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偏差及其修正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对于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实现以及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小学劳动教育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对立现象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认知偏差的产生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帮助修正小学生劳动教育产生的认知偏差。
其他文献
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工作更加完善,教育事业也得到更多关注。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任务较重,这种情况的持续导致新入职教师工作压力较大,从而使其产生了一些职业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自身教育教学职能的高效发挥。基于此,主要阐述了新入职教师常见的职业心理问题,并简要分析了新入职教师职业心理准备与自我调适的有效策略。
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改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给高校下放了职称评审权,让高校自主制定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操作方案和改进评审方法,因此如何制定适合本校的职称评审体系成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改革重点。在对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体系进行研究的前提下,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探讨了在构建职称评审体系时可结合学校发展、科学全面的评审内容及标准、公开的程序、公平的监督、相配套的制度来构建有利于促进高职教师个人和学校自身发展的职称体系。
近几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推进,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教师与教育部门关注的焦点,核心素养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教学引导过程中应用现代化“问题串”教学模式来激励学生,提高课程教学效率。为进一步提高教师“问题串”教学模式应用合理性,并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对如何在核心素养下利用“问题串”激活学生数学思维进行了探究。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颁布,“核心素养”迅速成为教育热词,并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学数学的学科独特性决定了计算在教学中占有的比重不容小觑。学生学好计算,不仅能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运算能力、数感等数学素养的形成也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对计算教学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其次基于核心素养,探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育改革正在稳步推行和不断完善中,课程思政逐渐融入不同学科的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要求教师能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将学科知识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德育功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课程思政同样具有丰富的思政内涵与思想,二者的融合可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实现育人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商务英语专业应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内涵,实现应用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应提升教师团队思政素养和思政教育能力,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环节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最终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针对大智移云时代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将案例行动学习法应用于MPAcc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建议。案例行动学习法是通过案例教学加上行动学习的原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实务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满足社会对于管理型财会人才的需求。针对案例行动学习法在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课程中的应用,应把通用的模式具体化,明确具体应用步骤,并注意应用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学生对课程的真实反馈和客观评价是完善教学方法的重要参考,教师要对教学实践进行跟踪分析并加以改进,才能验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科学性。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课程思政具有较高程度的正面评价,对课程思政的要求主要体现在思政教育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程度、教师的修养和个人魅力、思政内容的实时性等方面。教职人员保持对时政和技术发展的嗅觉,把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高职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以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形成研究为基础,将经典阅读融入高职师范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经典阅读对高职师范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价值,并提出有效对策,以引导高职师范生阅读经典,构建核心素养,更好地肩负起立德树人和传承文明的时代重任。
近几年来,我国对于家校合作工作的部署是将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社区)三个领域融为一体,强调教育领域三者的共同责任。但是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这种关于家校社合作的理解,仅强调家庭和学校领域的合作,忽视了社会对于学生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尤其是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背景下,寻求适应当代社会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与策略,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