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古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中亦提出“提升思维品质”。在新一轮以课标为中心的课改中,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备受关注。本课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粗略地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宗旨是提供视角与引领,让学生通过视角转换提升思维的深刻性与批判性。
  一、确立视角,分析实例
  女性主义是本课的立足点,有必要花些时间理解基本概念和体会这种批评视角的使用,为后面课堂主体的分析做铺垫。
  1.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
  简单地说,各种流派的女性主义都关注到了男女的不平等并否定这种不平等。大部分理论还会分析不平等的原因和提出解決的办法。女性主义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90年代进入文学批评领域,本课内容在女性主义的形象批评范畴。
  2.本视角应用举例
  视角非常重要,会让一些事物成为问题,让我们对习见之事物的认识大不相同。这是语文课,我们来审视一些文字、语言和文学的现象。
  (1)嫁、娶:从造字来看,它们都是形声字。再分析,女人是“嫁”的行为“主体”,但不是“娶”的主体,为什么造字时会双重标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是男性的客体。“嫁”也好,“娶”也好,女性都是对象。
  (2)从一而终:女子一生之嫁一人之意。结合上例,你怎么看这个成语?——在男女关系中,女人处于附属地位。这个成语体现的是一种单向的道德,而道德,是道德制定者对受道德约束的人实践优势的工具。
  (3)王子救公主的故事模式:引导学生列举王子救公主的故事,《灰姑娘》《睡美人》、《白雪公主》等。问:这个故事模式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对女性的认识?——这些是以基督教为信仰中心的地区的故事,而上帝是男的。这个故事模式背后的观念是:女性是弱者,世界是男人的。
  3.教学主题
  这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在此主题下已有很多论文与专著,并会产生更多论文与专著。本课仅能以最粗略的线条进行分析。宗旨是提供视角与引领,让大家通过视角转换更深刻地认识问题。
  二、概念
  文人诗与民歌。
  1.前者是创作的主流,后者数量很少。前者创作主体为男性。
  2.本课以这两个概念为纲。
  三、文人诗中的女性形象
  (本课将其范围缩小至思妇)
  1.展示课前作业:回顾初高中表现了女性形象的古诗,用一两个词概括他们最有共性的特征。
  (教师课前印发学案,上有表现女性形象的古诗目录)
  明确:因文人诗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此概括针对的是文人诗。
  学生展示作业,师列于黑板。
  2.收缩问题:女性在文人诗中常常以什么身份出现?
  学生回答:思妇。
  这是学生基于接触过的诗歌得出的感性结论,并不严谨,但思妇,的确是文学史上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女性类型。师以PPT列举几首较简单又较知名的思妇诗帮助学生深化认识。
  3.概括思妇形象特征
  提示:外在特征与内在品格性情。
  回看之前的分析,学生迅速得出结论:美丽、忠诚。
  4.从女性的客体地位分析思妇的特征——文人的想象性满足
  提问:只要我们跳出古典诗歌的语境,就会发现这并不正常,美丽永远是稀缺的资源,女人们的生活除了思念还有其它内容。那么,为什么在文人笔下,思妇如此集中地呈现出美丽和忠诚的特征?
