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舍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他用浓厚的纯京味语言,贴近生活的表达展现了对北平的眷恋与刻骨铭心的热爱。《想北平》这篇文章是典型的以京味语言为主的散文,从一些细微之处就能看到作者的真情流露。究竟在他的笔下北平的哪些事物能让他流连忘返呢?他那份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又在那些地方表现呢?本文以《想北平》来谈老舍的思乡情。
一、爱——情洒北平
《想北平》是苏教版必修课程之一,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和学生们探讨,为什么在那么多的世界名城之中,老舍独独喜欢北平呢?其中一位同学说,如果排除北平作为首都这个因素的话,我不会选北平。他的回答得到了很多学生赞同。而我借着学生的回答,来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找寻老舍喜欢北平的原因。学生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所要的答案。巴黎的喧嚣会让人感觉疲惫,而在北平静动结合的生活与之想必更为协调,北平花多草多果子多……经过这样的探讨,学生们也从老舍的个人情感入手一步步地走进了文本,那么这些情感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排除老舍在27岁的时候生活在北平,当时正值危机四伏的特殊历史时期的因素。观察文本会发现,有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这句话恰恰就是本文的关键。以这句话为情感的切入点,就能很快地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展开。老舍不喜欢巴黎的热闹空旷,却喜欢像太极拳那样动中有静的北京。这样的对比我们能够看出来,巴黎的热能让人疲惫,这样的生活不是小市民所能承受的生活。而在北京就不同了,老舍可以出门逛逛公园,欣赏一池清水中游走的鱼儿,看看老城墙缓解下心情,或者在家泡上一壶茶,安定舒适无欲无求。巴黎的繁华与老舍的贫寒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在文中,老舍才会说,如果我的家在巴黎,我一定会感到没有家的寂寞痛苦。
其次,北平比那些著名城市更加协调。如果从规划角度讲,北平的布局就显得杂七杂八了,那么老舍口中的协调又是什么呢?那些小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最小的胡同恰恰就说明了住在里面的都是贫苦之人,但即便是最小的胡同生活的人也有院子,而且院子里还有树。而在西方,这样的地方被称作贫民窟。这样的对比就充分说明在北平即便是下层老百姓也能享受到遛弯的乐趣,在遛弯的同时能看见孩子们在空地里玩耍,老人们三五成群地靠在树下聊天,这样的生活舒适惬意,对于贫寒的老舍来说是最好的了。最主要的站在街角还能看见西山与北山,对在北平生活过的他那言语中充满了自豪感,因为也只有一个能够苦中作乐的人才能感受到协调的乐趣。
再次,如果单纯地比花多菜多果子多,北京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但从文本中,我们能看到和有特色的花多菜多果子多的城市相比,北平的花草便宜,而且家家都有院子,可以花最少的钱种一院子的花。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院子里还有树,可以栽种一些牵牛花、靠山竹等一些花草来吸引蜻蜓蝴蝶,院子的大小以及花草的花费多少无关,重要的是这其中的情趣。菜多是因为可以不出门就能吃到新鲜的蔬菜,有时候蔬菜上还带着雨水和溅落在蔬菜上的泥土。而北方的枣子进到北平以后上面还带着一层白霜,这是多么新鲜有趣的事情!美国的橙子为什么不如带着霜的果子好呢?就是因为它们缺少自然的气息,没有北平的新鲜。
最后,老舍先生热爱北平还在于对北平知之甚少。文中这样说:“如果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我知道的太少,我知道的只是我的北平。”这不是老舍先生谦虚,而是作为六朝古都的北平,对于贫寒的老舍来说只能停留在社会的底层,活动的范围很小,他了解的也仅仅都是发生在小胡同里的最平常的事物。之所以平常就是因为它更贴近生活,所以,这也正是老舍喜欢北平的原因之一。
二、 爱——呼之不出
这个问题如果看表面的话或许有些复杂,但是如果从其生活经历入手的话,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想北平》是老舍在37岁的时候写的,当时离开北平十年。老舍出生在北城,当时北京有句老话叫“东富西贵,南贫北贱”。东西相较,南北相较,贫与富的差距立现眼前。因为生活在北城所以地位低贱收入更是寥寥无几只能混口饭吃,夏天小葱拌豆腐冬天腌白菜,再加上家里兄弟姐妹较多,度日艰难。老舍的父亲是八旗护军,在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战死。老舍先生幸免于难,靠别人救济完成了学业,这段经历在老舍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之后老舍先生担任小学校长,收入也有了保障,但是工资也不是按时发放的甚至是经常拖欠,这说明老舍并不富裕,直到从英国回国到齐鲁大学任教,生活才有所好转。老舍的一生并不平坦,在北平的二十七年中,贫寒背后的辛酸坎坷不言而喻。文中老舍先生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从这句话不难看出,老舍为什么说喜欢北平自己又说不出来了。这就是因为老舍在北平有着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巴黎繁华、伦敦繁华、天津上海繁华,可那些地方却没有与老舍的心灵结合到一起的历史。
