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山林气澄鲜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27896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善涛
  河南濮阳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委员,北京《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特聘画家。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山水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黄格胜先生。现任教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出版有《山列千重静—之间艺术—郭善涛卷》、《丹青锦囊系列丛书》、《中国画临习速成-山水》 、《中国画青年名家书系-郭善涛》 等多部专业书籍。多次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大展并获奖,多次在开封、郑州、济南、苏州、徐州等地举办个展及联展。
  “幽岫含云墨色阑,水光杳杳气澄鲜。江南江北都寻遍,却在郭家雨后山。”①这是黄修珠博士为郭善涛的山水画所做的一首名为《题郭善涛山水》的品题诗。“雨后空山”乃是经由文人画始祖王维的一首《山居秋暝》后广为中国文人所追慕的一种空灵冲融、清新澄澈的境界,今被黄修珠移用来形容郭善涛画笔下的山林,却使人觉得分外贴切。事实上,郭善涛的山水画未必都是描摹“雨后”的山水,却仍能给人一种“雨后山”的印象,何也?这便和郭氏在其山水画中给人留下的直观印象密切相关了。
  郭善涛的山水画,喜用淡墨,细细勾勒、轻轻点染,飘逸却不浮泛;于轻描淡写之间,营造出一派云烟飘渺、水气淋漓之画境。笔墨虽淡,却含蓄蕴籍,个中滋味无限。诚如贾涛教授所言:“用墨浅淡,无论勾勒还是皴染,皆和衷相济,淡而多味。于是在似有还无、隐隐约约、朦朦胧胧之中,境界是那般开阔,画意是那样浓郁。”②笔者亦曾在另一篇对其画作的评论中总结道:“其墨色虽多淡,但骨力内蕴、不乏沉郁顿挫之笔,时透苍茫雄浑之气;其布局虽应势象形,看似随意而为,却又暗合章法,深符构图经营之理;其造型虽朴拙尚意,但却笔简形具,于大象及细节上皆合绳矩。这充分说明作者在下笔之前,胸中有丘壑,腹内有学养,所以能够率意落笔,皆有来历;横涂纵抹,无不如意。这,是一种经过系统训练之后的底气,也是作者赖以放开创作的根基。”③——能做到淡而多味,画意浓郁,是和郭氏长期的传统笔法训练与深厚的学养积淀密不可分的。郭氏生于太行南麓,先后就学于中国美术学院与广西艺术学院,而立之后复执教中原,被丁中一先生称为“南画北用的典范”:“尽管点点笔墨都尽受江浙画风之浸染,但作为骨子里的北方小伙,他笔下的枯涩苍毛却全然是北派的精神挺立其中”④。
  郭善涛重视经典的临习,更重视对景写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试探创新。将其最近五年的展览作品放在一起对照便会发现其每一次展览都会有与此前大不相同的作品出现,但清新雅致、苍茫秀润的整体风格却一脉相延。又如他新近创作的几幅作品中,《风静古岭》《林壑云泉图》两幅便明显见出与此前作品的不同,似乎在画面分断与组接中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云散水流去》则在装饰味浓郁的远山近水中见出一丝形式探索的意味。而《茂林清泉图》《绿茵草堂图》几幅则又明显延续了其一贯秀润而苍劲的风格。近几年来,郭善涛的创作越发向禅宗的意境靠拢,所以其画面中“虚”、“透”、“逸”的部分亦越来越多,其许多画名便体现出这种趋向,如《云散水流去》,颇有当年丰子恺先生的名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意味。然而,郭氏的创作却又不是一味地沉下去或飘起来,其中亦不乏鲜活明快之作,如那幅《青山向秋静》,虽浅浅着色,却因白芷的衬照而显得山石郁郁、红叶灿灿,再加上右下的流水潺潺,越显出这幅画静中有动、生机盎然。由此可见,郭氏虽追求澄澈空灵的意境营造,却从不曾忽视笔墨之中“气”的传达,这种“气”是其画作中森然壁立的山崖的“气势”,是画作中苍然挺立的古树的“骨气”,是画作中寂然向隅的“逸气”,也是滋然弥漫于其所有山林之间的蓊郁葱笼的氤氲之气,是自然造化生生不息的赞育之气。这种“气”正是中国绘画“六法”中所首求的“气韵生动”中的生动之气,也是令图绘之山水可居可游更可畅神寄情的创造之气。所谓“水光杳杳气澄鲜”,形容的正是郭氏画幅之中于淋漓氤氲的水墨之间透露出来的这种清新、鲜明、澄净、空灵的观感,这也是郭善涛山水画所留给我们最鲜明的品画体验。
  郭善涛在其近二十年的山水画研习与创作中也逐步积累起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独特绘画语言,如毛涩苍润的山脊、上覆细瓦的宫墙、赭色柱脚的亭阁等,这些如“画家身份识别码”一般的元素几乎会出现在其创作的每一幅山水画中,已成为其笔下一种深富个人特色的符号。这些元素既彰显着画家的个性与情趣,也是其不断创新背后一种固执的延续。对于这些元素是否既构成画家绘画语言的一部分又形成其突破现有范式的阻力,则另属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了。
  注 释:
  ①黄修珠:《凤竹诗存》[M],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第76页.
