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淡淡才是真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阳春三月,万物勃发。应深圳市新安中学的邀请,本刊编辑部一行5人对彭莉琼老师的语文教改实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研。通过听课、访谈、阅读实践材料、座谈等一系列活动,我们对彭莉琼老师的语文教改实验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思考。彭莉琼老师从2000年起就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综合改革实验,经过3轮改革实验,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升中考语文成绩“A ”比例达到50%以上,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可持续性显著增强,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高度评价。下面刊发的是研讨会的发言纪要,参加研讨会的还有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的语文教育专家唐建新先生,宝安区教科培中心教研员倪岗、吴名庚老师,新安中学的特级教师吴泓等二十余人。
  
  唐建新先生:
  初中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前年,我和邹贤敏先生看到彭莉琼老师的学生的手抄本时,非常震惊。实际上,这些东西,我们很多老师都做过,很多学校都有过——摘抄名言名句、摘抄美词佳句、写读书笔记等等。但是,像彭老师班上这样三年有厚厚的五大本、学生能够坚持下来的,就很少了。关于传统语文教育有两点使我震惊的:一是张志公先生关于语文传统教育的分析,他说是“四线分线合集”。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四条线分开来推进,最后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而彭老师的这个课改为什么其他老师不能坚持,她能坚持呢?她的这种坚持,对其他学科有没有影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理化没有?影响了学生身体锻炼没有?21世纪的教育中,我们必须正视和面对这些事情。从彭老师的材料看,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抄写到底占没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这些抄写既单调又枯燥,我估计全国没有第二所初中的学生在三年中能摘抄出数量如此可观的阅读笔记。至少,这种工作对语文学习的意志力的培养有极大帮助。
  经过这几天的思考,今天早上,我想这样来概括彭老师的课改:练好字、记好句、读好书、写好文。
  第一是练好字。昨天的雅虎讲坛说到这样一句话:“重新捡起做人的最简单的常识。”我们的语文教改是否也应该回归,也应该从最简单的地方做起?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首先是给学生练字的指导,这是符合课改精神的。过去我们把识字写字看作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现在课程标准要求在第四学段——初中都要加进这个内容,这就是它的时代价值。日本人说,“写得一手好字,是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首先就从练好字这一点,彭老师给了她的学生在信息时代增值潜力很大的通行证。有的学校根据时代搞键盘识字,我是非常反对的。中国的汉字是表意的,每一个字都有一个哲理,每一个字就是一个事件。学生通过键盘来识字,没有感悟,结果被后来初中高中老师证明,别字连篇。我不知道彭老师有什么绝招来使学生写字,学生为什么愿意练,用了哪些方法,这都值得我们探索。
  第二是记好句。如果前面的是外衣,那么这就是材料。作为初中学生来说,他要有好的句子,才能点化、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阅读中对这些好句子进行筛选,然后体会一番,再把它们抄写下来。实际上,这几大本的摘抄应该是伴随学生终身的,从中可以看到他们成长的足迹。特别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能够把心收下来,不浮躁,能够这样静下心来写、记,增添自己的语文素材,这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两点说起来是笨办法、老办法、传统的办法,然而在彭老师的班上,语文考试得A 的比例太惊人了,这说明我们现在的考试也要抓基础。现在的高考,没有什么几十分的难题等着我们的学生去解答,中考也是这样,字写不好,肚子里没有几句像样的话,你怎么继续读书写作呢?怎么能很好地完成答卷呢?
