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和谐心态培育方略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xiaoliyan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心态是社会和谐的条件。大学生拥有和谐心态是其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要培育大学生的和谐心态,必须注重自我调节,提高学生自我审视实效;注重思想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注重模式创新,引入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
  [关键词]和谐心态 大学生 培育方略
  [作者简介]吴少进(1977- ),男,安徽宿松人,滁州学院教育与法政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安徽滁州239012)谢丽丽(1981- ),女,安徽长丰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广西南宁5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和谐心态培育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jqw1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5-0159-02
  
  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更需要人的自我和谐。人的自我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而自我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和谐的心态。和谐的心态,就是人的内心和谐。从心理学角度说,就是主观追求与客观现实比较顺和的状态,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只有心态和谐,才能理性地处理所欲与所得的关系,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当代大学生既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既是现代化建设主体的重要参与者,又是和谐社会实现的有力推动者。他们的心态和谐与否,对自身的成长成才、和谐社会理想的实现有着十分突出的意义。
  
  一、和谐心态与大学生成才
  
  (一)和谐心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德才兼备,其中德占首位。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然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先天就有的,需要外在力量的教育、灌输与主体自身的正确认知、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实践行为。其中主体自身的认知是情感、意志、行动的基础。只有有了正确的认知,才能有正确的情感和正确的行为;只有对真假、善恶、美丑、荣辱有了明确的认识,才会产生相应的道德评价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取决于受教育主体的认知性、认同性与感受性。如果主体心态和谐,感受性趋向于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成长的内在统一,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能实现,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能提高。因此,大学生和谐的心态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和谐心态有利于完成社会角色的转换
  社会角色是指人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大学生往往同时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一个适应和转变的问题。人的社会角色与其关系结构和处境相联系,必然出现角色期待问题。如果实现了角色期待,人际关系就会融洽;如果实现不了角色期待,在期待者与被期待者之间就必然会产生许多矛盾和纠纷,就会在期待者与被期待者之间出现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在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既有质的、方向性的冲突,也有量的、不同程度的冲突。这种角色冲突的解决与社会角色的转变,有赖于大学生和谐心态的养成。和谐的心态必将影响大学生对角色社会化因素的准确认知、自身在角色转变中的准确定位、角色转变的准确时机。
  (三)和谐心态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大学生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然而,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身体早熟而心理晚熟的特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所失衡,其心智能力无法控制因身体成熟而衍生的冲动,导致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突出,心理障碍学生比例上升,自杀人数逐年上升。和谐心态是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必备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快速的节奏、激烈的竞争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他们必然面对更多的压力、挫折和困惑。因此,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学会释放精神压力
  和思想压力的方法,锻炼坚强的意志,养成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大学生矛盾心态的归因分析
  
