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素养立意导向,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noha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9年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高考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通过增强考试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考查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提升,引导高中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2020年高考物理(全国I卷)第23题实验题正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要求,从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等维度设置试题情景,试题任务设置彰显素养立意导向,强化考查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等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
  一、原题呈现及解析
  23.(9分)某同学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动量定理,所用器材包括:气垫导轨、滑块(上方安装有宽度为d的遮光片)、两个与计算机相连接的光电门、砝码盘和砝码等。
  实验步骤如下:
  (1)开动气泵,调节气垫导轨,轻推滑块,当滑块上的遮光片经过两个光电门的遮光时间_________时,可认为气垫导轨水平;
  (2)用天平测砝码与砝码盘的总质量m1、滑块(含遮光片)的质量m2;
  (3)用细线跨过轻质定滑轮将滑块与砝码盘连接,并让细线水平拉动滑块;
  (4)令滑块在砝码和砝码盘的拉动下从左边开始运动,和计算机连接的光电门能测量出遮光片经过A、B两处的光电门的遮光时间△t1、△t2;及遮光片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t12;
  (5)在遮光片随滑块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如果将砝码和砝码盘所受重力视为滑块所受拉力,拉力冲量的大小I=_______,滑块动量改变量的大小△p=_____ ;(用题中给出的物理量及重力加速度g表示)
  二、试题评析
  任何一道好的试题都涉及命题立意,情境设置和任务设计。以下从“情境设置、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试题任务设计”三方面赏析该题。
  1. 情境设置。
  情境是素养的载体。情境作为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将其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问题解决起重要的作用。该实验题创设的用气垫导轨和光电门装置验证动量定理的实验情境,绝大多数考生没有做过这个实验,需要迁移学过的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在新的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试题的创新性。
  2. 学科核心素养水平。
  该实验题彰显命题素养立意,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覆盖了学科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不同要素和不同水平的考查。
  首先,该实验题考查了“物理观念”素养中的“运动与相关作用观”要素: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动量定理),即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原因,达到学业质量水平4:“理解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其次,第(1)问考查了“科学思维”素养中“模型建构”:滑块在导轨水平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同时考查了“科学论证”要素,达到学业质量水平4:“能恰当使用证据证明物理结论”,即“通过遮光片经过两个光电门的遮光时间相等证明气垫导轨水平。”
  再次,该实验题考查了“科学探究”诸要素。第(5)问考查“科学探究”素养的“形成猜想和假设”要素,达到学业质量水平4:“能分析相关事实或结论,提出并正确表述可探究的物理问题,作出有依据的假设”;第(6)问考查“科学探究”素养中的“数据处理”要素,达到学业质量水平4:“能分析数据,发现其中规律,形成合理的结论,用已有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最后,该实验题渗透“科学态度”素养教育。第(7)问考查相对误差计算,旨在告诉学生实验误差是难免的,引导学生养成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试题任务设计。
  该实验题给出较为完整的7个实验步骤,体现了命题者对科学探究过程重视,旨在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试题既考查了基础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等必备知识,又强化了对考生信息获取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等关键能力的考查。
  第(1)问考查实验条件控制。检验学生是否懂得判断气垫导轨水平,属于简单问题,体现了试题的基础性。
  综上分析,可以说该实验题基本实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要求“客观全面地了解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状况,找出存在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及时有效地反馈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试题溯源
  四、试题拓展
  该实验题小的拓展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如可以考查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用天平测量滑块和砝码盘的质量等;也可以要求考生分析第(6)问的数据,发现其中规律,形成合理的结论: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可以认为合力对物体的冲量I等于物体动量变化△p,即动量定理成立;也可以要求考生分析第(7)问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
  该实验题接口宽广,发散性强,大的拓展可直接迁移到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探究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实验,稍作变化,亦可用作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等实验,见下面的拓展试题。
  拓展试题.(2013年新课标Ⅰ卷)图(a)为测量物块与水平桌面之间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量物块和遮光片的总质量M,重物的质量m;用游标卡尺测量遮光片的宽度d;用米尺测量两光电门之间的距离s;
  ②调整轻滑轮,使细线水平;
  ③让物块从光电门A的左侧由静止释放,用数字毫秒计分别测出遮光片经过光电门A和光电门B所用的时间△tA和△tB,求出加速度a;
  ④多次重复步骤③,求a的平均a;
  ⑤根据上述实验数据求出动擦因数μ.
  回答下列为题:
  (1)测量d时,某次游标卡尺(主尺的最小分度为1mm)的示如图(b)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__cm.