  第三是读好书。如果说写好字是学生的外衣,记好句为学生积累了丰厚的素材的话,那么读好书就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我们区有几个老师准备学吴泓老师做专题教学,我是不太赞成的。我觉得孩子们在长身体的时候,他的精力和时间有限,阅读的深度还不够。但是我看了彭老师的小专题之后,又改变了一些想法,我觉得是可以试验的。她的拓展就是一种小专题,扩展了学生视野,使学生像欧美的孩子一样,以研究的视角、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四是写好文。这厚厚的两本学生习作,老师们都看到了学生们的童真、学生的灵气,学生在练好了字、记好了句、读好了书之后发酵吐露出来的东西,真的是非常可爱的。语文说穿了,就是要抓住根本。因此,我想把彭老师的教改活动概括为“练、记、读、写”四字教改试验。
  练,实际上就是让学习的“习”不断振动翅膀、进行重复。这首先是工具性的技巧训练,并不是我们一看到梅兰芳表演就可以成为梅兰芳第二,必须要不断地练。
  记,就是要学过有痕。现在我们很多孩子往往是学过无痕,因为老师给学生点拨的刺激远远没有动漫、游戏、电视所给的刺激大。现在进入21世纪后,很多家长困惑的就是孩子一看电视,眼睛就发直;一翻开书,脑袋就发晕。在这种情况之下,彭老师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进入纯正的、经典的、积极健康的文本的学习,能够把自己的深邃的思考摘录到笔记本上。这既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一种学习毅力的培养,还是学习方式的熏陶。如果说让学生抄,三年之中换了六个本子,可是你拿来一看呢,每个本子可能写了两三页。这就没有在学生中形成具有震撼力的、持之以恒的、滴水石穿的意志品质。
  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对整个新安中学来说,整个初中,或者说四十岁以下的老师都应该学习彭老师这一套——从事简单的语文教学方法,从最基本的、最质朴的地方做起。我们不缺理论,缺的就是对语文学科价值的认识、语文性质的认识;缺的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态度、职业精神,这是一种可怕的毅力,从事大事的毅力。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张晨:
   我们三个语文课程教学论的研究生非常荣幸能来参加彭莉琼老师的语文课改调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受益匪浅,彭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主要是以彭老师新课改中关于积累的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彭老师在积累方面具有很鲜明的特点,主要具有基础性、规范性、多元化、系统化和生活化等特点,从这些特点中可以一窥彭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积累的,同时也为语文课程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有关积累的经验。
   1.基础性。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方法的训练。针对初中语文知识零碎的特点,彭老师很重视语文知识的整合,包括语病、修辞、标点符号和文体知识等等,同时抓好字词过关和文言实词的积累。在翻看学生的笔记本时,会看到本子上有整理好的一册一册的语文字词知识,或是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知识的总结。这样归纳起来有助于识记,也有助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彭老师认为,写一手好字是人获得成功的基本素养之一,作为语文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练好字,让学生多看帖、多临摹,培养他们的好习惯。
   2.规范性。彭老师非常重视学生规范性的培养,所以她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一个“抄”字,抄课文、美文、经典名句。为了将学生的“抄”落实好,她对积累本做了严格的要求,要用16开的质量好的笔记本,同时对学生笔记的规范格式也做了统一的要求,即笔记的每一页右侧留下三分之一的空白,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做好批注和补充。
   3.多元化。我们平时所说的积累往往只是重视纸质材料的积累,但在彭老师的课堂上,积累形式多元化体现的尤为明显。如音乐歌曲、电视电影、幻灯片资料、照片图片的积累,都别出心裁。例如,我们在“寻找春天的足迹”这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就看到了丰富的歌曲积累、照片积累等,这些积累比纸质文字材料更能引发对这个活动的回忆。
   4.系统化。彭老师善于将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如注意梳理诗、词以及过去所学的知识,并把所学知识归并入类,形成学生思维发展的“链条”,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充实,加入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及课外所读积累,把一个个点汇成一个个面,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条发展能力的通道。
   5.生活化。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彭老师很注重学生生活方面的积累,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做有心人,只有不断积累丰富、深刻的生活体验、生活感受,才会在丰富积累的基础上有所思考、有所进步,写出美妙的文章,才能不捏造、不抄袭,具有真情实感。
   彭老师本人就是一位心思细腻、才华横溢,同时又善于引导学生的教师,也正是因为心思细腻,时刻观察身边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在许多教师的忽略之区挖掘出一片宝地,在辛勤的开垦浇灌之后,最终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朱大伦:
