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的研究和实践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ada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淄博职业学院《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课程的确定、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课程建设实施、课程建设取得实效、课程特色的介绍,总结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希望能对其它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有所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6-11647-03
  
  1 引言
  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作为这项工程的奠基性工作,是一个理性的继承和适时的总结,又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推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许多高职院校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对各专业的骨干课程进行了建设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完善,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建设改革也将逐渐提到日程上来。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各个行业与计算机的联系日趋密切,计算机网络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和技能是社会的需要,另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这门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是许多指标考核的内容,如学生基本技能测试、学生专题研讨会等都涉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这都说明了这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位置,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代发展迅猛,因而对其加强建设、进行教学改革并纳入精品课程建设系列是非常必要的。
  
  3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的确定
  按学院规定的程序向学院申报,申报材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
  师资队伍状况:包括现有教师年龄、学历、职称、学科专长、发展趋势,课程建设负责人,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课程现状:包括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是否完备及完善程度;选用或自编主要教材及辅助教材情况;实验、实训开出情况,能否开设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方法改革情况,是否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CAI课件名称和使用效果;系列课程建设情况等。
  课程建设的总目标(至少应达到院级优秀课程)及分阶段目标。
  课程建设期限:一年(原则上建设期以教学计划上课程设置的时间为限)。
  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以精品课程建设基本要求为依据,提出具体措施。
  课程建设的支撑条件:在挖潜增效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提出硬件和软件建设要求。
  
  4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
  4.1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领导机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秘书长由教务处处长担任,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其职责是负责全院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过程管理、验收等工作。各系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系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实施等工作。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以及组织课程的评估与检查工作等。按照规定,成立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小组,成员组成按照老中青相结合、学位、学历、职称相结合的原则,组成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小组。
  4.2精品课程的过程控制
  精品课程建设的日常工作采取课程建设负责人制,责任人负责制定和实施精晶课程建设的规划、运作、自评等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的责任人应根据实施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学期中、学期末进行自查,向系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并写出书面材料,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书面材料报教务处一份备查。学院每学期结合教学检查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每年末召开一次精品课程建设会议,总结交流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在建设过程中,院级精品课程小组负责院内部门间的协调工作,并负责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5 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
  5.1首先确定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教育思想观念,坚持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教学内容,以双师队伍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形成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和质量观,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证书获取率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发挥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高标准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把《计算机文化基础》建设成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的目标:近期目标是1年内达到院级精品课程要求;中期目标是2年内达到省级精品课程要求;远期目标是3年内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要求。
  5.2确定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小组经过充分论证后,确定了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试题库建设和课程考核办法改革等方面。
  5.3课程建设实施
  5.3.1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组经讨论确定由三名教学经验丰富的副高职称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同时将课题组其他成员分别作为辅导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配备给主讲教师,要求辅导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坚持每周至少听主讲教师2节课。
  5.3.2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应突出重点、难点并留有根据技术发展及时补充和更新的“接口”,提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
  首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其主要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文字表格处理、多媒体演示稿制作、网页制作、通过网络收集处理信息能力。
  其次,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培养能力,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进行了模块化处理,分为计算机操作系统模块、WORD2000模块、EXCEL模块、FrontPage模块、Internet模块五大模块,对每一模块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进行了细化。例如,计算机操作系统,重点让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过去电脑以WIN98、WIN2000为主,目前主要以WIN XP为主,因而在教学内容上改为以WINDOWS XP操作系统为主,兼顾过去操作系统。在操作系统内容上,主要以磁盘管理、文件管理、计算机设置为主;WORD2000模块培养目标是掌握基本的文字处理功能,重点是掌握实际工作中文字处理能力,采取项目驱动的方式,如撰写求职信、撰写请示报告、撰写调研报告、撰写自然和社会科学论文格式等。
  5.3.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开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现状,《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针对性很强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给出题目,让学生思考怎么做,然后教师讲解应该怎么做,最后安排上机实际做,对有些难度大的题目,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到开放微机实验室做。
  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所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必须采用多媒体教学,能现场演示的采用现场演示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WORD2000中调研报告,从内容到格式、字体和字的型号大小、字间距、行间距等授课教师都必须相当熟练,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研。
  5.3.4实践环节建设
  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实验、实训要尽量减少验证性项目,引入综合性或设计性项目。课程设计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要求,内容要尽可能结合工作实际,指导方式上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计算机文化基础》从总学时上,理论和实践的比例设置为4:6,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在环节上增加课程设计综合性训练,教师从课堂为主转向以技能教学为主,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实践指导为主,以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学和做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思考。
  其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实践比例的增加和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对原有微机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并新增两个百台微机实训室,微机实训室完全建成Intranet仿真环境,并将其中两个建设为开放式计算机操作实训室,实施开放式管理,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再次,加强实训软件建设,一方面加强双师培养,要求不具备双师的教师每周必须到实训室训练4小时或到企业一线调研半天,另一方面完善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等。
  5.3.5重视教材建设
  针对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普遍不太适应高职培养目标的现状,积极组织人员编写自己的特色教材,正式出版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训》教材。与此同时,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开发建设了多媒体课件库并发布到校园网,该教材有纸质教材、电化教材、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课程一整套系列,已形成立体化的教材包。
  5.3.6教学文件建设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深入,通过学习,大家已充分认识到教学文件的重要性,教学文件是各专业的核心技术,必须投入相当的智力进行开发。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题组经过对社会的需求调研,进一步修订完善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教学大纲》,同时依据实践教学大纲编写了实践环节的实验(实训)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等,补充完善理论和技能考核办法。
  5.3.7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建设
  在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控制上,严格按照学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积极贯彻过程保证质量的理念,完善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相应人员的工作规范,并严格实施。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主要教学环节分类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课堂教学,包括教案、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研讨课等,一部分是实践教学,包括实训、课程设计,针对以上各环节均制定了标准和规范,如教师授课要有教案、作业要有批改记录、听课要有听课记录等,学生实训要有实训报告、课程设计要有作品或产品等,使教学质量具有可追溯性。
  5.3.8试题库建设
  试题库建设必须按照客观、公正、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又要反映社会需求,并考虑到和社会资格考试衔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课题组,经过详细论证,分别建成了理论试题库和技能测试试题库,并开发了网上考试系统,理论和技能考核全部实现无纸考试,计算机自动出题、自动阅卷,即可进行阶段性测试也可进行课程整体测试。
  5.3.9考试考核建设
  考试考核建设的出发点就是将学院内部考核和外部社会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内外同时监督的目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必要,接受社会的监督,努力办成让社会满意的学校,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人才,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可信度。
  《计算机文化基础》内部考核主要是采用试题库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考核,外部考核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统考进行考核,并且统考成绩可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后学习成绩。
  
