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2014年11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了新型智库的8个基本标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要具有“健全的治理结构及组织章程”。这一要求作为一个重要的行业标准,激励地方社科院在提高研究质量、扩大智库影响力的同时,必须加强内部治理体系建设。近年来,湖北省社科院在构建智库内部治理体系方面积极探索,初步搭建了以“五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五力”为目标、以构建“五个体系”为保障的“三个五”内部治理体系。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社会科学院第十九届院长联席会议暨首届智库论坛》上,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忠家交流和探讨了“三个五”内部治理体系的内涵。本刊将张忠家书记的发言以访谈的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张书记,您好!请您谈谈贵院“三个五”内部治理体系的内涵。
张忠家:好的。“三个五”內部治理体系,即加强“五重”建设、提高五种能力、构建五大体系。
第一,加强“五重”建设。近年来,我院根据中央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总结自身发展规律,突出抓“五重”建设,即:重点岗位、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任务、重点项目。
一是加强重点岗位建设。我院界定的重点岗位,既不是指具体的内设机构,也不是指某个具体的职位,而是根据工作岗位的重要性予以明确的。具体来讲,确定了以下岗位为重点岗位:(1)湖北省宏观战略发展研究院工作团队;(2)国家社科基金(软科学基金)、省社科基金(软科学基金)项目工作团队;(3)湖北省中特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工作团队;(4)湖北省社科院特色研究中心工作团队;(5)湖北省社科院重大基建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及重要科研辅助工程建设工作团队。
二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制定重点学科建设标准,采取申报和评审相结合的办法,产生重点学科。第二步,明确扶持政策,制订年度考核标准和五年考核标准。
三是加强重点人才建设。凡下列人员,确定为重点人才:(1)在创新团队中担任首席专家(管理)、执行专家(管理)的人员;(2)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贴的专家、国家部委直接联系或特聘的专家;(3)对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省贴的专家;(4)湖北省宣传战线“五个一批”人才、湖北省宣传战线“七个一百”人才;(5)院青年学术骨干;(6)赴国外留学、做访问学者的人员。
四是加强重点任务建设。凡具有以下特征的工作,列为重点任务:(1)中央部委委托的任务;(2)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交办的任务;(3)省领导交办的任务;(4)省委、省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四大家”办公厅,纪、组、宣、统,公、检、法、司,发改委、财政厅、审计厅、监察厅)委托的任务,或省直其他单位委托且研究经费在20万元以上的课题;(5)市(州)及社会有关单位委托且研究经费在30万元以上的课题。
五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凡具有以下特征的工作,列为重点项目:(1)科研名品建设。主要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库”、《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三农中国》、《中三角蓝皮书》、《楚学论坛》;(2)品牌论坛(讲堂)建设。主要有:中国长江论坛、长江中游城市群论坛、鄂韩合作论坛、“三农”论坛、湖北智库论坛、荆楚社科大讲堂;(3)研究生硕士点建设与院友交流平台建设;(4)《江汉论坛》名刊建设;(5)重要数据库建设。主要有:院重大应用研究数据库、楚文化研究数据库、省情研究数据库;(6)报刊网站建设。主要有:《社会科学动态》、《湖北社会科学报》、《要文摘报》、《决策咨询快报》、《中三角瞭望》、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网、湖北智库网;(7)重要基础设施建设;(8)“多考合一”综合管理工程;(9)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程。
第二,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提高科研生产力。我院坚持的基本标准是(以年度为单位):(1)公开出版著作数;(2)公开发表核心期刊文章数;(3)获批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数;(4)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数;(5)完成重要调研成果数;(6)举办全省性、全国性理论研讨会次数。
二是提高智库竞争力。我院坚持的基本标准是(以年度为单位):(1)公开发表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篇目数;(2)主办的刊物刊发的文章被上述四种二次文献的转载篇目数;(3)研究成果、理论观点、学术理论活动被媒体报道次数;(4)毕业研究生的人数及社会反响;(5)综合影响力在地方社科院中的排位数(以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为准)。
三是提高社会影响力。我院坚持的基本标准是(以年度为单位):(1)研究成果进入省委、省政府决策数;(2)各项工作被媒体报道数;(3)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媒体转发数;(4)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理论研讨会人次数;(5)专家学者担任国家级、省级学会会长、副会长人数;(6)专家学者在社会上各类单位作学术报告、理论讲座、演讲报告的人次数;(7)专家学者为企业及社会各界提供决策咨询、政策评估及社科普及的成果数;(8)本院网站的日点击量。
四是提高人才成长力。我院坚持的基本标准是:(1)在职人员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是否合理;(2)中青年科研人员每年公开发表核心期刊文章的数量与上年度相比的增长情况;(3)中青年科研人员每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社科基金项目数与上年度相比的增长情况;(4)中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批示数与上年度相比的增长情况;(5)中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的人次与上年度相比的增长情况;(6)中青年科研人员接受媒体采访的人次与上年度相比的增长情况。