  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彭老师教改的认识。
  第一个方面: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专题性学习。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显著特点就是综合性和实践性,比如说听说读写的综合,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而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认知和解决与生活学习有关的问题,便是实践了,包括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用文字、图画、声乐等展示学习成果等等。由于综合性学习所涉及的内容广泛、操作简易,在深度上就相对不够,对很多问题的探讨容易停留在“面”上。
  彭老师的教改在综合性学习中渗透专题性学习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陷。她将有价值的问题深挖下去,在观察、积累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思维,做到的“面”与“点”的深度结合,形成了观察——积累——思考——表达这一完整的学习系统。
  据我了解,彭老师的专题性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把课文教材当做引发点,机动地调整、组合教材,用彭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单篇课文单元化”;另一个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彭老师的自身感受确定专题进行学习。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有一个根本的着眼点,那就是以学生的当前学习和未来发展为核心,即语言的掌握、文化的积累、思维的提升。
  第二个方面:在立体交叉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主学习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彭老师的教改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立体交叉中强化学生的主体性是其教改实践的又一大特色。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由观察到积累到思考再到写作,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充分参与。
  首先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参与。在彭老师的教改中,充分体现了“学在教前”的教学理念。因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介入学习,进行阅读、观察、积累,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其次是学生主体行为的参与。这一点在彭老师的教改中体现得更为充分,更为明显。从搜集材料、阅读材料、抄录材料、展示材料到思考问题、表达思想、写作成文、多次修改,整个流程中的多个行为过程学生都参与其中,发挥出了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自行分组,各行其职,进行角色分工和任务分配,共同完成实践活动;甚至很多课文都是由学生自己讲下来的,老师只是稍作点拨和引导。
  再次是学生主体情感的参与。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情感过程,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往往相随相伴进行。面对一个情感丰富、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学生自然而然地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倾注情感。这种情感包括对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对事物的选择与评价,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索等等,这些情感都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正如我们所见,彭老师教出来的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想有灵魂的。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彭老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好了一系列铺垫和服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彭老师注重引生活“活水”入课堂,勾连课堂内外,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学习起来自然而顺畅。
  2.教材内容源于学生作品。彭老师善于重组教材,注重将学生的阅读素材、学生的作品纳入教材系统,适当指导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就是自己阅读过的,思考过的,表达过的,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颇高。
  3.教学方法基于学生认知心理。初中生都是充满求知欲的,彭老师的“以读引读,以读促写”法就是基于初中生的认知心理。抓住契机,通过保质保量的阅读,终而厚积薄发,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4.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学生语言的积累、思维的训练、习惯的养成等等都是一种可持续的、裨益终生的学习方法。
  在与彭老师的谈话中,彭老师一直在强调“语文学习的功夫在课外”,正是因为彭老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予以了正确引导和良性服务,学生才得以成长、进步得更快。
  
  赵海艳:
