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家冯骥才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文化包括两个部分——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精英文化主要是给我们力量、思想、精神,是一种父亲文化,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体文化,给我们情感、血肉、特征、凝聚力、亲和力。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现代语文学科教学日益强调人文性,于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从当今多元文化教育中寻求新的定位,树立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以民族民间文化为载体,实现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与人类文化的回归与统一,丰富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一步拓宽语文教学之路。近年来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有的放矢地将地方民族民间文化与教材相结合、与学生实际发展相结合,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做法浅析如下,以期能抛砖引玉,资源共享。
一、在语文教学情境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民族民间文化产生于远古时代,起源于民间,我们现代的学生大多知之甚少,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进入所创设的境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教学与本土特色联系起来,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润物无声。例如在上《难忘的泼水节》时,先请大家观看傣族泼水节盛况,看看这个情景向我们介绍了一个什么地方?你们知道西双版纳吗?说到西双版纳,你会想到什么?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版纳——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建筑风貌、民族服饰和风土人情之外,我还有意识地加入本地的一些特色文化,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做一个传承民族文化的使者。我首先请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苗族住房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仙桥乡大花水、大麻窝、麒麟山、以及高坪镇的王卡等少数民族村寨都独具特色的一楼一底吊脚楼群的建筑风格;还有建于明朝时期的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是被誉为贵州八达岭的福泉城墙和被茅以升称为“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的葛镜桥(俗称豆腐桥)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等。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了苗族的特色文化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习民族民间文学,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雅俗共赏、生生不息。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民族民间文化,对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上《牛郎织女》时,我让学生认真学习,弄清文章主旨,体验到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格和古代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之后,又安排学生搜集福泉市“福泉”的来源以及张三丰在福泉的众多民间神话故事。同时让学生去搜集福泉的民歌(含山歌)民谣。如“脚踏三江河、石笋对石鹅、谁人能识破、金银用马驮”;“一颗豆子圆又圆,推成豆腐卖成钱,人人说我生意小,小小生意赚大钱”;“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等等。将其选择性地分期登载班级板报,还将其汇编成册让学生传阅,这让学生既尝到了自己劳动的成果,体会到一股甜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又进一步激起了他们学习民族民间文化的兴趣,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民族民间文化,拓宽语文视野
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曾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给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发展空间,而作文正是语文教学的回归,把民族民间文化引入作文教学,用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能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作文。”叶圣陶先生精辟地道出作文和生活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常常以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特有的民族节日为契机,有意识地让学生的视野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认真观察当地和周边的民族风情、民族习俗,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并以此为题材让学生自由作文。这样,学生常能写出许多清新自然、真情流露的好作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学生热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怀。福泉是一个山川秀丽、资源丰富的黔中交通枢纽地。建制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贵州省较早的历史文化名城。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给我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我时常让学生用实地参观、采访等方式,了解苗族的斗牛节、跳月节、芦笙舞,起源于布依族和苗族青年男女自由对歌恋爱的“六?二四”民族传统节、清水江杀鱼节以及阳戏、花灯等民族民间文化,进行观后习作。通过描写民俗风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让学生深切体会民族民间文化蕴含的民族情感,使民间文化、民族精神逐渐根植到学生灵魂深处,为今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奠定了情感和思想基础。
四、在教学评价中渗透民族民间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众所周知,教学评价是指挥棒、是旗帜。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结果。新课标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的发展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我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教学中有机地引导和渗透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制定针对学生情感、兴趣、态度等因素的自我评价表,强化感性认识,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注重过程,采用理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从而使民族民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情感的根基,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民族民间文化的资源,无论是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展知识面,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还是了解国情,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民族民间文化之根,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真正从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以实现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与人类文化的回归与统一,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为实现教育振兴和民族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在语文教学情境中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民族民间文化产生于远古时代,起源于民间,我们现代的学生大多知之甚少,因此,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进入所创设的境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教学与本土特色联系起来,积极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润物无声。例如在上《难忘的泼水节》时,先请大家观看傣族泼水节盛况,看看这个情景向我们介绍了一个什么地方?你们知道西双版纳吗?说到西双版纳,你会想到什么?今天,我们就和作者一起到版纳——这个神秘的地方去看一看!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建筑风貌、民族服饰和风土人情之外,我还有意识地加入本地的一些特色文化,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做一个传承民族文化的使者。我首先请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苗族住房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仙桥乡大花水、大麻窝、麒麟山、以及高坪镇的王卡等少数民族村寨都独具特色的一楼一底吊脚楼群的建筑风格;还有建于明朝时期的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是被誉为贵州八达岭的福泉城墙和被茅以升称为“北有赵州桥、南有葛镜桥”的葛镜桥(俗称豆腐桥)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等。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了苗族的特色文化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同时增加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增强了他们的民族文化自信。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习民族民间文学,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民族民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雅俗共赏、生生不息。在语文教学中引入民族民间文化,对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上《牛郎织女》时,我让学生认真学习,弄清文章主旨,体验到牛郎织女勤劳善良的品格和古代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之后,又安排学生搜集福泉市“福泉”的来源以及张三丰在福泉的众多民间神话故事。同时让学生去搜集福泉的民歌(含山歌)民谣。如“脚踏三江河、石笋对石鹅、谁人能识破、金银用马驮”;“一颗豆子圆又圆,推成豆腐卖成钱,人人说我生意小,小小生意赚大钱”;“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等等。将其选择性地分期登载班级板报,还将其汇编成册让学生传阅,这让学生既尝到了自己劳动的成果,体会到一股甜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又进一步激起了他们学习民族民间文化的兴趣,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效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在作文教学中运用民族民间文化,拓宽语文视野
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曾说:“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给民族民间文化教育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发展空间,而作文正是语文教学的回归,把民族民间文化引入作文教学,用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能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作文。”叶圣陶先生精辟地道出作文和生活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常常以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我国特有的民族节日为契机,有意识地让学生的视野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认真观察当地和周边的民族风情、民族习俗,实地观察、亲身体验,并以此为题材让学生自由作文。这样,学生常能写出许多清新自然、真情流露的好作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学生热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怀。福泉是一个山川秀丽、资源丰富的黔中交通枢纽地。建制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贵州省较早的历史文化名城。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给我们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条件,我时常让学生用实地参观、采访等方式,了解苗族的斗牛节、跳月节、芦笙舞,起源于布依族和苗族青年男女自由对歌恋爱的“六?二四”民族传统节、清水江杀鱼节以及阳戏、花灯等民族民间文化,进行观后习作。通过描写民俗风情,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大语文学习观,让学生深切体会民族民间文化蕴含的民族情感,使民间文化、民族精神逐渐根植到学生灵魂深处,为今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奠定了情感和思想基础。
四、在教学评价中渗透民族民间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众所周知,教学评价是指挥棒、是旗帜。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结果。新课标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的发展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我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教学中有机地引导和渗透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制定针对学生情感、兴趣、态度等因素的自我评价表,强化感性认识,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注重过程,采用理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敢于并善于发现问题,从而使民族民间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情感的根基,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是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好民族民间文化的资源,无论是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展知识面,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还是了解国情,传承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作为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民族民间文化之根,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真正从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以实现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与人类文化的回归与统一,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为实现教育振兴和民族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