  (2)物块的加速度a可用d、s、△tA和△tB表示为a=_______.
  (3)动摩擦因数μ可用M、m、a和重力加速度g表示为μ=_______.
  (4)如果细线没有调整到水平. 由此引起的误差属于______(填“偶然誤差”或”系统误差”).
  五、教学建议
  通过对该实验题的赏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教学几点启示。
  1. 夯实物理基础,培养核心素养。
  近几年高考的实验题命题从“以能力立意”为导向逐渐走向“以素养立意”,通过创新实验情境和设问方式,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学要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围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创设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的学科核心素养。
  2. 重视动手实验,培养关键能力。
  物理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最基本方法与工具,是物理知识体系建立的基础。高考把对实验能力的考查放在一个显著的地位,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要让学生真正进入实验室做实验,而不是讲实验,开足每一个实验课,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同时要注重实验探究的教学,培养学生提出物理问题、设计实验与制订方案、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及对结果进行交流、评估等关键能力。尤其要强化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确保公式正确情况下数值运算旳准确度,减少不必要旳丢分。
  3. 重视拓展实验,提高实验迁移能力。
  近年的高考物理实验呈现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展延伸趋势,着力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需要考生运用学过的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高考实验复习要重视拓展训练,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和多题归一的变式训练,教会学生抓住问题本质,从基本原理出发,少记模型,少记结论,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迁移能力。同时要注重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整理,注重物理模型的构建及类比,不断地进行归纳、总结和延伸,以达到巩固知识和扩展思维的目的。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同学们做阅读题,总是轻阅读,重做题。这一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实,文言文也与现代文一样需要整体阅读,把握大意。不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某次做题,你把文言文段读懂了,读透了,题目几乎全部回答正确,这就是整体阅读之效。文言文阅读题其实并不难,毕竟高考考纲要求的就是能读懂浅易的文段。读了下面的内容,你自然就会明白,文言文试题不过是整体阅读的副产品。  一、整体把握重方法  (一)五种方法,
近十年来,广东高考改革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2004年,广东高考实行单独自主命题;2007年,为适应新课改要求,广东高考考试科目设置为:3 文科基础/理科基础 X,同时,废除沿袭了20多年的标准分制度,恢复原始分;2010年,广东高考又取消沿用11年之久的X科,只考语、数、英 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同时增设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16年,广东高考又迎来新一轮改革浪潮,将中止延续了12年的单独自主命题,恢
以近三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为基本参照,全国高考Ⅰ卷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试题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引导高中教学从知识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促进基于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实施。其次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真实、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018年全国Ⅰ卷试题以《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自2017年开始,全国卷对论说文文本知识的强化在考题中日益凸显,由原来的以选择题2对“论证的相关论述”的全方位考查到2021年以主客观题目的形式全面关涉论证特征、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这一变化提醒考生,以圈点勾画的方式理清文脉,提炼核心论点,识别论证方法,整体把握论证结构,已经成为此类文本的常规阅读思维。在此基础上,2021年语文全国新高考Ⅰ卷论说文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生要
一、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
2020年文科综合全国I卷政治试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服務选才、引导教学”核心功能,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和内容范围,充分体现高考改革命题的发展趋势。笔者试以分析此卷为引子,把握学科发展趋势,以学科任务为导向,结合教学实际,创新情境呈现方式,优化问题设计,靶向引导教学。  一、观照试题新向,坚持素养立意  2020年文科综合全国I
排比就是为了加强语势而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排比的使用能够起到增强语气、充分抒情、集中说理的作用。例如:  If there is anyone out there who still doubts that Americais a place when all things are possible,who still wonders if the dream
中学生阅读量越来越少,传统的东西丢失得越来越多。学生一到写作文,就头痛、难受。但是,任何一道高考题都没有60分,只有作文才有。作文的分数无疑在高考题目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学生不得不重视。学生想爱它,但也不容易。在备考中,学生作文反映出来的问题较多,审题意识不强,没有完全读懂材料就下笔,没有很好地思考引文的作用,结果有的出现偏题;不少作文的内容空洞,缺少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没有来自现实生活的生动新鲜、
阅读下面材料,在空白处填入适当的内容(1个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一)  If I have a learning strategy(策略),I would say it is imitation(模仿). I like watching Disney cartoons. They are so interesting 1 I watch them again and again. I
全国Ⅰ卷数学文科20題是一道解析几何题,背景是直线与抛物线——以这样的背景出现也是情理之中的——因为考纲对圆锥曲线中的椭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要求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