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出发,系统阐述了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接着对以城市交通为基础加强城市规划的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城市交通,城市规划,相互影响
一、前言
在城市化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面临着很大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突破,特别是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也使得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研究变得更为复杂。
二、城市规划中重视城市交通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高速城市化的阶段。但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日趋严重,成为了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根据2010年发布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中国有17个城市上班的花费平均时间大于30分钟,其中北京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为52分钟,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城市交通拥堵是导致中国城市上班族上班用时过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路网结构不合理且密度不够、道路交叉口等节点设施设计不合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等;二是城市交通管理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交通管理体制不完善、交通组织、交通安全、停车等管理有待加强;三是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猛,以北京和广州为例,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分别达到了470万辆和215万辆,2010年净增机动车分别超过70万辆和30万辆。究其根本原因,基本形成的共识是: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源在于高速城市化过程中,不尽合理的城市规划与人流高密度聚集产生的交通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在北京、广州等城市先后出台的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方案中,其首要措施都是加强和完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功能、交通需求、交通供给之间的相互匹配。
三、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1、城市房地产业与交通的关系
城市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周期长、价值量大、位置固定等特点,并且在对房地产进行开发时,往往会受到国家对政策、经济的宏观调控或者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同时,房地产的开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因此,与其它城市建设相比较而言,房地产的开发对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房地产自身属于不动资产,并且它的使用、开发以及日后的经营都会将整个交通网络作为发展的依托,由此也可以看出,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为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以及延伸起到积极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城市空间的外延。同样,房地产的开发也能够带动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二者在发展中建立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交通系统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交通网络的建设对房地产开发的顺序有影响。第二,交通网络的建设对房地产所开发的类型有影响。第三,交通网络的建设对城市房地产的分布情况有影响。第四,交通网络的建设对房地产的价格确定有影响。
2、交通枢纽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交通枢纽不仅承担着整个交通的调控功能,同时,也在现代城市发展与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规划中,交通枢纽既是人们进行日常活动的聚集地,也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聚集地,交通枢纽在城市当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突显出来。交通枢纽的改进和完善,可以使它更好的服务于城市规划,并且激发城市的各项功能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对城市的规划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道路拥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对城市来说,城市交通可以称得上是城市的核心。交通情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商业贸易以及市场經济都会产生影响。交通是城市谋求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它也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城市交通的拥堵会对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效率带来压力,并且也减缓了城市发展的进程。道路拥堵主要对城市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第一,道路拥堵影响了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
第二,道路拥堵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规模。优异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环境是一个城市繁荣发展的条件,因此,道路的拥堵势必会对城市的功能性产生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
4、道路设计年限、质量等与城市道路拥堵主要对城市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第一,道路拥堵影响了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第二,道路拥堵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规模。优异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环境是一个城市繁荣发展的条件,因此,道路的拥堵势必会对城市的功能性产生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
四、城市交通为基础加强城市规划的措施
1、交通拥堵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安排。规划的核心是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从国内外城市发展历程来看,交通与土地利用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是交通产生的根源,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强度决定了交通量和交通方式;另一方面,交通可达性将影响土地利用的价值,从而对土地利用规划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交通与土地利用在土地利用、交通需求、交通设施、交通可达性、土地价值之间形成环状互动关系,并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循环轮转。
2、基于交通拥堵的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总体发展目标、总体功能结构、总体用地布局、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综合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下一层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3、基于交通拥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实施小街区、密路网、功能复合的区块规划
传统的城市规划常使用大街块、功能相对单一的区划规划方式,这种规划方式造成每个地块功能单一(居住或商业),市民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的交通出行才能满足各种生活需求,从而增加了交通出行量;此外,大街块、宽马路的粗放式规划,不利于交通微循环,交通集中在干道上一旦发生事故容易发生大规模的交通拥堵,难以疏解。因此,实施小街区、密路网、功能复合的区块规划,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二)、引入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研究
根据前述分析,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环状互动关系,并且该互动关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循环轮转。但由于交通容量具有一定的限度,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循环轮转不会一直运行下去,当达到或超过极限时,就会出行交通拥堵现象。我们在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性规划时,应该引入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研究,定量分析最佳交通规划方案条件下的交通容量以及最佳土地开发条件下的交通需求,通过交通供需平衡调整,实现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最佳组合。
(三)、基于TDM的交通设施规划
我们在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控制中,建议引入TDM(交通需求管理)理念,通过交通需求预测及交通管理策略研究,确定交通基础设施控制规模需求,以城市道路交叉口为例,在控规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未来的交通流量需求、信号灯控制方式及相位设置等因素来决定土地控制规模。有条件的城市,建议在控规阶段优先开展相关交通基础设施的控制性规划研究,作为城市控规的依据,同时可解决交通设施从用地到设计的规划缺失问题。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要与城市交通相结合,才能发挥城市规划建设的作用,从而使城市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小培,毛蒋兴;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研究[J].规划师,2002(8)
[2]过秀成;城市集约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关系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1
