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陀《说书人》主旨分析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18867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书人》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选教课文,师陀的这篇小说以散文式的写作笔法、生动的人物形象和耐人寻味的语言,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在教学过程中,关于小说的主旨争议颇多。学生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悼人说,悼城说和悼情说、笔者结合文本细节和时代背景进行一番细读之后,发现《说书人》不单单是一篇简简单单的人物志,其平淡的文字背后大有深意。
  一、那人
  当小说的作者有表达欲望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思想撞击,或是激起内心极大的波澜,或者有将自我体验表达出来的动机。作者的创作主旨往往会浓缩在某个句子、某个词组或某个词语中,所以,细节尤其重要。
  探讨《说书人》主旨,先要审视说书人的形象,我们要从文中描写说书人的细节看起。衣着细节:“他是个中年人,穿一件蓝布长衫。”“他的长衫变成了灰绿色。”“他的破长衫的一角直垂到地上,一路上扫着路上的浮土。”文中有三处写到了长衫,说书人的长衫由“蓝布”变成“灰绿”,再变成“破长衫”,不难看出其生活渐次变差。除了衣着这一细节,文中关于说书人生活落魄的描述,还有很多处:“他压根儿没有家”,“在城隍庙月台下面,他放一张断腿板桌,周围——前面和两旁,放几条板凳”,“他用折扇打、刺、砍、劈,说到关节处把惊堂木一拍,听书的每次给他一个或两个制钱”。说书人没有财富、没有产业,无妻无子、无家可归。外貌细节:“脸很黄很瘦”,“他的声音不高,并且时常咳嗽”,“渐渐的他比先前更黄更瘦”,“他咳嗽,并且唾血。间或他仍旧吼,但是比先前更衰弱,他的嗓子塌了,喑哑了”。他一直抱病说书,且无钱治病,病情也越来越重。
  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说书人是个贫病交加的苦命人。小说中说书人只是一个模糊的形象,但这个形象却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心田种下善良正直、侠义勇敢的种子。他“感动过多少人”,“给了人多少幻想,将人的心灵引的多么远”。他“向这个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另外创造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天地”。可以说,说书人是一个善良的有着一技之长的勤劳的人,他执着于说书,技艺高超。问题是,为什么这样的人依然活得如此落魄,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二、那城
  在明晰了人物形象后,还要重新审视人物所在的小城。美丽的景色与垂暮的小城实在难以和谐,对景物的描写,更是反衬出小城的悲凉气氛。读者读出了人物的悲惨命运之后,联想到那美丽的景色,会更深刻反思那个时代。结尾处,“我抬头望了望前面,这个小城的城外多么荒凉啊!”作者对小城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厚的感情,然而这种“物是人非”的空虚感和渺茫感却让他难以解脱。他觉得小城本不应这样苍凉,然而事实却让他感到哀痛,人生的凄凉和忧伤全聚在这里了。师陀笔下的小城,有生命,有性格,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以致于师陀离开多年以后,依然是那么深深地眷恋着它。除了小城,说书人说书的场所也经历了一次次变迁。说书人说书的场所,也可能是他的栖息地。城隍庙的变化很值得玩味。城隍有的地方又叫城隍爷,是古代汉民族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城隍庙改成俱乐部,这一变迁何尝不是暗示传统文化的失守和落寞呢。
  时代汹涌而前的步伐让那些与现代不相符的传统,消失殆尽,小城和城隍庙都不能幸免。可以说,小城也是《说书人》的主人公,小城的境遇不也是说书人的境遇的写照么?所以,小说不仅表现出对小人物的同情,更有对时代变迁的担忧,对传统衰落的思考。
  三、那情
  说书人和小城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说书人从生病到病重到死亡这个过程的描写,层层渲染出文本的悲情性。对本文主旨的把握,有两个因素需要特别关注:一是文本所记述的人物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二是文本作者写作时所处的那个特定时代。《说书人》写于抗战时期,那时的中国已是满目疮痍,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都在生存线上挣扎,哪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说书这种艺术呢。时代的动荡造成小城的凋敝,对于需要听众的说书人来说,没有听众是致命的。他没有办法适应动荡的大时代,造成了自身悲剧。但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说书人的同情,更是以一个讲故事的人的清醒眼光来认识故乡的落后和丑陋,揭示时代对个人的戕害。说书人在大时代中无处安身立命的处境,小人物与大时代的冲突,更应该是《说书人》最想表达的主题。