  (1)这是男人们的愿望,他们喜欢女人美丽和思念自己。(学生回答得很顺利)
  明确:女性是客体,美与忠诚皆表现了男作家的愿望和期待。
  联系现实:明星因被选出观看而平均颜值甚高。
  (2)结合作家最有可能的境遇——分离 求官 不遇,进一步分析“忠诚”。
  问:在创作诗歌时,作家在家吗?——依常理,不在。
  问:那么他们在外是在做什么?——游学、求官、做官,总之是谋求仕途上的发展。
  问:此时他们的仕途顺利吗?——多半不顺利。春风得意更有可能接家眷。
  问:这样看来,你对“忠诚”这个特征的呈现有了怎样的进一步的理解?——在外谋求仕途发展、而且多半不太顺利的文人们,内心有焦灼与漂泊感,他们需要后方的安定。钱钟书说:“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文人们在仕途上这个安顿归宿不顺利,他们会越发要在“思妇”身上,寻求另一个心灵的安顿归宿。女人的“忠诚”,是一种想象性的满足。
  5.聚焦另一种现象:以上分析只能涵盖一部分现象,我们发现,文人常以女性口吻写作。
  (1)学生列举课内文本 :《离骚》《涉江采芙蓉》。
  (2)回看老师课堂扩展的思妇诗中以女性中吻写作的:孟郊《怨诗》、李白《长干行》、《子夜吴歌·秋歌》。
  (3)师在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梳理拟女性写作的文学传统。
  《离骚》 开创中国文人以香草美人自喻的文学传统,开创拟女性写作的文学传统,“直接开启以弃妇喻逐臣的主题模式”。
  《古诗十九首》 第一个拟女性写作的高潮。
  西晋“模拟风气最盛时期之一”(徐公持 《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唐宋“男作闺音”高潮。
  6.分析拟女性写作的重要原因——文人的自我投射。
  问:上面我们分析了女性在男作家眼中是对象和客体,那么男性作家为何以女性口吻写作,自为“客体”?
  (1)源头分析 屈原为何自比弃妇?——被怀王放逐,境遇如同弃妇。   (2)后世文人大大发展了屈原开创的表达方式,那么男女关系与君臣关系有何相同点?
  ——强弱对比鲜明,一方对另一方有绝对控制权,都是权力关系。
  (3)分析男女关系与君臣关系的对应关系(提问形式):美丽——才华;忠贞——忠诚;美人迟暮——不遇;受宠——被重用;爱人薄情——仕途坎坷;被弃——被逐。
  总结:如同女人对男人的永恒等待,在君臣关系中,文人亦是永恒等待的姿态,很多拟女性写作体现了文人的自我投射。
  提示: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拟女性写作不可以此一概而论。
  四、分析民歌中的一些女性形象
  与文人诗相比,民歌的数量少得可怜。但由于其来自民间,民歌中的女性较少体现文人的主观意识,而更加接近真实。下面我们分析列举一些著名的民歌作品,请大家看看,她们与文人笔下的女性有何不同(学案中有,要求学生课前看)?生分析,师引导、总结。
  1.《氓》:有反抗精神。对被弃有愤怒、反思,而不是委屈柔弱地“顺”;痛定思痛之后则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是一种决绝的姿态。这样的形象,文学史上难得一见。
  2.《上邪》:泼辣直接。不同于常见的被动、矜持、含蓄。
  3.《有所思》:爱得热烈,恨得决绝,有柔肠百转但又不动摇根本决定。
  4.《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成熟、得体、有主见和决断。她和焦仲卿都是对自身命运无能为力的人,但刘的内心强大得多。她能认清局面,主动请归,对焦母不卑不亢,出語得体又有暗藏锋芒。她知道丈夫深爱自己又无力与母亲周旋,于是安排留下纪念品让对方永远地思念自己。在焦阴阳怪气地祝贺她得高迁时,刘利落果决地提出自杀。而最后,也是刘先自杀,焦闻讯跟随。刘兰芝明显更加富有性格魅力。
  5.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刘兰芝与木兰的形象在现代的传播与接受
  (1)哪一个形象传播更广、被接受度更大?——木兰。
  (2)为什么木兰的形象更加广为传播、被大家接受?
  有学生指出木兰离开了家庭,还有学生从活得“憋屈”还是“痛快”分析,很棒。
  明确:①刘兰芝是“被决定”命运的人,空有美貌、智慧、果决却绝少施展的空间。而木兰,她有能力保护所爱,而不是被保护;她离开家庭,在男人的世界建功立业,并且全身而退。
  ②中国现代女性已经走出了家庭,广泛参与各项社会事务,可以在家庭之外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大家自然更爱冲破限制、更有能力的木兰,而不是各项素质突出却只能做命运羔羊的兰芝。
  6.总结:这些文本中的女性,形象丰富,无法类型化。但都有更突出的主体性。
  五、总结本课
  本课以文人诗与民歌为纲,以最粗略的线条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旨在为大家提供思路上的指引。这堂课是开始,而不是结束。希望大家有意识地运用这个视角去观察分析问题。第二轮演讲的主题是关注社会人生,大家也可以尝试分析一些社会现象。比如,是男人更重视相貌还是女人更重视相貌?何以见得?为什么?你怎么看?
