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莅:挽救生命必须马不停蹄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dw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科学对谈影响一生


  2019年4 月 29 日,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我国10位在各个科研领域表现卓越的女性,获得了这一奖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赵维莅便是其中之一。
  赵维莅长期致力于淋巴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在恶性淋巴瘤化疗、生物靶向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多年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中,赵维莅付出了超出常人的辛苦,2016年,她曾被评为“中国最美女医师”。
  赵维莅的父亲从事中医工作,母亲是儿科医生,她从小就知道救死扶伤的重要性。1991年,赵维莅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七年制英文班。在心仪的学校面前,那些备考的辛苦变成了喜悦,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交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1996年,读大五的赵维莅在瑞金医院实习。有一天,老师无意中跟她提到“可以看好白血病”的血液学研究所,赵维莅立刻兴奋起来,要去看看。在老师的带领下,她来到瑞金医院33号楼,见到了王振义、陈竺、陈赛娟三位院士。他们的办公室里没有什么高精尖的仪器,但三位院士信心十足,他们的科研成果全反式维甲酸与三氧化二砷两药联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形成的“上海方案”,轰动了全世界,经过超千例患者临床试验,生存率高达93%。
  此后,33号楼成了赵维莅最喜欢去的地方,那里仿佛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她。一个炎热的午后,几位院士得知他们的研究成果被著名的医学期刊《血液》杂志报道后,非常开心,热情澎湃地畅谈白血病治疗的前景。“我在旁边静静地听着,他们绝不会想到他们的热烈对谈对一个医学生的影响。”赵维莅自此立志成为血液科医生。
  毕业后,赵维莅留在了瑞金医院血液科工作。在临床工作期间,她发现,得淋巴瘤的病人逐渐增多,而且病患大都是免疫力低下的青少年和老年人。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逐渐枯萎消逝,她的心生生地疼。她查遍国内外资料发现,全球范围内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以每年3%~4%的速度递增,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血液系统肿瘤。

深刻体味生命里最不舍的痛


  在瑞金医院血液科工作的几年中,赵维莅脱颖而出。2001年年底,在陈赛娟和陈竺的推荐下,赵维莅去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圣路易医院,接受中法联合博士项目的培养。这次机会对她来说既是千載难逢,也是情理之中,多年来的刻苦学习和工作,都在为这一天做准备。临行前,陈赛娟的一句话引起了她的思考:“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白血病、血液病等着被研究攻克,你们要有自己的创新。”
  两年后,在法国教授简宁的指导下,赵维莅在国际上率先阐明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xL与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关系,研究成果发表在《血液》杂志上。
  三年后学成回国,赵维莅在瑞金医院组建了一支淋巴瘤亚专科团队,逐步建立起淋巴瘤诊治的规范化创新体系。一位患者在临终前,对赵维莅说出不能继续陪伴女儿的遗憾,这是生命里最不舍的痛,赵维莅湿了眼眶。她清晰地感知到自己肩负的使命,每天必须与时间赛跑,才能挽救更多人的幸福。为了这份使命,她常常通宵达旦地学习,凭借多篇论文和研究成果,她被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任命为博士生导师。
  淋巴瘤中有类“特级杀手”叫自然杀伤/T细胞淋巴瘤,这类淋巴瘤在亚洲地区发病率较高,其恶性程度不亚于白血病。赵维莅带领团队,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每天穿行在病房和实验室之间,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日子清苦,但大家没有一句怨言。