五是提高管理执行力。我院坚持的基本标准是:(1)年初工作计划是否较为全面、客观、合理;(2)季度工作安排是否按计划完成;半年工作自查是否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3)上级组织交办的任务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4)院党组、院行政交办的任务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5)处室之间相互合作的工作是否高效;(6)科研人员对行政处室工作的满意度测评是否好于往年;(7)上级组织对我院相关工作打分反馈情况是否好于往年;(8)获得上级组织颁发的各类奖项是否好于往年。 第三,构建五大体系。
一是创新科研组织运行机制,构建功能完善的组织体系。
按照实施创新工程的要求,培育组建创新团队。建立以“创新单位一创新团队一创新岗位”为主线的科研组织方式,坚持“严进严出”,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遴选组建若干个科研和管理创新团队,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决策水平。
改革科研组织设置办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评估中心、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荆楚文化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社会治理体系研究中心、湖北省反腐倡廉建设形势评价中心等重点特色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一批跨学科、跨研究所的研究中心建设,有效集聚和利用所内外、院内外乃至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学术资源,增强我院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方面的整體影响力。
不断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的智库联盟。积极推进全省分院(所)的建设,争取在5年内分院遍及全省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充分发挥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其他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学科集聚优势,加强挂靠我院的省级学术社团建设;积极推进我院与中国社科院的高端合作;深化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西伯利亚所,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忠清北道研究院的合作,形成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协同创新团队和协作联动机制。
加强院学术委员会建设,制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条例》;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制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
二是创新科研成果评价考核内容和方式,构建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
坚持以课题为载体、成果为导向、经费为支撑、绩效为标准,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研业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科研投入与成效相关联的指标体系。
全面考量科研成果本身所固有的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难易性等,本着独立性和相关性相统一、可测性和可比性、可行性和简易性的原则,强化科研产出、注重科研绩效。根据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不同特点,分类制订科研成果考核评价办法,推动不同领域的创新。
建立形式多样的科研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将学术论文、专著、译著、研究报告等达到一定学术水准的科研成果纳入评价考核内容,综合评价项目立项、研究过程、科研成果以及社会效益。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进入创新工程的科研项目进行科学评价与跟踪管理,实行立项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项评价。严格评价奖励、淘汰机制,把创新工程项目评价结果作为人员使用及经费配置的重要依据。每年通过媒体发布《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项目评价报告》,接受公众评价和监督。
三是创新科研辅助手段和方法,构建彰显智库实力的平台体系。
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创办湖北智库网,努力打造“数字化社科院”。
整合院内情报信息资源,组建信息情报研究中心。负责编印《要文摘报》、《决策咨询快报》、《湖北社会科学报》,管理湖北智库网、湖北社会科学院网。按照“统一、互联、共享、权威”的原则,以我院数据库和调查平台为基本架构,逐步积累和丰富研究资源,争取在5年内,将我院建设成为湖北一流、国内知名的综合性数据调查、汇集、分析和信息发布中心,以及支持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的数据信息创新基地。
加强学术名刊建设。在《江汉论坛》建立创新团队,实施创新报偿,改革经费管理办法。推进刊物质量建设,不断提高其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社会科学动态》品牌培育工作,拓展我院在学术界的话语权。
打造品牌论坛讲堂。重点培植中国长江论坛、长江中游城市群论坛、鄂韩合作论坛、“三农”论坛、湖北智库论坛;不断扩大“荆楚社科大讲堂”的学术影响。
四是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培育方式,构建竞争择优的制度体系。
