。作者感悟了人生爱恨情仇的虚幻,获得了精神的解脱。  这样的理解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但是,仅
《悼念一棵枫树》是牛汉的代表作。当年甫一发表,立即赢得了好评。  这首诗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时,诗人牛汉作为“牛鬼蛇神”,被发配到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已经四个年头。绝大部分干校“学员”已奉命返回北京,只有他和少数有“问题”的人,仍被留了下来。管制放松了,活儿也不那么累了,没什么事的时候,除了读当初下干校时带来的《洛尔迦诗抄》、李贺的《歌诗集》和《全唐诗》,就是在干校的荒山野地里转
2011年3月23日—25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举办的浙江省“小、初、高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比较研究活动”在杭州江南实验学校举行。三个学段的几位执教教师分年段相继呈现了《纽约客》《背影》及想象作文训练专题课,力图用这种同课异构的形式,呈现相同课型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梯度、知识梯度、教学梯度。在评课环节中,讨论的焦点是相同的课型如何善待读者意识、文本意识、作者意识。下面笔者以《背影》为例,探讨不同阶段的学生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个主题在理论上其实无须论证。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片古老国度,上下五千年来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里,体现在言谈举止间。然而,与“独尊儒术”的年代相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必然要求当代中国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理性连接。之所以还要提出这样一个主题,是因为要回答这些问题:为什么我们在今天仍然需要讨论它,以及应该如何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