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给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新的课题。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对稳定职工队伍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结合当前流动党员管理现状,分析了面临的多重问题,探索与尝试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流动党员;管理;难点;举措
中图分类号:D2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6-024-02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与时俱进,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有关机制,着力解决流动党员教育难、管理难、活动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稳定职工队伍,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1目前流动党员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认识上的偏差
对流动党员加强教育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许多党组织和党员还认识不足,导致行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轻视或忽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倾向。一部分流动党员由于受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追求金钱,认为现在是搞市场经济,越自由越好赚钱,不想让党组织把自己管起来。
1.2自身特点的制约
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多变性。他们的活动范围广,辐射面广,具体工作的选择性大,随意性强。这些特点,增加了党组织与他们在联系、教育、管理、监督、指导等各方面的难度。
1.3管理渠道不畅
现有的党员教育管理机构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反映滞后,不能有效地发挥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等职能作用。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责不清,导致一些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造成一部分流动党员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党的活动无处去,想及时交纳党费无人收,想向组织倾吐心声无人听的“四无”现象。
1.4管理机制失灵
目前,整个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基层组织设置滞后。随着非公经济组织日新月异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党员正在向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单位流动,而这些单位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明显滞后。二是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繁琐。目前区外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流程是:流出地党支部一基层党委一县以上党委组织部一流入地县以上党委组织部一基层党委一党支部。这种繁琐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流动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积极性。三是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现在大多数党组织仍是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而这种方式、方法正好与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相悖,沿用它来教育管理流动党员,往往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2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难点
2.1组织关系转移难
一方面,由于流动党员职业不稳定,流动相当频繁,加之转移组织关系比较繁琐,一些流动党员不大愿意转出组织关系。另一方面,党员外出就业较多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不健全,无法接收流动党员转来的组织关系,使其成为“口袋党员”。
2.2组织活动落实难
一方面,一些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难以经常回原地参加组织活动,而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又没有及时接纳他们参加组织活动,使这些流动党员参加不上党的组织活动。另一方面,一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化,只顾个人挣钱致富,忽视党的组织活动,成为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
2.3经常教育坚持难
有的党组织只是在外出党员临行前、农忙或春节返乡“突击”教育一番,有的党组织虽然建立了外出党员联系制度,但由于流动党员情况比较复杂,能够坚持经常联系的也为数不多,基本上放弃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出了问题,就以惩罚代替教育。
2.4权利义务监督难
由于流动党员的行踪无常,情况千差万别,常年在外,有的既不向原党组织汇报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情况,又不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这就使原党组织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各方面的情况,也给流动党员正常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带来许多困难。
2.5党员先进性不能充分体现
党员外出后,对本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就会很少过问,不能参与本地各项工作,也不能为本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在群众中产生了党员不党员一个样的影响,自然谈不上体现党的先进性。
3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举措
3.1走出认识误区,提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党员走南闯北,务工经商,经风雨见世面,能促进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提高致富本领,增长党员才干,有利于带动整个党员队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培养和充实后备干部队伍。有利于增强党组织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各级党组织要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高度。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摒弃对流动党员的各种偏见,提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地承担起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神圣职责,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日程,常抓不懈。抓出实效。
3.2畅通“三个渠道”,解决教育难问题
流动党员教育难,难在流动党员的历史状况和平时表现难以掌握,教育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应畅通谈心交流渠道,建立党员谈心交流制度和组织谈话制度,帮助流动党员消除隔阂,同时增强组织对党员的了解;畅通评议监督渠道,通过开展党员“亮相”活动,为群众认识党员、评议党员创造条件;畅通联管联教渠道,使党组织与企业、流入地与流出地密切联系、加强沟通,改变单向教育模式,把流动党员教育引向深入。
3.3完善“三项机制”,解决管理难问题
没有严格、规范、有序的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就失去了保证。流动党员管理难,难在岗位变动频繁、队伍不稳定、管理不到位。因此,应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融登记、核实、转接、督查、服务于一体的管理机制。实现有序管理:完善党组织组建机制,建立督查考核、结对共建等保障制度,采取独立、联合、挂靠等方式,把流动党员较多的“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建立健全起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完善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立足企业需要,围绕岗位特点,创新流动党员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做到“四化”:一是组织设置同步化。打破过去那种基层党组织设置上的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使之与新的经济组织相适应,以免给党员教育管理造成“空档”。二是组织活动务实化。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贴近流动党员的思想和生产、工作实际,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水平,突出针对性。在活动的形式上,要走灵活、分散、小型、业余的路子。三是管理方式多样化。根据不同类型流动党员的特点和规律,分门别类地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规范。要根据机关、企事业、农村、社区等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探索不同的管理方式,切实改变过去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单一化、共性化模式。四是管理渠道网络化。要疏通管理渠道。使上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纵向相通,横向相连,使全党各级党组织和各地党组织号令统一、步调一致,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分别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消除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盲点”和“死角”。
3.4依托“三支力量”,解决活动难问题