按照国家和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精神,建立创新岗位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竞争择优、灵活高效”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创新工程需要,对现有机构设置进行优化整合。撤销合并部分职能交叉、研究力量薄弱或方向相近的职能部门和研究所,组建信息情报研究中心。
制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人事管理办法(试行)》,对创新团队与非创新团队人员、创新岗位与非创新岗位人员(含创新团队聘用的编外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根据创新工程总体目标要求,确定创新团队和创新岗位,确定进入和退出人员比例。创新团队根据任务、需要和新的用人制度设置岗位,聘用人员,兑现待遇。创新团队聘用人员不受现有人员编制限制,可以聘用一定比例的编制外人员,支付一定的劳务报偿。创新岗位设立研究、管理两个类别,研究类岗位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设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研究助理;管理类岗位实行首席管理负责制,设首席管理、执行管理、管理助理。不同层级的创新岗位,享受不同的创新报偿。创新报偿按过程报偿和目标报偿分阶段核发。因承担国家、省社科基金项目,无力竞争创新岗位的人员:国家社科基金(软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比照首席专家发放创新报偿;省社科基金(软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比照执行专家发放创新报偿;青年学术骨干比照执行专家发放创新报偿。
把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学风优良、善于咨政、学术精湛的人才队伍作为主要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项人才工程:(1)实施首席专家(管理)推展计划;(2)实施访问学者资助计划;(3)实施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4)实施管理人才提升计划;(5)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基地建设计划。
五是创新经费配置和使用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优化资源配置,改革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制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经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用以保障科技条件能力建设、成果宣传推介、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工程研究、绩效等方面的支出。 尊重社会科学研究规律,探索建立过程报偿与目标报偿相结合的创新报偿制度,制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绩效支出中创新报偿管理办法(试行)》。
改革现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制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统一采购管理办法(试行)》。按照“统筹使用、分项核算”的原则,各项业务开支实行统一采购、集中支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
记者:张书记,很高兴您给我们介绍了贵院“三个五”内部治理体系的经验。关于进一步推进地方社科院智库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您还有哪些思考与启示。
张忠家:关于进一步推进地方社科院智库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我还有以下五点思考。
第一,建立动态竞争的科研管理机制。实施科研全过程动态管理,通过外部环境预测、内部数据分析,对科研投入、科研成果生成的各环节,多渠道、多要素、多层次地实行动态控制,并随时对科研计划、资源配置和管理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和补充。建立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科研组织体制。加强研究选题和立项管理,重视前期调查和政策需求分析,发挥多领域专家咨询委员会在课题立项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建立多层次的成果转化与传播机制。要提高科研效率,用最短的生产周期把最新的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及时便捷地报送到政府决策部门;要充分发挥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电视媒介的作用,建立成果推介或发布的多渠道机制;要善于利用出版发行期刊、研究报告、书籍、内参,以及举办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方式转化成果。
第三,建立稳定常态的聚贤育人机制。对于社会上专业背景深厚、研究视野开阔、话語权和影响力强大的学者,恳请组织部门有计划地将其向智库单位集聚。重视年轻人才培养,想方设法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直接对话、有实力争取话语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开放式的智库人才使用平台,探索以延揽成熟型人才为首选和主渠道的新的人才引进机制。
第四,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智力报偿和间接成本支出经费管理制度,实行按技能付酬、按劳付酬和按绩效付酬相结合的薪酬体制。改革科研组织设置方式,积极探索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组为支撑、以成果进入决策为目的的科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完善法人治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智库决策议事规则、民主管理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科研考核管理办法、成果评价与发展办法等系列制度。建立和完善后期资助方式,提高科研骨干队伍、主要负责人在科研成果转化受益中的比例,从科研成果转化受益中获取的奖励收入,实行按年度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五,建立财政保障机制。恳请省财政设立智库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我院加快发展。制订专门的科研机构经费资助方式和管理制度,出台《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范直接费用支出管理,合规合理使用间接费用。