  在访谈学生时,我们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彭老师不同于其他老师的特色在哪里?”得到的回答是“她教我们先把‘人’字写好、写正,然后才教我们学知识”。毋庸置疑,情感态度在彭老师教学实践中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彭老师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将情感态度有机融入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的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学习的体会:
  第一,在积累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态度。
  练字本来是一件比较枯燥的事情,但彭老师在练字之前将汉字常用的造字法介绍给学生,从汉字的字源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激发学生对练字的兴趣。她布置学生练字不求多,每天认真写两行,并署上日期。开始的时候学生也会偷懒,不认真。所以彭老师用经常抽查、把好的字投影出来等办法,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渐渐地,全班形成了练字的好风气,学生的字也由一个学期之前的凌乱变得漂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意志力得到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逐渐养成。摘抄精美语段、句子也同样体现出这一点。要求学生看书是彭老师的“特技”,“以读引读”,全班形成了浓厚的读书风气。在读这些书时,彭老师要求大家把感动自己的语段摘抄下来细细品味。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积累了,而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了。
  第二,促发学生兴趣,引入“生活”的活水,灌溉“情感”的土壤。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得十分密切,生活就是我们最好的教材。彭老师力主学生“观察·积累·思考”,这其中的观察便来源于生活。但是她这种观察并非无意识地乱观,而是将名人佳作拿来做典范,让学生先去读,当学生与作品有了共同的情感认知,学生便会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自发地去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发掘语文教育的活水。比如彭老师开展“走进母亲”“我的老师”“走进春天”“成长 感恩”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仔细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悟出生活的情,以细腻之心来观察并感受他人之爱,学会爱他人。有了“生活”源源不断的活水灌溉,“情感”这片土壤也变得异常肥沃。
  第三,引经据典,促进高尚价值观的树立。
  心理学认为,初中阶段学生处于价值观混乱时期,心理的“叛逆”会影响到价值观的确立,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我们在访谈中发现全班学生形成了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良好局面。他们说:“这都是彭老师教给我们的,也是书籍教给我们的。”在《三字经》经典阅读活动,以及“让生命化蛹为蝶”、“跨越百年的美丽”、“你不能给我奋飞的翅膀”等单篇单元化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修身”、“立德”、“孝”、“悌”等价值观都已被挖掘出来。在探寻名人足迹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潜进了他们崇高品格与精神之中。几个阅读活动下来,每个人都有了座右铭,每个人都在剥除自己身上的“茧”,每个人都有了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对真善美有了清晰的认识。在访谈中,一个学生就深有体会地谈到,儿童节后,他看到别人把垃圾随意抛到垃圾桶边,而他们班的同学却慢慢地走过去,把垃圾捡起来,放进垃圾桶的事情。这成为他们班自觉的行为规范。
  由以上可见:
  1.彭老师班上的学生相比于别的学生,积累更深厚、文化素养更高,未来可持续学习能力、发展潜力更大。
  2.彭老师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化人的作用,使得情感润物细无声地量化在日常生活中,并推己及人。
  3.提升了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学生在“叛逆期”顺利过渡、寻找人生坐标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潘纪平先生: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学习后的思考。
  一是关于自主学习。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关键因素。从教育史的角度来看,上个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就曾经提出过“学生是太阳”,谈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1936年,黎锦熙先生提出的“三段六步”教学法,也是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才智为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自由发挥;上个世纪80年代钱梦龙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也是从自主学习这个方面来考虑教改问题的。
