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任课教师根据学科、教材及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挖掘整个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教育资源,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授予小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从不同侧面维护和增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小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我认为,作为任课教师,无论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还是从学科教学的时间、空间及教学的内容上来看,学科教学中都有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积极情绪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满足小学生在安全、归属、求知、审美、自尊等方面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表现出饱满的热情、专注的神情,同时还要让他们经常感受到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新奇感、趣味性、愉悦感、轻松感、兴奋感,被老师关注、关心和关爱的满足感等。这是使小学生能够对学习形成积极态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二)体验成功原则
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功体验,是维持和增强学习动机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当前学校中大量学困生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这些小学生在这种评价机制中长期缺乏成功体验,经常扮演失败者的角色,越学越没有信心,越学越没有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习动机的消弱和消失,最后厌学或弃学。
(三)合理负担原则
过重的学习负担始终是妨碍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过重的负担有些是学校造成的,有些是家庭造成的。我们作为教师的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思考如何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四)民主自治原则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常常同课堂上的心理气氛有密切的关联。能否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理想的心理气氛,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方式和师生关系的状况。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要认为“真理永远在教师这一边”,要相信小学生的潜力,鼓励小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允许存在不同的观点。这是创设良好心理气氛的必要条件。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课前准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良好心理环境的准备
教师良好的心理环境,指教师在上课前内心的活动背景,如稳定的情绪、饱满的精神、乐观的心态等。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生气、有动力、有效力。
2.教师健全人格的准备
在学校里,教师是小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小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有魅力的教师并不像明星那样耀眼,也未必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而往往同普通人一样平凡。然而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却像磁铁一样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深得小学生的喜爱。很多时候小学生是因为喜歡这个老师才喜欢学他所任教的这科课,反之也是一样。有人格缺陷或心理疾病的教师是不能走进课堂的。
3.授课所需知识的准备
教师在走进课堂前,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整理,还要尽可能地查阅和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已使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从而满足不层次小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处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应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或具体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品一品、议一议、评一评等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将心理健康教育恰当、有目的地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课堂上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引发小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3)鼓励小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心理因素,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小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内心感悟。
(2)注重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小学生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五)课堂心理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小学生的心理负担 。
(2)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
(六)教学组织和评价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他们获得成功和自信提供机会
课堂上,我们的目光不能只盯在那些优秀的小学生身上,其实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小学生更应该给予关注。
2.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小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权力,说出一句话,递出一眼神,做出一个动作,表示一种态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当我们决定说出这些话、做出这些事之前,也应该想一想它给学生带去的会是什么,它可能引发的后果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全面客观,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同时注意评价的发展性。
(七)课外活动与课后作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小学生的心理体验
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小学生提供了心理体验的机会,使小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小学生的心理负担
课后作业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合理布置,同时还考虑到其它学科。作业内容应以实践性为主,少留或不留机械的重复性的作业,避免使小学生因过重的作业量而产生心理负担。
3.结合作业进行心理辅导
教师应该在课外活动与课后作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心理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使学生懂得,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我们任课教师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中去。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充分发挥我们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必将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积极情绪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满足小学生在安全、归属、求知、审美、自尊等方面的基本需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表现出饱满的热情、专注的神情,同时还要让他们经常感受到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如新奇感、趣味性、愉悦感、轻松感、兴奋感,被老师关注、关心和关爱的满足感等。这是使小学生能够对学习形成积极态度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二)体验成功原则
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成功体验,是维持和增强学习动机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当前学校中大量学困生的存在,主要是因为这些小学生在这种评价机制中长期缺乏成功体验,经常扮演失败者的角色,越学越没有信心,越学越没有兴趣,其结果必然导致学习动机的消弱和消失,最后厌学或弃学。
(三)合理负担原则
过重的学习负担始终是妨碍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过重的负担有些是学校造成的,有些是家庭造成的。我们作为教师的要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思考如何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四)民主自治原则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常常同课堂上的心理气氛有密切的关联。能否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理想的心理气氛,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方式和师生关系的状况。教师在课堂上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要认为“真理永远在教师这一边”,要相信小学生的潜力,鼓励小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允许存在不同的观点。这是创设良好心理气氛的必要条件。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课前准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良好心理环境的准备
教师良好的心理环境,指教师在上课前内心的活动背景,如稳定的情绪、饱满的精神、乐观的心态等。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生气、有动力、有效力。
2.教师健全人格的准备
在学校里,教师是小学生最亲近、最尊敬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小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有魅力的教师并不像明星那样耀眼,也未必风度翩翩,气宇轩昂,而往往同普通人一样平凡。然而对小学生而言,他们却像磁铁一样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深得小学生的喜爱。很多时候小学生是因为喜歡这个老师才喜欢学他所任教的这科课,反之也是一样。有人格缺陷或心理疾病的教师是不能走进课堂的。
3.授课所需知识的准备
教师在走进课堂前,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整理,还要尽可能地查阅和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已使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从而满足不层次小学生的学习需要。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处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努力挖掘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对应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或具体例子,引导学生通过品一品、议一议、评一评等方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将心理健康教育恰当、有目的地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课堂上尽可能地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引发小学生的积极情绪,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3)鼓励小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心理因素,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注重小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内心感悟。
(2)注重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小学生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五)课堂心理环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消除小学生的心理负担 。
(2)教师要善于借助幽默的语言去创造有利于师生情感沟通的课堂气氛。
(六)教学组织和评价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他们获得成功和自信提供机会
课堂上,我们的目光不能只盯在那些优秀的小学生身上,其实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小学生更应该给予关注。
2.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关注小学生的发展
评价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权力,说出一句话,递出一眼神,做出一个动作,表示一种态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当我们决定说出这些话、做出这些事之前,也应该想一想它给学生带去的会是什么,它可能引发的后果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的评价要做到全面客观,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同时注意评价的发展性。
(七)课外活动与课后作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小学生的心理体验
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小学生提供了心理体验的机会,使小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合理布置作业,减轻小学生的心理负担
课后作业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合理布置,同时还考虑到其它学科。作业内容应以实践性为主,少留或不留机械的重复性的作业,避免使小学生因过重的作业量而产生心理负担。
3.结合作业进行心理辅导
教师应该在课外活动与课后作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心理体验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使学生懂得,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我们任课教师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中去。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充分发挥我们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必将有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