  大学生产生矛盾心态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外部环境因素;二是自身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1.社会分层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的不和谐主要体现在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改革是以经济为主线的,带来经济利益分化十分明显,由此促使社会分层的出现。而社会分层决定着校园分层,社会领域的贫富差距问题正在复制到大学校园中。社会阶层分化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贫困生与富家子弟的人际交往、就业与爱情都带着浓厚的分层意识。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相互审视也因分层而大相径庭。社会分层带来的生活态度差异,在贫困大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有一项调查显示,来自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大多这样评价来自富裕家庭的大学生:“个人生活大方,但自私,高高在上;上网,购物,乱花钱,生活浪费,学习不努力;追求品牌效应,不能对贫困者给以鼓励,反而嘲笑那些为生活奔波打工的同学。”而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在评价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时,大多使用“自卑、孤僻、内向”等字眼,认为“他们的终极目的太庸俗化,只是挣钱、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没有挖掘自我潜能”。这种反映利益关系失衡的校园分层的变化都给大学生心理带来或多或少的冲击,加之大学生生活阅历浅,对一些问题缺乏深刻的分析判断,无疑会出现矛盾的心态。
  2.传统教育模式的内在惰性。其一,高校专业教育模式的不足。多年来,高校专业设置和以“学科本位”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其实质就是专业教育的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教育模式对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教育模式所产生的弊端。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大学生多是秀才,少有人才,往往专业知识扎实而个性心理却不太健康,意志品质脆弱,在生活挫折、各种荣誉面前很难有一个正确的心态,很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其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值得商榷。现行模式的主要弊端是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迷失和主体意识的缺乏。当前,学生主体说的思想虽然已被大多数教师所理解并接受,但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却依然习惯于牵着学生走,培养和弘扬学生主体性不够,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学生的主体素质和主体人格的教育尚未充分实施。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观意图,轻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重教育者的主导性作用,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发挥的现象普遍存在,始终没有摆脱那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教育模式,没有把学生主体性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这种教育模式常常会引起学生的抵制和反抗,带来学生心态失衡、行为失范,这不仅不利于高校的和谐,反而会给高校带来更多的冲突和麻烦,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看,主要是个体认知的偏差。构建和谐社会,人的心态和谐是基础。和谐的心态来自于对外部事物的准确认知。认知和谐尤为重要,因为认知活动是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行为产生的基础。许多事物本身是中性的,它们之所以引起人的情绪困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做出消极的估计和判断。因此,认知偏差导致人们情绪困扰和意志消沉,直接恶化人际关系,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例如,上大学前,学生基本被置于封闭的应试环境中,社会化严重不足。上大学后,面临离开父母的“婴儿车”自己找寻支点并学会健步如飞,面临找寻自我、社会交往的难题,面临所谓“必修课”的学习压力、应付各种各样资格考试的困惑,面临竞争的压力(政治竞争、学业竞争、消费竞争、恋爱竞争等)、考研或就业失败的威胁,这些都需要大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和抉择。但是,是否每个学生都有同等水平的理性认知呢?现实表明,每个学生的认知角度、认知能力、认知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导致在行为选择上的多样性。巴尔扎克曾说:“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学生一旦认知偏差,做出的行为选择与客观现实相反,导致主观需求的失落,和谐心态必将难以形成。
  
  三、培育大学生和谐心态的基本方略
  
  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总要面对林林总总不利的人和事,我们虽然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可以选择自身的和谐心态。实际上,和谐心态的培育是自我调节与外部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注重自我调节,提高学生自我审视实效
  大学生心态和谐首先是自我调节的结果,可以利用以下方法:
  1.体察自我并悦纳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从多方面、多途径了解自己,不只从目前的生活环境,还要从自己的整个生活经验了解自己;既要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也要了解自己周围事物与周围世界的状况;既要了解自己的能力、身体特征,也要了解自己的性格、品德,这样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体察自我是改变现状的先决条件。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的能力低下而沮丧,他就不会想去提高能力;如果一个人不为和别人的矛盾而苦恼,他就不知道自己的人际交往方式需要调节。
  2.善待自我并关爱之。我们应努力找出自己的闪光点,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我们可能无法一次就直接达到目标,但可以将目标分解为一天之内可以达到的一个个小目标,每达到一个目标后,就自我肯定一次,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相信自己具有无穷的潜力。人的潜力是惊人的,每一位大学生都要相信自己,培育自尊心和自信心。适当的自尊心是激励个人力争上游、勇攀高峰、追求崇高目标的巨大动力;适当的自信心是个人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大学生还应该注重陶冶性情,保持健康的情绪。健康的情绪能使自己保持适当的紧张和敏感度,从而避免在挫折中卷入太深而丧失自我。大学生应时刻提醒自己:诚实地检讨得失,让自己更有能力去面对未来。
  3.提高思辨能力,树立合理信念。世上没有不合理的现象,只有不合理的眼光。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任何人都会有自己的问题和困难。遇到困难,不能认为只有自己会遇到,别人都是一帆风顺;压力也有积极的一面,危机就是转机,因此,在压力面前,只要善于辩证地看待自己遇到的问题,就能发现自己的潜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英国医生拉瑟斯认为,信念、自信心和事业心是消除紧张、保持健康的三大要素。然而,信念必须是合理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往往是矛盾心态的来源。树立合理信念、保持心态和谐需做到:发现使你快乐的东西增加它,发现使你不快乐的东西减少它。
  (二)注重思想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主流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心态的培育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又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观诉求。
  高校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主流意识时必须注重系统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灌输与实践经验总结;注重历史性,强化大学生的党史国情教育;注重整体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生活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实践体验活动中;注重民族性,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唯有如此,才能唱响主旋律,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和影响力,为大学生和谐心态的培育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和有力的引导。
  (三)注重模式创新,引入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审视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基石,是重拾信心和自尊的前提,是教育活动过程中平等话语权与心态回归和谐的条件。然而,这在现行教育模式下很难实现,解决该问题的唯一途径在于模式创新,引入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提升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它不是把自我看做单子式的个体,而是看成与其他主体的共在。在主体间性教育模式中,受教育者不再是驯服的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不再被视为客体,而是与教育者一样有思想、有灵魂、有要求的另一个主体。这种方式把受教育者当人,体现了以人为本、对他人的尊重,有利于主体意识的觉醒。它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即对待他人要尊重、同情、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通过相互倾诉和倾听的对话,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把自己呈现给他人,以此来实现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和心态的和谐。
  主体间性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得以实现的,交往式教育是主体间性转向的理想模式。贯彻这一模式,应该遵循以下几种原则:一是地位平等原则,即在教育中要把大学生视为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二是贴近生活原则,即以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为背景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共同的语言,才能使双方的交往成为可能,避免“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局面的出现;三是沟通理解原则,即要求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相互包容和欣赏;四是双向互动原则,即教育者与大学生要进行对话,既要倾诉也要倾听,通过交流达成共识,尤其要求教育者要主动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主动寻求大学生的内心困境;五是体验巩固原则,即教育者与大学生要将在互动中形成的共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实施,由“应然”变为“实然”,实现社会心态的重新建构。因此,我们的主体间性教育只有坚持这几大原则,才能够真正“动”起来,显示出活力,才能激发主体意识的觉醒,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品德养成、心态和谐。
  
