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柳树史话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232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树是北京地区主要的树种之一,有旱柳、馒头柳、绦柳、龙须柳、垂柳等品种。《北京森林史辑要》中记载,柳树在北京已有1万多年的生长史。

皇家苑囿中的柳


  柳树不仅是美化城市的主要树种,还是历代宫囿名园的优选树种之一。公元938年,辽太宗将幽州(今北京)升为陪都,改称南京或燕京,在南京城内的皇宫中就建有专门赏柳的柳园。公元1153年,金改燕京为中都,定为国都。大定四年(1164年)金世宗下令,在都门外的夹道重行植柳各百里。至元四年(1267年),元大都始建,在元大都的“国门”丽正门(今前门)内的千步廊旁尽植高柳,郁郁万株;在厚载门(今地安门)东的观星台内也植有雪柳万株。这些美景我们今天虽不能亲眼看到,但明、清皇宫紫禁城仍巍峨屹立,现在我们去故宫参观时还能看到不少高大粗壮的柳树。初春时节,重重的红色宫墙在柳树的掩映下时隐时现,“满城春色宫墙柳”大概就是这个意境吧。
  皇家苑囿中也多以柳为景,同乐园是金代皇家园林之一,其中就建有瑶池、柳庄、杏村、蓬瀛等景点。清代的西苑(今北海及中南海一带)是离紫禁城最近的皇家苑囿之一。这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苑内还保存了不少元明时期的古迹。一次乾隆皇帝在太液池旁散步,看到太液池旁一棵明朝初年栽种的百年老柳被大风吹倒,他命人用其断枝为这棵老柳作支撑,没想到是这根插于泥土中作支撑的柳条非但没有枯死,反而與本株的老柳连成了人字形,乾隆深感奇特便让人在岸边立了人字柳碑,并为此柳作诗。
  位于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也是清代皇家苑囿之一。园内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草和名贵树种,在这些花草树木之中,柳树最为普通,虽然如此但丝毫不影响它的美丽。文源阁西边的湖畔种植了大量的柳树,清风徐来湖边的柳枝就像青色的波浪此起彼伏。在这座湖的不远处曾立有一座石牌楼,碑楼的门楣上刻有乾隆御笔亲题的“柳浪闻莺”四个大字。柳浪闻莺本是西湖边上的一处美景,因乾隆皇帝极喜爱西湖的美景,园林师便在福海周围仿建了西湖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柳浪闻莺、断桥残雪等景点。咸丰十年(1860年)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分别对圆明园进行了劫掠,两次掠夺让这座世界知名的万园之园遭到了灭顶之灾。1924年前后,清室贝勒载涛将柳浪闻莺石碑楼运至其赐园朗润园内(今北京大学内)。1977年,北大朗润园西北角出土了刻有柳浪闻莺的石门楣,同年10月北大将此石门楣捐赠给圆明园,成为国内第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散文物之一。今柳浪闻莺门楣展陈于西洋楼海晏堂遗址北侧。2012年,朗润园附近施工时又挖出了“柳浪闻莺”的坊柱,这组枋柱现矗立于北大的鹤鸣园内。
  颐和园内山青水美,殿阁林立,在昆明湖西有一条贯穿南北的西堤,这条堤岸与堤上的6座桥都是仿杭州西湖苏堤而建的。每到春天,西堤上绿柳成行,繁花似锦,除了花柳之胜外,西堤上的烟柳画桥也是绝美的景色。西堤以柳为美,据说至今在堤岸上还有19棵栽于乾隆年间的古柳。

北京历代名园中的柳


  皇家苑囿喜用柳树美化环境,各大名园住宅也如是。明万历之妹瑞安公主下嫁给万炜后,哥哥万历皇帝就将白石桥北岸的一座庄园赐予万驸马,人称万驸马白石庄园,此园是一处以柳取胜的宅园,亭、台、楼、阁、池塘都环以柳树。
  “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是武清侯李伟的私人花园,李伟是明神宗母慈圣太后的父亲。慈圣太后就是著名京剧《大 探 二》中怀抱幼主的李艳妃,而李伟就是戏中要谋朝篡位的大白脸李良,但历史上的李伟,虽然庸碌无为,但也不曾有谋夺皇朝的大恶。李伟的这座花园面积广阔约有十里,园内建有挹海堂、聚花亭、清雅亭、飞桥、水阁、假山、高楼及一条长约20里的柳堤,在这条柳堤旁遍植奇花异草,有柳林花海之誉。清华园东是太仆少卿米万钟所建的勺园,勺园内高柳成行,堂阁亭榭皆环以柳。
  在今龙潭湖东湖迤北一带曾有一座非常知名的私人别墅,它就是由清代大学士冯溥所建的万柳堂。万柳堂占地100多亩,植柳万株,故名“万柳堂”,冯溥常在此园与文人雅客饮酒品茶,谈文论诗。而冯溥的万柳堂并非首创,元朝右丞相廉希宪在彰义门内(今广安门内)有座名为廉园的别墅,园内建有一座池塘,塘中植满了莲,绕着池塘植柳数百株,因此廉园又称万柳堂。万柳堂不仅以美景盛名京城,还以常去万柳园宴饮作诗的名士而闻名,卢挚、赵孟頫等名人就曾留下了不少在万柳堂内唱和的诗文。冯学士因慕前朝丞相廉希宪这座谈笑有鸿儒的柳园,因此自己也照样仿建了一座万柳园。