  作者通联:吉林延边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它不流于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对学生掌握知识、增强智慧、激活思维、体验情感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这不禁使笔者想起“圣陶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来自我国台湾地区的宋怡慧老师所教的《小城连作》一课。宋老师没有刻意标榜所谓新理念,而是紧扣文本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阅读,不着痕迹地对学生学习力的激发,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持续思考与探索。  一、
近年来,课程改革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中学教学增设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使单一的学科制课程体系得到了突破, 同时也使潜在课程的作用得以重视。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江苏省教材编写组的专家们编写了16种语文选修教材,这成为江苏学子高中三年语文学习阶段的“营养大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着
作为“改革先锋”,路遥以其作品《平凡的世界》鼓舞了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作为省部级高官的女儿,田晓霞善良、大方、热情、敬业。煤炭工人孙少平以自己的热爱劳动、执着,赢得了工友们的尊重,赢得了田晓霞的爱恋,赢得了惠英嫂的体贴,赢得了金秀的追求。田晓霞与孙少平的爱情发展得纯粹、唯美,如梦、如幻。  这着实让世间一切处于困境的青年看到了希望。  然而,一朵乌云飘来,遮蔽了晴朗的天空,田晓霞的意外逝去给
人间情爱本就千缠万绕,再加上波澜诡谲的政治角力,就更加复杂,更何况爱情的双方一为开创大唐盛世的帝王;一为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美女。所以这个爱情故事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热衷,以此为题材敷演成章,从而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本诗的第一部分(开头到“尽日君王看不足”)写了杨妃入宫受宠,明皇迷色误国。通过多角度描写,渲染杨玉环的美色。尤其脍炙人口的是“回眸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新课改以后,古诗文占据的比例增大,这对古诗文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语文老师也应更加重视古诗文教学。中学语文老师应该有更大压力,应正视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題,并积极解决这些问题,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应积极改革传统古诗文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文,领略古诗文的美丽和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结合平时的古诗文教学现状,笔者提出以下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在创作和赏析中的主导地位是文学界的共识。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实践中经常是:侧重人物、主旨的分析探讨,忽视语言赏析;即使赏析语言,也侧重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把语言看做通向内容的工具,而忽视了语言本身的魅力。正因为此,揭示优秀文学文本语言富有魅力的原因,并将之转化到学生的创作中去,这是文学教学中一个值得探索的命题。笔者通过《斑纹》一文的教学,进行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而且对课外阅读量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对孩子的学习在许多方面认识有失偏颇,许多家长认为课外阅读没用,缺少家庭读书氛围。农村孩子的阅读情况堪忧,如何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关键。近几年来我一直教小学语文,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张潮《幽梦影》“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唉乃声,方不虚此生耳。”是倾听自然、享受生活的情趣,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天籁之声,触发了多少文人的华彩心灵,又有了多少传世之作的诞生。  《触动心灵的声音》这一作文题,规定了要求学生能选择自然生活中的某一声音进行描摹,并将由之触发的心灵感受作必要的描述。  一、通过写作训练,明确学生写作存在不足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它给情思一个载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具有极为丰富复杂的审美意蕴,是中国文化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象征物。  阅读《全唐诗》,一大批诗歌的题目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春江花月夜》《月夜》《望月怀远》《月下独酌》《把酒问月》《月夜忆舍弟》《江楼月》……真是月意缕缕,月光无限。  月亮,本无生命情感,是唐代的诗人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
小学中高年段正是学生初窥写作门径的“启蒙时刻”,引导孩子们进行“真实写作”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源头活水,于生活中获真实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的真实性,首先就要教会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真情实感、积累真情实感。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学作品的源头,一切优秀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总结抽象而来,纵观古今中外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