  [参考文献]
  [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韩凤辰.浅谈学生课堂情绪及其调节[J].教学与管理,2002(4).
  [4]彭未明.交往德育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根据地幔热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地幔在多种因素影响上的热力不稳定条件和临界条件,结果表明,地质年代在影响地幔和不稳定性的诸因素中,地幔内部的热源效应能够使地幔layleigh数增大,即增大地
随着多媒体教学走人课堂,许多教师已学会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t、方正奥思、Flash、几何画板、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课件,并且越来越关注如何充分发挥各类软件的优势,制作出
<正> 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以下简称《新课程计划》),对于高中课程做了较大的改革,现行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
【正】 1983年9月14日,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卫生经济学选修课或讲座的通知》,1984年暑假,在卫生经济学教师讲习班上,卫生部科教司司长许文博同志也指出:“
文章提出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重要性及原则,为高职高专院校完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与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提供了参考。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
对院(系)实行整体考核,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困扰高校岗位津贴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这是一个历经13次修改后出台的高校岗位津贴分配实施方案,在新一轮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颇具新意。  南京师范大学在2004年推出的这项方案,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该方案抛弃了由学校直接考核个人的老办法,实行学校对院(系)的整体考核,这在全国高校中开了先河。  “降低管理重心,调整管理跨度,这是我们在制定方案时遵循的总
[摘要]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这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文章分析了职业人才培养观从工具主义到人本中心、从单一技能培训到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从职业维持到注重创业能力的培养、从技术至上到注重人文精神培育的变迁,揭示了职业教育变革的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人才观 变化  [作者简介]郑宝(1971- ),男,吉林永
柴达木盆地北缘是重要的构造-岩浆活化带和内生矿产成矿带,现今大地构造性质属地穹列。地槽演化阶段加里东期幔源岩浆活动,地台演化阶段华力西期壳幔混杂I型岩浆侵入,以及地洼演化
粤北新洲推覆构造是新洲金矿和大沟谷金矿的控矿构造。在各推覆席体弱变形域中取岩石样品,进行中低温高压递进变形实验。结果表明,变形样品的构造分解作用强烈,剪切溶解一定向生
【正】 医院开展医疗卫生活动的劳动耗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消耗的药品、卫生材料,动力、燃料及各种低值易耗品;使用并损耗医疗器械,专业设备、房屋,建筑物及各种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