  不管我们承不承认这个问题,教师中心、学生中心,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对话这几种关系始终是存在的。但我认为,这些不能仅从形式上看。在不同的阶段,学习的呈现方式也不一样。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进行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要学生做什么。前天听了彭老师学生的展示课“寻找春天的足迹”。学生分了八个小组,每个组有五、六个人,整个活动有近五十人直接参与其中。活动涉及的材料非常广泛:有老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自己搜集的材料。展示的形式多样:有诗词歌赋、谚语俗语、观察日记等等。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得兴致颇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很大变化;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相信学生对于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自主性一旦发挥,学生的潜能一旦被挖掘,所能收获的成果将是无可限量的。
  二是关于基础。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是打基础的关键阶段,到高中再打基础就有点晚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将会使学生受益终生。记得曾经有位记者采访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时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在你的学习生涯中哪个阶段最重要?”获奖者思考了一下,说:“幼儿园阶段最重要。”幼儿园老师教给我们如,“有东西要分给大家吃”,“吃饭要先洗手”等,对我一生都有影响。这些东西就是基础。对于基础我们要弄清楚的问题是小学的基础是什么?初中、高中的基础又是什么?高中并不是就没有了基础,高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思辨能力,相对于这些方面,也有需要掌握的基础。比如说许地山的《落花生》这篇课文,小学教材选过,初中教材选过,大学教材选过,有的高中教材也选过。同是一篇课文,每个阶段应该有相应的基本要求,即这篇课文的基本解读是什么?对于小学生我们要教给他们什么?对于初中生我们要教给他们什么?大学我们又要教什么?都应该有一个基准线。所以对于基础问题,我们要慎重对待。一旦错过了小学初中的黄金发展时间,那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1982年的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字要规规距距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这几句话说得直白朴实,但是这些基础确实很重要。
  对于基础,其实以前也有人做过相关的教改实验。刘胐胐曾经就做过“观察·分析·表达”三级作文改革的实验;欧阳代娜也做过初中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的改革实验,并持续了较长时间。彭老师提出了“观察·积累·思考”这一注重积累的学习方法,有自己的深入思考,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比如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比如在培养学生基础基本过关的过程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融合进去。此外,初中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也就是汉语文的特点,比如说语言、文字、语境等特点,这一点很容易被老师忽略。另外还有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彭老师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
  三是关于综合。语文学习包括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综合就是打破学科界限,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这么做也有一定的风险,它容易脱离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作为语文老师就要考虑教学与语文的联系,如何把综合性学习和语文进行有机连接是语文老师要考虑的问题。综合性学习的形式很多:由课内到课外,从课外到课内,通过专题的形式进行等等。学生一旦参与之后,爆发出来的能力是无法想象的。
  综合性讲究的是“面”,还需要通过整合找到一些“点”,彭老师主要通过专题组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其实还有很多整合的形式,比如传统和现代的整合,阅读与写作的整合,生活与感悟的整合,语言与文化的连接等等,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我觉得彭老师的教改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有些表述和概念有待进一步总结和提炼。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什么,怎么学”,对于老师来说是“教什么,怎么教”,我们可以从过程、步骤、方法、策略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升。我们必须回答这些问题,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就说明在这些方面作了深刻思考。抄笔记,写日记,很多老师都做过,但是很多老师不能坚持,为什么别的老师不能坚持而彭老师能够坚持,这说明她有自己的理论和实施方法,这都需要去进一步总结。
  
  邹贤敏教授:
  彭老师10年辛苦进行初中语文综合自主实验是很不容易的,在当下这种教育环境下得以实施尤其难能可贵。她的实验从各个环节来看,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她的方向、路线和方法都是对的,效果也是显著的,可以说她的教改实验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特有的优势,这是我对她的一个总体评价。