[3]钱寒,峰杨涛,杨明;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互动[D].城市问题,2010
[4]李海峰;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6
【关键词】 城市交通,城市规划,相互影响
一、前言
在城市化时代背景下,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面临着很大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突破,特别是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也使得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性研究变得更为复杂。
二、城市规划中重视城市交通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高速城市化的阶段。但在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逐渐显现,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日趋严重,成为了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根据2010年发布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中国有17个城市上班的花费平均时间大于30分钟,其中北京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为52分钟,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城市交通拥堵是导致中国城市上班族上班用时过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路网结构不合理且密度不够、道路交叉口等节点设施设计不合理、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滞后等;二是城市交通管理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交通管理体制不完善、交通组织、交通安全、停车等管理有待加强;三是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猛,以北京和广州为例,目前机动车保有量分别达到了470万辆和215万辆,2010年净增机动车分别超过70万辆和30万辆。究其根本原因,基本形成的共识是: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源在于高速城市化过程中,不尽合理的城市规划与人流高密度聚集产生的交通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因此,在北京、广州等城市先后出台的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作方案中,其首要措施都是加强和完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功能、交通需求、交通供给之间的相互匹配。
三、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
1、城市房地产业与交通的关系
城市中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具有周期长、价值量大、位置固定等特点,并且在对房地产进行开发时,往往会受到国家对政策、经济的宏观调控或者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同时,房地产的开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因此,与其它城市建设相比较而言,房地产的开发对投资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房地产自身属于不动资产,并且它的使用、开发以及日后的经营都会将整个交通网络作为发展的依托,由此也可以看出,便捷的交通网络可以为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以及延伸起到积极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城市空间的外延。同样,房地产的开发也能够带动城市交通网络的建设,二者在发展中建立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交通系统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交通网络的建设对房地产开发的顺序有影响。第二,交通网络的建设对房地产所开发的类型有影响。第三,交通网络的建设对城市房地产的分布情况有影响。第四,交通网络的建设对房地产的价格确定有影响。
2、交通枢纽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交通枢纽不仅承担着整个交通的调控功能,同时,也在现代城市发展与规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规划中,交通枢纽既是人们进行日常活动的聚集地,也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聚集地,交通枢纽在城市当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突显出来。交通枢纽的改进和完善,可以使它更好的服务于城市规划,并且激发城市的各项功能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对城市的规划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道路拥堵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对城市来说,城市交通可以称得上是城市的核心。交通情况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商业贸易以及市场經济都会产生影响。交通是城市谋求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它也是城市生存的基础。城市交通的拥堵会对城市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效率带来压力,并且也减缓了城市发展的进程。道路拥堵主要对城市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第一,道路拥堵影响了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
第二,道路拥堵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规模。优异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环境是一个城市繁荣发展的条件,因此,道路的拥堵势必会对城市的功能性产生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
4、道路设计年限、质量等与城市道路拥堵主要对城市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第一,道路拥堵影响了城市在空间上的布局。第二,道路拥堵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规模。优异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交通环境是一个城市繁荣发展的条件,因此,道路的拥堵势必会对城市的功能性产生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
四、城市交通为基础加强城市规划的措施
1、交通拥堵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安排。规划的核心是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从国内外城市发展历程来看,交通与土地利用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是交通产生的根源,土地利用的类型和强度决定了交通量和交通方式;另一方面,交通可达性将影响土地利用的价值,从而对土地利用规划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交通与土地利用在土地利用、交通需求、交通设施、交通可达性、土地价值之间形成环状互动关系,并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循环轮转。
2、基于交通拥堵的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总体发展目标、总体功能结构、总体用地布局、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综合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下一层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3、基于交通拥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一)、实施小街区、密路网、功能复合的区块规划
传统的城市规划常使用大街块、功能相对单一的区划规划方式,这种规划方式造成每个地块功能单一(居住或商业),市民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的交通出行才能满足各种生活需求,从而增加了交通出行量;此外,大街块、宽马路的粗放式规划,不利于交通微循环,交通集中在干道上一旦发生事故容易发生大规模的交通拥堵,难以疏解。因此,实施小街区、密路网、功能复合的区块规划,对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二)、引入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研究
根据前述分析,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环状互动关系,并且该互动关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循环轮转。但由于交通容量具有一定的限度,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循环轮转不会一直运行下去,当达到或超过极限时,就会出行交通拥堵现象。我们在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性规划时,应该引入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互动研究,定量分析最佳交通规划方案条件下的交通容量以及最佳土地开发条件下的交通需求,通过交通供需平衡调整,实现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最佳组合。
(三)、基于TDM的交通设施规划
我们在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控制中,建议引入TDM(交通需求管理)理念,通过交通需求预测及交通管理策略研究,确定交通基础设施控制规模需求,以城市道路交叉口为例,在控规阶段就应该充分考虑未来的交通流量需求、信号灯控制方式及相位设置等因素来决定土地控制规模。有条件的城市,建议在控规阶段优先开展相关交通基础设施的控制性规划研究,作为城市控规的依据,同时可解决交通设施从用地到设计的规划缺失问题。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建设必须要与城市交通相结合,才能发挥城市规划建设的作用,从而使城市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小培,毛蒋兴;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与城市交通模式研究[J].规划师,2002(8)
[2]过秀成;城市集约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关系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1
[3]钱寒,峰杨涛,杨明;城市交通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互动[D].城市问题,2010
[4]李海峰;城市形态、交通模式和居民出行方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