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农业对国家的贡献不只是经济方面的,还有社会稳定、生态平衡等等都离不开农业的协调作用。我们要尽全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1992年~1997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提出,强调土地承包经营的稳定性,稳步推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流通体制改革。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推动了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了解决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的矛盾,1992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1993年初,山东省潍坊地区首次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1996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九五”时期和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在农业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中的作用。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这一阶段改革的亮点。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写入宪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强调“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第十条),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地位。1993年11月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1993年十一号文件),提出把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
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流通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的需要。199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粮食经营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机制,构建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框架。1995年4月,《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棉花化肥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中在规定省级单位政府领导负责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省长负责制。
这一阶段,尽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并未最终成功,但市场调节的框架初步建立,其他各种农产品的供给基本实现了由市场调节的目标。并且,包括粮食在内的主要农产品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也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1992年~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从17659.7亿元增加到6834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1.86%。
1998年至今: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农业税的废除,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阶段到来。
1998年10月14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农村改革20年来的基本经验,提出了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方针。这一阶段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最大变化,是自新世纪以来的减免以至取消农业税,并逐步加大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由此我国正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发展阶段。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仅减免税一项,国家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4年4月2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新一轮粮改正式启动,粮食购销完全实现了市场化,重新实行了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至此,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宣告结束。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便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农业还是轻工业的基础,并为建国初期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启动资金和有力的保障。
1.建国以来,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国家从农业生产中为工业筹集大量的发展资金。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工业化所需资金,贡献超过一万亿。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征收的农业税3945.66亿元,此外国家从1953年起开始对粮棉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据不完全的统计到1983年,30年间,通过“剪刀差”,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超过6000亿元。
2.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工业和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后,城镇建设改革了用工制度,打破了铁饭碗,出现了三次大的民工潮。数字显示,离开农村外出流动打工的农民工从70年代的几百万上升到80年代的三千万再到90年代的八千万,21世纪初达到1.3亿,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大批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附近的小城镇从事第三产业,加快了新型小城镇和部分小城市的创建历程。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前提和发动因素,农业充分发展的结果,不但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低级产品,而且农民购买力增加,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量增加,又将为工业提代广阔的市场,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又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农业不仅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又是贸易业、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物资保证。农业为市场提供丰富的农产品,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活跃。作为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农业对国家的贡献不只是经济方面的,还有社会稳定、生态平衡等等都离不开农业的协调作用。我们要尽全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主任、经济学博士、副教授)
1992年~1997年: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提出,强调土地承包经营的稳定性,稳步推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流通体制改革。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推动了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了解决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的矛盾,1992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1993年初,山东省潍坊地区首次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1996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九五”时期和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强调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在农业商品化、产业化、现代化中的作用。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这一阶段改革的亮点。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家庭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写入宪法。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强调“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第十条),并用法律的形式确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地位。1993年11月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1993年十一号文件),提出把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
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流通体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的需要。199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粮食经营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条线运行机制,构建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框架。1995年4月,《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棉花化肥购销体制改革的通知》中在规定省级单位政府领导负责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省长负责制。
这一阶段,尽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并未最终成功,但市场调节的框架初步建立,其他各种农产品的供给基本实现了由市场调节的目标。并且,包括粮食在内的主要农产品实现了从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这一时期也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1992年~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从17659.7亿元增加到6834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1.86%。
1998年至今: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农业税的废除,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阶段到来。
1998年10月14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农村改革20年来的基本经验,提出了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方针。这一阶段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最大变化,是自新世纪以来的减免以至取消农业税,并逐步加大对农民的各种补贴。由此我国正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性发展阶段。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议,新中国实施了近50年的农业税条例被依法废止。仅减免税一项,国家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4年4月2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新一轮粮改正式启动,粮食购销完全实现了市场化,重新实行了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至此,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宣告结束。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便没有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农业还是轻工业的基础,并为建国初期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启动资金和有力的保障。
1.建国以来,为了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国家从农业生产中为工业筹集大量的发展资金。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工业化所需资金,贡献超过一万亿。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从1949年到2003年全国累计征收的农业税3945.66亿元,此外国家从1953年起开始对粮棉等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据不完全的统计到1983年,30年间,通过“剪刀差”,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超过6000亿元。
2.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工业和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后,城镇建设改革了用工制度,打破了铁饭碗,出现了三次大的民工潮。数字显示,离开农村外出流动打工的农民工从70年代的几百万上升到80年代的三千万再到90年代的八千万,21世纪初达到1.3亿,成为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大批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附近的小城镇从事第三产业,加快了新型小城镇和部分小城市的创建历程。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前提和发动因素,农业充分发展的结果,不但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低级产品,而且农民购买力增加,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量增加,又将为工业提代广阔的市场,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又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农业不仅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又是贸易业、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物资保证。农业为市场提供丰富的农产品,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活跃。作为一个国家最基础的产业,农业对国家的贡献不只是经济方面的,还有社会稳定、生态平衡等等都离不开农业的协调作用。我们要尽全力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中央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主任、经济学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