  彭老师的教改在创新里面有传承,在传承里面也有创新。在彭老师的教学理念和实践里面,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有两条重合的线,这两条重合的线贯穿于她教学的全过程:一条线就是听说读写融为一体,另一条线就是学语文和学做人融为一体。她通过对语文传统经验的吸收发扬和推陈出新,实现了向语文本质的回归,向以学生为本位的回归。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达到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过关。这个要求也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要让学生学会应用语文这个工具,在初中就应该完成让学生学会应用这个工具。我认为听说读写基本过关是语文的基本底线,是最起码的要求,从哲学上来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初级本质。彭老师的实践,很好地守住了这条底线,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这个任务。
  叶圣陶先生在提出工具论的同时,还提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我们往往重视工具论,而忽视了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语文教育的高级本质。在这两条线里面,彭老师将学语言和学做人联系起来,经过教改以后学生的思维,尤其是立体思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学生读《三字经》、《弟子规》之后写的那些文章和发言,非常精彩。语文教学就应该是这样,就应该打造这样的境界。
  彭老师的十年教改,总体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守住了语文教育的底线,另一个就是她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我们大家都知道,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应试教育异化了的。表现很多,其中一点就是彭老师讲过的“学过无痕”。什么叫“学过无痕”?就是老师花了很多时间教语文,学生也花了很多时间去学语文,但到最后,在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成长方面,没有留下痕迹,这是很可悲的。而彭老师的教改做的这两件事情,用她的话来讲就是为了解决学生“学过无痕”的通病。那么她是怎么解决的?我从材料中和实地调研发现,彭老师的嘴里没有一句新潮的时尚词,也没有看到她拿出任何一种花花草草华而不实的模式给你。她在教学中所展示的教学改革的内容和理念、方法,我们只能用一句大白话来概括,只能说她是朴实无华、简单易行、明白如画,一碗白开水——而恰恰从这白开水里面能够体现出她教改的价值和意义——那就是返璞归真。
  
  倪岗老师:
  刚才三位专家高屋建瓴的讲话,都非常深刻地揭示了彭莉琼老师教改的经验。说句实话,我听了非常感动。在这里,我就简单地谈一下我对于彭莉琼老师教改的一些想法。
  第一,我觉得她的这种精神可嘉。我跟彭老师认识已经十几年了,她是一个非常本分、默默无闻的人。但她执着地做一件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这个非常不容易,她不媚俗,很低调。
  第二,我想谈谈对她的教学的认识。如果总结一下三位教授的讲法,我的归结就是——回归语文的本真。我们绝大多数老师都还是停留在一种课文教学之中,以为语文教学就是课文教学。这其实完全不能等同。绝大多数老师努力地把每篇课文上好,非常努力地做课件,通过光电声画的情景设置来吸引学生。其实你越努力,效果有可能越差。因为你没有抓住语文教学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彭老师的做法,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就练好字、记好句、读好书、写好文,都不是什么高论,但是它的确给传统的语文教学赋予了现代意义,这样反而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比如从阅读来讲,我们经常提倡的一句话就是“在阅读中阅读”。只有在广泛而又有深度的阅读中,才会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味单纯从阅读技能、技法来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她的学理基础来讲,我认为可以体现出这八个字——“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这里的根本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她的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更多的是让学生来展示风采。先要让学生学,再是教师的教。语文学科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的教学是清清楚楚的一条线。顾黄初老先生就讲过:“语文知识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我们要懂得舍得,不要拘泥于语文知识的传授。只有我们少教,才能让学生去多学。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谈一点建议。我觉得彭老师对你自己的教学要作进一步梳理、总结、提升。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做,做到能上能下。上,可以从语文素养的构成角度和课程的高度来反思你课改的经验。比如写作,主要解决了写作内容的教学,那么写作知识的教学、写作策略的教学应该如何展开。比如课文,单篇课文单元化的提法,它的学理基础在哪里?能下,刚才潘教授其实已经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你要把这些点进行细化,要具体到操作的层面。刚才潘教授讲的我印象很深,就是过程、步骤、方法、策略。这样,才能让别的老师有更好的借鉴意义。
  希望这种课改经验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借鉴。
  
  吴名庚老师:
  从这几天听彭老师的课,参与活动,看材料,听三位专家的点评,我觉得收获颇多。在这里我想谈两点:
  第一,彭老师的教改实验十年磨一剑,坐的是冷板凳,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把彭老师的精神推广到我们区其他的学校的教师群体里去。正是因为彭老师十年来咬定青山不放松,一直坚持做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情,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抓住听、说、读、写,抓住练、记、读、写来做文章,把文章做细,做实,做大,做强,是我们区的一个很好的典型和范例。彭老师的教改给我的启示是,我们能不能向彭老师学习,把这种看似简单的“笨”办法坚持十几年。