北海公园的“歪脖子”柳树

  皇亲国戚和文人雅士赏柳之地规格甚高,百姓们难以企及。西直门外高梁桥畔的柳林,是京城百姓赏柳的好去处,此地河水清澈,两岸垂柳长达10余里,是人们踏青春游的好去处。除了高梁桥畔,积水潭和什刹海一带也是人们赏柳的佳地。
  现在人们赏柳可没有古人那么多等级约束了,像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以前的皇家禁地,人们都可以自由出入参观。什刹海一带至今仍是人们赏柳踏青的好去处,杨柳低垂,水光潋滟。除了这些地方,护城河与长河两岸及柳荫公园也都是赏柳的好地方。

北国风俗:从《燕云台》中的射柳说起


  前些日子热播剧《燕云台》中,有一场贵族青年男女比赛射柳的场景,参赛者既要骑马奔跑,还要将挂在架子上的柳枝射下来,并用手接住,最快完成这两项者赢得比赛。剧中场景基本还原了辽代射柳的原貌,但据文献记载,射柳的成员应为男性,赢者获得的不是佩刀,而是输家的冠服。射柳这项运动,是一种骑射游戏,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兴盛于辽、金时期。
  在辽代,射柳不仅是一种骑射游戏,还是瑟瑟仪(辽代祈雨的仪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契丹人认为柳多长于水边,且每年柳树抽芽后不久,春雨就会如期而至,柳与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场祈雨的仪式中,皇帝与大臣既要进行激烈的射柳活动,还要为柳树举行隆重的祭祀,通过射柳、植柳这种仪式,祈祷上天普降甘霖滋润大地。《辽史》中能查到的因祈雨而进行的射柳活动有42条记录,皇家多因祭祀活动而射柳,而民间则是把射柳作为一种骑射的竞技活动。   金推翻了辽的统治后,继承了辽统治下的这片土地,还继承了辽人不少的旧俗,射柳就是其中之一。金人射柳,源于辽俗,但其内涵已大变。辽人因祈雨而射柳,金人则是因拜天而射柳。遼人一般是在干旱少雨的夏天射柳,而金人是在每年的端午、中元 、重九的祭天礼后举行盛大的射柳活动。金人射柳活动虽在五月五、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三个节日举行,但多在五月五的端午举行。金世宗曾多次于端午节率领皇太子及群臣在广乐园(今钓鱼台)内进行射柳比赛。
  元代金后,端午射柳的习俗也被沿继下来,元如何举办射柳活动的文献记载很少,但从一些元曲及诗文中来看其形式与金朝相似,所幸《金史》中对射柳活动有着详细的记载:“凡重五日(五月初五)拜天礼毕,插柳、球场为两行,当射者以尊卑序,各以帕识其枝,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镞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驰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能中者,为负。每射,必伐鼓以助其气已。”
  明朝端午射柳之风兴于明成祖朱棣时期。北京是辽、金、元的故都,骑射之风盛行,明朝迁都北京后端午射柳的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成祖皇帝就曾多次与百官一起在东苑射柳、击球。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个习俗很快就在全国流行起来,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头百姓,都热衷于这个游戏,尤其是在军队中,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载:“京师及边镇最重午节,至今各边,是日俱射柳较胜,士卒命中者,将帅次第赏赉。”从明初不少观射柳的应制诗文来看,其射柳形式与金元时代相差不多,也是以射中折柳为赢。但据清人所写的《骈字类编》记载:以鹁鸽贮葫芦中,悬之柳上,弯弓射之,矢中葫芦鸽飞出高下为胜负,往往会於清明端阳名曰射柳。这种射柳形式与明初射柳形式截然不同,很可能是为了增加娱乐性而将射柳游戏进行了改良。
  到了清朝,端午射柳活动仍在举行。《帝京岁时纪胜》中载:“帝京午节,极胜游览。或南顶城隍庙游回,或午后家宴毕,仍修射柳故事,于天坛长垣之下,骋骑走邂。”清代对皇家举办射柳活动的记载极少,直到2002年底一幅由道光皇帝亲笔绘制的《绮春园射柳图卷》从海外回到了中国,这才让人们了解到在清朝中叶爱新觉罗家族依旧保持了其先祖金人射柳的习俗。徐徐展开这幅珍贵的画卷能看到,在一片浓密的柳林里,有一位头戴夏冠,身穿蓝衫,腰系红缨带,身背白色箭囊的贵族青年,骑在一匹飞驰的骏马之上,左手张弓右手搭箭准备射箭。据专家考证这幅画卷的主人公就是年轻时的道光皇帝,道光皇帝不仅文才出众而且骑射的功夫也非常了得,从这幅画卷也体现道光帝高超的骑射技术。除此以外,这幅画卷还首次以图画的形式向人们展现了清代皇室射柳的画面。