  6 精品课程上网发布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关于国家精品课程“需在网上提供不少于50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的规定,参考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11项试用标准(简介)V1.0版》,编辑开发了上网视频录像,主要工作是音频、视频素材采集编辑和录像上网共享的基本环境架设。
  6.1音频素材采集制作
  音频采集编辑软件要求使用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的Cool Edit 2000软件,语音要求使用标准普通话,英语要求使用标准美式英语,数字化音频的采样频率为22.05KHZ、量化位数为16位,存储格式为高压缩比的MP3,音频编辑后最后存储为流式媒体ra格式。
  6.2视频素材采集制作
  视频采集编辑软件要求使用功能强大简单易用的Premiere 10.0以上版本软件,彩色视频素材每帧图像颜色数为24位,视频采集使用Y、U、V分量模式,采样基准频率为13.5MHz。存储格式为AVI压缩格式、分辨率为320X240,输出需要制作成流式媒体rm格式。
  6.3视频上网环境建设
  发布系统需符合国际标准,流媒体采用HTTP流媒体协议。视频服务器为学院自己架设的服务器,内存512M,硬盘热插拔10000转,支持每天24小时不间断服务,以保证发布后的正常浏览和使用及专家评审。服务器端视频文件使用rm格式,使用流媒体服务器对外发布。视频格式采用总比特率为300Kbps、帧速度为25fps、大小为320*240。客户端支持Windows Media Player或者 RealOne Player等常见媒体播放器,用户可交互地选择播放音视频课件,并可对音视频课件实现播放、暂停、停止、跳跃等功能。
  
  7 精品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在学院精品课程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下,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探索、不懈努力下,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7.1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小组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并积极进行实践,近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编写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5本,为精品课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取得了理想的成果,得到了学院和社会的认可,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2005年被评为淄博职业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一名教师被评为学院学科带头人,一名主讲教师被评为学院“十佳”教师,一名主讲教师被评为淄博市师德标兵。
  7.2教学效果
  从2003年以来,到目前为止,共有10253名学生,接受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服务,参加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其中有7800人取得证书,证书获取率76.9%,最近一次考试的合格率为82.4%,学生评教满意度连续三年在95%以上,专家评教教学质量优秀率连续在90%以上。
  
  8 精品课程的验收
  由责任人向系、学院提出验收申请。课程建设组要根据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如实进行自评,撰写自评报告与自评总结,提供所需数据和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将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送教务处。学院组织验收。在课程自评的基础上,学院专家组对课程自评结果和自评报告进行初审,并采取实地考察的方式进行现场评估,对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进行考核,逐项打分,评定出该课程的总分数与等级,写出评估结论,提交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讨论。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对专家组的评估结论与评估等级进行审定,验收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合格以上者发给证书,不合格者可参加下一批院级精品课程建设。
  