保持党员先进性,要有活动来推动,要有平台来保证。在流动党员较多的“两新”组织中,党的力量相对薄弱,工作缺少抓手,党员活动难以开展。这就需要依托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力量和党建资源优势,实行结对共建;依托社会群众团体在维权、服务方面的法律地位和职能优势,实现同步推进、优势互补:依托企业主和投资者,把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经营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党建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流动党员;管理;难点;举措
中图分类号:D2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06-024-02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一个新课题。目前,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与时俱进,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健全有关机制,着力解决流动党员教育难、管理难、活动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增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稳定职工队伍,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1目前流动党员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1认识上的偏差
对流动党员加强教育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许多党组织和党员还认识不足,导致行动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轻视或忽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倾向。一部分流动党员由于受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追求金钱,认为现在是搞市场经济,越自由越好赚钱,不想让党组织把自己管起来。
1.2自身特点的制约
由于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多变性。他们的活动范围广,辐射面广,具体工作的选择性大,随意性强。这些特点,增加了党组织与他们在联系、教育、管理、监督、指导等各方面的难度。
1.3管理渠道不畅
现有的党员教育管理机构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反映滞后,不能有效地发挥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协调、指导、服务和监督等职能作用。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职责不清,导致一些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态度,造成一部分流动党员想转组织关系无处接,想参加党的活动无处去,想及时交纳党费无人收,想向组织倾吐心声无人听的“四无”现象。
1.4管理机制失灵
目前,整个党员教育管理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基层组织设置滞后。随着非公经济组织日新月异地发展,越来越多的党员正在向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单位流动,而这些单位的基层党组织设置明显滞后。二是组织关系转移手续繁琐。目前区外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流程是:流出地党支部一基层党委一县以上党委组织部一流入地县以上党委组织部一基层党委一党支部。这种繁琐的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流动党员转移组织关系的积极性。三是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现在大多数党组织仍是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和方法。而这种方式、方法正好与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相悖,沿用它来教育管理流动党员,往往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
2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难点
2.1组织关系转移难
一方面,由于流动党员职业不稳定,流动相当频繁,加之转移组织关系比较繁琐,一些流动党员不大愿意转出组织关系。另一方面,党员外出就业较多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不健全,无法接收流动党员转来的组织关系,使其成为“口袋党员”。
2.2组织活动落实难
一方面,一些流动党员远离原党组织,难以经常回原地参加组织活动,而部分流入地党组织又没有及时接纳他们参加组织活动,使这些流动党员参加不上党的组织活动。另一方面,一部分流动党员党性观念淡化,只顾个人挣钱致富,忽视党的组织活动,成为不过组织生活的“特殊党员”。
2.3经常教育坚持难
有的党组织只是在外出党员临行前、农忙或春节返乡“突击”教育一番,有的党组织虽然建立了外出党员联系制度,但由于流动党员情况比较复杂,能够坚持经常联系的也为数不多,基本上放弃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出了问题,就以惩罚代替教育。
2.4权利义务监督难
由于流动党员的行踪无常,情况千差万别,常年在外,有的既不向原党组织汇报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情况,又不参加流入地党组织的活动。这就使原党组织难以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各方面的情况,也给流动党员正常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带来许多困难。
2.5党员先进性不能充分体现
党员外出后,对本地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就会很少过问,不能参与本地各项工作,也不能为本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在群众中产生了党员不党员一个样的影响,自然谈不上体现党的先进性。
3新形势下加强与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举措
3.1走出认识误区,提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党员走南闯北,务工经商,经风雨见世面,能促进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提高致富本领,增长党员才干,有利于带动整个党员队伍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培养和充实后备干部队伍。有利于增强党组织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各级党组织要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高度。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摒弃对流动党员的各种偏见,提高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自觉地承担起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神圣职责,把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日程,常抓不懈。抓出实效。
3.2畅通“三个渠道”,解决教育难问题
流动党员教育难,难在流动党员的历史状况和平时表现难以掌握,教育效果难以保证。因此,应畅通谈心交流渠道,建立党员谈心交流制度和组织谈话制度,帮助流动党员消除隔阂,同时增强组织对党员的了解;畅通评议监督渠道,通过开展党员“亮相”活动,为群众认识党员、评议党员创造条件;畅通联管联教渠道,使党组织与企业、流入地与流出地密切联系、加强沟通,改变单向教育模式,把流动党员教育引向深入。
3.3完善“三项机制”,解决管理难问题
没有严格、规范、有序的管理,保持党员先进性就失去了保证。流动党员管理难,难在岗位变动频繁、队伍不稳定、管理不到位。因此,应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融登记、核实、转接、督查、服务于一体的管理机制。实现有序管理:完善党组织组建机制,建立督查考核、结对共建等保障制度,采取独立、联合、挂靠等方式,把流动党员较多的“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建立健全起来,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完善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立足企业需要,围绕岗位特点,创新流动党员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上做到“四化”:一是组织设置同步化。打破过去那种基层党组织设置上的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使之与新的经济组织相适应,以免给党员教育管理造成“空档”。二是组织活动务实化。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贴近流动党员的思想和生产、工作实际,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水平,突出针对性。在活动的形式上,要走灵活、分散、小型、业余的路子。三是管理方式多样化。根据不同类型流动党员的特点和规律,分门别类地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规范。要根据机关、企事业、农村、社区等不同行业的不同要求,探索不同的管理方式,切实改变过去党员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单一化、共性化模式。四是管理渠道网络化。要疏通管理渠道。使上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纵向相通,横向相连,使全党各级党组织和各地党组织号令统一、步调一致,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分别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消除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盲点”和“死角”。
3.4依托“三支力量”,解决活动难问题
保持党员先进性,要有活动来推动,要有平台来保证。在流动党员较多的“两新”组织中,党的力量相对薄弱,工作缺少抓手,党员活动难以开展。这就需要依托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力量和党建资源优势,实行结对共建;依托社会群众团体在维权、服务方面的法律地位和职能优势,实现同步推进、优势互补:依托企业主和投资者,把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经营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党建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