  端午射柳这项活动在清末已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平谷县志》中还记载了一次端午射柳活动,这可能是北京地区有官方记载的最后一次端午射柳活动了。如今北京寸土寸金人口稠密,想要恢复这种射柳活动困难很大。但在内蒙古地区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那达慕大会,在这个大会上不仅能摔跤、套马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运动,还能看到如射柳一样精彩的骑射表演。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铁路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效,自从2014年开始国内大部分城市地区就已经普及了各种类型的铁路设备设施,这也促使很多机车制造与检修企业的可持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的发展迅速,就土建工程而言,造价预结算能够帮助施工团队切实了解工程资金流动及数据信息,具有显著的降本增效作用,但从实践角度来看,土建工程易受不
概预算编制工作对工程建设的造价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概预算编制工作的不合理,不仅阻碍工程建设的发展,还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直接的经
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下,我国对农村经济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经济管理措施,农村经济得到了改善.在现阶段来看,经过加快农村发展,对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三农建设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根据当前农村形势对现有的农村商业银行金融模式进行创新,是三农建设
早先,没听过“京味儿”一说,只知道“京派”。说“京派”,其实颇有些牵强,与“京”无关,仅是一派而已——“京派”指的是五四之后,对北京有好感的一些作家、学者等,先后以《语丝》《新月》《学文》《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等期刊为“阵地”,以朱光潜、林徽因两人宅邸为沙龙场所,兼议政与文学为宗旨,论过“海派”,批过新文艺,怼了象征派,最后形成乡土、牧歌式的“京派”文学渊源……这似乎对以后的“京味儿
期刊
鼻烟是具有高细度、湿润度、刺激香味的发酵烟叶粉末,是一种以鼻吸用的无烟烟草制品.鼻烟原为西方所创,明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人传入中国后,便以中药和花香为主.随着旱烟、水烟
期刊
诗人顾城离开这个世界已经28年了.rn1993年10月9日,清晨,我正忙于洗漱,广播里传来一条新闻,令手部动作骤然停顿:“……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中国大陆诗人顾城,于昨日在新西兰
期刊
在那个没有塑料大棚、没有网络电商的年代,我们也没少口福。小时候最喜欢的季节当数春末初夏,因为很多瓜果落地,满足了嘴馋的孩子们。那时候,从五月底就开始吃香瓜,一直能吃到六七月。有绿色的个头不大,像圆圆的小地雷,还有长长的,叫羊角蜜,是浅绿色的。甭管长瓜圆瓜都是瓜皮绿,瓤也绿,里面籽是淡黄色的。香瓜香瓜,名字恰切得很,切开一个,瓜清香味扑鼻,吃在嘴里又脆又甜。后来,香瓜的个头越来越大,可总觉得不香也不
期刊
如今,北京的公交线路覆盖京城的犄角旮旯,四通八达,私家车也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可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对公交车情有独钟。和19路的缘分  我对北京公交车的认知,应该从小时候与19路公交车的结缘说起。  1953年开始到1954年结束,在京城西南一大片被称作“老君地”的土地上,开辟了一条连接白纸坊街到广安门内大街的道路。洁整的路牙,簇新的路面,周围的老百姓不约而同都管它叫“新马路”。其后不久,各取白纸坊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