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一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充满生活气息;二要设计生活化数学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三要组织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四要强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应用,调动学生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只有如此,才能让凝固的数学变为生动的数学,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并将数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来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本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点肤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主要是通过师生合作与互动,共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并把二者统一于一定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中把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在运用数学方法使实际问题一一破解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新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实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实践(“做一做”)、思考(“想一想”)、探索(“猜一猜”)、交流(“议一议”)等学习过程来展开.这样能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笔者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通过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灵活穿插进数学教学实践中来,切身体会到数学知识里缘于实际生活,数学并不是完全的理性和抽象的,学习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一件非常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快乐学习数学。也培养了用数学思维有意识的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设计生活化数学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有效地运用好教科书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如:在学习方程组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家用电表都是分谷时段和平时段,谷时段的电价为每千瓦时0.4元,平时段的电价为每千瓦时0.8元,你会根据上个月家里用电的情况计算电费吗?学生很快就发现问题很简单,只需分别求出两个时段的电价相加即可。随即笔者又拿出自己家里上月的电费单,说道:“由于老师的粗心大意,不小心将墨水打翻弄脏了电费单,现在只能看到电费的总价是33.9元,老师记得总共是用电45度,你能帮老师计算一下,老师家里上个月分谷时段和平时段分别用电多少度吗?”学生开始热烈讨论。随后笔者又让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用电情况,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定制一份省电的方案,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渐渐地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初中数学学科的多数章节都可以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以下的问题:
一辆拖拉机在我校正西方向240米的B处,正沿公路向北偏东60度的BC方向移动,拖拉机发出的噪音对周围150米内有影响。请判断我校是否受拖拉机噪音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马上兴趣十足,议论纷纷,有的说会受到影响,有的说不会受到影响,老师先是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随后又提示他们解决这一问题可化为几何题来进行解决。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首先用A表示学校所在位置,然后过A点作AD⊥BC,D为垂足,在△ADB中,求出AD的长为120米,小于150公里,因此会受拖拉机噪音的影响。讨论结束以后,老师进一步提问:如果拖拉机的速度是10米/秒,那么对我校的影响将持续多少时间?利用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了对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切身体会。
三、组织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强烈愿望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爱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学中,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经验,由学生身边的事来组织教学活动,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参与数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如: 在学习比例这一内容时,课本要求利用影子与实物的比例求旗杆的高度。笔者意识到这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个内容,于是,就组织学生到操场上,手里只拿了一把米尺,老师提出问题:“能否只运用手中的这一把一米长的尺,求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学生顿时就自发地讨论开了,有的学生试图直接用尺丈量旗杆,当然是以失败告终;有的学生围着旗杆直转圈。于是,笔者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探索,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旗杆周围有什么有效的可利用因素或参照物,学生终于想到了旗杆的影子。通过彼此交流,实现了他们对比例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的目的。
四、强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应用,调动学生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会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从生活中走来,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这不仅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总之,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并不断创造机会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将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乐趣,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练数学,从书本里走向生活,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参考文献:
1.邱红英,《在实际生活中渗透数学学习》,[J],《教育界》,2011(11)
2.江莎,《浅谈数学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04)
3.王丽娟,《实践活动是数学学习的摇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7)
4.杨学智,《把生活融入数学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0)
作者简介:
吴品培,1964年9月生,男,汉族,籍贯:广西贺州,学历:本科。
现任职称: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大宁镇初级中学副校长,中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只有如此,才能让凝固的数学变为生动的数学,让理论的数学成为实践的数学.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并将数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来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本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点肤浅的认识与体会.
一、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教学情境的生活化,主要是通过师生合作与互动,共同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并把二者统一于一定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围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逐步解决中把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在运用数学方法使实际问题一一破解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学习的乐趣.新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力求从学生熟悉的数学实例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提出有关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实践(“做一做”)、思考(“想一想”)、探索(“猜一猜”)、交流(“议一议”)等学习过程来展开.这样能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角”的概念时,笔者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自己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通过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灵活穿插进数学教学实践中来,切身体会到数学知识里缘于实际生活,数学并不是完全的理性和抽象的,学习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一件非常有实际意义的事情,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快乐学习数学。也培养了用数学思维有意识的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设计生活化数学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有效地运用好教科书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如:在学习方程组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家用电表都是分谷时段和平时段,谷时段的电价为每千瓦时0.4元,平时段的电价为每千瓦时0.8元,你会根据上个月家里用电的情况计算电费吗?学生很快就发现问题很简单,只需分别求出两个时段的电价相加即可。随即笔者又拿出自己家里上月的电费单,说道:“由于老师的粗心大意,不小心将墨水打翻弄脏了电费单,现在只能看到电费的总价是33.9元,老师记得总共是用电45度,你能帮老师计算一下,老师家里上个月分谷时段和平时段分别用电多少度吗?”学生开始热烈讨论。随后笔者又让学生根据自己家庭的用电情况,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定制一份省电的方案,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渐渐地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初中数学学科的多数章节都可以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以下的问题:
一辆拖拉机在我校正西方向240米的B处,正沿公路向北偏东60度的BC方向移动,拖拉机发出的噪音对周围150米内有影响。请判断我校是否受拖拉机噪音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马上兴趣十足,议论纷纷,有的说会受到影响,有的说不会受到影响,老师先是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随后又提示他们解决这一问题可化为几何题来进行解决。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首先用A表示学校所在位置,然后过A点作AD⊥BC,D为垂足,在△ADB中,求出AD的长为120米,小于150公里,因此会受拖拉机噪音的影响。讨论结束以后,老师进一步提问:如果拖拉机的速度是10米/秒,那么对我校的影响将持续多少时间?利用解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了对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切身体会。
三、组织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强烈愿望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爱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学中,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经验,由学生身边的事来组织教学活动,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参与数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如: 在学习比例这一内容时,课本要求利用影子与实物的比例求旗杆的高度。笔者意识到这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个内容,于是,就组织学生到操场上,手里只拿了一把米尺,老师提出问题:“能否只运用手中的这一把一米长的尺,求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学生顿时就自发地讨论开了,有的学生试图直接用尺丈量旗杆,当然是以失败告终;有的学生围着旗杆直转圈。于是,笔者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通过小组合作探索,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旗杆周围有什么有效的可利用因素或参照物,学生终于想到了旗杆的影子。通过彼此交流,实现了他们对比例本质的理解和认识的目的。
四、强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应用,调动学生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会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生活数学化。
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们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出了旗杆的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从生活中走来,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这不仅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提高了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总之,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教学过程要充分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并不断创造机会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学实践过程将数学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乐趣,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练数学,从书本里走向生活,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参考文献:
1.邱红英,《在实际生活中渗透数学学习》,[J],《教育界》,2011(11)
2.江莎,《浅谈数学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04)
3.王丽娟,《实践活动是数学学习的摇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7)
4.杨学智,《把生活融入数学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0)
作者简介:
吴品培,1964年9月生,男,汉族,籍贯:广西贺州,学历:本科。
现任职称: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大宁镇初级中学副校长,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