成绩越多越从容


  2015年,百余例患者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完成后,赵维莅的团队决定把论文投到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遗传学》。可期刊编辑认为此论文不宜发表,因为缺乏多个对照组的数据作为佐证,把稿件退回。
  团队的激情一下冷却了,赵维莅一边给大家鼓劲,一边带领大家又奋战了3个月,把相关数据重新做了一遍,查漏补缺,再次提交了论文,终于顺利发表。论文中提到的NKT细胞淋巴瘤恶性程度极高,现有治疗方法的长期生存率仅40%,而根据赵维莅团队提出的新治疗方案,2年生存率可达到80%。
  当初母亲对赵维莅的选择并不理解,“我是迎接生命的,你偏偏选了送别生命的学科。”的确,血液系统的肿瘤治愈率很低,赵维莅说,别人付出100%的努力,可能会有70%的收获,而她付出100%的努力,可能只会获得1%的成果。但只要1%的希望存在,她就会坚持不懈地努力。“常规科研是研究疾病,我们医生做科研是在研究病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治疗方案,因为病人等着我们,我得拿出救病人的东西。”
  “使患者真正摆脱疾病的困扰,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身体上的治疗,心理上的治疗也很重要。”彭女士是一名妇产科医生,2016年7月做了卵巢囊肿手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病理报告出来,她被确诊为淋巴瘤。从医生到重症患者,彭女士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赵维莅根据彭女士的实际情况做了具体治疗方案,鼓励她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她的病情完全可以治愈。赵维莅的话,让彭女士有了战胜病魔的信心。2017年3月,彭女士在瑞金血液科接受了第一个疗程的化疗后,病情有所改善。很快,赵维莅把她安排到日间病房接受定期治疗。治疗完以后,她当天就可以回家,有亲人全方位的呵护,病人可以缓解紧张和焦躁的情绪。这样的治疗方式效果非常好。
  每天行走在生与死的分界线上,赵维莅非常理解患者的恐惧和焦躁心理,她心态平和,温柔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在他们面前从不说“不”。“上午与病人沟通,下午与学生沟通,晚上与自己沟通。”时间就是生命,她告诉自己,必须马不停蹄地奔跑。
  编辑 张秀格 gegepretty@163.com
其他文献
2018年年底,60岁的李女士去女儿家串门。她如往常一样,登上了一辆56路公交车。司机刘师傅播放了一遍“请给老弱病残孕让座”提醒乘客,之后通过后视镜,看到有人就近给李女士让了座,这才发动公交车。  在经过黄村时,刘师傅看到有人正准备过马路,于是刹车礼让行人。没想到,车厢后端传来了一阵惊呼。原来,刚刚已经坐下的李女士,在行车过程中,又起身向后车厢走去。刹车时,她正要抬脚,因为身体不平衡,所以一下子跌
期刊
儿子意外身亡,与儿媳签下香火协议  张刚40岁得子,对儿子张平万般宠爱。张平也很争气,长大后考上了知名高校。2017年张平毕业后,张刚夫妇本想催儿子结婚,还没来得及开口,张平就带女朋友林飒回家见了父母。  2018年国庆节前,张刚给儿子张罗着结了婚。对于儿子的婚事,张刚和妻子尽心尽力,结婚前夕,购置了一套120平方米的商品房,并出款装修。张刚和妻子的心意,让亲家和儿媳林飒都非常满意,林飒还常跟闺密
期刊
厚厚的一本《珍物》,400多页,每一页都是淡绿色,收入100篇文章,谈的都是作者的珍爱之物。撰写者大多是文艺名流,所写的“珍物”形形色色,书籍、收音机、瓦片、煤油灯、老照片、雪茄烟……甚至有苔藓、垃圾。没有几件贵重的东西,但与作者的人生有深度的伴随,意义就不一样了。  一篇篇看下去,没想到越看越入迷,一口气看到快天亮。这样令人废寝忘食的书,这几年很少见。书中,台湾音乐人李宗盛说,家里到处都是这样的
期刊
留学女生沉醉于网恋  26岁的肖梦在澳大利亚一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在学校附近与人合开了一家中餐馆。由于经营有方,餐馆生意红火,年收入有十几万澳元。她将收入的一部分寄给父母,另一部分留给自己做创业基金。然而肖梦根本不满足于做餐馆老板,她有更大的梦想。  肖梦平时爱玩网络游戏。一次在游戏中她扮演男性角色救下一位女子,没想到女子并不领情,反而责备她坏了好事。为表达歉意,肖梦应女子的要求和她结为网络夫妻
期刊
《哪吒之魔童降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着国产动画片的票房记录。这原本并不是一部被看好的电影,《XX之XX》这样的片名格式,向来被认为是烂片的标志之一,而且有《哪吒闹海》等经典在前,给后续翻拍制造了不可逾越的高度。更何况,将哪吒定位于“魔童”,挑战了哪吒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的形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开篇将哪吒定性为魔,是不小的冒险,但恰恰是这种冒险,成就了这部电影。或许是得到周星驰《西
期刊
1933年,旧金山,一部晚间电影散场了,19岁的伍锦霞随着人流走出戏院,酷爱电影的她表情凝重一言不发。那天播的是纪录片《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银幕上,东三省变成一片火海,随后,日军坦克的履带一寸寸碾过祖国的土地,也一点点压在她的心上。  出身于美国华裔富商之家,在父亲影响下,伍锦霞从小学中文,讲中文,还常常跟着父亲去中国大戏院看电影,看粤剧,与祖国日渐亲近。那时,《排华法案》仍在延续,她曾带领训练
期刊
一朵朵美丽的“陶都木兰”绽放在宜兴大地。她们联系群众,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妇女政治素养;她们贴近百姓,面对面给予关爱帮扶,提供微爱服务;她们走进社区,零距离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她们鼓励妇女,搭建多方平台,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妇联工作的新品牌与新亮点  宜兴市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首批试点县(市)之一,全市上下奋力担当、主动作为,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开
期刊
“猪能吃的是湿垃圾,猪都不要吃的是干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卖了能换猪的是可回收垃圾。”连玲玉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网络上这个关于垃圾分类的口诀,她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公益讲座上说过。口诀普及了,对垃圾分类有帮助,连玲玉很开心。母爱,走上公益路的原动力  1999年2月28日,连玲玉诞下次子江杰融。早产的江杰融只有两个拳头大小,重量仅有670克。“医生当时觉得孩子不可能活下来。”连玲玉每天抱着孩
期刊
“从来佳茗似佳人”。女子与茶,似乎生来就有着某种缘分,茶人邱丽芳正是这样的女子。她出生于武夷山,一天的生活,总是围绕手中那盏茶开场又落幕。童年就在茶香里长大的她热爱武夷岩茶的韵味,更爱赋予武夷岩茶生命和灵魂的这片碧水丹山。处一世净土,植一隅芳茶  初见邱丽芳,是在武夷山的井坑香涧之间。她身着一袭素色长裙,有着被茶浸染的从容之美,十分令人回味。说话间,她递来一杯茶,“这是岩茶顶尖山场慧苑坑的矮脚乌龙
期刊
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定制一件旗袍,是现代女性的时髦事。在常州前后北岸的小巷里就有一家高级定制旗袍馆,手工旗袍制作者姜晓琪从帮顾客量身到出品,都坚守传统的技艺。用16年,拾忆传统手工艺  “我的父亲是个手艺人,做的是徽州木雕。”姜晓琪1982年出生,是家里年龄最小的孩子,“我们那里的技艺传男不传女,父亲时常叹息我为什么不是男孩。”姜晓琪的父亲凭借一手精湛的技艺,养活着全家十几口人。  有道是,荒年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