  ②贾涛:《化得江南一片真——郭善涛太湖写生作品小议》[J],《美术界》,2011(9).
  ③杨宏鹏:《雁荡风神墨气氲——郭善涛雁荡山写生画简评》[J],《美术界》,2012(12).
  ④丁中一:《南画北骨 相得益彰——小议善涛和他的山水画》[A],《中国画青年名家书系·郭善涛卷》[C],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其他文献
漫画,英文名称为Comic,法文名称为bande dessinée。“漫画”目前在学科的解释上普遍被认为是以夸张、变形、借代、概括、虚构、比喻的绘画手法,陈述一定情节背景的叙事绘画方式。在此我们不难看出漫画之重要特征:叙事表达,而人类文明史初期就已经在应用图形的叙事功能。例如公元2世纪,罗马人所造之图拉真柱,柱身环绕叙事图形用于赞颂图拉真皇帝的功绩。  漫画的创作是以叙事的方式承载了人类关于记录、
期刊
黄 戈  1975年出生于天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硕士,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论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现为江苏省国画院副研究员、傅抱石纪念馆馆长助理、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时间过得真快,弟子黄戈师从我研究中国画论有近8年的时间了。记得当年他负笈求学到南京,专程报考我的中国画论方向的博士生,我见他虽然治学尚显稚嫩,但看出他真诚的求学态度、良好的艺术悟性和扎实的绘
期刊
由河池市人民政府、广西文联主办,中共河池市委统战部、广西美术家协会、广西书法家协会、广西摄影家协会等单位承办的“天下河池美·神奇红水河”百名美术书法摄影家走进河池采风活动,于2013年10月21日在中国著名的“南方水电城”、“中国观赏石之乡”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启动。此次活动为期5天,以“天下河池美·神奇红水河”为主题,来自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和内地的109名艺术家赴河池市11个县(市、区)采
期刊
我们考量一位当代中国画家的艺术成就,主要是看他能否在缜密而完善的中国传统绘画脉络中,仍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理念、艺术语言与审美理想图式,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传统,建树起自己鲜明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陈云从传统绘画中古老的、渐已消失的积墨画法、焦墨画法中发现它的内美,并予以发展。经过长期的研究探索和创作实践,在中国画坛中形成独树一帜的陈家样积墨山水画、焦墨山水画和简笔写意山水画,使这一高难度的艺术语
期刊
吴冠中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有很大的影响力。他倡导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笔墨等于零”“风筝不断线”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他的创新精神与艺术思想影响着一个时代。他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大家,也是一位有大情怀的诗人。作为一位艺术大师,他的形象难得的饱满立体,平易近人。他写过一篇短文《生命》如是说:“我感觉生命在生长,奋力地生长,朝气蓬勃,同时又感觉她们在枯萎,凋谢,生与死的线条在碰撞在拥抱。是黑
期刊
19世纪末期的艺术世界是风云变幻、精彩异常的,各种新的艺术思潮纷纷涌起并相互激烈碰撞,唯有布格罗坚持高举古典主义绘画风格的旗帜,他是法国学院派的领军人物,其绘画作品形式追求唯美理想,多以宗教故事、女性人体、农村形象为题材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情感。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宗教题材绘画进行分析。  一、宗教题材绘画风格的成因  (一)家庭成为宗教题材绘画的基础  在其年幼时,父亲就将布格罗过继给了他的叔父。叔父
期刊
从艺术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被理论家重视开始,如何阐释审美与特定的个体和集体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尽管在宏观上,鲍姆加登和康德为感性的研究赋予了合法性,但其高度的思辨性哲学也掩盖了社会和历史的因素在审美心理的建构中所起到的必要作用。在这方面,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的历史、社会的心理机制与艺术的创造和接受理论的结合方法为我们理解和揭示艺
期刊
谢克安  1973 生于广西,1998 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2004 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班;2012 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表现性油画高研班。现居北京和南宁,从事艺术教育与创作。  多次举办个展,多次参加区内外美术展览。
期刊
王万成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兰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主办的展览银奖1次、铜奖4次、优秀奖2次、优秀作品4次,;省级一等奖6次,甘肃省敦煌文艺奖1次,2012年获甘肃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作品及论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美术研究》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出版有《王万成画集1》
期刊
于友善  1957年生于山东乳山。1982年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本科毕业;1989年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人物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画人物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分别为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江苏美术馆等收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