  9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特色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已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9.1创新性
  新体系、新内容、新手段、新思路。课程无论是内容体系、编写的教材、研制的无纸化考试软件还是建立的网络课程等,都有很高的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理念创新的含量。
  9.2先进性
  既保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原有体系,又有实质性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新技术、新产品及时纳入课程中,顺应并符合21世纪教学发展的规律,符合IT领域的社会需求,代表并引领了课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9.3完整性
  一是有完整的教学文件,如理论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教材、实训指导书、理论试题库、技能测试试题库、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二是有完整的立体化教材,既有纸质教材、电子教材,也有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三是完整的评价系统,既有院内评价体系,也有院外社会评价体系。
  9.4示范性
  《计算机文化基础》无论是教学文件建设、多种媒体结合的立体化教材、课程评价体系,还是网络化无纸考试系统,都在国内高职院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具有较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
  
  10 《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施,课题组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0.1必须以先进的高职教育思想观念为载体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应用为主旨构建教学内容,理论以适用、够用为主,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技能型教学转变,培养造就高技能型人才,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于创新。
  10.2必须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文件、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若仅将精品课程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教育,并提高教师的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精品课程建设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10.3必须加强教学环节各要素建设
  精品课程教学要考虑完整的六要素或六环节(授课、讨论、作业、实践、考核、教材),要抓住六大环节及其关系整体建设而不是局部建设。
  10.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要坚持形成梯队和接力团队,特别注重双师教师的培养,将双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
  10.5加强教学文件建设
  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贯彻过程保证质量的理念,建设完善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并规范化教师和学生质量记录。
  10.6加强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反馈
  通过开展教师听课、专家听课,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等活动,将学生评、同行评、专家评相结合、内部评、外部评有机结合,并及时采集信息进行分析,适时反馈,形成良好机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1 结束语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树立了名师、造就了一批结构合理的双师梯队,建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多种媒体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开发了完整的教学文件、加强了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完善了课程考核体系,教学质量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显著提升,为其它课程建设树立了样板。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首先介绍了组件技术和框架技术的思想和设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设计Agent结构应该遵循的原则;依照文中所述的各项原则,提出了一种基于组件的Agent框架,并对框架中的组件
西方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注意到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强化经济周期过程中的作用,发现金融因素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信贷周期理论作为探索该影响最重要的理论内容
法国当代雕塑大师、法兰西学院主席、终身院士克罗德·阿巴吉访问中国时,在中国国家画院的花园里看见一座青铜雕塑。那是一位身着长衫、美髯飘飘的老人,手里拿着笔和纸本,正
该文从黄芩叶中提取总RNA,利用RT-PCR技术克隆了葡萄糖醛酸水解酶基因(sbGUS)的全长(Gene Bank登录号KR364726)。该基因全长1584 bp,含有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27个氨基
2014年底,随着央行近两年内首次降息计划的公布,中国股市进入了新一轮的“牛市”。由券商带头、基建板块助推、“一带一路”、“自贸区”等概念后程发力,大盘指数从2350点一路飙
摘要:根据分类技术建立入侵检测系统的思路,构造了一个基于贝叶斯分类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本文提出了利用未标记数据提高贝叶斯分类器性能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入侵检测系统准确率和效率。  关键词:数据挖掘;贝叶斯分类算法;入侵检测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6-11644-03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和Internet的迅速发展
摘要:以图论和遗传算法为基础,提出了求解最小生成树问题的遗传算法。该算法解决了常用二进制编码不能正确表达最小生成树的问题,利用Prufer 数对生成树进行编码;在遗传操作中对变异算子进行了改进,避免了由于变异产生大量不可行解。从而提高了遗传算法的效率;通过数值试验,表明该算法简单,高效,收敛率高。  关键词:遗传算法;最小生成树;变异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
古典最后贷款人理论诞生于18世纪末,桑顿与巴杰特是其中两位主要的贡献者。该理论历经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相关研究普遍认为最后贷款人的存在能够有效地稳定经济,但是在执行主体、
中国印刷机械设备进口一直大于出口,入世后中国关税税率的变化,将会给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产品的出口带来光明,本文建议要多采取措施扩大国产印刷及设备器材产品的出口.
J2EE是目前流行且成熟的分布式应用开发模型,结合J2EE在开发分布式应用方面的优势,设计了一种基于J2EE平台的电子邮件系统,并利用JavaMail强大的邮件处理功能,对系统进行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