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寡妇”血洗莫斯科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ebbs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0年开始,车臣 “黑寡妇”就以其让人不寒而栗的自杀式袭击,
  让俄罗斯心悸,让全世界震惊。
  3月29日,莫斯科地铁里发生的连环自杀式爆炸袭击
  使这道黑色的阴影又一次笼罩俄罗斯——
  
  莫斯科地铁是俄首都重要交通工具和观光景点,是全球最早建造的地铁之一,旅客人数继东京地铁之后排名第二,而它却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地铁,参观过的人都称它是地下宫殿。但这座宏伟的地下宫殿,却因3月29日早晨繁忙时段的连环自杀式爆炸袭击,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一天中午,在49分钟内发生两次爆炸,造成39人死亡,73人受伤。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称,此次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案是由与北高加索地区伊斯兰叛乱组织有关联的两名女性自杀式恐怖袭击者实施的。接着在31日,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基兹利亚尔市,又发生两起爆炸,已造成包括9名警察在内的至少12人死亡,而第二起爆炸也是由自杀式袭击者实施的。
  看来,让俄人闻之色变的“黑寡妇”又要卷土重来再战江湖。
  
  “黑寡妇”让俄罗斯不寒而栗
  “黑寡妇”的名号其实由来已久。在俄文中,这些女人被称作shakhidki,是阿拉伯语“自我献身的神圣斗士”的阴性俄文变体。媒体给她们一个骇人听闻的称谓:“黑寡妇”。车臣战争后,很多妇女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丈夫和儿子,车臣叛军利用这些“黑寡妇”的悲情和复仇心理,从她们中间招募和训练“女人弹”,多次发动恐怖袭击。车臣共和国内政部官员介绍说,这些“视死如归”的车臣妇女在当地分离主义势力蛊惑下,都深信这样的话:自己应该踏上丈夫和兄弟走过的道路,并将发动自杀性袭击活动当作其既定使命。强烈的复仇欲望,致使背负在“黑寡妇”名下的血债多得让人不寒而栗,此次的地铁爆炸袭击,只不过为她们的“战绩”又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她们震惊世界的第一击,就发生在莫斯科人眼皮底下。8年前,全世界观众通过俄罗斯NTV电视台拍摄的画面,第一次看到了作为恐怖分子出现的本国女性形象:在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大楼内,她们穿着传统的黑色长袍,从头罩到脚,有些人蒙着脸,只露出阴郁、仇恨的双眼,身上绑着炸药,态度凶狠决绝。俄罗斯《生意人报》记录了这一震撼人心的细节:在对峙数日后,俄安全部队放完催眠气体实施强攻行动解救人质时,女绑匪共有19人被毙,其中一人引爆身上的炸药后并未即时毙命。当军警围上前询问其名字时,奄奄一息的女人弹毫无求救之意,怒视对方直至自己气绝身亡。
  分析人士指出,恐怖分子利用妇女进行自杀式袭击可谓用心险恶:
  首先,妇女爱动感情,比较容易受心理训练和极端思想摆布;
  其次,弱女子不容易招人耳目,便于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守卫严密的要害目标;
  其三,车臣的穆斯林妇女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绝对服从男人的旨意;
  其四,车臣恐怖分子把男子看做可“多次使用”的武器,而妇女无非是“一次性”工具,只能充当“自杀式炸弹”;
  最重要的也许是第五条,在这些女“肉弹”中,绝大多数是已经在同联邦军队战斗中丧命的车臣非法武装分子的妻子或姐妹。车臣恐怖分子头目利用人类固有的亲情,煽动她们为亲人复仇的狂热激情,把她们变成不惜屠戮老弱妇孺的冷血杀手。
  
  “黑寡妇”是怎样炼成的
  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记者尤里娅·尤季科曾通过一年多的实地走访和调查,掌握了恐怖组织招募和培训“黑寡妇”的鲜为人知的内幕:原来“黑寡妇”是这样炼成的——
  名为招募实则非骗即抢。恐怖组织嗅觉非常灵敏,能敏锐地发现可以培养成为“黑寡妇”的妇女。最有可能成为“黑寡妇”的妇女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30岁~40岁的寡妇或生活不幸的妇女。她们因战争失去父亲、丈夫和儿子,生活困苦,饱受心灵创伤后,对社会产生愤恨,因而成为恐怖组织招募“黑寡妇”的首选。二是17岁~25岁的女子,她们大部分生于比较穷的人家或单亲家庭。她们一般曾被恐怖组织抢去充当性工具或拍淫秽录像赚钱,为乡邻所不耻,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只能继续受制于恐怖组织。