记者:张书记,您的谈话使我们了解了湖北省社科院在构建智库内部治理体系方面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以及该院“三个五”内部治理体系的内涵。相信湖北省社科院通过加强智库内部治理体系建设,能够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智库更好地服务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再见!(责编:玉山)
记者:张书记,您好!请您谈谈贵院“三个五”内部治理体系的内涵。
张忠家:好的。“三个五”內部治理体系,即加强“五重”建设、提高五种能力、构建五大体系。
第一,加强“五重”建设。近年来,我院根据中央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总结自身发展规律,突出抓“五重”建设,即:重点岗位、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任务、重点项目。
一是加强重点岗位建设。我院界定的重点岗位,既不是指具体的内设机构,也不是指某个具体的职位,而是根据工作岗位的重要性予以明确的。具体来讲,确定了以下岗位为重点岗位:(1)湖北省宏观战略发展研究院工作团队;(2)国家社科基金(软科学基金)、省社科基金(软科学基金)项目工作团队;(3)湖北省中特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工作团队;(4)湖北省社科院特色研究中心工作团队;(5)湖北省社科院重大基建工程、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及重要科研辅助工程建设工作团队。
二是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制定重点学科建设标准,采取申报和评审相结合的办法,产生重点学科。第二步,明确扶持政策,制订年度考核标准和五年考核标准。
三是加强重点人才建设。凡下列人员,确定为重点人才:(1)在创新团队中担任首席专家(管理)、执行专家(管理)的人员;(2)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贴的专家、国家部委直接联系或特聘的专家;(3)对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省贴的专家;(4)湖北省宣传战线“五个一批”人才、湖北省宣传战线“七个一百”人才;(5)院青年学术骨干;(6)赴国外留学、做访问学者的人员。
四是加强重点任务建设。凡具有以下特征的工作,列为重点任务:(1)中央部委委托的任务;(2)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交办的任务;(3)省领导交办的任务;(4)省委、省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四大家”办公厅,纪、组、宣、统,公、检、法、司,发改委、财政厅、审计厅、监察厅)委托的任务,或省直其他单位委托且研究经费在20万元以上的课题;(5)市(州)及社会有关单位委托且研究经费在30万元以上的课题。
五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凡具有以下特征的工作,列为重点项目:(1)科研名品建设。主要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库”、《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三农中国》、《中三角蓝皮书》、《楚学论坛》;(2)品牌论坛(讲堂)建设。主要有:中国长江论坛、长江中游城市群论坛、鄂韩合作论坛、“三农”论坛、湖北智库论坛、荆楚社科大讲堂;(3)研究生硕士点建设与院友交流平台建设;(4)《江汉论坛》名刊建设;(5)重要数据库建设。主要有:院重大应用研究数据库、楚文化研究数据库、省情研究数据库;(6)报刊网站建设。主要有:《社会科学动态》、《湖北社会科学报》、《要文摘报》、《决策咨询快报》、《中三角瞭望》、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网、湖北智库网;(7)重要基础设施建设;(8)“多考合一”综合管理工程;(9)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工程。
第二,提高五种能力。
一是提高科研生产力。我院坚持的基本标准是(以年度为单位):(1)公开出版著作数;(2)公开发表核心期刊文章数;(3)获批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数;(4)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数;(5)完成重要调研成果数;(6)举办全省性、全国性理论研讨会次数。
二是提高智库竞争力。我院坚持的基本标准是(以年度为单位):(1)公开发表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篇目数;(2)主办的刊物刊发的文章被上述四种二次文献的转载篇目数;(3)研究成果、理论观点、学术理论活动被媒体报道次数;(4)毕业研究生的人数及社会反响;(5)综合影响力在地方社科院中的排位数(以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为准)。
三是提高社会影响力。我院坚持的基本标准是(以年度为单位):(1)研究成果进入省委、省政府决策数;(2)各项工作被媒体报道数;(3)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媒体转发数;(4)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理论研讨会人次数;(5)专家学者担任国家级、省级学会会长、副会长人数;(6)专家学者在社会上各类单位作学术报告、理论讲座、演讲报告的人次数;(7)专家学者为企业及社会各界提供决策咨询、政策评估及社科普及的成果数;(8)本院网站的日点击量。
四是提高人才成长力。我院坚持的基本标准是:(1)在职人员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是否合理;(2)中青年科研人员每年公开发表核心期刊文章的数量与上年度相比的增长情况;(3)中青年科研人员每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和省社科基金项目数与上年度相比的增长情况;(4)中青年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获省部级领导批示数与上年度相比的增长情况;(5)中青年科研人员参加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的人次与上年度相比的增长情况;(6)中青年科研人员接受媒体采访的人次与上年度相比的增长情况。
