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素质教育逐步推进的今天,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强弱已日益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几种的心理,可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本文对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69-1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运动技能,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的重要体现。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在多种技能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学习常受以下几种心理因素的制约,从而影响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这几方面,并配合心理疏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态度不正、目的不明
有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因素影响,认识出现偏差,认为只要文化知识好就行,体育成绩不好也不影响升学,考核不达标也无所谓,逐渐对体育运动失去了兴趣,甚至甘愿落后。还有一些学生因对自己没有充分的信心,总觉得自己不行,因此在学习技能时放不开手脚,从而限制了能力的发挥。大量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技能的学习最多是照猫画虎,不得要领。在技能学习的初期,教师主要就是通过讲解、示范来帮助学习者建立技能的初步表象,引导学生对行为结果的知悉来感知技能,这就需要学习者用心思考。如学习者只是为了应付本课的学习任务,仅在肢体上重复动作,而不注重内心求知欲望的培养,技能的初步表象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遗忘。
对策一 通过语言激励,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自尊与自信,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利用集体项目开展运动竞赛(如组织篮球赛、拔河比赛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消除自卑感;倡导学生青少年时期掌握一两门运动技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期望过高、心情急躁
运动技能的学习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只经过一朝一夕的练习就轻易获得。那些自我需要较强和期望较高的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往往表现为急躁、焦虑的心情。要知道运动技能的学习,不单纯是肌肉活动的训练,也是对大脑心理技能的训练,心理活动对运动技能的形成起着调节作用。实践表明任何运动技能的学习,不可能脱离心理因素的主导作用,否则,它将成为运动技能学习的内部阻力。对于期望值明显偏高的学生,教师除了教育他们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外,还要运用心理练习的方法帮助他们学习运动技能。心理练习即“意练”、“思维训练”、“内心学习”,主要指在头脑内反复思考运动技能的进行过程的练习形式。在教师讲解、示范基础上,学生把回忆动作作为学习的补充手段,为内心的表象活动创造条件,运动技能的学习会因此而加快。
对策二 在教学安排上,组织者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提高要求,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系统学习的好习惯;心理练习应安排在运动技能的开始阶段进行,且时间不宜过长。
三、兴趣下降、情绪低落
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在练习的中期出现的一种短暂的停滞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这种技能上的高原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暂时的。很多学生由此感到技能不能更好的掌握,成绩得不到提高,因而产生学习兴趣下降、情绪低落,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如果教师在安排技能学习时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这部分学生的运动心理需求,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实际问题,也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客观上分析,高原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技能的提高需要改变旧的动作结构,这个改造本身需要时间;二是身体素质的发展落后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
对策三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缩短学生改掉旧动作结构和完成动作方式方法的时间,从而加快技能的掌握;让学生正确理解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前提保证,处理好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身体各项素质,突破高原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学习运动的信心。
四、难度太大、望而生畏
在教学中,运动技能往往会以竞技运动为最终目标,因而,整个技能教学的过程也会为纯技术教学服务,进而演变为专业训练的初始课,忽视了新课程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的基本理念。我们教学的主体是承载各种学科学习任务的普通学生,不是体校的特长生,欣赏运动技能可以,一旦参与进来,不仅要从技术的细枝末节学起,还要受各种竞技规则的限制,这在他们看来,真的是想说喜欢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了。
对策四 降低技术难度,打破运动规则的束缚,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
总之,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应从学生产生几种心理因素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效地发展运动能力,学会放松与自我调试,同时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调节和控制好学生的情绪,尽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逐渐地排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颜军.体育心理论稿.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文生等.体育教学论 体育方法学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习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69-1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运动技能,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的重要体现。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在多种技能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运动技能的学习常受以下几种心理因素的制约,从而影响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笔者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这几方面,并配合心理疏导,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态度不正、目的不明
有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家庭等因素影响,认识出现偏差,认为只要文化知识好就行,体育成绩不好也不影响升学,考核不达标也无所谓,逐渐对体育运动失去了兴趣,甚至甘愿落后。还有一些学生因对自己没有充分的信心,总觉得自己不行,因此在学习技能时放不开手脚,从而限制了能力的发挥。大量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技能的学习最多是照猫画虎,不得要领。在技能学习的初期,教师主要就是通过讲解、示范来帮助学习者建立技能的初步表象,引导学生对行为结果的知悉来感知技能,这就需要学习者用心思考。如学习者只是为了应付本课的学习任务,仅在肢体上重复动作,而不注重内心求知欲望的培养,技能的初步表象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遗忘。
对策一 通过语言激励,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自尊与自信,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利用集体项目开展运动竞赛(如组织篮球赛、拔河比赛等),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消除自卑感;倡导学生青少年时期掌握一两门运动技术,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期望过高、心情急躁
运动技能的学习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只经过一朝一夕的练习就轻易获得。那些自我需要较强和期望较高的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往往表现为急躁、焦虑的心情。要知道运动技能的学习,不单纯是肌肉活动的训练,也是对大脑心理技能的训练,心理活动对运动技能的形成起着调节作用。实践表明任何运动技能的学习,不可能脱离心理因素的主导作用,否则,它将成为运动技能学习的内部阻力。对于期望值明显偏高的学生,教师除了教育他们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从实际出发外,还要运用心理练习的方法帮助他们学习运动技能。心理练习即“意练”、“思维训练”、“内心学习”,主要指在头脑内反复思考运动技能的进行过程的练习形式。在教师讲解、示范基础上,学生把回忆动作作为学习的补充手段,为内心的表象活动创造条件,运动技能的学习会因此而加快。
对策二 在教学安排上,组织者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提高要求,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系统学习的好习惯;心理练习应安排在运动技能的开始阶段进行,且时间不宜过长。
三、兴趣下降、情绪低落
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在练习的中期出现的一种短暂的停滞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这种技能上的高原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暂时的。很多学生由此感到技能不能更好的掌握,成绩得不到提高,因而产生学习兴趣下降、情绪低落,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如果教师在安排技能学习时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这部分学生的运动心理需求,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实际问题,也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客观上分析,高原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技能的提高需要改变旧的动作结构,这个改造本身需要时间;二是身体素质的发展落后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
对策三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缩短学生改掉旧动作结构和完成动作方式方法的时间,从而加快技能的掌握;让学生正确理解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前提保证,处理好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关系,在学习运动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身体各项素质,突破高原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学习运动的信心。
四、难度太大、望而生畏
在教学中,运动技能往往会以竞技运动为最终目标,因而,整个技能教学的过程也会为纯技术教学服务,进而演变为专业训练的初始课,忽视了新课程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的基本理念。我们教学的主体是承载各种学科学习任务的普通学生,不是体校的特长生,欣赏运动技能可以,一旦参与进来,不仅要从技术的细枝末节学起,还要受各种竞技规则的限制,这在他们看来,真的是想说喜欢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了。
对策四 降低技术难度,打破运动规则的束缚,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
总之,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应从学生产生几种心理因素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有效地发展运动能力,学会放松与自我调试,同时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调节和控制好学生的情绪,尽力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逐渐地排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颜军.体育心理论稿.河海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文生等.体育教学论 体育方法学 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