综上所述,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呈现出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还是与生活经历有着密切联系的,与心灵结合到一起的历史。如果想解读这段历史,或许只有文中的那句话: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作者单位:泗洪中学)
一、爱——情洒北平
《想北平》是苏教版必修课程之一,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和学生们探讨,为什么在那么多的世界名城之中,老舍独独喜欢北平呢?其中一位同学说,如果排除北平作为首都这个因素的话,我不会选北平。他的回答得到了很多学生赞同。而我借着学生的回答,来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找寻老舍喜欢北平的原因。学生们也很快地找到了所要的答案。巴黎的喧嚣会让人感觉疲惫,而在北平静动结合的生活与之想必更为协调,北平花多草多果子多……经过这样的探讨,学生们也从老舍的个人情感入手一步步地走进了文本,那么这些情感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排除老舍在27岁的时候生活在北平,当时正值危机四伏的特殊历史时期的因素。观察文本会发现,有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这句话恰恰就是本文的关键。以这句话为情感的切入点,就能很快地将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展开。老舍不喜欢巴黎的热闹空旷,却喜欢像太极拳那样动中有静的北京。这样的对比我们能够看出来,巴黎的热能让人疲惫,这样的生活不是小市民所能承受的生活。而在北京就不同了,老舍可以出门逛逛公园,欣赏一池清水中游走的鱼儿,看看老城墙缓解下心情,或者在家泡上一壶茶,安定舒适无欲无求。巴黎的繁华与老舍的贫寒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在文中,老舍才会说,如果我的家在巴黎,我一定会感到没有家的寂寞痛苦。
其次,北平比那些著名城市更加协调。如果从规划角度讲,北平的布局就显得杂七杂八了,那么老舍口中的协调又是什么呢?那些小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最小的胡同恰恰就说明了住在里面的都是贫苦之人,但即便是最小的胡同生活的人也有院子,而且院子里还有树。而在西方,这样的地方被称作贫民窟。这样的对比就充分说明在北平即便是下层老百姓也能享受到遛弯的乐趣,在遛弯的同时能看见孩子们在空地里玩耍,老人们三五成群地靠在树下聊天,这样的生活舒适惬意,对于贫寒的老舍来说是最好的了。最主要的站在街角还能看见西山与北山,对在北平生活过的他那言语中充满了自豪感,因为也只有一个能够苦中作乐的人才能感受到协调的乐趣。
再次,如果单纯地比花多菜多果子多,北京没有丝毫的优势可言。但从文本中,我们能看到和有特色的花多菜多果子多的城市相比,北平的花草便宜,而且家家都有院子,可以花最少的钱种一院子的花。我们深入地思考一下,院子里还有树,可以栽种一些牵牛花、靠山竹等一些花草来吸引蜻蜓蝴蝶,院子的大小以及花草的花费多少无关,重要的是这其中的情趣。菜多是因为可以不出门就能吃到新鲜的蔬菜,有时候蔬菜上还带着雨水和溅落在蔬菜上的泥土。而北方的枣子进到北平以后上面还带着一层白霜,这是多么新鲜有趣的事情!美国的橙子为什么不如带着霜的果子好呢?就是因为它们缺少自然的气息,没有北平的新鲜。
最后,老舍先生热爱北平还在于对北平知之甚少。文中这样说:“如果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我知道的太少,我知道的只是我的北平。”这不是老舍先生谦虚,而是作为六朝古都的北平,对于贫寒的老舍来说只能停留在社会的底层,活动的范围很小,他了解的也仅仅都是发生在小胡同里的最平常的事物。之所以平常就是因为它更贴近生活,所以,这也正是老舍喜欢北平的原因之一。
二、 爱——呼之不出
这个问题如果看表面的话或许有些复杂,但是如果从其生活经历入手的话,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想北平》是老舍在37岁的时候写的,当时离开北平十年。老舍出生在北城,当时北京有句老话叫“东富西贵,南贫北贱”。东西相较,南北相较,贫与富的差距立现眼前。因为生活在北城所以地位低贱收入更是寥寥无几只能混口饭吃,夏天小葱拌豆腐冬天腌白菜,再加上家里兄弟姐妹较多,度日艰难。老舍的父亲是八旗护军,在八国联军进京的时候战死。老舍先生幸免于难,靠别人救济完成了学业,这段经历在老舍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之后老舍先生担任小学校长,收入也有了保障,但是工资也不是按时发放的甚至是经常拖欠,这说明老舍并不富裕,直到从英国回国到齐鲁大学任教,生活才有所好转。老舍的一生并不平坦,在北平的二十七年中,贫寒背后的辛酸坎坷不言而喻。文中老舍先生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从这句话不难看出,老舍为什么说喜欢北平自己又说不出来了。这就是因为老舍在北平有着一段不平常的经历,巴黎繁华、伦敦繁华、天津上海繁华,可那些地方却没有与老舍的心灵结合到一起的历史。
综上所述,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呈现出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还是与生活经历有着密切联系的,与心灵结合到一起的历史。如果想解读这段历史,或许只有文中的那句话: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作者单位:泗洪中学)