五是提高管理执行力。我院坚持的基本标准是:(1)年初工作计划是否较为全面、客观、合理;(2)季度工作安排是否按计划完成;半年工作自查是否做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3)上级组织交办的任务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4)院党组、院行政交办的任务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5)处室之间相互合作的工作是否高效;(6)科研人员对行政处室工作的满意度测评是否好于往年;(7)上级组织对我院相关工作打分反馈情况是否好于往年;(8)获得上级组织颁发的各类奖项是否好于往年。 第三,构建五大体系。
一是创新科研组织运行机制,构建功能完善的组织体系。
按照实施创新工程的要求,培育组建创新团队。建立以“创新单位一创新团队一创新岗位”为主线的科研组织方式,坚持“严进严出”,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遴选组建若干个科研和管理创新团队,着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决策水平。
改革科研组织设置办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评估中心、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荆楚文化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长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社会治理体系研究中心、湖北省反腐倡廉建设形势评价中心等重点特色研究中心建设;加强一批跨学科、跨研究所的研究中心建设,有效集聚和利用所内外、院内外乃至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学术资源,增强我院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方面的整體影响力。
不断探索和建立形式多样的智库联盟。积极推进全省分院(所)的建设,争取在5年内分院遍及全省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充分发挥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其他省级重点研究基地的学科集聚优势,加强挂靠我院的省级学术社团建设;积极推进我院与中国社科院的高端合作;深化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西伯利亚所,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忠清北道研究院的合作,形成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协同创新团队和协作联动机制。
加强院学术委员会建设,制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条例》;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制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
二是创新科研成果评价考核内容和方式,构建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
坚持以课题为载体、成果为导向、经费为支撑、绩效为标准,以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重点,建立科学的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研业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科研投入与成效相关联的指标体系。
全面考量科研成果本身所固有的科学性、实践性、先进性、难易性等,本着独立性和相关性相统一、可测性和可比性、可行性和简易性的原则,强化科研产出、注重科研绩效。根据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不同特点,分类制订科研成果考核评价办法,推动不同领域的创新。
建立形式多样的科研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将学术论文、专著、译著、研究报告等达到一定学术水准的科研成果纳入评价考核内容,综合评价项目立项、研究过程、科研成果以及社会效益。
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对进入创新工程的科研项目进行科学评价与跟踪管理,实行立项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项评价。严格评价奖励、淘汰机制,把创新工程项目评价结果作为人员使用及经费配置的重要依据。每年通过媒体发布《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项目评价报告》,接受公众评价和监督。
三是创新科研辅助手段和方法,构建彰显智库实力的平台体系。
积极适应大数据时代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创办湖北智库网,努力打造“数字化社科院”。
整合院内情报信息资源,组建信息情报研究中心。负责编印《要文摘报》、《决策咨询快报》、《湖北社会科学报》,管理湖北智库网、湖北社会科学院网。按照“统一、互联、共享、权威”的原则,以我院数据库和调查平台为基本架构,逐步积累和丰富研究资源,争取在5年内,将我院建设成为湖北一流、国内知名的综合性数据调查、汇集、分析和信息发布中心,以及支持综合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的数据信息创新基地。
加强学术名刊建设。在《江汉论坛》建立创新团队,实施创新报偿,改革经费管理办法。推进刊物质量建设,不断提高其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社会科学动态》品牌培育工作,拓展我院在学术界的话语权。
打造品牌论坛讲堂。重点培植中国长江论坛、长江中游城市群论坛、鄂韩合作论坛、“三农”论坛、湖北智库论坛;不断扩大“荆楚社科大讲堂”的学术影响。
四是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和人才培育方式,构建竞争择优的制度体系。
按照国家和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精神,建立创新岗位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竞争择优、灵活高效”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
根据创新工程需要,对现有机构设置进行优化整合。撤销合并部分职能交叉、研究力量薄弱或方向相近的职能部门和研究所,组建信息情报研究中心。