  第二,在彭老师这些看似简单的笨办法的背后对语文老师的要求并不低。我认为有两种可能性要求:一是可能需要语文老师具备课程开发的意识。这些专题从哪里来?哪些专题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二是可能需要语文老师具备教材组合的能力。通过对各种版本教材的整合,打通课内外,打通小学与初中,把教材教厚。我们要把像彭老师这样坚持教改实验并且卓有成效的典型,带到区里为数众多的、教学相对薄弱的民办学校去,让这种典型在老师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以上内容是宗禹根据会议发言整理,有删减,未经本人审阅。)
其他文献
【解题技巧】  一、把握整体内容,从分析记叙的“六要素”入手,重点放在事情上。  二、分析文章结构,先从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变、人物的行踪、事情的主次、作者感情的转变等方面切入,寻找文章线索,再结合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来思考,方可把握全文的思路和结构。  三、概括文章中心,或从标题着手挖掘,或从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子中探寻,因为散文写作有“卒章显志”一法。当然,文中其他地方的议论抒情句也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最重要的日子就是春分。春分是中国著名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天文上一年的开始。很多国家,例如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历史上都把春分这一天定为新年。2018年春分是3月21日00:15:24。同学们可能要问:为什么春分节气除了日期外还有时刻呢?这就要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意义了。  天文学家把地球公转轨道面在天球上的投影称为黄道。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
案例  (一)一位教师讲授《后赤壁赋》,为了把文章讲得透彻,从字音字义、虚词实词讲到语句翻译、篇章结构,再到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苏轼前后期思想的对照,最后告诉学生全文的感情线索:乐——叹——空。整整一堂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主宰了绝大部分时间;课堂内容充实得让人应接不暇,学生则被灌得云里雾里。此番情景好比一名尽职的导游在给游客滔滔不绝地讲解风景名胜的来历和典故,至于游客能否参透其间的文化内涵
每次打扫卫生,都会有一些毛发缠绕在扫帚上非常难清理,毛发上还附着了大量灰尘,我们不得不用手将这些毛发从扫帚上拿下来,不卫生又很无奈。  现在好了,韩国设计师Wonkyung Jang和Jaehyo Lee设计的这款自动过滤扫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清扫之前,将扫帚把上的按钮向下推,就会露出扫帚头;清扫完后,再将按钮向上推回,扫帚内部的弹簧就会松开,扫帚头自动收起来,扫帚自带的过滤板就会将附在扫
嫁给马云  今天有一个人对我说:“嫁给马云的理由就是你可以用老公的钱無止境地买东西,但是买完之后这些钱又落入了老公的口袋,这简直就是一台永动机!”  我的天啊,她说的好有道理,我竟然无言以对啊!补救措施  顾客:“你们店卖的‘身体长高灵’真的像广告上说的那么灵吗?”  售货员:“当然,如果不灵的话,还有补救措施。”  顾客: “ 什么补救措施?”  售货员: “ 我们店兼卖‘厚底鞋’。”
有一次在西藏旅行,当越野车把我们带到素有神仙居所之称的鲁朗时,一个游客刚跳下车来,便大声疾呼:“你们看这草地上,有多少牛粪啊,真让人受不了!”  他的朋友忍不住哈哈大笑,说:“你让自己的目光抬高一点好不好?不要总是看着自己脚下那片地方!顺着这青郁绿浓的牧场,你往远处瞧瞧吧,你的视野里会出现烟暇掩映,林野郁葱、天云澄碧的画境;万象春氣,山河雄壮,胜景于前,置身于此,为什么非要低头向下呢?”  两人的
“思辨”一词在词典上的意思是:①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②思考辨析。因为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是高考作文的写作,所以重点选择第二个义项来探讨。  为什么选择“思辨”一词来探讨作文写作呢?这是因为,“思辨”一词在当下高考作文的写作状态中既稀缺又热门,说稀缺是因为目前能够体现思辨性的作文不多;说热门又正是因其稀缺性所引起的,很多教师或教育工作者都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许多见解。笔者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在20世紀由英美新批评派创造,主要内容就是仔细解读文本的要素,包括语言、结构、意向、象征,通过文本细读能够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精华之处,对文本所描绘的世界更加近距离地接触,甚至将自己融入进去,对文章的节奏和肌理仔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背影》为例讨论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文本细读。  一、文本细读,梳理文章写作脉络  文本细读其实强调的就是“细”,包含着文章的内
从外表来看,鸭子有些像老鹰。然而,实际上,它们是根本不同的动物。你应该知道怎么能一眼就认出鸭子。比如,两者都可以飞,但是老鹰在空中高高地盘旋飞翔,鸭子尽可能地靠近水面低飞。  鸭子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呱呱地叫,整天呱呱叫个不停,早晨醒来时会呱呱大叫,会为别的鸭子抢走自己的食物而叫,也会为没有达到什么目的而叫,只会叫,到最后什么成果也沒有,这是一种糟糕的习惯。  让我们来观察几种情形,就能看出鸭子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