  招募者一般是一个“慈眉善目”的中年妇女和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做搭档。他们确定目标后,就找到女子家,先是中年妇女花言巧语劝女子加入恐怖组织,如果她同意了?,招募者就扔给她的家属点钱,最多28美元,然后把人带走。如果不行,小伙子就动手抢人,家属怕报复,不敢反抗。一个招募者可获得20万美元的赏金。
  洗脑不成就逼其吸毒。被招募来的女子会被送到偏远的小村子,村口有人放哨,外人根本无法进入,甚至俄安全部门人员也不敢擅自闯入。放哨的一般是个小男孩,他一旦发现可疑的陌生车辆接近村子,就发出报警信号,很快这辆车就会被尾随,甚至遭到枪击。
  ?这些女子被安置在一些看上去很普通的民宅里。在完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她们在训导者的监视下摒弃世俗生活,接受洗脑。在煽动性极强的音乐中,训导者向她们灌输这样的思想:她们的苦难都缘于俄军发动的战争,要想为亲人报仇,制止战争,就得牺牲自己,充当人体炸弹,否则苦难永无尽头。牺牲自己的同时,她们也就成了“安拉的新娘”。这些女子时刻在训导者的监视下,而且村子封锁严密,她们根本没机会逃出去。
  如果洗脑不成功,恐怖组织就使出最肮脏和最可怕的一招——诱逼她们吸食毒品,以此来达到完全控制其行动的目的。经调查,今年车臣各地以及北奥塞梯共和国莫兹多克市、莫斯科图什诺机场、特维尔大街等处发生的多起恐怖爆炸事件中,爆炸执行者“黑寡妇”的血液里都发现有毒品成分。据目击者称,有不少“黑寡妇”在作案时神志是不清楚的。
  恐怖分子遥控爆炸人都是热爱生命的,“黑寡妇”也不例外。记者调查发现,10个“黑寡妇”中,只有1个是真正甘愿去死的,其他人在作案时都想临阵而逃。但当腰缠炸药包的“黑寡妇”被运到目的地并接近目标时,她们身上的炸药包还有一个控制按钮掌握在躲在不远处的恐怖分子手中。他们注视着“黑寡妇”的一举一动,一旦发现她们胆怯想后退时,就会按动按钮,引爆她们身上的炸药。
  2003年7月10月,“黑寡妇”木扎科库耶娃受命带着一公文包的炸药来到了莫斯科准备实施自杀式袭击。作为交换生命的报酬,自杀式袭击组织者允诺为她偿还巨额债款。到达莫斯科后,她的意志开始发生动摇?,心中突然产生了求生的欲望,于是她的脑中升起了第二种念头——做一些稀奇古怪的动作以期吸引别人的注意,从而让袭击计划败露。最后她主动表示身份,她告诉保安自己公文包里正装着炸药,她立即被带到了警局,最后她被判处20年徒刑。
  
  莫斯科政府必然选择强硬
  “黑寡妇”们在复仇的欲望中,无情的杀戮蔓延到了俄罗斯的腹地莫斯科,她们要俄罗斯人偿还自己亲人的血债。而俄罗斯政府也不会放任恐怖分子继续制造悲剧,必将采取一贯的铁血政策给予制裁。俄罗斯总理普京30日发表态度强硬的讲话,命令安全部队找出制造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案的组织策划者,矢言要将这些人“从阴沟里挖出来”。他说,“我们知道他们(袭击事件组织策划者)现在已经隐藏了起来,”“但将他们从阴沟里挖出来并将其置于阳光之下事关安全部队的荣誉。”看来,俄罗斯的“定期剿匪”已然要演变成“誓报血仇”了。
  但此次莫斯科地铁爆炸案显示出,俄罗斯政府有必要对过去在北高加索地区实施的反恐政策进行重新审视,以便防止新一波恐怖主义袭击。
  英国《卫报》评论称,过去11年,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和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均对北高加索地区采取了强硬政策。尽管车臣和北高加索地区这几年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贫穷、腐败和分离主义情绪仍然在该地区滋生,由此产生了新一代极端分子。评论称,此次袭击如确系来自北高加索地区的武装分子所为,那克里姆林宫就有必要对该地区的人权、贫穷和腐败予以更多的重视,并对过去的政策进行反思。
  民族分裂势力特别是极端势力对一个国家的伤害还远不止表面看起来的那些:历史上,分裂会使民众倾向选择强人政治,而威权政治也通常不会放弃通过渲染分裂威胁的程度以压制民主吁求的机会。
  而“黑寡妇”,只是恐怖袭击中层出不穷的一种手段,民族分裂分子手中的一枚棋子,对于她们,是否可以采取解救并教育的方法,从根源上化解她们的仇恨,让“黑寡妇”一词永远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中国有句老话叫冤冤相报何时了,到底是谁该偿还谁的血债,继续演变下去,将是一个鸡与鸡蛋般永远无解的问题。俄政府一系列强有力的反恐出击中,对于“黑寡妇”或许应该添上一抹柔软的色彩。
其他文献
笔者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老家山口县生活过5年,多次去过安倍的选区下关(下关有个地方叫马关,中日在那里签订过《马关条约》)。每次去下关,笔者必定会去看那里的“鲸冢”(鲸鱼坟墓)。  过去几百年,下关的渔民都会在附近围堵鲸鱼,如果哪年打到的鲸鱼数量不够,那年肯定会饿死人。打鲸鱼的时候,年轻人拿着砍刀跳到鲸鱼背上,拼命地砍其动脉,把沉重的绳索套在鲸鱼身上,而迅速下沉的鲸鱼,时常会把年轻人带入海中淹死。种