  《说书人》的感情基调是忧郁悲伤的。对于独特的人和城,师陀的情感是复杂的,让人体会到一种悲悯。正如评论者所说:“作者悲悯地注视笔下每一个生灵,看着他们同这个黑暗的社会,这个已腐朽不堪的文化废墟一起沉没,他最终把他的同情给予了每一个走向废墟的生命,不论是他曾经热爱过的还是憎恶过的。”蕴含在作品里的那种无言的悲恸令人尤为动情。
  说书人的主旨如果归为对说书人命运的哀叹,就显太浅。不管是悼人、悼城还是悼情,都是作者对那个时代深刻的揭示和控诉。也可以说,《说书人》就是一阙时代的挽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210048)
其他文献
新材料作文已经日渐成为高考作文的主要形式,然而不少学生由于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审题,因此在写作时常常会遇到各种困境。有的学生不懂得如何从题目中归纳总结进行立意,也有的
无论“文以载道”,还是“文道合一”,都意在强调文章既是显现道理、表情达意的良好载体,又是传经布道、寓教于育的重要介质。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有机结合体,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上具有不容忽视且无可比拟的优势。“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润物厚德”的课程目标?笔者拟从人文渗透基本策略
由于语文学科具有特殊性,不可能像有些学科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这就决定了"积累"必须有一个过程。语文学习具有"隐性"增长的特点,这个隐性增长的过程就是积累。然而,学生或轻视积
从《诗经》《楚辞》一直到现当代新诗,复沓手法散发出不朽的艺术魅力,发挥着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暗示思路脉络、加强韵律节奏等作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收录的《雨巷》和《再别康桥》体现了现当代新诗对复沓手法的完美秉承,代表了中国现代新诗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弘古创新和对外来文化元素的兼收并蓄,彰显出中国新诗“和而不同”、秉承民族文化温婉典雅的特色。以下拟从《雨巷》和《再别康桥》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复沓艺术手法方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群书阅读具有积极作用,教师要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教学对策。教师需要正确引导与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考,真正参与到整个阅读过程中,进而使学生交流分享的有效性得到保证,并以此对课堂学习内容做出有效总结,让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学会根据不同视角切入主题。  一、认真挑选阅读内容  倘若要充分展现出群书阅读的独特性,提升阅读质量以及阅读的有效性,语文教师需要在开展群书阅读
课程改革着眼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创新思维。教师如果善于发掘语文教材本身的魅力,就能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情感因素、固有知识,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把语文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沃土。  一、以人文情怀观照人物命运  《祝福》中的祥林嫂遭遇凄惨。她在春天失去了丈夫,又在春天失去了儿子,这么一个勤劳能干、心地善良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遭遇?对于她的悲剧命运,我们应该用什么眼
110kV避雷器底座绝缘子受损问题是当前绝缘子面临的一大问题,会影响绝缘子功能的发挥,分析绝缘子受损成因,并采取方法来控制受损问题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110kV避雷器底座绝
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首先着眼于“言”,表现在试题中,“言”即考查文言知识,如实词虚词理解、古今词辨析、句式和翻译等;然后是对“文”的考查,即内容的分析综合,通常包括三点: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既然是阅读题,对文的把握理应是第一位的,对语言的考查理应遵从并服务于对文意理解的考查。综观近四年来江苏省自主命制的四道文言试题,也的确体现了这一考
多年来,高考作文命题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很多语文教师都会根据高考作文命题对作文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