制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人事管理办法(试行)》,对创新团队与非创新团队人员、创新岗位与非创新岗位人员(含创新团队聘用的编外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根据创新工程总体目标要求,确定创新团队和创新岗位,确定进入和退出人员比例。创新团队根据任务、需要和新的用人制度设置岗位,聘用人员,兑现待遇。创新团队聘用人员不受现有人员编制限制,可以聘用一定比例的编制外人员,支付一定的劳务报偿。创新岗位设立研究、管理两个类别,研究类岗位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设首席专家、执行专家、研究助理;管理类岗位实行首席管理负责制,设首席管理、执行管理、管理助理。不同层级的创新岗位,享受不同的创新报偿。创新报偿按过程报偿和目标报偿分阶段核发。因承担国家、省社科基金项目,无力竞争创新岗位的人员:国家社科基金(软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比照首席专家发放创新报偿;省社科基金(软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人比照执行专家发放创新报偿;青年学术骨干比照执行专家发放创新报偿。
把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学风优良、善于咨政、学术精湛的人才队伍作为主要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项人才工程:(1)实施首席专家(管理)推展计划;(2)实施访问学者资助计划;(3)实施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4)实施管理人才提升计划;(5)实施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基地建设计划。
五是创新经费配置和使用管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优化资源配置,改革完善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制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经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用以保障科技条件能力建设、成果宣传推介、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工程研究、绩效等方面的支出。 尊重社会科学研究规律,探索建立过程报偿与目标报偿相结合的创新报偿制度,制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绩效支出中创新报偿管理办法(试行)》。
改革现行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制订《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统一采购管理办法(试行)》。按照“统筹使用、分项核算”的原则,各项业务开支实行统一采购、集中支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和监督。
记者:张书记,很高兴您给我们介绍了贵院“三个五”内部治理体系的经验。关于进一步推进地方社科院智库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您还有哪些思考与启示。
张忠家:关于进一步推进地方社科院智库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我还有以下五点思考。
第一,建立动态竞争的科研管理机制。实施科研全过程动态管理,通过外部环境预测、内部数据分析,对科研投入、科研成果生成的各环节,多渠道、多要素、多层次地实行动态控制,并随时对科研计划、资源配置和管理手段进行适时调整和补充。建立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科研组织体制。加强研究选题和立项管理,重视前期调查和政策需求分析,发挥多领域专家咨询委员会在课题立项过程中的作用。
第二,建立多层次的成果转化与传播机制。要提高科研效率,用最短的生产周期把最新的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及时便捷地报送到政府决策部门;要充分发挥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电视媒介的作用,建立成果推介或发布的多渠道机制;要善于利用出版发行期刊、研究报告、书籍、内参,以及举办研讨会、报告会、讲座等方式转化成果。
第三,建立稳定常态的聚贤育人机制。对于社会上专业背景深厚、研究视野开阔、话語权和影响力强大的学者,恳请组织部门有计划地将其向智库单位集聚。重视年轻人才培养,想方设法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能够在国际交流中直接对话、有实力争取话语权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开放式的智库人才使用平台,探索以延揽成熟型人才为首选和主渠道的新的人才引进机制。
第四,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智力报偿和间接成本支出经费管理制度,实行按技能付酬、按劳付酬和按绩效付酬相结合的薪酬体制。改革科研组织设置方式,积极探索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组为支撑、以成果进入决策为目的的科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完善法人治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智库决策议事规则、民主管理章程、学术委员会章程、科研考核管理办法、成果评价与发展办法等系列制度。建立和完善后期资助方式,提高科研骨干队伍、主要负责人在科研成果转化受益中的比例,从科研成果转化受益中获取的奖励收入,实行按年度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第五,建立财政保障机制。恳请省财政设立智库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我院加快发展。制订专门的科研机构经费资助方式和管理制度,出台《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范直接费用支出管理,合规合理使用间接费用。
记者:张书记,您的谈话使我们了解了湖北省社科院在构建智库内部治理体系方面所做出的有益探索,以及该院“三个五”内部治理体系的内涵。相信湖北省社科院通过加强智库内部治理体系建设,能够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智库更好地服务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
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再见!(责编: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