“我要把所有人都开除掉!这就是我会做的!”前白宫通讯主任安东尼·斯卡拉姆齐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说。面对愈演愈烈的白宫泄密事件,斯卡拉姆齐选择了威胁式的口吻。“要不然就立马停止泄密,要不然你就给我卷铺盖走人!”斯卡拉姆齐咆哮道。  此话落下不到一周,白宫果然就有人被炒了鱿鱼——只不过被炒的恰好是斯卡拉姆齐本人。这场戏剧性的人事变动不仅让上任仅仅10天即遭辞退的斯卡拉姆齐冠上了“史上最短命白宫通讯主任”
有人评价摩洛哥:“身在非洲,却不像非洲;不是欧洲,却近似欧洲;是阿拉伯国家,又不同于其他阿拉伯国家。”这个听起来三不像的国度,吸引人的就是它的神秘感。现代卡萨布兰卡  经典电影《卡萨布兰卡》演绎了一段二战期间的爱情故事,故事发生地就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在电影的演绎下,卡萨布兰卡成了浪漫城市的代表。或许是影片在记忆深处的唆使,出了机场大门,满眼的热带植物、清脆迷人的鸟鸣、大西洋的海风带来的清凉,使我
孙越  凡读苏联文学的人,都知道作家法捷耶夫(1901—1956)。他曾任苏联作协理事会主席,并作为苏联文化代表团团长参加北京开国大典。他的代表作里,长篇小说《毁灭》和《青年近卫军》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出了中译本。  法捷耶夫不仅文学才华显赫,在情场也颇有斩获。其结发之妻名叫格拉西莫娃。他们初识时,格拉西莫娃是一位文学新人,被法捷耶夫迷人的外表和光环吸引,跟他结了婚。格拉西莫娃一心想过平稳安定
环保英雄  普京多年来一直塑造自己冷酷、强硬的一面,同时,他又展示出一个关爱动物的环保英雄形象。他有数百张与动物的合影片,这些动物中除了他的宠物狗,还不乏西伯利亚虎、灰鲸、北极熊、雪豹等猛兽。  2010年4月,普京在专家的协助下给一只北极熊安装了一个无线电项圈。同年5月,普京象征性地把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雪豹放生野外,据说科学家从偷猎者手中拯救了这只备受折磨的雪豹。  2010年末,普京与保加利亚达
《异教徒与哈桑的战斗》(1826年),创作灵感来自拜伦的诗作《异教徒》  19世纪初,当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他写下了《哀希腊》一诗)首次接触到希腊人的时候,他心中那个伟大古文明留下的完美形象轰然崩塌:“像茨冈人(即吉普赛人)一样大呼小叫、比比划划、抽烟、吃东西、打牌,与野蛮人别无二致。”在他眼前的希腊船长,不但邋遢猥琐,还责骂拜伦领导的希腊独立战争毁了他的生意。  希腊在1829年获得独立自主权
玛丽安与科恩  20世纪60年代,在希腊美丽的海德拉岛上,一个挪威女人、6岁小孩的母亲玛丽安·伊伦,与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诗人莱昂纳德·科恩,在希腊邂逅并相爱了。  后来,科恩成为传奇诗人、歌曲创作者和艺术家,玛丽安因成为科恩经典歌曲(如《电线上的鸟》《哈里路亚》《再会,玛丽安》)的主角,而被世人熟知,被誉为科恩的缪斯女神。  2016年7月,当科恩听说玛丽安即将离世时,他写信给她:“亲爱的玛丽安
吕品  今年的英国电影电视学院电视奖(BAFTA电视奖)揭晓,BBC的《杀死伊芙》(Killing Eve)获得最佳电视连续剧奖,饰演剧中俄罗斯女杀手的乔迪·科默(Jodie Comer)获得最佳女主角奖。  科默在剧中的表演非常出色,获奖可以说在意料之中,但是她在颁奖礼上的致谢词却让许多观众大吃一惊。致谢内容并无特别之处,只是她一张口,说的是带有浓重利物浦口音的英语,令人猝不及防。  许多人不知
郑嘉璐  从2017年年底开始,我迷上了一款手机应用,名叫“世界迷雾”。我对这款App近乎痴狂,常常不自觉地拿起手机,对着它发呆,或不停缩放应用中的地图。  这是一款记录用户旅途轨迹的App,有点类似90后小时候玩的单机游戏“红色警戒”。在使用之初,App内的整个世界都是一片迷雾,随着用户的移动,所经之处的迷雾被驱散,露出世界真实的面目。所以,你走过的地方越多,应用中解锁的世界面积越大。  出生于
现居住在美国新泽西州的维尔·米扎亚诺夫是“诺威绍尔克”式神经毒剂的开发者之一。“诺威绍尔克”一词在俄语中有“新来者”的含义,意图表达这种神经毒剂的革命性意义——它在上世纪80年代末才由苏联开发出来,是化学武器研发领域颇为尖端的产品。“诺威绍尔克”实际上是一系列毒药的总称,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拥有致命的毒性。受害者谢尔盖·斯克里帕尔(右)和女儿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反对诺威绍尔克的批量化生产。”米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